我惊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还能拍出一部让我钟意的电影,它像是一段弥留之际的颂歌,悠远而又绵长。年近八旬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重新披甲上阵,身体早已经僵硬到近似木桩,眼神中的那股戾气却从未有缓和的迹象,这便是一个迟暮老人的铮铮傲骨,即使腰盘再沉重也不选择佝偻,即使双臂再无力也不选择罢手,即使身心再疲累也要坚持战斗。《老爷车》又是一首精神的颂歌,岁月可以打败他的躯体,却永远斩不断折不弯那份属于牛仔的热血之魂。 《老爷车》像极了一部谢幕电影,甚至连谢幕的方式都选择了死亡,这也许暗示着作为演员的伊斯特伍德已经死去,不过作为导演的生命还要再继续。对他来说拿枪和拿摄影机都是一种战斗的方式,不管这两种方式会有多么不同,灵动二字早已对他说再见了,《不可饶恕》里见证了前者的苍老,《老爷车》述说的便是后者的沧桑。晚年的伊斯特伍德追求自由的创作模式,只是太过随意和散漫,才有了类似《换子疑云》这样的败笔,反倒是《老爷车》深深的打上了生活的烙印,才最终能够脱俗而不伤。 想到《老爷车》是在重塑生命,我也明白了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在那么一个偏远小镇,那里没有电子景象的喧嚣,甚至没有手机信号,只有一种荒凉和孤寂映带左右。遥远的西部荒原是伊斯特伍德演员生涯的开端,那还是在赛尔乔·莱昂内的电影中,到如今相隔了半个多世纪,一切都已经物去人非。年迈的牛仔已经无法麻利的拔出腰间的手枪,面对户外小流氓的挑衅,他也只能那手指做枪来比划,那是已经沧桑而去的心境,一份化作了淡然,一份仍然是凝聚在双眼周围的威严。 那还是一种能喷射火焰的威严,它让你知道什么是牛仔的血性,什么是南韩战场归来者的狠烈,影片里的人物一次次诉说着太平洋战场的杀戮——那与其说是战斗者的荣耀,不如说是一种先辈的高傲。影片前半段一直挣扎在这种个人与环境的互斗之中,太缓又过于嘈杂,事实上还是伊斯特伍德的节奏有问题,创作上的随意与制作上的严谨相抵触,便往往有了这种问题的产生,影片后段则是充满了转折,剧情转向了伊斯特伍德熟悉的戏路——牛仔的心理斗争与杀伐。
山雨欲来之前是一种难得的平静,泡澡、理发、整装,把那个意欲复仇的孩子关进了牢笼,把自己心爱的狗儿托付给邻居。世界是这般的扩大,牛仔却只能孤独的选择行走,那种坚毅和决绝在燃烧的时候,苗族巫师的咒语和基督牧师的经文也无法阻拦。看透生死的老爷子来到教堂做了最后一次告解,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了他自己——复仇的形式是另类的,不是疯狂的杀人饮血,而是用自己的血去控诉旁观者的罪恶。这是一种高级的复仇方式,他在不断向对手挑衅中安然死去,子弹像噼里啪啦的鞭炮为他而哀鸣,更把自己的主人拖送到无限制的牢狱之灾中去。 我不知该如何描述伊斯特伍德的这种决绝,也许它就深藏在牛仔那折不断的铁骨之中,那又是一股怨气,可以吓走草坪上闹事的小混混,亦可以逼退街边调戏女生的小流氓,狠的时候可以拿枪指着别人的头颅、或者给予对方铁拳来饱餐。到了慷慨赴死的那一刻,决绝又化为从容了,老爷子连死也要死得那么惊艳,像《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兄弟》里的北野武,在子弹横飞的那一刻飘然般的倒地,孤傲的本性刹那间如流星般闪过,那无疑是光亮的,仿佛在是为死者招魂。 看《老爷车》也许只是为了挽回对伊斯特伍德的印象,到头来竟然有些不可自拔的喜欢上这部电影,片子仍然是他一贯的特色:风格古典、手法简练、运镜随意、制作严谨,悠扬的爵士乐若隐若现,灼烧着那种缓缓无声的伤痛。或者说《老爷车》是一次精神重归的旅程,它总结过往并述说当下,带出了作为导演的伊斯特伍德的那一条傲骨。年近八旬的老爷子仍然是个战士,他和山田洋次、阿兰·雷奈、奥利维拉等高寿的导演一样,时至今日都战斗在自己的影海生涯之中,从未废离过。
伊斯特伍德最后一部主演的片子,牛仔强大的气场愣是把片子变成了西部片。总体感觉很苍凉,老爷子自编自唱的片尾曲也非常好听。为这个男人中的男人干一杯,forever~
如果不是其他演员的表演生涩,我会打五星了。
简简单单的剧情却很感人
他给了陶一辆车和一段新的人生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我看后的感受,我只想说的是:我爱这部电影,我爱老东木,这个永不妥协的老家伙。
☆性格老人,其实这样的长辈是一个男人成长中不能缺少的船长,一个可以分享快乐并时刻警醒自己的人。敬畏,尊重,不妨碍。有一个自己的故事,和一个完美的谢幕。
伊斯特伍德细水长流的创作,坚定不浮躁,把一众自嘲自勉的过气明星完爆了。如果最后无视法律,对痞子扫射一把,这就是一部典型的夕阳红自慰片。可是没有。他认命而不羁,活得无奈,就求死个痛快。他不在期待中苟活,他投身当下;他不追逐虚无的希望,就这样在无望中悠然放荡。
十年后才看上。虽有于情于法都有现实不通之处,但唯有东木立在那又一切都合理了。掏出火机,打出灵魂的子弹,实在动人。
这烂俗的故事,居然有点感人
片尾曲太销魂了
我的草坪是你不能僭越的领土,我的爱车是你不可亵渎的珍馐。我的双眼是看破你虚伪的镜子,我的手指是射穿你傲慢的利器。沾染过鲜血的双手无法洗净,背叛过良知的灵魂永远肮脏。我要告解那次出轨,那场逃税,上帝惩罚我永无自由。那天我用打火机挡过仇恨的子弹,终结了病魔,获得了胜利,也重获了自由。
希望人生中也能碰到一位古道侠肠的老爷车,帮助我成长...我也能帮他得到救赎...
最后一个真正的牛仔。如果白右都能像伊斯特伍德老爷子一样,这个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他解救了陶和苏,也解救了自己,更令人们懂得或者渐次懂得生死的意义。悲凉无比,如果这就是人生。
如此温暖,如此悲壮,如此有力量。
老牛仔的主演谢幕作,英雄迟暮感与背负的罪疚同[不可饶恕],与少年的情谊似[完美的世界]。除了生死问题与言传身教,还涉及代际隔膜与种族问题,结局彰显着救赎之味。| 手指手枪 | 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三样工具:大力钳、强力胶带与WD40。(9.0/10)
影片的开头结尾两场葬礼相互辉映,开头躺在棺木里的是妻子,他愁容不展;结尾躺在棺木里的是自己,他却一脸安详,有力的解释了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关系。他解救了苏和TAO,也解救了自己,标志性的伊斯特伍德式长镜头结尾真是意蕴悠长
鉴于两位亚洲小盆友拙劣的演出,让我扣了分。无论是表演还是价值观都太美式,真受不了俩亚洲娃既要充当东方异族的文化标签,又浑身ABC的劲儿,不过有点老年版”完美世界“的意味,我终于明白了车对于男人而言,真是more than a car…
4.5 车、枪、种族,叙事精炼如海明威。其实十年之前的美国电影,是完全可以超越种族问题,去探讨更深层次(或者说回归到更古典)的善恶问题的,现在是一年不如一年咯。当然,就算是在那个年代,东木这部电影肯定也是太不正确了。电影需要宽容,也反映宽容。老头看似不信教,但牺牲同时也是救赎自己,最终甚至完全是一个基督弥赛亚的形象。苗族家庭巡礼一段实在太逗了,东木简直就是脏口版伍迪·艾伦,可爱程度更胜一筹。平时开的那辆,难道就是骡子里被淘汰的那辆?
【B+】看完后感觉就像听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讲了个故事,不急不缓却引人入胜,平静沉稳但又饱含力度,如一杯陈年老酒般醇厚。东木老爷子一定要长寿啊,这样才能看到您更多的好电影。(PS.镜头只要一拍人物特写就是大片的明暗对比,算是他的个人风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