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某客运船在在北大西洋海域与德国潜水艇激战后沉没,船上旅客5男3女蹬救生艇逃命。这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康妮·波特(塔卢拉赫·班克黑德 Tallulah Bankhead 饰),轮机工约翰·科瓦奇(约翰·霍迪克 John Hodiak 饰),发报员斯坦利·加勒特(休姆·克罗宁 Hume Cronyn 饰),受了腿伤的格斯·史密斯(威廉·班迪克斯 William Bendix 饰),富豪查尔斯·里滕豪斯(亨利·赫尔 Henry Hull 饰),船上黑人服务员乔(加拿大·李 Canada Lee 饰),护士艾丽丝(玛丽·安德森 Mary Anderson 饰)和因婴儿死去而精神错乱的海莉太太(希瑟·安吉尔 Heather Angel 饰)。众人还救上来一位德国潜艇上的纳粹威利(沃尔特·斯莱扎克 Walter Slezak 饰),由此引发了无数尖锐问题。
本片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黑白摄影和最佳原创故事三项提名,并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奖(塔卢拉赫·班克黑德)。
http://helen428.blog.sohu.com/100542974.html其实这部片子低于我的期望。救生艇这么狭小的空间,一群被迫同舟共济的人,缺水缺食的极端环境,这些因素的相加,应该制作出一部更加悬疑惊悚的片子。不过,六十几年前的片子了,希大导又是悬疑片祖师爷,我自然不该拿现代智慧和变态想象力结晶的《24小时》标准来要求它。
其中也有超出我预期的部分。
其一是战争背景。幸存者中有一个德国军舰舰长,逼仄的救生艇上多了这么一个众矢之的就显得更拥挤了,偏偏他是艇上唯一懂得航海和海上求生的人,留他还是杀他,疑他还是信他,都是戏剧必须的矛盾冲突。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冲上去把他扔进海里的情节,更是突如其来的高潮,毫无预兆就来了,等观众反应过来已经结束,来不及紧张,只能回味。
其二是最出彩的角色,女摄影师康妮。片子开头,海水一片狼藉,碎片浮尸和油污之间,她独自坐在救生艇上拿着摄影机拍摄,貂裘裹身,钻饰在手,行李整齐放在脚边,雍容自得,仿佛在等待时尚晚宴的开场。这是一个拥有控制力的女性,强硬干练而不失柔美,不管身处什么环境都从容不迫,她的金发在阳光下闪烁的光芒比手上的钻石还耀眼。
這是一部在有限空間中的精采群像劇,觸及種族、政治、階級、性別等議題。但其中最讓人玩味的還是德國人威利一角,希區考克其他二戰時期的片子當中,不乏德國人出現,且幾乎都是扮演平板而單純的邪惡他者。希區考克自己是這麼說的:「I always respect my villain, build[ing] him into a redoubtable character that will make my hero or thesis more admirable in defeating him or it.」他自己也承認他這些影片中的一個重要道德命題便是要幫助同盟國夥伴們團結合作贏得戰爭,因此在這些影片中,不斷的顯露出「你不能相信你的敵人(Nazi)」這一概念。但在這部電影中,作為敵人的德國人形象卻不是如此簡單呆版,當然還是單純的邪惡(忘恩負義、偷藏食物、水及羅盤、間接/直接的殺人....等),但同時也具有積極正面有能力等正面特質,以至於他在影片中期便「反囚為主」,憑藉自身能力成為救生艇上的發號施令者。這使得這部影片在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中顯得很特別(或說驚世駭俗),當時大眾媒體對於敵對國家的人民還是給予許多的負面形象,以至於影片公開後招致許多的批評,有人批評這部片貶低英國人、美國人而抬高了德國人;也有人認為這部片對於德國人的形象描寫其實正尖銳的抨擊了當時英美衰敗的民主制度。這種種都使這部片比起Hitchcock的其他片子在放映、宣傳、預算上都受到了刪減。電影劇本的原著是John Steinbeck,之後卻遭到Hitchcock的修改,這使得Steinbeck大不高興,並要求電影公司不要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電影當中(最後事與願違),我想這一插曲也是導致片中德國人矛盾性格的關鍵之一。這部片我給了挺高的評價,不僅僅在於他的劇本或內容或形式有多特別突出,而主要是在於這部電影的時代性,光是片中德國人的性格,便揭露出當時的獨特時空背景、以及什麼樣的德國人性格才能滿足當時一般大眾與主流媒體的期待?符合某種政治正確性?而當面對某個德國人時,究竟面對的是作為如同你我般的個人,亦或是代表著「邪惡」的集體德國人的其中一個呢?這如同影片中當兩次遇到德國人時,都出現過的疑問"What do you do with people like that?"
自认为已经看过许多 Hitchcock作品了,但Hitchcock的”群像式”作品还是第一次看到。电影从技术上说,是非常完美的,虽然整部影片全部在一个大水漕中拍摄,但却被逼真模拟成了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着“孤舟”的不时晃动,也大大增强了这艘小艇上人们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感和电影的悬疑感。
把主角们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极其有限条件下,从而拷问人性的善恶,就是这部电影的母题。电影中最精彩的一段,是当那个德国潜艇艇长,来到船上后,众人争论该不该把他杀掉的一段。个人认为这一段甚至可以作为电影学院的经典教材。那位先前努力拯救落水乘客的Kovac,认为应该“把这个纳粹丢下海去!”,资本家Charles认为现在是战争期间,“身为德国人,不是他的错”,并认为“此时应该用美国人的方式——投票!”来解决这个问题。先前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却极力要求先抢救别人的船员Smith此刻也也希望“把这个纳粹丢下海去!”,并公开自己原来是个德国人事实。那个先前表现出只关心自己能否拍摄到好照片,却对伤员的痛苦漠不关心的Connie,此时也扮演了保护这个德国人的角色,并称Kovac为仇恨富人的“共产主义份子”。船上惟一的黑人拒绝投票,因为他是个黑人。但他却是惟一一个能为死者作祷告的,虽然“上帝曾经只属于白人”。船上女护士Alice并不清楚明白大家所说的话,但却坚持认为只要是生命就值得拯救。
但后来当得知这个德国人欺骗了大家,并杀害了Smith之后,所有人一起把这个德国人扔下海去,个人认为,不管怎样评价这个德国人,他都应该作为战俘被对待,而不是私刑的惩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人都犯了罪。不管他们之前是怎样表现的。
该怎样评价这部电影?对那个德国法西斯份子(德国潜艇艇长)的刻画是否片面成了重要的标准。
首先要知道,这个德国艇长是整部电影中惟一只有“邪恶”一面的角色,
其次,电影结局:Hitchcock把又一个德国受伤船员弄上船,该不该把他丢下海去,成了主角们的“哈姆雷特式难题”,电影在Connie的“该有他们(在孤舟上死去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台词中结束。Hitchcock貌似厚道的把答案留给观众们去思索,但实际上他想说的是“让所有德国法西斯份子都去死吧!”
是的,我的答案是,电影对这个德国艇长的刻画是过于片面了,虽然他是个法西斯份子。
Alfred Hitchcock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为自己的祖国深受法西斯德国荼毒悲伤,痛苦的人,对此,我深刻理解,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因为这一点,这部电影的艺术性被降低了一个层次。
希区柯克是公认的犯罪悬疑类型片大导演,按这个眼光,本片非常的不“希区柯克”。这是一部在灾难中展示人性的影片。无论题材、拍摄技巧都和其他希胖的影片差别很大。
二战中,某客运船沉没后,船上旅客5男3女搭救生艇逃命。这其中包括轮机工Kovac、发报员斯坦利·加勒特、受了腿伤的船员Smith、船上黑人服务员乔、护士Alice、因婴儿死去而精神错乱的海莉太太、著名作家Connie、和富豪Charles。众人还救上来一位德国潜艇上的纳粹威利。这些人属于不同的阶层, 生活背景截然不同,当大家生死悬一线共同面对危机时,矛盾和冲突就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了。
就说纳粹威利被救上来后,到底要不要杀他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那位先前努力拯救落水乘客的Kovac,认为应该“把这个纳粹丢下海去!”,先前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却极力要求先抢救别人的船员Smith此刻也表达了完全相同的意愿,并公开自己原来是个德国人事实。反对派1⃣️作家Connie为首,虽然之前她对伤员的痛苦漠不关心,只在意自己能否拍摄到好照片,此刻她却扮演了要保护德国人的角色;资本家Charles认为在战争期间“身为德国人,不是他个人的错”,并提议“此时应该用美国人的方式——投票!”来解决这个问题。女护士Alice并不清楚明白大家所说的话,但她坚持认为只要是生命就值得拯救。后来纳粹被留了命,也成了救生艇的“舵手”。作为观众,一直挣扎在要不要相信你的敌人这一问题的左右两边,直到纳粹欺骗了大家杀害了Smith,所有人一起把这个纳粹扔下了海去,这个问题才有了答案。虽然纳粹并不比一个普通人更该死,但是为了防止他害人保存普通人的姓名,还是应该坚决果断的处置了。这点上“怀柔的”精英阶层犯下了大错误。
影片的场景和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似,本片纯粹讲人性,而少年派表面上讲了和自然的斗争,最后还是回到人性。
怒海漂孤船,何人得生还? 虽是大师的作品,但窃以为对人性的刻画不是特别的深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z4j9Gaqueo/
希区柯克对战争的探讨选择了一个相对幽闭的空间,对德国人牛X的专业技能和奸猾、盲从刻画的入木三分。从技术层面来说,如此有张力的群戏,和对每个角色的细致描写都堪称典范。希区柯克本人出现在报纸的减肥广告里,可爱之至。
经典创造了今后向各个方面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情节较弱、意识形态过于强烈。不同种族、信仰、地位、年龄的人被困于一密闭环境这一想法启发了后来太多的密闭悬疑电影,所谓经典,就是用来引导、启发和超越的。P.S.希胖在第25分04秒时在报纸上出镜,是一则以他减肥前后对比的照片为主的减肥药广告。
第三帝国来的年轻人,上了一辆满是敌人的战船...然而事实是纳粹实在是在电影中被妖魔化了,体力极强,也不睡觉——这其实是一部政治为主的战时宣传片呢.. 凄惨的镜头和狂喜的镜头,在逃生的过程中,都饱含了让人心酸的黑白感情。
8。二战期间,希胖拍了这么个片,怪不得被批的很惨。不过对于人性的刻画以及在一艘救生艇这么狭小的空间拍一部片,是很赞的。
非典型希区柯克作品。虽然有些地方有些做作,但是构思独特、立意深远、表演出众(难能可贵的是群像),算是希区柯克社会批判比较明显的一部。 8 out of 10
即便不是最好的希胖,也不得不说,他开创了太多题材的先河,成为了后人可以伫立的巨人肩膀。
虽然掺杂了较多的政治指向,但作为密闭空间群戏来说依然是一部佳作。不同身份地位、政治主张的人们困在救生艇上,再加上一个攻击他们的德国人,在与大海相处斗争的过程中矛盾不停激化又不停的形成微妙平衡,在打破又黏合的过程中几对人的心态变化和最后结局时一个回环式的设定都很具有讽刺性。我反正是很吃希胖这套的~
虽然政治性太强太直接,但孤舟上的群戏还是拍得非常抓人,小空间少人物大背景。
在一个狭小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出色的群戏表演的推进而逐渐展开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张力十足。我们不如一块沉下去,Connie?结局处情节的设计很棒!且Hitchcock的露脸方式好有创意。
从类型片来说,接近五星,开同类先河;不仅是谈论人性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利用角色间的磨合摩擦制造戏剧冲突、控制整体节奏进展;情绪焦点不重复,无形中转移对单一场景的依赖,制造出更丰富的时空;最有意思的是,画框外洋溢的个人故事,流淌到银幕上再生的效果非常强烈。虽然编剧保留了 斯坦贝克的名字,但其实两人的合作失败了。
黑人,富人,女人,纳粹,各种种族,各种性别,各种阶级的人在一个救生艇上把自己人性光辉和黑暗的一面都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以为希区柯克会像夺魂索里那样运用几个超长的长镜头解决整部电影,但显然我高估他了。
[2019年11月希胖√] 三项奥斯卡提名(导演、原著剧本、黑白摄影)。希胖拍起主旋律政宣片也真是有一套。对德国人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小空间的构思非常有意思,
一步步骗取信任vs一步步沦陷的故事,威利形象很丰满,恶毒有心机,怎么还被批美化纳粹?希区的电影总有明确的动机及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比如这片就是想拍小场景群像,女主水都没得喝了还想着撩汉黑人主要任务就是吹笛子,但跟着他走观感很投入,这套路我吃哎。
做足了减法,单一场景的“密室”电影。不同性别、种族、阶级、国籍人物的群像刻画,群戏调度自然很棒,人物众多,也没有脸谱化。有意思的是,这次在剧情上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刻画与悬疑加餐(温吞不吸引人),更多的是呈现一种其人物本身面对极端情况下的最真实的反应以及对人性的揭露讽刺。最被影迷津津乐道的还是希胖特别的客串,幽默极了~
空间紧凑可是演员的张力十足。个性鲜明,悬念迭起
茫茫大海,一叶孤舟,所有的故事从此展开。这种环境最考验人性,也考验意志和身体。一旦坚持不下去就彻底出局了。很难不让人想起李安的《PI》。或许李安就是学的它吧。全片对纳粹德国佬的恨意可谓溢出屏幕。电影中的德国人,阴险狡诈、反复无常、阳奉阴违、残忍狠毒,坏得彻头彻尾。结尾非常好。并没有完全大团圆,而是留了个半开放式的想象空间。在这变幻莫测的茫茫大海上,他们并未彻底得救。等待他们的,依然是未知的明天。7分。
这是最不希区柯克的一部,这些群像式的人物,对于战争的拷问,倒挺像萨特的小说风格了,整部电影发生在一艘救生艇上的故事是很奇妙,也很有看点,可惜确实像话剧,镜头语言并不高超,而希区柯克悬念大师最擅长的那一套东西完全没有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