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恐怖分子1986

HD

主演:缪骞人,李立群,金士杰,顾宝明,刘明,王安,马邵君,吕德明,游安顺,黄嘉晴,萧智文,洪善群,施明扬,朱凤岗,倪重华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1986

 剧照

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2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3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4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5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6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3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4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5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6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7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8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19恐怖分子198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恐怖分子198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顾(顾宝明 饰)率领警察捣毁一个贼窝,唯一跳窗逃走的女孩淑安腿骨折断,被路过的男孩小强送去医院。  淑安返家后,被母亲关在家中,无聊时四处打电话恶作剧,其中一个电话打给了一个叫周郁芳(缪骞人 饰)的女人,她假冒是周的丈夫在外面的女友,怀孕了要她出来谈判。周郁芬嫁给李立中(李立群 饰)已经有七年,丈夫是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在一家医院工作。结婚后她辞了工作,在家写作。匿名电话深深刺激了周郁芬,她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旧情人沈维彬(金士杰 饰)的出现也给了她希望,于是她暂时离开李立中,小说也获了奖。  分居使得李立中十分苦恼,后来他得知妻子离去只是因为一个电话,急于解释但并不奏效,最后铤而走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夏至内衣战士蝴蝶玫瑰天使的微笑探访世界河流风中划船巨人之王美眉的野心坠楼迷案爱也有阿禾假如爱有天意一酷到底爱与真实最后的权利系列2夏威夷冲浪女孩破局 2014浪女大厨第四季鸣龙少年 DVD版一二三,木头人八彩林亚珍粤语版享受吧!国际巨星小S的韩国之旅好汉的梦度日勉强搏击谷

 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虽然没能抢到资料馆《恐怖分子》的票,没机会在大银幕上再看一次杨德昌的早期之作。但也算是独自一人在家里又重温了一遍。

看见有人评价说:如果他不是杨德昌的话,这或许会是他最好的电影。觉得评价非常贴切,不过也是因为他是杨德昌,才拍出了这么优秀的电影。

前段时间,CC修复版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网上传出资源,一时间广大影迷奔走相告。记得当时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若不是因为推荐者有相当重的分量,或许就会因为黑黢黢的画面、含混不清的配音对白而放弃这部电影了。而现在出先的这个修复版简直有天壤之别,四个小时的电影就好像又重获新生一般。

自从看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之后,便以把杨德昌的电影全都看了一遍,从《一一》《麻将》到《独立时代》,越来越喜欢这个残酷冷静的导演了。

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士杰老师、李立群老师在这部电影里奉献了年轻时最精湛的演出。如果对这两位的印象只停留在年老疯癫的演技派上,大家可以看一看这部电影。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英气逼人。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一对表面上相敬如宾的夫妻,在内心里却始终无法相互理解,最后因为一个陌生的电话而分开的故事。但是杨德昌素以冷酷著称,把一个常见的夫妻感情走到尽头的故事讲得无比冷酷,然后把最悲伤的事实隐藏起来。

电影分成三条线索,随着每条线索的不断深入,最后你才会突然意识到原本平凡的小事却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最终演变成片名所说的“恐怖分子”事件。

李立群饰演一个年轻有为的医生,生活规律而单调。每天西装革履地去上班,下班回家必先洗手。他的生活中只有上班和回家,甚至极少去见朋友,只会在有求于人才会去找朋友。

而妻子是他们大学中女神一样的人物,喜欢文字小说,有着无数奇怪的想法,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作家。在短暂的尝试之后要放弃之际才嫁给了这个单调重复的丈夫。在她的内心中,或许是一直以来都没有看得起丈夫。

随着小说创作的越来越艰难,生活的激情全部都被小说消耗殆尽,前三十年的生活很快就用完之后,妻子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却越发坚定了一个想法:她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是因为丈夫日复一日无趣的生活造成的。

就这样,这对夫妻平凡的感情正慢慢从深处出现丝丝裂痕,他们如履薄冰般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份感情,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打碎这片宁静。丈夫不会过问妻子的往事,一切事物都随着妻子的心意,甚至都不敢踏入妻子的书房半步生怕打扰到她的创作;妻子足不出户地写小说,安分守己地为他洗衣做饭,但是却不跟丈夫有深度的交流,因为她觉得丈夫不会理解。

只是妻子大学中的旧情人的归来以及一个突如其来的陌生电话为这对夫妻带来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陌生的电话来自一个被关在家中的不良少女。无聊至极的她开始给电话簿上的陌生人打电话恶作剧。一会跟人打电话说自己要自杀;一会给人打电话订外卖;而给妻子打的电话说她是丈夫的情人。

正是因为这个电话,让妻子最终选择放弃现有的生活。然而,她并没有提及任何有关这个电话的内容。只是一味地告诉丈夫,他根本不理解自己。妻子最后离开之前哭着对丈夫说:以前放弃写小说嫁给你开始上班,是一种新的开始;后来重新写小说,也觉得一种新的开始;现在离开你也希望是一种新的开始。

离开丈夫之后的妻子开始去旧情人的公司上班,和旧情人同居,甚至用自己平淡的夫妻生活以及那个突如其来的电话作为素材写了一篇小说。而小说的内容就是:一对平凡的夫妻,在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之后,妻子怀疑丈夫有了外遇,最终造成婚姻破裂。恼羞成怒的丈夫最后杀了妻子并且自杀。

而这时的丈夫因为妻子的离开,事业上的失败,走到了穷途末路。在读过妻子的小说之后,他意识到妻子的离开是因为那个恶作剧。抓到最后一丝希望的他,希望向妻子解释这件事,但却看见妻子跟旧情人一起的画面。

电影故事发展到这的时候,所有观众都意识到,一桩血案在所难免。小说的结局或许会成为电影的结局,也成为这对夫妻的结局。小说即是生活,电影即是小说,生活即是电影。在电影、小说和生活之间,三者将会有完美的契合。

如所有人的意料一样,丈夫找到当警察的朋友,灌醉他之后偷走了他的枪,然后赶到妻子和旧情人的家,枪杀了旧情人,却饶恕了妻子。最后,在街上茫然无措的他遇到了那个打恶作剧电话的女孩,一切都好像冥冥中自由安排一般。丈夫举起枪,想要向这个女孩报复。

一声抢响。

惊醒了沉睡的警察朋友,也惊醒了妻子。刚才的画面只是这位朋友的梦境而已。匆匆忙忙的他跑到卫生间却看见自杀身亡的丈夫,瘫倒在浴池边的尸体,血流不止,背后的墙上是更多的血迹。
 
电影到此借宿,这时蔡琴那足以抚慰心灵的女中音渐渐响起由远及近。留下所有人沉浸在突如其来的悲伤中。

电影名字叫做恐怖分子,但事实上整部电影里除了最开始的一段警察抓捕犯人时,街上断断续续的枪声之外,便只有最后的那一声枪响了。

这个被生活社会压力所逼迫最终拿起枪试图去报复,最终却发现只有自杀的勇气的丈夫或许可以说是恐怖分子;那个困居家中到处打电话恶作剧的少女或许也是恐怖分子;而那个始终觉得丈夫理解自己不愿意公平地对待丈夫的妻子或许也是一个“恐怖分子”,是一个真正的“恐怖分子”。

这才是电影被隐藏起来最悲伤的地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觉得生命中重要的人并不理解自己。这个人或许是父母,也可能是伴偶,也可能是情侣,或者是朋友。

生命中,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2 ) 恐怖总在细节中

构成《恐怖分(fèn)子》的恐怖分(fēn)子

不算影评。想记录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1. 开篇不久,少年的镜头里,交替出现倒地的人与洗衣的人。突发事件与无奇日常,恰恰是整部片子围绕展开的对象。

2. 此后影片若干次并置枪口与相机。在少年与狗对峙的一幕里,相机甚至直接被用作具备某种威胁的“武器”,让人想起布列松“摄影如同射击”的观点。

3. 主任和男主角李立中,是同样死于“心病”的人,甚至连所受的议论也能够共用:“最近他有一点神经质…” “他生活太单调,一旦出点事,反应不过来一定出问题…” “据说他外面有了女人,被太太发现…这只是传闻…”

4. 雕像“拔刺的人”(这个雕像到底出现在了多少影片中啊…),腿部受伤的女孩,女孩愈后在腿上隐藏的小刺刀。隐约的联系感觉很有趣。

5. 清洁工冒着危险擦拭大楼玻璃,镜头一转的蒙太奇:作家受着煎熬填写的稿纸方格(丈夫说:“什么时候写小说成了这么要命的事情呢”。又想起马雁的句子,“每写下一个字都冒着生命危险。”)

6. 影片中有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阶段的夫妻:(貌似)稳定的夫妻,正在形成的夫妻,已经离散但尚未结束的夫妻(唱片里的歌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唱着“爱火熄灭时”的感伤。所以我想这段关于女孩母亲的情节,也可以看作一种类型的夫妻日常)。

另外据杨德昌自己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源于饰演小太妹的女孩由于常常被妈妈锁在家里,因此给别人乱打电话的真实经历。“她当时就在台北混,没有工作,家里也是单亲家庭。她的父亲应该是个越战美军,她母亲以前在酒廊工作,所以她的出身背景很独特。电影里我偷偷放了一点关于她的身份的线索,比如说她妈妈抽烟的时候,如果你仔细看,会看到她用的是美国陆军配给的打火机,上面有个第一装甲部队的佩章。”

美军第一骑兵的徽标(可能是杨德昌记错/口误说成了装甲部队?)

7. “你说出个地方我就去”。两通电话交谈的对应。看完才发现电影在一片不形于色之中,暗暗埋下太多对应了,像是侦探故事伏笔千里(杨德昌在电影里也借女主角之口提到“日本推理”),引出最后小说与梦境的互文。

8. “你这王八蛋,死了也该寄个讣闻来。” 好大一面Flag啊警察叔叔,打开门发现讣闻的就是你了。

9. 染血的手与洗净的手,属于伤人的人与自伤的人

10. 眼神在空间中的传递:女孩看向照片,照片看向男孩,男孩看向女孩。

杨德昌对于空间与叙事的看法很有意思:“我很早就对建筑有兴趣,后来也了解设计就是用以满足一种需要,或是去创造一个功能,创造一个空间。这个道理也同样可以用在编剧上。常常有时候戏剧张力弱,就是因为有个功能没有被满足,或是编剧没有看到那个功能是必要的。张力断了之后,即使很短的事情都会让观众觉得很长。这其实跟建筑、跟设计师设计一座桥非常类似。”

11. 少年对新认识的女孩说,“我要带着你的照片去当兵”。征兵单的镜头一转,他回去找原来的女友。对于“正在形成的夫妻”,人生也没有什么新开始。

12. 妻子在与丈夫争执时喊道:“小说归小说,你连真的和假的都不分了吗?” ——可在最后一刻没有到来前,她又分清楚了梦境与现实吗?作为观众的我们,又能分清楚剧情与生活吗?所以下面这一幕真是绝妙:人物同时在妻子的梦中,电影海报的背景中,以及观众的视线中穿行。他穿透了三重空间。

13. 剧中的梦与现实都结束在浴室中。在浴室中,人们曾用水清洁自己的身体,最终也用死亡清除精神的痛苦。

14. 结婚戒指。女主角出场时睡醒的镜头和结尾时惊醒的镜头都戴着这只戒指。所以,关于她有没有怀孕,孩子是谁的,它或许是一种暗示:婚姻还没有结束。她可能就要走向影片里曾经出现过的、第三种类型的夫妻日常了。新的轮回即将开始。


所以,假如要评价这部影片,可能还是用影片里的话来讲最为恰当:“非常的生活,可是又很曲折,看了让人浑身发冷。”

真是浑身发冷。

 3 ) FIFF27丨DAY8《恐怖分子》:我们的生活岌岌可危,到了因一通电话便顷刻崩塌,恐怖分子最终不过你我之间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恐怖分子》,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米米

最后的结局,透着唯一的“恐怖”。

孟山

平庸的只能伤害自己,真的是一出惨剧

dama.W

这故事讲得有点干瘪啊,难道是表现都市关系间离而有意为之?杨德昌玩互文和嵌套的方法不高明但有用。后几十分钟的剪辑持续高水平。

Andrea

生活总是给人迎头痛击,若予以反击,乃成恐怖分子。

一桶猫

采用多线交叉叙事 极其熟练的光线运用、沉稳的电影语言营造一种压抑感;塑造众多矛盾的角色 整体冷静克制的风格无限放大了人的绝望情绪

Sanders03

消亡之人

依然十分喜欢杨德昌电影中的声画关系。想起小时候盯着一片苍白的墙壁听着隔壁房间父母吵架的声音,像不能视物的盲人甚至异次元的幽灵,对周遭发生的一切迷茫又无力,真正平静的绝望。 他也正通过剪辑在琐碎的人物间建立联系,同时将冷峻的生存困境在这一链条间传递,就像最后男人拿着枪指向少女,警察拿着枪踢开了门,枪响,镜头转向溅血的墙,恍惚间我们无从得知是谁倒地。在那一刻,每个人都成为受害者,每个人也都是恐怖分子。 太冷酷了。并且对人物处境的刻画远要多于对人的叙写。相较而言还是更喜欢一一和牯岭街。

快乐王子

彻骨的寒意。

三色堇紫

残酷到令人窒息的冰冷影像,孤独到没有退路的自我毁灭,冷峻到无处安放的杨德昌。影像的节奏慢到与现实世界共存在了同一个频率当中,摄影和画面带有一种别样的美感,在暗室里的红色光线下亲吻,被风吹动的照片,简洁明了的对白,内敛的情绪波动,都在为人物内心的绝望做着缓慢而决绝的铺垫。周郁芳的选择是为了新的开始,李立中的顺从是源自生活的无力,结婚或是离别都是无可奈何的现实,以自身的经历作为小说创作的蓝本,将谎言渗透到了灵魂深处。极度压抑的现实从不给人留下喘息的机会,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得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在互相伤害和漫天谎言的夹杂下,被现实世界逼迫成了真正的恐怖分子。随着一次次扳机的扣动抛弃了内心里的温柔,拾起那无人问津的罪恶与仇恨,一滴泪水便能腐蚀灵魂。

伊菲吉妮娅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恐怖的种子,而生活便是它的催化剂...

FranzCamus

感叹!牛逼!结局的张力爆表 最爱的一部杨德昌作品。好似一首积攒着情绪的后摇 前面铺垫久矣 就等待着其中一刻的爆发。李立群老师影帝般的演出。

#FIFF27#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也许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片子到底好在哪里,没有任何高潮。尽管叙事是我喜欢、熟悉的风格。不过,我坚信杨德昌一定能够在剩下的20分钟之内给我刺激,之前他只要用他的细节,他绵密的一环扣住一环的情节,让我守住屏幕就好了。
果然,在最后20分钟,我终于知道所谓的恐怖分子是谁了,李立中没有得到他不惜出卖最好朋友也要得到的组长职位,妻子声色俱下控诉他不能理解她、永远不明白她、要一个新的开始(离婚),这不过是一场表演,而实质上不过是过烦了独处一室,搜索枯肠地描摹过去经历的小说家生活,老情人又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情绪上应时出现。在同一天,李立中明白到事业与家庭,他一样也留不住。
所以,最精彩的时刻开始了:这个一直说话细声细气,低眉顺眼的男人,即使在出卖好朋友后面对好朋友仍然保持一脸无辜的男人,来到警察朋友的家里,告诉他升职成功,喝酒庆祝,喝酒的过程中李立中绽开了我见过的最为诡异、冰凉、麻木、凄凉的笑容(因为这个笑容就应该得金马奖吧),朋友熟睡之后,李立中一脸泪水的醒来,带上朋友的枪杀了上司,来到妻子的家,对着情妇连开两枪,他又将枪对向妻子,终于没有射杀妻子,他在街上闲逛,找到了那个打无聊电话骚扰妻子让妻子误以为他出轨的不良少女,少女跟他去开房,闻讯而来的警察正在破门而入。
接着枪又响了,镜头回到喝完酒,警察还在睡觉,惊醒,走到浴室,李立中已经自杀,头部中弹,血液开始一滴滴地流入浴池,水还很清。妻子也被惊醒,开始呕吐。end
有人说这是开放式的结局,杨德昌提供了两个结局。我不觉得。每个结局单独来看都是大俗,杨德昌绝不仅仅只有这个段位。前面的部分,如神枪手般冷静地射中上司,没见过不良少女却奇迹般的狭路相逢,这个不是三流导演的YY作么;在朋友家自杀也是意料之中,有什么意思?
我觉得,前面的结局是李立中的YY,是他企图拯救他生命的意义、保有生活尊严而设计的最后一次梦幻式的登场。而现实是,这个男人,只能借由酒刚醒的一些混沌和极度空虚,在浴室自杀。这才是现实,合于他一贯的沉稳与城府。
杨德昌不是要讲一个人善被人欺的故事:软弱安分的小医生,本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妻子出轨跟别的男人跑了,自己本应该升到的职却没有升到,人财两空,软弱自杀的故事。
如果是,那不是杨德昌;这是关于恐怖分子的故事,是关于冰冷人心的故事。
之前,不良少女受伤在街上昏倒,车子一辆辆的开过;再之前,一栋大楼发生枪战,人中枪倒地,大楼里有人在刷牙,有人走过……我就想,如此冰冷的世界!这部电影讲都市生活的冰冷和麻木虚伪,人人都是恐怖分子,对他人无情,对自己也无情。妻子的那一幕声泪俱下的——你不明白,你不懂,我要开始新生活——看得我透心凉。没有理由指责,每一个都有权力在一段关系中叫停退出,只是方式能够坦白些么?我知道,这正在发生,而且在冠冕堂皇的发生着。我们就是那么对别人,别人也那么对我们。真实从来都掩盖在说不出口的动机之下。
之前,当上司问起妻子怎么离开了李立中的时候(家庭关系和谐与否对于升迁有那么重要么?这可能是许多假和睦的来源),李立中大概已经知道事情正在起变化,他赶到妻子离家上班的地方,第一次对妻子大声、动手,试图用强的让她跟他回家,我从来不认为这是这个男人爱他妻子的表现,出卖自己的朋友为了一个组长的位置,现在不过是为了抓住那根救命稻草,作最后的努力。如果你不能在关系里面找到寄托和意义,那也只能乞求于那个冷冰冰的事业了。
1986年的片子,杨德昌创作的早期,故事很冷,但是他更冷。

 5 ) 小人物的高贵

  文学和电影一样,都是表达的游戏。
 杨德昌的片子都是那种含糊温吞的调调,你无法用一个结论概括出他想表达什么。就像《红楼梦》,含义太复杂了,我们常常难以总结。然而这种含糊温吞却是这么真实,一如人生,我们谁能用几百字就概括出自己的生活呢?那些活过半生的中年人总是一支烟接一支烟,却开不了口,只轻轻叹一口气。
 看杨德昌的电影是常常能体会到人生沉重窒息的那一面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电影里总是那么悲观而无力。你总感到我们离得那么近,却走不进彼此的内心。这是否就是一切悲哀的源头?
 那个结尾的yy,我觉得十分精彩。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对比,如果李立中真的把枪口对着别人,你只觉得可恨,而当他把枪口对着自己,你才感到他善良软弱的可怜。正如我们中大多数的普通人,因为善良努力,所以软弱,总是在惩罚自己却很少怪罪他人。
  杨德昌的主人公都是诚恳善良的,往往更接近高贵。李立中虽然不读文学,刻板迂腐,但他从未伤害他人,他努力忍受承担着生活不如意的一切。而他那个浪漫主义渴望活在梦里的妻子,才真正是任性而自私。他难道不是比他妻子更高尚?文学艺术的标榜者未必高贵,他们只是更善于倾诉而已,一点点痛嚷地全世界都知道,沉默者何尝不是更痛?痛而沉默才是真正的高贵。
  那时候的李立群还那么年轻,身上有温和厚实的气质,一如所有看似普通的小人物,做过一点点坏事,却自责许久。当他在半夜搂着那个写不出小说而哭泣的妻子说“写不完,就明天再写嘛。”时,你知道有些人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另一个人,虽然不被理解。所以当他倒在澡池边满头是血的时候,才使人感到那么凄凉。一个人掏心掏肺给这个世界,世界却把门都关上,这是怎样的绝望和无力。
  杨德昌的电影常常在讲这种理想主义幻灭的痛苦。如果你对这个世界有戒不掉的期待,那么你注定会有戒不掉的失望。悲哀源自热爱,虽然这爱看起来波澜不兴,却暗潮汹涌。
  

 6 ) 最锋利的杨德昌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敢看杨德昌的电影,因为太锋利了。

他的作品就像是一把把尖刀,冷冷地插进城市的腹部,撕开一道道伤口,流出汩汩的血。

而其中最锋利的那把刀,当属《恐怖分子》。最近重看,又一次被深深地刺痛。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

如果你曾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凝重而难以释怀,也曾为《一一》的深沉而唏嘘不已,那么一定不要错过《恐怖分子》,不要错过那个最锋利的杨德昌。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应是昏黄的,像一段摇曳的旧时光;《一一》则是暖橙色的,明亮、克制、不乏温情;而《恐怖分子》无疑是暗红色的,藏匿着一种伺机发作的不安。

这种骚动的暗红,不止在心里,更直观地体现在视觉上。

如果你仔细留意的话,就会发现片中的红色是无处不在的。

它是李立中家里卫生间的颜色,每天下班,李立中进门的第一件事,便是径直走进去,摘下手表,挽起袖子,洗手、洗脸,像是在履行机械生活里的最后一个步骤。

它是医院窗帘的颜色,同事们在这里冷漠地谈论着同事的死亡,也为了争夺组长的位置,互相倾轧。

它是小强和女友因为照片中的女人争吵时,不停摇晃的灯泡的颜色。

它是淑安阴郁压抑的家中,母亲衣服的颜色。

它是暗室里,挂满了偷拍照片的墙壁的颜色。

此外,最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它还是剧中人的“脸色”。

不知是胶片的陈旧还是刻意的打光使然,这次重看时,我发现剧中人的脸上,时常会泛着红光,特别是在发生争吵和隔膜的时候,尤为明显。

红色,就像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永恒的注脚。它并不刻意的抢戏,但又始终潜伏在角落里,默默地散发着幽微的光。

那么,红色究竟代表着什么?

在我看来,它代表一种警告,那是杨德昌在每个并不起眼的关口,提醒着我们,危险的种子已在此刻埋下。

那每一处红色,都是无意而为的因,而影片的结局,则是无法避免的果。

这就是杨德昌,一个死理性派导演。

甚至有时候,我会觉得看他的电影,很像是在看一篇批判社会的论文,那么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这和侯孝贤有很大的不同。

侯孝贤是没有观点的,他不在意这个,相反,他希望营造的是一种特别的味道,这很多时候要依靠现场的氛围和演员的状态,来即兴发挥;而杨德昌则是“观点先行”的导演,他的故事是为观点服务的,所以在他的电影里,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人物、台词、剧情……通通要指向核心的主题。

而且,和侯孝贤的自然气韵不同,杨德昌是属于城市的。

他的电影延续了安东尼奥尼始终在探索的主题,即城市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

但他比安东尼奥尼还要更尖锐、更踏实,后者多注重于文学化的呈现,而杨德昌则试图去解剖城市的遗骸,收集线索,找出幕后的真凶。

正如他在《恐怖分子》中做的那样。

《恐怖分子》中的城市,是极端冷漠的。

在影片的开始,杨德昌用一系列镜头,为我们不动声色地展现了这种冷漠。

台北,夜晚,一辆警车呼啸而过,穿过肃杀的街道。

巷弄里,一个中枪的男人趴在地上,无人过问。

枪声四起,中年女人仍在若无其事地洗着衣服,对窗外事充耳不闻。

如此“冷眼旁观”的开场,为这部电影的冷峻风格定了调。

而更为冷漠的,还在后面。

影片分为三条线,三组人物,进行交叉叙事:第一条线,是中年男子李立中和妻子周郁芳的婚姻危机;第二条线,是混血儿淑安试图逃离家庭,以行骗为生的叛逆生活;第三条线,是酷爱摄影的富二代小强和女友的分分合合。

这三条线,看似没什么交集,他们虽身处同一个社会,却又活在彼此不同的世界。

可是,机缘巧合,这三条线却出现了一次意外的交汇。

也正是这次交汇,将这个故事引向了一个无法挽回的结局。

那是怎样的一次交汇呢?

它来自一通匿名电话。

谁打的?

淑安。

打给谁?

淑安被母亲锁在了家里,闲极无聊,她便在电话本上随意找了个号码,而接电话的人,正是周郁芳。

都说了些什么?

影片没有明确交代,但根据剧情可以推测,淑安谎称自己是李立中的情人。

就是这样一通恶作剧电话,给李立中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婚姻,带来了致命一击。

而讽刺的是什么呢?

周郁芳在听到丈夫有了情人的消息后,并未感到悲伤,反而更确认了“自己已不爱丈夫”的事实,于是当天便搬出了家。

而李立中从小强那里得知了这通电话的存在,他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以为妻子的离开是误会了自己,可是,当他找到妻子试图解释时,却发现妻子根本并不在乎,这令他感到绝望,也才有了最后的悲剧。

应该说,这通电话是完全偶然的。但杨德昌想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偶然之下的必然性。

他想要告诉我们,城市中人与人的情感,是如此脆弱,甚至一通偶然打来的电话,都可在顷刻间将其摧毁。

为什么?

因为条件早就具备了。

而电话只是个导火索而已,总会有人打来的。就算没有电话,也会有纸条,有短讯,有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后即便什么都没有,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

因为在那些红色出没的段落里,危险的种子早已经埋下,只等待时机成熟,破土而出。

那是些什么样的种子呢?

是李立中对妻子的表面顺从,实际却漠不关心。他为了挽回妻子,不惜陷害同事,不惜处处忍让,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妻子内心的想法,而只是活在自己臆想的完美丈夫的角色里。他以为妻子的离开是因为自己事业不够好、是因为写作遇到瓶颈心情低落,但通通都错了,直到最后一个理由——匿名电话——也被推翻的时候,他终于彻底崩溃。

而周郁芳播下的种子,是她的自由天性与婚姻制度的根本冲突。她是个不安分的女人,厌倦一成不变的生活,为了改变,她步入婚姻、她开始写作、她想要一个孩子,最终,同样是为了改变,她选择离开循规蹈矩的丈夫,投入情人的怀抱。

淑安是一个亚美混血儿。她的身世,是台湾历史上的一段悲剧。当年,越战期间,有超过20万美军驻扎在台湾,与台湾女子生下孩子。后来,美军撤离,留下了这些“生父不详”的混血儿。而淑安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她和母亲的关系才会那样疏离,所以,她才会拼命逃离家庭,逃离无聊的生活,寻求刺激。

小强是个富二代,父母常年不在家,他酷爱摄影,他冷眼旁观这个世界。他可以为追寻照片中的女人而丢下女友,但当追求淑安而不得后,他又回到了前女友的身边,就像是只有在没钱的时候,才会回家一样。

此外,还有老谋深算的医院主任、设计仙人跳的大顺、趁虚而入的周郁芳的旧情人……

每个人都是冷漠的,每个人也都是自私的。虽然自私的理由各有不同,有的因为愚钝,有的因为欲望,有的因为身世,有的因为狂妄。

可最终,它们却共同构成了一条隐性的因果链,如果缜密的设计一般,导致了最终悲剧的发生。

这里面,没有人真的做错了什么,也没有任何调解的可能,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酝酿、成型、爆发。

这才是最最令人绝望的事情。

即便这样,杨德昌似乎觉得还不过瘾。

他为影片设计了两个结局,就在我们所有人都以为李立中终于像个汉子一样,举起枪,报复性地杀死了那些伤害他的人,而获得了一种宣泄般的快感时。镜头忽然一转,我们看见,李立中头部中枪,躺倒在水池边,血液顺着后脑汩汩而流,依然是阴郁的红色。而其他人安然无恙。

原来,那些不过是幻想出来的情节,或是周郁芳小说中的描述,而李立中真正的结局,很简单,他杀死了自己,如同影片开始那个中枪的男人一样,躺在这座冷漠的城市里,从此不再有人过问。

那一刻,音乐响起。只听蔡琴唱着:“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请暂时收起你的冷漠。

这实在是过于悲哀的乞求了。

在这座城市中,还生活着无数的李立中、周郁芳、小强、淑安……他们只是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却又在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中,成为了制造恐怖的因子。

无论怎样,恐怖分子已经养成。

只不过这一次,他的枪口对向了自己,而下一次,或许就是那个幻想的结局,成为现实的结局。

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我第一次那么渴望地说出这句话: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可是我也知道,杨德昌一定不会说出这句话。

 短评

大屏幕重看。无关紧要的细节吸引了我。女作家去前男友办公司时,打开的窗玻璃反射出悬在空中清洗工的身影,尔后镜头拉到室外,将清洗工和女作家收在一个境框内。清洗工丝毫没有叙事的作用。但这种莫名其妙关联仿佛在暗指我们的世界都是相关联的,而这和片中三个故事以偶然的方式结合的电影结构相仿。

6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注意到电话本姓名栏的一大堆“李立中”。

9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不记得谁说过,读文学作品和看电影的最高境界,是无法描述的苍凉感。杨德昌的这部,如是也。

13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不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是生活一直都在讲述谎言。杨德昌还真是冷峻残酷,撕开平静伪善的台北群像生活,让观众目睹每个人在脆弱中求生的无助呐喊,眼看着生活从不信任转变为不关心而无能为力。声音以不可忽视的存在介入到叙事中来,快门声/水声/电话铃声在重复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真假难辨仿若虚无。

16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无法接纳无由不公的存在,无法承受理想为先的冲击,是将一切追求全盘倾注在庸常生活中的“习惯”最终杀害了他。社会以秩序规范人,但社会中人却总还要面对生活的无序,在杨德昌的理解里,恐怕整个社会就是孕育恐怖分子的大型子宫吧。结尾的血梦一场就像一次流产,而流产已是不幸中最大的万幸。

1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当这个世界都对你不好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其实就只是对自己更不好…荡气回肠的结尾,可以细嚼好几年。蔡琴的《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让电影情绪得以延续、意犹未尽…2018-11-03资料馆重温

2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李立群什么都失去后去找顾宝明,等了许久见了面后,无限温柔地讲起自己被升了组长,并不是人财两空。那一段台词,李立群的演绎,真叫人冷。太冷了。

25分钟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推荐

女人最不想听到的恭维是“贤惠”,男人最不想听到的赞美是“老实”。从生活土壤里长出来的老实人,开出了一朵悲凉的花。如果注定无法一起走到尽头,那就在我离开时,《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29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冷静、冷静,保持冷静。前半部有点索然的碎片像墙上被风撩起的黑白照片,不知不觉拼凑出一个完美的碎圆。枪响、枪响,还是枪响,好不容易共情了李立群将所有怨恨和愤懑推上喉咙找到出口,哗啦一个梦醒,所有要满溢出来的东西又全都被塞回胸腔戛然而止!撕碎、撕碎,全都撕碎,对生活的一点点遐想,对爱情的一点点幻想,撕巴完了还得扔地上踩过去。结尾太妙了,用电影演小说,却只演了最悲情的那部分,虚构的小说得奖了,真实的生活却崩塌了……(台北)

30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看到小说获奖的时候就猜到结局会是一个杀妻的悲剧,没想到结局比我想的更悲惨。但仔细想来更合理,这么一个内敛的人,只会对自己不好。

35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生活是一場致命的恐怖襲擊,我們是彼此的恐怖分子。

36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HKAFF#相较其他作品,这部的用力痕迹比较明显。群像中的人物大多可以在其他作品中找到对应:逃避自欺的女性,懦弱绝望的男性,家庭破裂的问题少女,拿着摄影机观察的旁观者。恐怖之处在于个体人的自私懦弱和自欺,以及因而派生的人与人之间沟通信任的毫无希望。有一种鲁迅式的呐喊感。

37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屌丝是一生的宿命,如果你又娶了个文艺女神。那么你只能走向最终的自我毁灭。

42分钟前
  • V
  • 推荐

25年过去了,一切都像是再过25年才能拍成的电影。惊,叹,赞。

4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我也想一枪崩了那狗男女,狗领导,可是什么都做不了。”李立群演得太好了。之前不是有说法好像是“现在年轻人可能低头看着手机内心已经完全崩溃了”,哪止现在呀,李立群最后难道不是“低头吃着饭其实内心已经完全崩溃了”吗?不过比李更厉害的还是杨德昌,他冷酷得已经完全不像人类了...

4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影史最有力道的结尾之一

4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看得目瞪口呆。如此冷峻、压抑而残酷的现代都市寓言,每个人都成了他人的恐怖分子。1.多线索交叉叙事,精妙度甚于伊纳里图[爱情是狗娘],陌生人之间就这样通过偶然性改变了各自的命运。2.小说与现实的交叠,再配上双重结局与梦中惊醒,观者和剧中人一样,最终都分不清幻真虚实,唯有绝望感重压于心头。3.摄影与构图都妙到毫巅,小景别限制镜头(想及布列松)与远景交替呈现,镜像与玻璃反照,荒疏空间,黄色办公室、红色暗室与绿色电梯。4.剪辑与转场极佳,电话线摇镜+硬切勾连双方,多处谈话或音乐的音桥(Smoke gets in your eyes延贯两位女性的断肠情殇,小说介绍覆盖夫妻约见的对话音轨)。5.对摄影与电影的自指,无数照片拼接成的巨幅头像让人忆及[放大],结尾穿越海报阵列时的渺小个体,[灵欲春宵]互文。6.李立群的表演叫人胆颤。(9.5/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等待戈多》式莫名的恐怖,杀伤力巨大......如果他不是杨德昌,或许就是他最好的电影了....

52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拉登式恐怖分子的悲剧在于用他人的命替他人复仇,杨式的悲剧在于用自己的命替自己复仇。这种危险关系甚至存在于政治最正确的运动里,越是尊重他者的权利,越是划清自我的边界。这种双重标准是在这个现代社会里自处、也是葬送掉它的方式。片中人在暗房里打赌外面是日是夜,一看是黄昏,同声说:你输了。

56分钟前
  • 57
  • 力荐

他们顺从旧有的惯性,致力搭建形式的外壳,却无剖析本质的才气。麻木了模式人生的寡淡,生活态度温吞消极。一个被动苟安懦弱的群体,他们把冲动抑制在心里。一旦徒具外壳的脆弱泥塑,被多元思想和变幻规则冲击倒地,他们唯有舞向杀戮与自戕的终戏。恐怖分子,孕育在庸常的时光里,切记切记!【9↑】

1小时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