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观影体验中,《原钻》算是比较特别的电影,135分钟的长度,去掉片尾曲5分钟,几乎有120分钟都处于一种十分聒噪的状态,吵吵嚷嚷,台词里也到处都是FU*KFU*KFU*K,好像不FU*K一下,演员们就不会说话了。
在尚未了解剧情之前,看到电影名以为是科幻片,或者警匪悬疑一类,但实际上也没那么刺激,故事非常简单,简而言之,《原钻:钻石商人霍华德的悲剧故事》。
美国中产钻石商人霍华德,他是一个犹太人,篮球迷,有车有房有儿有女有老婆,还养着一个年轻情人,生活看起来相当不错,但他热爱赌球,因此欠了一笔钱,债主、打手总是不断地去店铺找麻烦。
他很烦躁!
直到有一天,他拿到了一块产自埃塞尔比亚的彩色钻石,他觉得可以靠这块石头就此翻身。 而刚巧的是,当时凯尔特人三巨头之一凯文·加内特也在店里,他看着这块石头,觉得石头和自己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联系,于是用自己的冠军戒指作为抵押,暂时租借了石头。
霍华德拿到他的冠军戒指后开始了一系列操作,将戒指抵押换钱,拿钱去赌球,在加内特和凯尔特人上下重注,而加内特在当天的比赛中也确实表现非凡。
霍华德以为自己赢了很多钱,但没想到,债主和打手早就去下注人那里取消了赌注,拿走了钱,霍华德因此和巨额奖金擦肩而过。 好在石头还在,继续操作,将石头拿去拍卖,想和别人联手坑加内特一笔钱,但最终抬价失败。
幸亏加内特尤其喜欢这块石头,还是以15.5万将石头买走。不过,霍华德没有拿钱还债,再次赌性大发,拿着所有的钱交给情人,让情人带着钱到赌场,再次在加内特和凯尔特人身上下重注。 这一次结果又如何呢……
考虑到本片最后二十分钟是电影的重中之重,此处不作剧透。
最后二十分钟,导演营造了能够直接给人感官刺激的氛围,同时在第126分钟第3秒,也给出了一个令人相当意外的结局。 我甚至觉得,仅仅因为这一秒的处理方式,整部电影被领入另外一个层级,另外一种境界,而之前所有的枯燥、压抑、聒噪、琐碎都是刻意为之。
导演萨弗迪兄弟以一块石头为引导,聚焦一位美国中产的生活,拍出了物质欲望的喧嚣感和聒噪感,带着我们见证了赌徒的混乱、压抑和神经质,见证了另外一种不那么体面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
主角钻石商人霍华德,上一秒人模狗样,下一秒就被扒了个精光,十分戏虐,本片完全可以作为戒赌教育题材片放心播送给广大赌徒朋友,告诫大家,远离赌博,快乐生活,就算不快乐,至少也会获得一些平静,一些体面。
当然,我们看到的也不仅仅是霍华德对金钱的欲望,也看到了债主和打手的物质欲望,看到了加内特的求胜欲,看到了年轻情人对霍德华的爱欲和情欲,原钻之下,我们看到的是喧嚣的欲望群像。 原钻,即是人的原始欲望,绚丽斑斓夺目亦使人混乱迷失。
-END-
1、黑色电影发展至今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很大的原因在于观众普遍见多识广,你很难再搞出什么新意,剧情的反转,反转再反转,N次反转,大伙儿都提不来什么兴致,腻歪极了。
2、要玩新花样,搞点高级感,这部电影开拓了一个新的路子。一是癫狂暴躁,天马行空。主角这条赌狗磕了药似的上蹿下跳搞了一个半小时,即将高潮之际被一枪干脆利落的搞掉,根本不会有人会想到有这一出,颠覆了我对所有电影的认知。但回味细品,却有很浓的黑色幽默在里面。收账的暴躁老哥被关在玻璃房内早就狂躁不堪,精疲力尽,歇斯底里,管你赢钱赔钱,欠钱的收账的,通通放倒,癫狂暴躁到了极点就是失心疯,根本没有讲理智讲道理这么一回事,也和电影嗑药式的整体风格也颇为一致。并且这个破玻璃门前文还有伏笔,可谓是粗中有细。
3、二是明星的反串自黑,亮点颇多。 NBA巨星加内特,是公认的球商高、情商高,放下偶像包袱,自黑自己是一个沙雕黑大个。 被狐朋狗友骗来买首饰,品味恶劣不说,对这块破石头产生了非洲巫术般的宗教热忱。年老体衰,状态下滑,迷信这块石头能给他带来神奇的力量。威肯则简直是自爆,天天和一帮黑人小兄弟泡嗨吧,嗑药搞女人。
4、电影营造出一种浓烈的焦虑感。开篇就是主角身体不好,去医院检查有没有癌症。然后一直想搞钱去赌,拆东墙补西墙,被逼债,躲债。家庭破碎,和老婆婚姻名存实亡,在孩子面前人设崩塌。和情人关系也是分分合合,歇斯底里。在身份认同上,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显得和犹太的教义格格不入,在外人眼中,他是个唯利是图的犹太佬。死亡和毁灭似乎是场解脱,在这血腥的世界里,眼看着别人一场场的空虚狂欢。
第一次接触他们的电影是天知道,那部片子里面有一种连续不断的张力,情节很琐碎但是能看的津津有味,当时就觉得有点了不起的,想着应该是一个有潜力新人,后来看了好时光,游戏通关式开展电影很有想法,同样也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张力,好像电影时间根本没打断过,到了原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主人公像是在演经典好莱坞的神经喜剧,被各种人和麻烦事包围,永远有二种以上的人物在同时说话,桑德勒演了一个满口大话,自大,幼稚,虚荣,感情用事,贪财好色,好赌成性的犹太珠宝商,还是NBA铁粉,剧里他的黑人手下还很奇怪为啥犹太人这么痴迷NBA,估计来了中国也会奇怪为啥中国人这么痴迷NBA哈哈哈,主人公基本处理不好任何关系,妻子恨他,家里长辈被他拉下水不得不付高额的拍卖金,手下老弟都被他的自大弄得人心尽失,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他的不成熟带来的,这也是他流露出可爱一面的原因,某种程度上他在抵抗这个成人世界的规则,唯一和他不离不弃的是他的小情人,两个人在公寓的那一幕让人动情,本质上他们是相同的人。
通过大量纪录片式的镜头,许多人物同时说话,主人公无时无刻大嗓门F打头向着周围所有人输出,事情进展永远不顺利,主角和其他人物互动永远朝着失败或者即将失败的方向进行,每次希望出现又消失,这样疯狂轰炸2小时,随着赌注获胜所有人都要松一口气的时候,一枪入魂,,,生猛到极致!死亡是一种休息,看完电影以后应该能对这句话有更深的认同,那些烦躁的对话,失败的关系,恐怖的暴力,雄心勃勃的欲望,充满希望马上接着彻底失望的循环,真诚动人的瞬间基本上就是生活,到最后只会剩下深入骨髓的疲惫,接下来就是死亡。到最后发现这电影原来是生猛到带着一些诗意的生活寓言。萨弗迪兄弟和他们的前辈马丁一样喜欢关注纽约底层人物,只是那些马丁电影里的老意大利建筑换成了现代纽约街道和狭窄的店铺,关键是和马丁一样,萨弗迪兄弟的主人公也是一个满口F打头我行我素的纽约浪子。或许他们就是纽约电影下一代标杆人物。
0.
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原钻》?这是一部F**K次数位列影史第七的电影。
排在《华尔街之狼》的569次和《赌城风云》的422次之后,F**K在剧中出现了408次。究其原因,这三部背后都有一个男人——马丁斯科塞斯。与之前的导演身份不同,斯科塞斯在《原钻》中以执行制片的身份出现,这部电影也极具斯科塞斯的风格。
《原钻》的剧本初稿写于2009年,但是直到萨福迪兄弟拍完《天知道》,《好时光》之后,《原钻》的拍摄才提上日程。萨福迪兄弟希望能够让一名犹太演员来扮演钻石贩子霍华德的角色,因此这个角色最后由亚当桑德勒扮演。这位多次金酸莓奖获得者也在《原钻》中证明了自己的演技。
1.
如同斯科塞斯执导的许多电影一样,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男人。更有撕裂感的是,他几乎难以维持任何一种身份。
电影设定在2012年,其剧情源于一块未雕刻的原钻,也源于一个在生活各方面都濒临崩溃的男人霍华德。他是一个不忠诚的丈夫,一个不顾家的父亲,一个被绿的情人,一个欠下巨款的商人。在霍华德得到这块估值百万的原钻之后,他渴望通过拍卖以获取偿还欠款的现金,却被自己的赌博心态所驱,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
电影中出现两次霍华德的赌博。第一次是在凯文加内特借走原钻之后,他将凯文加内特的冠军戒指拿去典当,以获得赌博的筹码。
这次赌博牵一发而动全身,凯文加内特没能按时归还原钻,自己的赌博被债主紧急叫停,自己被赤裸扔在后备箱,甚至发现自己的情妇都在绿自己,霍华德的人生几乎陷入绝境,从悬崖边落到了半山腰。
第二次则是在拿到凯文加内特的现金后,霍华德并没有拿这笔钱去偿还债务,反而将债主关在门外,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赌博,这次赌博的后果则是致命性的。
电影用三条线索体现了霍华德的混乱生活,而每一条都显得有始有终,相互联系。在与债主的主线关系上,则由凯文加内特的行为贯穿了从追债到致命的过程。在两条情感副线上,与家人关系从冷淡到完全破裂,起因是霍华德被追债到塞进后备箱;与情妇从亲密到一刀两断,起因去夜店找中间人,偶然发现情妇与the Weeknd的缠绵。这样的剧情编排不显凌乱,互为因果的事件事实上颇具匠心。
2.
这种凌乱感不仅在剧情中有所体现,在影片的听觉语言上也十分明显,F**K的出现则只是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例子。
影片中的对话多为争吵,甚至会出现三四人互相争执的场面。这种争执使得台词密度直线上升,也刺激观众进入一种痛苦压抑的状态。
除去演员互相争吵带来的压迫感,影片的配乐也在强化这种感受。以影片开头为例,从对钻石的特写开始,带有福音音乐特征的电子乐就一直毫不间断地播放,从霍华德的检查,到店铺,再到他情妇的住处。这种音乐甚至并不作为配乐出现,而是和电影中对话的声音到达同样的音响,加重了电影的荒诞和压抑。
3.
在冲突的塑造上,电影的视觉语言也别具一格。电影大胆地运用蓝色和橙红色贯穿始终。
电影的开头从对原钻的蓝色特写转到霍华德体内的肉色。结尾则是从霍华德伤口的红色开始,进入体内,又陡然转为蓝色。开头与结尾互为对照,设计上精妙。事实上,这两处别具一格的镜头语言灵感来自于Danny J. Sánchez and Eduard Gübelin的作品。
这种色彩上的碰撞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在夜店这场戏中则尤为明显。夜店整体笼罩在蓝色的灯光下,而只有中间人Demany身着荧光橙的服饰,与环境格格不入。这种颜色上的冲突也强化了电影的氛围。
4.
至此,电影在视觉听觉上完成了对观众的包围,而情节的精妙复杂也让观众在感受到压抑的同时又期待剧情的发展。在我最喜欢的最后一幕中,故事同时在店铺,赌场和赛场三个场合同时进行。其中店铺与赛场通过电视直播紧紧相连,在无形中拓展了叙述的边界。事实上,能够动用所有手段调动观众感观的电影并不多,《原钻》就是其中之一。
整部电影如同原钻般绚丽,在现代加入了斯科塞斯风格,灵气十足。即使在奥斯卡无法收到任何青睐,也不能改变它能够碾压一票奥斯卡提名的美妙瑰丽。
在又一个错误决定发挥效力后,刚被人打破鼻子扔进喷泉的Howard抽泣着说:“Everything I do is not going right”。但Howard这句听起来丧气的话并不是忏悔或反思,还手握着宝石的他仍然拥有筹码,在下一秒就能破涕为笑振作精神,重新投身于更大的赌局以及更疯狂的混乱之中。这或许是终极的赌徒精神,孤注一掷甚至都不足以形容这种理智下线欲望驱动的躁狂行为,只要还有下注的机会,就能在噪音、执念、性兴奋和赌瘾的多重驱动下,永不停歇地玩着这场看不到结局的游戏。
《原钻》的开头像是节选自某部《夺宝奇兵》或者《木乃伊》,在埃塞俄比亚的荒野之中,一位工人的断骨与鲜血引来标题中这块原钻。传统故事里这样的天赐珍宝多半伴随诅咒,影史著名的海洋之心甚至给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背锅,《原钻》里的宝石也不例外,将在接下来的周转之中为每个人带来颠簸与震荡,甚至毁灭。
钻石的购入者Howard以为自己迎来的是一块重新入局的筹码,但当镜头钻入钻石内部宇宙星云一般丰富斑斓的世界,又从Howard做结肠镜检的身体内钻出时,观众或许会意识到原钻与它的持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原钻是一面欲望的镜子,也是Howard命运的一纸判书。
这段颇有《2001太空漫游》之风的过渡镜头之后,《原钻》终于来到故事发生的那个具体时空:凯文·加内特在凯尔特人打球,The Weeknd刚崭露头角的2012年,拥挤快节奏的纽约钻石区。故事的主角是钻石商Howard,这个总是穿皮夹克,留着不太标准的胡子,戴钻石耳饰的犹太男人拥有着多重身份。他是纽约钻石区一家小店的老板,是不忠诚的丈夫,是渴望赢得孩子尊敬的父亲,是充满激情的情人,是狂热的NBA粉丝和债务不断的赌徒。
平衡这么多层身份并不容易,Howard永远在焦头烂额但兴奋不已地处理着不同的事情,应付着从篮球明星到追债打手的各方势力,经手着五花八门的物件,忙于回复短信电话,快快走路大喊大叫,在女儿汇报演出时被追债,又在生意中途不得不停下来处理背叛的情人。而这堆乱麻般的事件与人物,到最后甚至都未能全部得到解决,还有许多出现在监控镜头中的路人,一次次按响门铃却从未被邀请进门。
为了让摄影机跟上Howard的脚步,突出他毫无喘息机会的混沌日常,《原钻》刻意营造出一种磨人心神的混乱体验。背景中时不时响起的狂躁电子乐,看似随性的拉近及特写镜头,都加剧了这种真实可感的高压,让Howard成为一只不断被电击四处乱窜的小白鼠的同时,也让观者高度紧张,坐立不安。
影片中大部分对话都是互相重叠的,多位角色经常同时开始说话,争吵盖过争吵,吼叫一声大过一声,观众持续性地陷在一种不知所措的境地,不知道该专注去听谁。而这些对话又大多是极为快速的,像是在该场景下的即兴,更逼迫观众崩起每根神经,一步步陷入Howard经历的同种嘈杂之中。
但《原钻》最令人感到不安的却并不是这些反常规到略微引起不适的视听设计,而是Howard这个角色本身所呈现的疯狂的兴奋与自毁。Howard这样的人物站在传统剧作模式的对立面,完全不讨喜,也不会去讨喜,一次次将观众对他做出理智行为的善意期待变成一个又一个不合理的错误决定。他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赌徒人设与行为方式模板,短暂抽离后是长久迷恋,像是井底受困的囚徒,却对一次次抛下来搭救的绳索视而不见。
正是Howard的杂乱与疯狂,让《原钻》成为一个饱满而锋利的,关于上瘾与执念的现实文本。《原钻》可以说是一个关于执着(obsession)的故事,凯文·加内特对原钻本身执着,看向钻石内部后被蛊成了忠实而迷信的信徒,Howard的情人Julia对虚妄的情爱执着,用幼稚的文身和坚决的付出宣示对Howard的占有。
而主角Howard自身,他有太多执着的东西。他对办公室水箱里的鱼很上心,热爱篮球,痴迷赌博,但他最为执着的,或许是这种执着本身,以及它所能带来的无尽快感、错误和毁灭。如果多巴胺的理论正确的话,Howard在意的不是赢,而是对于胜利的期待和未来翻盘的无穷可能性。所以他不可能停下。
那块未切割的宝石,在影片中成为了故事中心的麦格芬。有意思的是,这块石头在叙事功能上并不是“疯狂的石头”那种众人争夺的对象,反而经历了意料之中的不小贬值,更显示出个人对物件价值判断的主观性,背负起更深层次也更讽刺的象征意义。
影片最后,当镜头从Howard的面部进入体内,又重回钻石内部的斑斓,与片头相对照的回归联通了身体与钻石。中文片名《原钻》中的“原”字实在很妙,钻石作为来自地球内部的原始造物,映照的正是人内心最深处无法抵抗的原生欲念。
或许《原钻》这部电影本身,对于编导Safdie兄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执念。《原钻》故事的雏形来自于从在纽约钻石区工作的父亲那里听来的只言片语,整部电影的开发与筹备花费了约十年时间。在最终的拍摄过程中,兄弟二人都越发感受到对这个项目无法抽离的投入与日益增长的狂热。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拍电影和一场横跨十数年的豪赌之间并无什么分别。
在采访中,两位导演提到Robert Altman的赌场电影《加州分裂》对本片的影响,而《原钻》的故事也确实像是脱胎于一个混沌刺激的70年代犯罪故事。马丁·斯科塞斯作为本片的制片之一想必也为本片的70年代既视感做出一定贡献,但抛开设定与故事外壳的相似性,Safdie兄弟最终选择去讲一个与现实有更多关照的现代故事,用赛场转播和夜店群戏将《原钻》完美移植进一个更为具体和真实的时空。
Safdie兄弟之前的影片中似乎都充满着不讨喜,有自毁倾向的非传统主角,但Howard无疑是目前为止他们最花心血的一位人物。上图中这个怪里怪气会动眼睛的钻石Furby娃娃就是兄弟俩为Howard精心设计的背景细节。将90年代流行的Furby娃娃改造成钻石商品的行为,不仅铺垫起Howard从90年代到当下的经营历程,显示出他奇思妙想的商业头脑,更让Howard成为一个有历史有过去的真实人物。《原钻》是Safdie兄弟探索自己犹太裔身份的一次尝试,而Howard这个crazy ass Jew无疑寄托了他们相当程度的思考。
如果Howard不是由Adam Sandler演绎,这个错着频出混乱疯狂的角色或许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牵动观众的担心和共情。但这个Adam Sandler实在太令人惊喜,喜剧感和严肃杂糅出的Howard可笑却完全不可恨,真实又带一点卡通角色的脱线和天真。在《原钻》之后,或许人们再也不会觉得Adam Sandler是那个总演蠢笨角色的喜剧演员,而是一位真正令人尊敬的严肃演技派。
在这样一个拥挤的故事中,《原钻》令人惊喜地做到了每一位配角和演员都近乎完美。两位女性角色都异常出色,很难相信饰演Howard情妇Julia的Julia Fox是第一次演戏,她所呈现的Julia带着异常生动的口音,将愚蠢娇憨和性感融为一身。而Idina Menzel在冷酷和尖刻中游走,贡献了一段非常出彩的对话戏,将隐在背景中的妻子角色变成一股不容轻视的力量。客串的“狼王”凯文·加内特饰演本人,演技非常稳健,丝毫不忌讳展现盛名下的脆弱和迷信,而另一位饰演自己的The Weeknd也做到了不令人出戏。
《原钻》绝不是一部所有人都会喜欢的电影,但喜欢的人绝对会认为它是一部杰作,不失风格地讲好了一个复杂混乱的故事,将感官刺激做到极限的同时仍高效而完整地完成了人物塑造。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观众能感受到耳膜的震动,头脑的混乱,急切地坐在椅子的边缘为Howard提心吊胆,被烦躁、好奇心和兴奋裹挟着无法暂停无法抽离,最终迎来意料之外的那场重击。
或许观众也中了那块原钻的诅咒,被困在一场高度兴奋而紧张的追逐中,对一个不算正确的对象,产生一段长达两个小时的上瘾。当银幕上那些倾注了观众注意力和情感的人物走入困境,观众仍在热切地期待奇迹,心存侥幸期待下一秒的翻盘。在《原钻》的世界里,角色和观众都最终都成为赌徒,即使满盘皆输的结局早已注定。
部分访谈内容参考://www.rogerebert.com/interviews/uncut-gems-interview-josh-safdie-benny-safdie-adam-sandler
2019美国犯罪片《原钻》,全球累计票房5002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7.2,时光网评分6.8,IMDb评分7.4。
一颗原钻引发的血案。
“诸事不顺”的电影版释义。
本片最大的亮点是亚当·桑德勒的表演,他将一个口若悬河、喜怒无常、满嘴跑火车的欠债赌徒、小人嘴脸刻画得为惟妙惟肖。亚当·桑德勒是上世纪末期和本世纪初期很火的喜剧演员,这十多年演义事业走下坡路,江郎才尽,演的都是烂片,没想到厚积而薄发,十年磨一剑,以精湛的演技出演了《原钻》,表演令我刮目相看。
影片的剧本非常精妙,从头到尾引人入胜,剧情不断转折再转折,全片始终处于一环扣一环的紧凑节奏之下,剧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尾男主爆头的突发反转令人目瞪口呆,本以为苦尽甘来,却没想到多行不义必自毙。
故事有些像蝴蝶效应,但却不是蝴蝶效应,因为男主有无数的机会可以修正错误、改变事态走向,可是男主却贪得无厌,从不见好就收,总想捞笔大的,从而导致事态不断恶化,一发而不可收拾。男主但凡有一次见好就收,都不会让事态越来越恶化。男主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决定是引发事态进入恶性循环的根源,男主的贪婪是一切恶果的元凶,最终被人爆头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杀手已经被男主无数次的欺骗而忍无可忍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瞬息全宇宙》之前是A24票房最高的独立电影,后来票房被2022年出品的杨紫琼的《瞬息全宇宙》赶超而退居A24票房亚军。
什麼鬼??我覺得我全程在聽rap。毫無快感可言,如果有,只能是the weeknd出場。
最后20分钟扳回来了一星…
3.5,太聒噪了简直魔怔了,亚当桑德勒把嗜赌成命诠释到骨子里了,作死到作家了,结局真是意外
兄弟俩的氛围营造能力是一绝,这些A24的新导演都太个性了,纯粹按照自己的喜好出牌,跟三大的那些文艺片完全不是一个路子。不一样的是,兄弟俩骨子里还保持新好莱坞电影的影子,脏乱差美学的纽约在这部电影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可能也是老马的功劳吧。
结局太讽刺了。十赌九输,还有一个输得很大。
太吵了,真的太吵了,无尽的f word的对话,吵得我头疼
和原钻一样绚烂,还是一样虚无?一次让物欲在影像中落地的征程,一次对《穷街陋巷》的当代改写。远超《好时光》,直接把《华尔街之狼》按在地上摩擦,从各种小伎俩到威肯、加内特乃至整个剧作都让它太有实感了,纽约街头已不属于斯科赛斯们,该萨弗迪兄弟上路了,他们的躁动就是纽约和世界的躁动。
我真他妈谢谢你全家,最后终于清静了!看见亚当桑德勒那张脸本来就够难受了,还要听他喋喋不休两小时!BGM铺的这麽满,直到最后看完脑袋都在嗡嗡响,真是呕
「Oscar is fucking wrong」
三星半。再这么玩儿下去真降不住这兄弟俩。继续接近斯科塞斯(《下班后》)和卡萨维茨(《谋杀地下老板》),甚至走向了《好时光》的反方向,由现代街头的尼古拉斯·雷转为Neo-noir。庞杂线索球团,拓展叙事迷宫,到底值不值得试探每一条线头,见仁见智,但喧闹的奔走必然是容易不耐烦的,谁也不想预见太多次死路。最好的一幕即是桑德勒的最后一搏,分割的空间、反差的人物、追赶的剪辑,三重时空的调度凝练成最纯正的Noir精神,将这出“成功的滋味”彻底逼入永不复还的宿命漩涡,流血喘息着拥抱子弹与毁灭——从未有什么运筹帷幄的失策,都是上天注定的错过。
4.5,导演萨弗迪兄弟未来可期,比《好时光》升级了不少,营造了一个迷离的纽约城市和一个疯狂的人物,一块石头和钱引发的故事,看似带来的幸运,最引导向了不幸,都是欲望驱使。几段戏很紧张很抓人,剪辑看得心惊肉跳,为主角担心着,一些运镜调度很不错,有些斯科塞斯的影子,桑德勒演技惊人,忘记了他喜剧的一面。不足之处:配乐真的算是躁了一些,很闹,影片的格局可以再大一点,虽然已经做的很好。2019十佳。
简直神经病啊!完全不能理解!虚无到像mindfuck了两个小时还没有高潮,连快感都没有
原来钻石就是大自然体内的结石,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卵用,却可以杀人于无形之中。
飞到半空 垂直坠下 就像为了大干一场 憋了七七四十九天 结果牛仔裤太紧 随随便便就蹭射了 又爽又失落 说不清是喜剧还是悲剧
影院座无虚席,结尾小高潮让人窒息到无法呼吸,如果在家看会快进的一部电影。
Feels like my mind being fucked by a huge Black Jewish dick as hard as diamond
极限时间空间内的调度,萨弗迪兄弟就是当代斯科塞斯,结合了金融片和动作片的长处。原石和非裔的血肉纽带,靠犹太人和全球贸易重新建立,在宗教式的体育比赛中发挥着似真似假的神秘力量。Howard躺在地上,似笑非笑,像是自己做的钻石娃娃。他相信什么?毕竟连尼克斯戒指都当了。
萨弗迪兄弟在视听、剧作上都有了更主流、成熟化、精细化的设计,倒反而产生了些许“招安”感。首尾互衔的结晶-身体作为全片的喻指,连带出非洲原石-珠宝行-篮球赛场-拍卖行-犯罪的资本链条,每个环节间都是“赌”这个行为,纽约因而化为一个当代的金钱原始丛林。最终的锁牢与死亡看似突发,却也经历了漫长的人物铺垫而致,是结束电影时强有力的动作。整个片概念挺好的,也是萨弗迪兄弟从主流视角而言目前最成功的一部,但就个人而言,还是比《好时光》差一点。这部面铺得太大,以至到最后一直在表象兜圈子,对全员群像极度狂躁的处理也有点用力过猛。
情绪上仍然是日非常萨弗迪的,嘈杂的、混乱的、慌张的。以一种焦躁不安的氛围,去浸入角色。但是最后那几下的处理还是厉害,整个故事也提升不少。加内特的客串也是非常大的亮点,让这部电影更加虚实结合,有种神秘的力量在其中。亚当·桑德勒发挥也不错,并试着去变化了自己。
......亚当桑德勒这个角色的作死程度,扔整个电影史里也能排进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