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称:《憨豆特工3》 观影时间:2021年6月27日 憨豆特工这个系列的电影,我好像只看过第一部的样子,是一部闲暇之余逗人一笑的电影,总体来说还是非常的不错,憨豆先生的出演也是非常的好看,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憨豆先生的话变多了?我在看弹幕的时候,就感觉到大部分人对这一稍微的改动略微有些反感,但是我却觉得意外的可以接受,反而因为憨豆先生的话稍微多了觉得更加的贴合人物的形象吧,毕竟憨豆先生在这部电影里面一开始的设定是退休之后进入到了一所学校当了人民教师,作为一个教师来说的话,怎么可能没有说话的能力呢,所以这个设定也是非常的合理。 全剧中充满着英国的英式幽默风味,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英国现状:各项的东西已经大大的落后于现在大部分的科技状况,非常的容易让人入侵,虽然电影这么说,当然实际上不太可能,但实际上还是有点反映的,比如交通系统啊等等。 这也给予了我们一个思考,当一个城市的规划到一定的程度上之后,到底是要怎样才能够以旧革新,如何源源不断的更新换代跟上现在日新月异发展的科学速度呢? 经济不一定跟的上科学的发展速度,城市建设更不可能随时的将一栋楼拆了之后换新的,复杂的利益关系掺杂之下,使得英国成为了现在这样的情况。 那么我们国家遇到这种旧城区的情况又该如何去做呢?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挺不错的电影,值得一看。
憨豆是一个来自军情七处的特工也不无道理,或许他就像美国队长一样,是战时宣传的一个形象。
[007]系列的詹姆斯·邦德来自军情六处,英剧《军情五处》中的亚当·卡特等人来自军情五处。
而[憨豆特工3]中罗温·艾金森饰演的强尼·英格利士,则来自军情七处。
在他之前,没有特工会把高级餐厅烧得一干二净。
也没有特工会对着一群单车骑手发射导弹。
更没有特工会拿着书和法棍面包攻击无辜市民,在观光巴士上把导游扔下车。
气得女首相说:“你到底有什么毛病?”
无论从体力还是智力上来看,他仍是那个让人捧腹大笑的憨豆先生,而非007一般冷酷机智的特工。
以往影视作品中,来自军情五和六处的职业特工都太无所不能了,于是这个来自军情七处的傻蛋,可能让人感到胡扯。
但实际上,两个部门并不能代表整个英国谍报系统,术业有专攻,并非所有的特工都需要去执行危险任务。
尤其在这个看似不存在的军情七处中,隐藏着像憨豆一样不可能是特工的特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于间谍特工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5世纪的中国和印度。
但对于现代的欧洲来说,则始于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
亨利八世逝世后,在他的两个女儿间上演了一场欧式甄嬛传,安插眼线、拦截信件、散布谣言等间谍行动悄然展开。
且越是战争时期,谍报活动越是急剧发展和扩大。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情报系统尚弱,在「美洲第一间谍大师」乔治·华盛顿的压制下,败退而归。
1793—1815年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加强构建间谍网络,1794年任命威廉·威克姆为海外间谍系统负责人,与拿破仑的眼线抗衡。
19世纪后期,大英帝国为防范俄国在印度殖民地构成的威胁,建起情报监视系统,现代谍报机构雏形初现。
于是到了1909年,一战尚未爆发但德国已开始不安分时,英国正式成立了特勤局,任命威廉·梅尔维尔为局长。
这是第一个专门监视所有政府间谍活动的独立机构。
1916年一战期间,特勤局根据战况成立了军情一处,并随着战时需要,将军情机构编码逐渐增至十九处。
剑桥大学密码学家Alan Stripp对此颇有研究,他所写的《远东密码破译员》一书中,有一个关于二战时期英国谍战部门(Military Intelligence简称MI)的列表。
从军情一处到军情十九处,均成立于不同时期,有着各自的职能:
MI1 破译密码 Ml2 负责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欧洲西北角) Ml3 负责东欧情报 Ml4 空中侦察地图情报 Ml5 国内情报(现今英国安全情报局) Ml6 国外情报(现今英国秘密情报局) Ml7 宣传和审查 Ml8 军事通讯拦截 Ml9 秘密援助纳粹区同盟军 Ml10 武器与技术分析 Ml11 战场情报 Ml12 军事审查 Ml13和Ml14 德国情报 Ml15 高空侦察摄影 Ml16 科学情报 Ml17 秘书处 Ml18 冷战时期监控科学家 Ml19 审问外国战俘 以及MlL、MlR和MlX三个部门
谍报机构始终是时局与战争的附属品,二战胜利后,其中大部分要么被撤除,要么合并进军情五处、六处或是其他国家部门。
军情七处是后者。它于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转进新闻部。
这样看来,从军情一处到军情十九处,以憨豆的智商和情商,他能胜任的恐怕也只有军情七处了。
1915年一战期间,英国军事办公室为监视前线记者,防止不利于战况的新闻流传,成立了一个小部门,这便是军情七处的前身。
1916年,随着战况发展与特勤局军情一处的出现,军情七处正式成立,设有a、b、c、d四项工作内容:
MI7a 审查制度 MI7b 国外和国内宣传,包括有关军队事务的新闻稿 MI7c 翻译、监管外国游客(1917年) MI7d外国媒体的宣传和审查(1916年底成立前是b的一部分)
但一直以来,关于军情七处的存在始终是个谜,除了编号和职能,人们对其知之甚少。
直到2012年,一个名叫Jeremy Arter的英国人,在姑姑家清理杂物时,发现了一本关于军情七处b的绿皮书以及150份文章手稿。
这些历史文件,是他的姑父James Lloyd上校,于1918年组织解散时,违反规定秘密留存下来的。
一战初期,Lloyd上校曾服役于英国的韦尔奇军团。1916年7月7日,他在索姆河战役中受伤,退回后方休养。
一年后,被招进军情七处,主要负责写一些个人英雄主义事迹和前线战壕里的故事,用于战时传宣工作。
当时与他一起的,还有小熊维尼作者A·A·米尔恩。
米尔恩在一战中服役于皇家沃里克郡军团,他与Lloyd上校一样,同在索姆河战役中受伤,而后被招进军情七处撰写宣传文章,并与其共事。
Lloyd上校偷偷留下来的那本绿皮书,就是米尔恩与同事的一本诗集。
其中一首莎士比亚风格的诗里写道(翻译不好,特附上原文):
In MI7b who loves to lie with me About atrocities And Hun Corpse Factories Come hither, come hither, come hither Here shall we see No enemy But sit all day and blather.
这首诗表达了米尔恩对军情七处工作的抱怨。
身为国家特工人员,他不得不违反道德,写出不符合事实、诋毁敌方的文章。
与他一起编造谎言的还有其他20多位作家,他们一面鼓吹己方英雄和战绩,一面夸大敌军暴行。
他们在良心的谴责中挣扎,却不知道他们的笔墨,是否真能在紧张的战势中起到作用。
1918年一战结束,军情七处b的工作也随之终止,相关资料文稿全部命令销毁。
偏偏James Lloyd上校没有听,偷偷留下了这一部分。
之后米尔恩也离开伦敦定居切尔西,包括他的家人、朋友在内,任何人都不知道他曾是一名特工。
毕竟在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下,我们总对真实的特工存在误解。
同时也的确想不到,一群整天关在办公室里舞文弄墨的家伙,能起到怎样的侦察作用。
由此看来,憨豆是一个来自军情七处的特工也不无道理,或许他就像美国队长一样,是战时宣传的一个形象。
主要任务是逗笑前线官兵,缓解战时恐惧心理吧!
反正我不想说出,这只沙雕不适合出自军情五处和六处,所以编剧想让军情七处背锅的大实话。
-
作者/小两岁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不是刻意推荐,觉得全剧都是笑点~
很多人说一味重复自己的表演是浪费情怀的表现,但憨豆的每一幕都是独有的特色。你会发觉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没办法给出一个“憨豆式喜剧”确切的定义,但却总能被莫名地逗笑,戳中内心深处的笑点,你感觉既神奇又惊讶。
罗温艾金森无可替代,憨豆情怀永不过时。
谢谢你,为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
非常好看,搞笑的部分很多,基本上全程都在笑,笑点足。并且致敬了许多自己以前的作品,像憨豆特工1,憨豆的假期,老的憨豆,还有他早期最经典的作品黑骑士。里面那辆v12的马丁声浪的确很舒服,也是一个经典。其实这种片子能让你全程都在笑是做好的喜剧片的重点就是好笑,憨豆在其中的表演恰到好处,整个片子行云流水般流畅,最后穿板甲的部分就是致敬自己最经典的黑骑士,电影院里在结尾有删节,非常好的致敬就这么给删了很难受,总体片子的完成度很好,值得推荐,并且适合全年龄段的人观看。
系列第三部,英格力老了,鲍夫也老了,两人退下了前线,各自有了新的职业,习惯着平静、稳定,甚些无聊了的新生活。所以当有任务再度找来的时候,英格力很兴奋,像一匹跃跃欲试的老马,鲍夫则饱含着重逢的喜悦,继续跟班的角色。
可时代已经不同了,一切都是新的,高科技的,现在的任务不再需要老掉牙的武器和007式的特工车,英格力的老一套就像他的人一样,处于被时代抛弃的边缘。但这次的反派也正是用高科技来犯罪,政府的技术反而成了阻碍和软肋。
当种种手段都显得无力时,人类反而需要拾起过去的精神,依靠过去的手段。英格力这个老将正是代表着这种精神,同时也是一个提醒,老的东西才是千锤百炼的,历久弥新的,它可能沉寂,但不会过时,当需要的它的时候,它会生发出厚重坚实的磅礴力量。
我不懂英国的骑士精神,但当英格力穿着盔甲手持铁剑和穿着用软盘操作的装备时,我很感动,我想这才是这部喜剧电影背后的意义。可能是我老了吧,才会对老的东西特别有感情。从电影手法上说这样也很聪明,因为故事怎么拍也不会有再有新意,演员也老了。
电影的故事讲得很简单,特别是开头的部分,直接进入主题,简单明快,看着不累。我想导演很清楚他在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所以在情节上尽量简单,就是要逗你笑。但这样做就是看着不太过瘾,悬疑和反转少了,不够惊险刺激。同时反派比较弱,情节上有些常识和逻辑的错误。
但这不就是一部主打搞笑的电影吗,而且已经体会到了很深刻的思想,憨豆先生也仍旧是那么好笑,这就足够了。
在大屏幕上看,罗温·艾金森老得十分明显,想必之后也会越来越少出演要装疯卖傻的作品了吧。
这位理科出身的英国人出演过的作品其实不止憨豆系列,但其他的作品虽然也很好看,但都被掩盖在了憨豆的光芒下。
安徒生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一个学者释放了他的影子去环游世界。多年后,影子披金戴银归来,地位远远胜过了他曾经的主人。
罗温·艾金森与憨豆的关系,与这个吊诡的故事有些相像。无论是片方还是观众,都会用憨豆的标准来要求罗温。
也许正是因为不想让大家失望,若非必要,他鲜少在公众面前露面,采访也少之又少。
他自己曾在采访中袒露心声:“人们总是认为我在台上能逗笑他们,在生活中也行。然而根本不是啊!我觉得自己只是个安静的人,碰巧成了喜剧演员而已。”
外媒曾评价道,罗温·艾金森最擅长两件事:一个是出演憨豆先生;另一个则是把自己尽量隔绝于公众视线之外。英国《独立报》还曾在采访后评价,“罗温·艾金森就像是一本紧紧合上的书”。
那么,出演憨豆长达28年的罗温.艾金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 制造憨豆先生
罗温·艾金森正式走上喜剧之路,是在牛津读电子工程研究生期间。在那里,他遇见了将与他合作多年的搭档——理查德·柯蒂斯。这哥们儿不但与罗温一同写了《憨豆先生》剧集的剧本,也自编自导了《真爱至上》《海岛电台》。
在那时,罗温就展现出了在肢体喜剧上的天赋。两人在舞台上演双簧,理查德描述见到女朋友的惊喜表情,罗温来演,台下一阵爆笑。
罗温的面部表情极为丰富,有“橡皮脸”之称,动作也灵活自然。在1979年的《罐头笑声》中他表演的一幕便堪称经典——
一个貌不惊人的小人物走在街上,发现有镜头对着他。他羞涩而骄傲地对着镜头微笑,努力保持良好的形象,却马上就撞到了柱子上。
即使在有着大量对白的喜剧《恶搞整九新闻》中,罗温也因其丰富的面部表情,独特的表达方式显得与众不同。大家一人一句地念书,别人仅仅是在语调上引人发笑,到了他这儿可好:挤眉弄眼,摇头晃脑,嘴里还咕嘟着听不懂的话。
而憨豆这一角色的个性的灵感,就来源于罗温喜欢的另一位肢体喜剧大师,雅克·塔蒂,尤其是他的《于洛先生的假期》。比较憨豆和于洛,两人身上都有与成人世界格格不入的笨拙。
受其启发,罗温决定将憨豆塑造成一个被关在大人身体里的小孩子。
而罗温·艾金森本人则几乎可以看做是憨豆的反面——他是一个安静,彬彬有礼,对自己要求十分严苛的男人。
看罗温·艾金森为数不多的采访,他总是一字一顿,彬彬有礼,冷静地回复记者提出的问题,看不到他的情绪有较大的起伏。
二 罗温·艾金森:严肃的男人
或许是因为少年时有口吃的经历,罗温属于不善言辞的类型。在采访中,他表示自己喜欢一个人待着,胜过经常与朋友们在一起。
老友理查德·柯蒂斯曾在不熟悉他的时候将他比喻为“一个靠垫”,因为他来参加了三次社团活动都一言不发。
与女性交往时的羞涩,也成了他编写和出演的灵感。
《恶搞整九新闻》中,罗温饰演的小职员在试图邀请喜欢的女同事出街的时候不知所措,整个人看起来紧张得都要自燃了。
只要一进入到角色之中,罗温的拘谨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情投入的活跃。
他第一部在BBC火起来的剧可不是憨豆,而是《黑爵士》系列。
这部剧连出4季,季季高分,把英国历史一路从都铎王朝戏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穿插莎士比亚梗。唯一不变的就是主角黑爵士,一个形象猥琐但一开口就能让人笑跪下的神人。
罗温·艾金森曾说过,相比于表演的过程,其实他更喜欢前期排练。
他和他的团队会即兴想idea,然后再多次打磨。他们想象一个很普通的场景,然后设想憨豆在里面会做些啥。比如在理发店里,憨豆就能在理发师接电话的空隙时间,当起了冒牌理发师。
2016年,罗温开始出演侦探梅格雷系列。“憨豆首度主演非喜剧电影”,一时之间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
侦探梅格雷是法国作家乔治·西默农从1931年一直写到1972年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在书中,他被描述为“一个身材高大,肩膀宽阔的男人,待人虽有距离感,但耐心,公平。”除了身材之外,这个人物怎么看都跟罗温·艾金森本人的性格有些相似,而罗温·艾金森也表示自己是多年的书迷。
在我看来,即使本性再严肃羞涩的人,也会有冷幽默,或是想让自己的傻气冒一下泡的时候。罗温·艾金森就在憨豆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他非理性,非社会化的一面,也给全世界的人带去了快乐。
参考资料:
Rowan atkinson 的维基百科
纪录片《The Story of Mr Bean》http://vo.youku.com/v_show/id_XMTkyNzY3OTEy.html
Roman Atkinson: master of physical comedy http://www.acfun.cn/v/ac4545823
深度访谈 //www.youtube.com/watch?v=1mdpz6lvZc0
南都周刊的报道 //news.qq.com/a/20111116/000878.htm
(原发在1905电影网。难得写一篇哈哈哈,留存。)
可以说很老套了,像是20年前的憨豆对40年前特工电影的吐槽段子凑成的电影。憨豆这番“老当益壮”对比之下其实成龙还算敬业拼搏,周星驰还算花样百出。
【C+】看得出电影在尽力跟上时代,添加了诸如3D打印,互联网大数据,VR等新潮元素,但内里还是老一套的蠢特工难任务的无脑冒险套路,不过还是非常好笑的,至少比开心麻花好笑多了。
笑Cry 憨豆演绎了英伦守旧派最后的执著 狠狠戏虐了一把新兴科技 顺带把无可避免的男女平权明摆出来 这个世界日新月异 可以变化 不必极端 PS 不知道飙车桥段是不是Rowan自己上的 他出了名的喜欢赛车 演特工应该玩得很开心
真没想到有一天憨豆先生也会沦落到去卖情怀。
至少是保持了憨豆作品的特色,一边进行孩童般的“无罪破坏”,另一边误打误撞地解决问题。反正憨豆是上帝的宠儿,不用担心他把世界给毁了,放心看笑话就行。18.10.22
如若没有罗温·艾金森的主演,《憨豆特工3》的剧情放在任何一位演员上,都会是一场灾难。电影自身虽然想要与时俱进的融入更多现代化的包袱,但剧情的粗糙,以及匮乏创意的幽默,都使电影并没有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触,不过好在那位令人熟悉的憨豆先生,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在电影中奉献了自己足够逗人捧腹的演技。
英式自黑特工喜剧。坚持Old school的特工,看似傻乎乎的,却拯救了大英,套路有点老。戏谑高科技产品,反派杰森蜜汁像年轻时的埃隆·马斯克。故事挺简单,部分笑点尬。也就憨豆,能让人笑出声,却不烦。
最好笑是教小孩那段……
全片最硬来,最尴尬,最不好笑的就是VR那段了,足以看出编剧多么力不从心,靠着憨豆的夸张肢体动作以及喜感爆棚的表情,勉强能看吧,毕竟以憨豆的年龄以及出片速率真是看一部少一部了。他的喜剧精华始终在短剧。
憨豆的《欧洲攻略》,笑点几乎全是强扭的,力不从心。憨豆现在有点像近几年的成龙,处在老派与过时的分界线:一半是老派的好,一半是过时的尬。
关掉一个盒子就能关掉整个互联网,请问那个盒子的位置是不是在伦敦某公司地下的IT部门
两星半,如今的憨豆就只剩下陈旧的笑料和略显疲态的表演了。大概主创人员也认清了这一点,一个劲地在那致敬老派特工片。不过对我来说,还能看到这部电影本就是一个惊喜。
吓得我再也不敢用VR玩成人游戏了。
看了这么多年屎尿屁“盗版”特工喜剧后,终于等来正版憨豆的回归,已过花甲之年不再频繁活跃于大银幕的罗温·艾金森以及影片本身陈旧老套无甚新意的情节当然也早已预示了迎接它的不会是鲜花和掌声,那么,该担责的究竟是电影,还是拍电影的人,亦或是观众?
星爷也许没有机会了,憨豆这张电影票我得给😄还能说什么,笑就完事了。从头笑到尾,憨豆特工金牌无厘头笑点。拙劣的动作,歪打正着的完成任务,经典依旧。女主戏份多点就好,整体时间短了点。所以,我们还能看到第四部吗?
罗万·阿特金森就是反向大卫·贝克汉姆,二人都有着与自身公众形象高度割裂的声线;初次听到他正常讲话时的我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所以尽管英格利什系列充其量不过是经过加热的残羹冷炙,但当经典的憨豆式肢体表演遇到那靓丽到自相矛盾的声音所激发出的演员个人魅力还是值得一看的。
虽然常规,但是憨豆还是好笑的。
三星给科瑞兰蔻 这姑娘还是那么招人那么性感 憨豆先生本人就是戏 其他的看剧本了
一个果子能把服务员摔成那样、深夜把兴奋药当成安眠药吃后的热舞、戴着VR眼镜居然走出模拟环境、误入教练车立马学会开车…哈哈哈,在电影院笑成傻逼也不会给高分系列。憨豆还能再爱100年…@赫尔辛基Finnkino
【荷兰9月22日观影打卡】可以料想这种英式喜剧必然是两极化,喜欢的像我一样觉得Row从眼皮到脚尖全是戏,“睡你麻痹起来嗨”那场完全能体现出他的敬业和专业;不喜欢的估计全程会犯尴尬癌吧,毕竟英式幽默和美式幽默截然不同。Anyway, I'm not sure I ever met a men quite like you. No, I ha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