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到美利坚民族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的种族歧视的问题。电影《肤色》通过不到30分钟的剧情讽刺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在美国建国400多年的时间中,肤色的问题就是美国社会最大的问题。在美国建国后的,黑人奴隶制一直都是存在的。直到1861年的南北战争,这场战争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变成了消灭黑人奴隶制的战争,1863年元旦,林肯颁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之后又颁布“宅地法”,允许所有美国人得到西部的土地。因此,林肯也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种族歧视却早已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电影导演盖·纳蒂弗从一个最简单故事,讲述一个在美国社会底层黑人家庭和一个白人家庭冲突流血的故事。白人家庭的教育是开放的,在孩子面前丝毫不避讳。通过驾车射击等镜头都在说明美国的枪支文化,枪支文化也在说明白人认为他们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他们是施暴者,他们在美国社会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导演也用色彩明亮表现从白人家庭是一个开明生活的环境,而黑人家庭是一个善良的家庭,通过黑人父亲对白人小男孩的动作可以看得出来,但因为肤色,电影中黑人镜头也已暗色调为主,通过色彩的反差对比,反映了黑人家庭在美国生活的生存,可以说观众更加明显认识的种族歧视对社会的影响。
电影主要以近景和特写镜头为主,主要以手持摄像机为主,镜头的晃动增加了电影的临场感,使观众可以更好的带入进去,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气氛,增加了更好的沉浸感,同时也反映出美国社会因为种族歧视问题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安。开头以白人小男孩剃头开篇,运用特写镜头,细致地表现出小男孩与父亲关系好,同时也说明小男孩被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暗示小男孩因为父亲的影响而走向施暴者的。在白人父亲被抓走的这一段时间,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密集的展现出来“换肤”残忍,与这一段色彩为暗黑色调相配合,折射出长期处于黑暗社会的黑人的社会环境,没有阳光的黑人对这个世界的批判与诉苦。
肤色诞生形成了不同种族,但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和三角贸易的出现,种族歧视也随之而来。在电影的早晨中,用蛇的肤色作为对后面的铺垫,动物是用肤色来保护自己,而人却因为不同的肤色来互相伤害,已达到讽刺人类社会问题。人之初,性本善,电影黑与白的强烈对比,导致了人性变恶的过程,但恶的一方却站在高的一方,导演借助这一问题,以白人视角为主作为故事主要阐述,从白人父亲挑起争端到白人小男孩杀死父亲而止,所表现都以白人为主体,而黑人作为对立面展现。当有肤色的蛇开始反攻时,不需要是否有没有毒。
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导演没有用一个很复杂的故事来表现出来,用着生活化的故事可以贴近生活,电影用影片展现给观众一个真实的美国,一个真实的世界。虽然现如今各色各样的国际组织和公共人物等呼吁,但社会对种族歧视的观念却迟迟没有改变,社会冲突和暴力问题越来越多,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种族问题,而是暴力和枪支泛滥的影响。
著名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曾言:“电影不直接表现抽象概念,它靠隐喻生存。”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肤色》就是这部靠隐喻表现抽象概念的电影。它借白人小男孩特洛伊之口,抛出蛇的毒性是否与颜色有关这个问题,以此影射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或许色泽鲜艳的蛇只是一种伪装,它们并没有太大毒性,而深埋人心底的那一条用啤酒、暴力以及仇恨喂养大的黑蛇,才是剧毒无比的。
《肤色》用对比与解构全方位地剖析这条黑蛇的毒。
黑与白,阴暗与明亮,稳定与摇晃…影片《肤色》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变换着场景。无论黑人还是白人,阴暗的库房还是明亮的户外,亦或镜头稳定或摇晃,暴力却是不变,是贯彻始终的。黑人与白人的怨怨相报,库房的囚禁,户外的射击,《肤色》向观众展现了这个无时无刻无地无人不充斥着暴力的美国社会。原本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暴力因子被无限放大,这源自对比产生的落差,终成了黑蛇的毒。
这部《肤色》和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一样,都试图用解构的方式,剔出一些无关因素,将矛盾直指问题的关键——种族歧视。
在《绿皮书》中歧视无关身份地位,而在《肤色》中歧视无关价值取向。相比于痴迷于酒精、枪支和摇滚乐的白人一家,《肤色》黑人一家更像美国传统价值观里的中产家庭。由此可见,种族歧视不是价值观上高人一等的歧视,而是单纯的无缘由的肤色上的歧视。正是这种无缘由的种族歧视,成了黑蛇最迅猛的毒素。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在他的《病玫瑰》中写道“绯红的,欢愉的,加上黑暗隐秘的爱,让它的生命就此摧败。”
扭曲的教育将黑蛇的毒传递给了下一代。在《肤色》中,正是特洛伊的父亲杰弗瑞,用自己不正的言行,将歧视传给特洛伊,也递上了那一枚杀死自己的子弹。影片的最后,与其是特洛伊杀死了他的父亲杰弗瑞,不如说是杰弗瑞杀死了自己,应是他罪有应得。当杰弗瑞倒下后,小特洛伊脸上惊恐无措的表情,说明这一枪也杀死特洛伊原本纯真的心灵。黑蛇从此诞生。
在美国社会中,黑人或许看起来很像充满威胁力的黑蛇,但真正饱含致命毒素的黑蛇却是绝大多数美国白人心底的那份种族歧视的丑恶观念。《肤色》通过隐喻表达的也正是如此。
巴赞曾说“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在《肤色》种族歧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美国人保守思想。正如刘慈欣在《三体》提出的“黑暗丛林”理论,谁又能知道迎面走来的是不是条黑蛇,所以都端起猎枪,心底的黑蛇便露出了獠牙。
1剃头准备出发 2狂野路上(一群大人一个小孩) 3射击比赛,蛇,打赌 4一家人在超市 5逗乐—辱骂打电话—殴打—报警—打出血—拿牛奶泼—扬长而去 6吃饭喂狗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蛇的皮肤—白蛇危险彩蛇没毒(用肤色来保护自己)—想去冲浪 7所谓“冲浪” 8回家路上打电话—遇到拦路虎—下车查看被劫持—黑人小男孩漏侧脸—白人小男孩一脸怅惘 9黑车来到一处实验基地 10拉开卷门把白男抱进来—放下男人—关上门拉开头袋—男子昏迷——愤怒凝视——神秘人抽烟吐雾—黑人脱帽——脱男子鞋——文身 11黑人男子听新闻——男孩帮忙——男孩跑回家——一家三口相视无言 12送“白人男子”回家:俯拍,正拍,摇晃拍 13女人醒来,狗叫 14男人照镜子 15女人打电话—兄弟们马上到 16狗还认得男人 17男人洗手洗不掉 18母亲藏儿子 19男人翻墙
20男人敲门女人举枪认出儿子枪杀
导演是个对仗的天才
一.声音的对仗
电影一开头,就是白种人男孩白皙的脚和他被剪掉的金色头发,显示了白人的种族自豪感,被剪掉的头发,仿佛在说:万物成长,适者生存。剃刀的声音滋滋作响,这小一频率的振幅便贯穿了全篇电影的所有噪音。这频率成为了日后的纹身枪,夜以继日工作时,令人颤栗的声音,成了白人父亲倒下后脑海中最后一丝声响。
二.物品的对仗
追求以表面的刺激显示桀骜的白人一家,以射击为乐,以说脏话喝酒为傲,将“勇气”诠释为“狂放”给了孩子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小小白开枪打中油桶时,用言语羞辱胖叔叔时,父母都是给予鼓励或全然不在意,这样张狂的家庭教育,使那只令小小白获得“勇气”的枪支,最终变为了杀死父亲的杀人工具。
三.态度的对比
相对于白人兄弟们狂暴、扭曲、直接歧视和打倒黑人的态度,黑人兄弟们显的更委婉、“温柔”却也更深刻。知道黑人叔叔是善良小小白,在父亲等人暴揍黑人时,并未阻拦而是在一旁观望,大人的事小孩别插手,可这最终却成为了小孩的事。反观黑人小孩,目睹了父亲被打的全过程,最终同叔叔们一起谋划并参与了对白人爸爸的改造,小小黑仿佛在说:你是被宠在笼中不知世事的金丝雀,我不是,我知道真正的是非对错,我也是你口中那条花色极深,攻击性却极强的蟒蛇。
四、两家人的对比
不同于狂躁式家庭环境生长的白人男孩,常受到歧视的黑人男孩显得更冷静和智慧。真正的暴力不是拳脚相向,而是默默的把你变成你最无法接受的样子。黑人一家以大工程量,在照顾着白人爸爸生死的前提下帮他永久性“美黑”,没有满地的鲜血,但醒来后白人爸爸的绝望,却是拳脚报复的千万倍。你恨我,我就把你变成我,这样杀死你的就不是我,而是你自己了。
最后,确实,是你和你的桀骜、你的教育方式、你的血肉、另一个活生生的你,杀了你最恨的,你自己。这造就了全篇最有意思的结尾,妈妈会解释、改变曾经犯错的自己,还是继续以牙还牙、一错再错?我猜 这没有结局。
歧视一定会带来暴力,而暴力永远会助长歧视,只要存在不同,那歧视就一直难以消退。以暴制暴无法解决根深蒂固的问题,只会把受歧视者内心的不满发泄到个别高位者身上,但是他们心底的歧视却难以被击碎。
《肤色skin》讲述了一个充满暴力与种族歧视的白人家庭在一次无缘无故伤害黑人父亲后遭到黑人报复,他们把动手伤人的白人父亲涂黑扔到马路中央,然而当窘迫的白人父亲回家后却被自己的儿子开枪杀害的故事。短片的开头就带出了主题“暴力与歧视”,这个在混乱危险中成长的儿子继承了他父亲的冷酷,于是在最后开枪崩死了变成黑人的父亲。 本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冷色调来突出冷酷与暴力的元素,只有在家人温馨和睦的吃饭时才会看得到一点暖色调。冷色为主题加上手持镜头晃动的不安,整部短片就像一头藏在深处的猛兽,我们永远不知道危机会在什么时候降临。但中间又穿插着平稳缓慢,以暖色为主的家庭画面,就像一点点阳光洒向阴霾一样,我们又会感到一丝美好。
影片中直接体现了种种暴力的存在,献血与肉搏多次出现。在白人父亲被带走后冰冷的纹身机器给观众埋下悬念,充满戏剧性的灯光打在被扔到十字路口中心的白人父亲上,黑暗的环境一直没有直接交代白人父亲变成了什么样子,直到他的妻子打开房门,温暖的光照在他身上,我们才能直接感受到这种视觉冲击。一直鄙视黑人的白人父亲居然也被纹成了黑人。父亲被自己培养出来的儿子亲手杀死,而这种偏激与歧视也更深的烙印在了儿子心中,为往后埋下隐患。
短片中除了暴力的白人父亲儿子、反抗的黑人集团外还充斥着另一种角色,旁观者。他们默默的看着暴力的发生而无动于衷,父亲的狐朋狗友默许了他对于儿子不合理的管教方式,白人母亲试图阻拦丈夫施暴却欲言又止,白人小孩在看到善良的黑人被污蔑却又一言不发。无数的默许促成了这场暴力,造成了两个家庭的伤亡,如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大多数一样。
“黑人”父亲死了,但这场种族间的暴力永远在传递,唯一停止伤害的方式就是制止这场永无止境的暴力。人们难以戒掉歧视带来的优越感,不公平的暴力永远在各个角落发生,制止一场暴力只能挽救个体,但内心深处的歧视又该如何制止呢?
开篇我看到了名字叫skin,就对片子的内容大致有了一点预测,应该是有关种族歧视的。最近在学教育,所以看着这片子的时候看到小孩就会评判他爸爸妈妈的做法和他们的生活环境。贯穿全片的小白人男孩,他生活在一个不那么“雅”的环境里,周围是说脏话纹满纹身的大人,玩的是刺激的游戏,开枪射击对他来讲也小菜一碟……不过和大人不同的是,他还没有那么清晰的世界观,不觉得花蛇很危险,不觉得黑人很讨厌,只要没人“纠正”他也不会觉得任何事情会是“做错的”。他的爸爸妈妈不觉得一车人带着小孩跟着歌词一起“fuck the world”有啥问题,爸爸带小孩去超市挑酒妈妈只能提出无力的意见“我不喜欢你让孩子多喝”,去玩“冲浪”这种危险的游戏其实都是对孩子不负责的表现……但他们也负责,他们会按照自己的认知去纠正孩子“会有毒的蛇不一定花”的说法,可能是想到啥直接先否定孩子,忘记了确实有“会咬人的狗不叫”的道理。然后在超市里被黑人的玩具吸引笑了笑,结果被白爸爸看见了,直接上去找黑人茬,还把人家往死里揍……妈妈一直叫爸爸别去,拉扯住孩子,小孩也叫爸爸别上,但喊不住,周围也没有人制止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这也肯定给小孩留下了“黑人不友善应该揍”的信息,后来黑人车停在路上绑架白爸爸,被小孩看见了也肯定加深了对“黑人不友善”印象,另外我当时看着白爸爸被拉过去纹身完又被扔回在原来的十字路口的那个场景也很吓人……白小孩比黑小孩反应激烈好像也是说明了一个成长环境的问题……反正最后小孩自己开枪打死了黑色的爸爸,也就是前面埋下的skin“因”造成的“果”。昨天看到“好树结好果子,看果子就能知道树的好坏”这句话我觉得可以放在这里。
米帝和我们不一样,米帝会反思,反思完该干嘛干嘛,该开枪照开枪。我们不一样,我们不反思,该干嘛干嘛......
言传身教,通过外表来判断人的黑白;因果报应,通过外表来判断人的黑白。始也 终也~
短短20分钟,影片从“皮肤”这个表象出发,由浅至深,由内而外,由父到子,呈现了一个横向与纵向交织出的种族命题。最后的那一枪,令人不寒而栗。
3K新纳粹死白佬们真的很爱娶大白肥膘婆,这算对种族主义家庭的刻板印象么
太厉害了,后劲十足,短短20分钟情节紧凑,处处都是伏笔为最后的结局做铺垫。以貌取人,最肤浅;以色识人,最偏见。
今年故事性最强的真人短片,我投他一票。
染黑的想法有趣,但是结局的处理反而削弱了黑人复仇的意义。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好多评论说这部短片在放大肤色问题 一看就是没有在多种族社会中生活过的 影片没有在建立两个阵营的对立 而是站在一个普世的角度看待有苗头的纳粹主义 纳粹不是觉得单独的一个群体差 他是觉得自己比谁都好 所以啊 对方换成什么种族都行 但纳粹主义的苗头是导演真正的target 毕竟是犹太人嘛。。。还有哦 有人说奥斯卡献媚 唉 行吧
这是继创造101王菊之后,美黑术又一次颠覆大众认知。
比暴力更加疯狂的是change skin
哈哈哈,这不就是种族版《吾栖之肤》?
全片营造着让人惶恐不安的情绪,蛇、射击活动、群殴、甚至哪怕是父子之间一次外出冲浪,都让人心有戚戚。唯一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的时刻却成了这场悲剧的导火索,实在讽刺到不行。结尾,让人体会着悲伤与绝望。对于小男孩的如此行径,似乎早已在观众的预想之中,只是悲剧比想象中来得早了些,也来得彻底了些。短片不仅呈现肤色对立,亦在昭示因果轮回。
黑人当总统的时候也没见奥斯卡这么谄媚。
很多时候,所谓敌人是被创造出来的
纹身大哥也真是很不容易
故事完整、处理圆润、意涵丰富。没来得及看长版,单就短片而言是一个有始有终又耐人寻味的黑色寓言:有些猎奇色彩的复仇故事。其中指涉首当其冲的还是老生常谈的种族问题,充实内容的素材则包含了诸如控枪、教育、治安等等美国主流社会重大关切——对社会现象的艺术性典型化处理很自然。“换肤”创意叫人眼前一亮,就是Johnny被抛在马路上以后铺垫过满、节奏有些乱,整体尚好。个人印象最深的是无论黑白,两边厢揍人似乎都不避着小孩儿……尤其最后一幕枪响之后是Troy萌翻的童颜,简直是无声的“救救孩子!”过去中国人说“阶级斗争是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美国现在可真是“种族矛盾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了(笑):可是,这种千篇一律不断摹写现象,却没有揭示要因、给出方案的文艺攻势除了强调“白人原罪”,对切实的改变实在是意义有限。
看完最后一个镜头,白人的儿子向他开了一枪后,竟然引起浑身舒适了。真是求仁得仁了,教给孩子歧视和暴力,最后都反馈在他自己身上了。很有讽刺意味的短片,把挑衅者的白皮肤染成黑色,是对种族歧视者最有力的反击。
最后小男孩那一枪惊着我了。信息量很大,当白变成黑,小孩却不能准确分辨敌我了。
表面上看,灌输仇恨的人,死于自己灌输的仇恨。实际这里面的问题非常复杂……孩子最开始懂得分辨动物有没有危险,他会亲吻看似危险肤色的蛇,他会在超市和黑人逗趣;可是当他的家庭用“有花纹就是有毒”、拿牛奶给黑人洗脸染白之后,他的判断能力退化成了父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