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1987,初次见面的青葱,害羞,时间久了的家庭的无力感,还有过去好久却始终放不下对那个人的牵挂,大概这样的爱情也就存在那个年代了吧,无畏无己,一生很长,却只够爱一个人~这样的故事很美,但放在这个社会又不现实,毕竟,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讲求速度,对于很多人来说,爱情就是消费品,新旧交替也是极快。到现在才明白,有勇气大胆爱一个人的人,都是勇敢的盖世英雄。爱人爱己,真的是一种能力。即使社会这样了,但学到了,所有的关系不要放太快的步伐,不然真的很容易说断就断……太容易得到的都不会太珍惜,虽然说,男主没有娶到女主,但他付出了她的一辈子去等她……
都在骂男主叶振云死脑袋,这部剧谁也没错,就像《边城》里,错的是船再也没有回来,而这部剧错的是女主的病,。男主一直没表白原因有很多,一:和自己小叔叶川喜欢上了同一个人,但这不是阻止主角在一起的关键,二:叶川死后,父亲以为是因为女主,叶川拼搏才累死的,但这也不是关键。三:就是男主受不起这份爱,他不敢给女主任何承诺,所以每次女主都问自己要不要去男主都是回答“我也不知道”,一方面是男主不能回答我爱你,他怕自己给不了女主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在为自己的爱弱弱的挣扎,所以也没说自己不喜欢。好,很多人又要说爱就要在一起,那就算俩人之前在一起,生了个娃,也就穷开心了几年,到后面男主工厂因亚洲金融缺钱资金而破产,然后女主得病去世。男主带着个娃一事无成【大结局】(女主家弟弟可能也没钱上大学),,再来说女主:她对爱很执着一直鞭策着男主,等他告白,女主希望的是两人在一起奋斗,一直等到自己拖不住了(母亲老了,要照顾弟弟),而男主一直没答复,正如女主所说“生活还要继续,母亲老了,要照顾弟弟等”最后选择去香港发展,但她的爱一直在男主这边,所以去香港只是为了生活并没有接受李先生也没结婚,因为她还想和男主在一起也知道男主在等她,但当得知自己癌症时又怕耽误男主就给男主打电话,让他找个姑娘,别耽误自己,也正是因为自己在香港这边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李先生的帮助)所以到后来男主工厂金融危机才有钱出资救助男主。到后来男主工厂生活越来越好。收获女儿一枚(大结局)
这是一部虚幻的电影,1987的广州根本不是那样的,因为我差不多也是主角那个年龄那个时候来广州的,场景设计是那么回事,但人物却不是当时那么回事:
1、广州当时视外地人均为北方佬,“捞仔”、“捞妹”叫得可欢了,大概十年前开始,公开场合就很少这样叫了,应该是粤语日渐式微;我和我的太太相识在1995年,96年结婚,她是广州人,又是大学生,当时找外地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所以振云和芳子设计成外地人/同乡也有合理成分,但那个时候大学生并不少,因为工作不包分配,外地的女大学生来广州大把,直接招进来?那时,广州落户并没有放开,所以,广州本地的招工、招干指标只是落在广州人身上,我太太就属于这种。
2、夏天自焚更是匪夷所思,为什么这样呢?当时的广州的国营服装厂,不可能那么寒酸,夏天本身就是该厂的劳资科长,要赚钱在当时很容易,也用不着因为老爸贪了100万,就如何如何,一则这条数在当时几乎是天文数字,而且这个工厂是做外销的,这一块不是那么好贪;夏天毕竟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不会因为所谓的农民工超越了自己,就悔恨自燃,反而,因为本地人与外乡人本身的心灵深处的对立关系,这两类人在当时发生深层次交集的状况并不多;夏天也犯不着计较这些得失,因为他作为广州仔在当时很容易东山再起的。
3、关于BB机、手机的问题,大概在95、96年广州还流行中文BB机,但手机已经不是高攀不起的东西了,87年,少数人有BB机,90年左右砖头式的“大哥大”也有了,这些在电影中基本上对得上号,但问题来了,振云在山东老家和芳子通手机时,说到香港都回归了,然后没多久,李先生带了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出现,这些都说明芳子是在香港回归之前拿“单程证”去了香港,当时拿此证除了特例(如国安)那只有结婚了,所以李先生说根本没结婚估计是指没有性关系,精神柏拉图之类。
4、又说回上面的话题,当时去香港通常是持“双程证”,我“有幸”在1992年去了趟香港,见识了香港人在英国人的统治下的唯唯诺诺。那时候别说去香港,外地人去深圳都要证,否则抓到后就送去东莞的樟木头;广州的沙河收容站非常出名的,我当时常去,500元捞一个人,算是“辛德勒”之类的人;孙正刚事件发生在2003年,可想而知1987外地人在广州生存是什么状况;所以,振云不可能和芳子在90年初一起去香港,那不是李先生发张“邀请函”就了事,滞留不归怎么办?问题是谁?那家部门盖章许可振云出去呢?
5、振云不知道凭什么回到了这原来的工厂,厂长、夏天都凭空消失了,芳子已经是副厂长了,工厂可是国营的,是“公私合营”吗?有此必要吗?这个导演想当然了。从时间上看,1987、叶川信中说分别有两年多了,这应该是1990-1991年,叶川差不多也是那个时候死的,振云回到原来的工厂也是那个时候,与芳子若即若离也开始在这个时候。爸爸因叶川的死而怪芳子,够牵强;前面设计的爸爸胆小懦弱,但后来对帮他和他的儿子的“恩人”芳子却怪了起来,编剧非要制造隔阂出来。
6、八、九十年代,孔雀东南飞的人太多,仅从“金钱”的角度而言,许多人成功了;但那个时候,没有广州户口的人振云与有广州户口的人芳子的有可能的恋爱、结婚,仅仅局限在电影中,因为他们分属于两个“阶层”,当时,小孩的户口随母,就是政府层面上认为有广州户口的女人是不会找没户口的男的,其实,集体户口的芳子没有房开一张结婚证明都很难。
7、确有必要说说当时的香港人,通常是高高在上的,来大陆从来是泡妞的,与台湾人的区别是相对而言比较大方,但对芳子,已经是一家国营服装厂的副厂长,需不需要因为“钱的问题”委身于人?她离开了,工厂怎么办?香港回归之前,没听说内地学生也就是像芳子的弟弟居然可以到香港上大学,还有奖学金?
8、电影中的缝纫设备好像一直用家用的,当时珠江边大楼上就有“华南缝纫机”的巨幅广告,当时的服装厂一直都是内、外销一起做,要知道,广州最早就是服装批发市场出名的;另外,制版技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并非一个什么高深莫测的技术;还有,漂亮的香港年轻靓女来广州的不多,更不会对想偷艺的呆头呆脑的搬运工振云看上一眼的,居然芳子还吃醋了。
9、拉拉扯扯说了一堆,1987演的最好的也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的就是芳子了,她那个扮相,真的就是那个时代,但后面就一般了,因为剧情不真实,人物也就漂渺了。
10、又说到烧工厂,更扯了,一家国营服装厂没有保安,没有消防灭火器,芳子接完电话,还有时间来使劲拽振云一把,这个时候,工厂究竟是谁的?烧了,也没事,很快又开了,知不知道,这家工厂即使破产了,工厂的厂房的土地价值多少?
11、当然,年轻人喜欢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其中的爱情故事,或者说够励志,其实,在那个时代,你只要敢来广州打工,努力10、20年基本上都混成人模狗样了,今天,仍然是这个道理。还有,人其实在广州30年,也不至于像振云、李先生(广东一般叫“李生”)那样老态龙钟,岁月没有那么沧桑。
12、最后,还得感谢导演、编剧让大家关注了那个“久远”的黄金时代,但希望还有类似的影片时,多些真实,少些想当然。
《那年1987》,1987那年,我正搬着小板凳,快乐的去上学。
转眼之间,30年过去了,所谓流年似水,鬓已白,额渐秃。当年强烈地盼望着长大,现在却一再梦想着回到童年。然时光终不可倒流,情怀亦渐消逝,而《1987》的那份感情,却犹如历经30年酿藏的烈酒,变得绵柔,变得细腻,变得醇美,让人陶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一直都觉得,科幻片看好来坞,故事片看台湾,警匪片看香港,爱情片看大陆。盖因为相同的文化背景,最容易理解大陆爱情片所表达的感情,也最容易被触动内心那根柔软的弦。《那年1987》也是这样,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跌宕起伏,全片看下来,犹如在听别人娓娓地讲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却不知不觉中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能让人感动,能让人共鸣,就足以称之为一部好片了!
时代不同,感情的表达自不一样,但两情相悦,相互间的关怀和挂念,是爱情永恒而纯真的主题,虽历经沧海,而历久弥新。如果能相濡以沫,自是圆满;倘若只能隔空相思,又何偿不是最诚挚的感情?
正如《梁祝》,那个千古流传的故事。有时候,留有遗憾的凄美,最能直击人心!
《那年1987》,那情挥之不去!
整部电影是在腾讯视频里面看完的,从凌晨1点看到3点。看完睡不着觉…… 感触最深有三: ①改革开放带来的阶层分级,农民工与富少爷的价值观,始终觉得农民工就不该超越自己以致悔恨自燃。 (夏天) ②叶川,叶川是个勇敢追求爱的人,但是羁绊来源于对侄子叶振云的疼爱,在以前为什么每个男人都想着发家致富就能迎娶自己心目中女神?可能那是一个在风头上猪都会飞的年代吧。 ③李先生,我觉得他很帅,虽然主角光环不在他,甚至把他营造得很感伤,我觉得不然的,他勇敢追求也是欣赏刘芳,为什么说是欣赏刘芳?一个堂堂的香港外商高管居然能为一个来自青岛的乡村女孩,起初欣赏她的气质、努力,后期欣赏她的执着跟能力,最后变态到溺爱她的孤赏自芳。 最后那句老白头,说墓碑的爱妻名号不让……我心里真的是贼她妈想变性嫁给他……👏 (李先生是本剧第二个让我想锤振云的原因之一,你想过吗?他完全可以用权利金钱把振云扼杀,而且他身边那么多女性肯定追求他,偏爱刘芳却……[微笑][微笑][微笑]这可能是纯纯的爱吧[微笑]) ④叶振云……(放下了锤电脑的拳头👊……) 我……好的。评论一下,很纯朴很有毅力,耐苦耐劳,三好学生,孝顺乖巧,聪明伶俐,简直贼她妈棒。可是我***求你了能不能跟芳子说一声,‘’你别去,留在我这里‘’,有时候摸摸她的头,有时候拍了照片能不能再补一句:‘’我愿意我的相机的照片都是你‘’,在她去救你出火堆的时候能不能打醒一下自己,并且抱一下她表示感谢,两次救你出狱别**笑得跟傻*一样好吗[泪][打脸];芳子是个执着爱情的人,不管别人对她多好,其实分别夜之后,你就该留她下来,娶她了。兄dei 。 虽然吐槽叶振云,但是不可否认,正是千千万万那个时代的实业家成就了我们的国家繁荣,我依然是无可厚非的尊敬。但是人贫穷在心灵,不在物质。希望叶振云,也希望我,能尽早打开格局世界。(ps最后白了头,对戴了几十年绿帽子的李先生也是没什么屁话,我也是……算了看你也白了头,我就不锤你了。)演员演得很好无可厚非。 ⑤刘芳:嗯……先给个心吧😊。哈哈哈哈,演员好看,刘芳表现得真好,以为是个老戏骨,没想到原来是94年的,嗯杨月。了解了,虽然微博名有点莫名其妙😂。 点评,欣赏杨月气质绝佳,小蓝裙子,吊带连衣裙,正装干净整洁,完全能力超强,知道提升自己的能力,爱情,事业两不误,虽然为了爱情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人生谁不是这样呢。 杨月在和叶振云一个房子的时候,那种等待他的一句话一句示意把所有整部剧的等待表现得让我觉得心疼…… 最后李先生除夕夜的到访收到call机那个……屁颠屁颠去回电话,心里却被狗血前段的车祸影响一直在担心😂。 太多了。刘芳。7年没有联系,居然是刘芳联系。最后那句李先生说没有结婚。我的心又凉又佩服又觉得真她妈苏格拉底柏拉图。。 最后也不知道是刘芳这个角色让我记住了,还是杨月让我记住了👍😊。感谢这部剧,拍得很好。豆瓣评分还是可以的。 自我介绍: 正在深圳白天努力工作,晚上作死自己的上班族。
除了情怀以外完全配不上6.9分,人物感情行为毫无逻辑,越往后越瞎掰
女主比男主勇敢一万倍
拍得挺不错啊,难得难得
太假了,为了拉长叙事,设立了完全不合逻辑的人物性格。
豆瓣上的文青们醒醒吧。再给这种狗血电影打高分,那就真的该好好读读书了。。。
这种文艺片,是深得我心的。到了这个年纪,大约能明白,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花开蒂落的。能混就混吧。
时间是混乱的,开始跑船这些年就过了3年到90年,后来95年到98年,电话里说7年没有联系了,而最后2018年算起来他们也不过50岁,演的跟七老八十的。关键是这段爱情根本不算什么很大的阻碍,非要互相伤害,是不是有病!男主这个身高和颜值也是醉了。
359
爱情是美好的,失去了注定只能在回忆中回味
是讲爱情,想结合时代的洪流,然而起承转合的逻辑有些牵强;男主角的人设又太过单一愚蠢,唯一的看点是女演员不做作的表演
这个电影算国产电影中的泥石流了,电影本身故事设计的很好,始终在让我们寻思一个问题,叶先生和李先生谁更爱刘芳,刘芳这样对待三个人的感情是对是错?很新颖的追忆爱情电影,很文艺,很感人。
法律与媒体都未失效像童话
1.故事是80年代的故事。道具从大外景到书,家具,城市的灯光,桥梁,房屋,都太新了,出戏。拍80年代的广州你还能在今天的广州拍?2.导演对于电影的无力掌控,往往用主人公的朗读来代替叙事,这是广播剧?
蹭老婆的腾讯VIP看的,从立意到内容都很平庸。
还挺温情的,能看到广州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而且细节做的也很好。
和在广东生活过的某些小朋友一起看的电影。
真是毁了我对八九十年代的美好幻想 以及这都是神马三观……
男主角太木了,不喜欢,可怜了港商,女主也很神奇。
过年陪爸妈看他们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没有预想中的尔虞我诈叔侄反目中途黑化,男主说是赶上了风口,更多的是女主帮着推了一把。故事简单,线条化,纯爱,有点过于美好了。
也许这就是“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要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