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时在图书馆看到《四世同堂》这本书,光是这个名字就特别吸引我,但没时间读。后来偶然听到骆玉笙先生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又知道这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再次勾起我读《四世同堂》的兴趣。
寒假在家把书读完,又找了几集电视剧看,演员选的不错,太爷爷有范。但没有把剧全刷下来,所以也不作过多点评。
当你知道你正在读的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你又去搜了剧中人物造型时,便很容易带入书中角色,这会特别影响你对书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比如,我就觉得瑞宣就应该是黄磊那个书生样子,留着分头,一身长袍。但同时这也能说明演员选的合适,比如我觉得钱默吟应该再瘦一些,这便是有我自己的理解了。书中每个人物形象鲜明,各有特色。
喜欢北平,呆了三年的地方,我很快就要离开了。
ps:刚才打着字,地震了,跑到外面避了一下。
四世同堂
37的剧情结构会比旧版伸缩度高很多
旧版风格更厚重 新版轻快了点 选角也是先入为主的看旧版更有感一些
掺入了一些戏略 戏说的成分 这样改编 让特有历史的凝重感荡然无存 没意思
桐芳哪有这么风头 还盖过大赤包 和原著差太多了
胖菊子倒是和原版很像啊
你喜欢的人 她对你不好 那也得默默忍受 那是爱他的表现 爱上一个人了 就不能改变 这才是纯洁的爱情?
小崔这是风风火火一粗人 粗中又粗了
改编的地方不少 把排长编成临时加入顶替钱诗人的位置 加高了悲壮性
还有和钱先生一并的爱国青年殉国又殉情了
不知道是不是的确的先入为主 但起码反派角色里 晓荷瑞丰之类 的确是比不上前作
不知道赵宝刚和瑞丰对戏的时候 有没有一眼望过去都是二十五年前的自己感觉
可是你能不能给给我个面子啊 老街坊 老朋友了 咱们的交情算帮我 我忘不了你 你也忘不了我 不送 不送 留步啊
赵宝刚演的不如二十五年前的冠晓荷和自己 但冠晓荷的戏的确仍是有趣的紧
此乃天亡有楚 非战之罪也
13 晓荷 以后就是厅长 省长 主席 啊 哈哈哈哈
14的反派角色都很出彩 很有味了 李科长 麻烦 麻烦啊 就是太老实
这两句话把书上的内容体现的是惟妙惟肖啊 真是形象了
我是不是人不要紧 重要的是 咱们现在应该要好好的坐下来讨论讨论这件事情
这样金句怎么好像在书上没有多少印象
高亦陀是不错的 说话还有一二三四 还能打个比方 说出改朝换代的理由 把你我他的关系 还有局势的客观因素 都分析的面面俱到的 也是好口艺
剧情改太多了 居然把主线引到幕后的钱先生提前引到台前 提前量超出许多的找瑞宣加入宣传组了
晓荷也是慢慢入戏了 不成问题 不成问题 都有办法 都有办法 哈哈哈哈
瑞丰的应当是这样 应当是这样 这一套词组强调两次的效果还真的恨fun很有趣很有喜剧味道啊
那个蓝东阳越看越有些小马的意思了 觉的这个反派三人组渐渐有新版的风格了
冠宅:蓝东阳干什么呢 谁知道他干什么呢 神经病 呵呵呵呵
小崔这剧情改的 多了几分悲剧色彩 崔老爷子反而却连个崔子都没有成
改编的剧情 你跟大赤包吵架 哪回我不是向着你啊 转眼之间 你跟桐芳吵架 哪回我不是向着你啊
真真是八面玲珑之模范人物
祈府:你看 他还会拱手 你看 他还会说岂敢 岂敢
富善的配音一点都不显老态的质感 明显和年龄段不符 而且散场时候有一句jesus 字幕都没有译出来
日本老太太不讲英文 长在中国 倒改说中国话了
大赤包真是6,李四爷就败在不够圆滑了,或者说她的圆滑克制了李四爷的刚正
22后很多改编的剧情 都不按原来套路来了 主要是把时间线都打乱了
小文先生举手投足真是满满的满清旧贵族气质
高第把短发的头发披下来,真是秒变清纯
天天看相聊天 都快可以到东安市场摆摊子了 哈哈哈哈
陈野求的末世相替成了刘棚匠的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幸好只有八年 要是十六年 三十二年 像蓝东阳这样的人 就满大街都是了
绕圈一周 癫男方六 哈哈哈哈
这老太太一会中文一会英文 也是六
看最后抗战才胜即欢庆烟花场里 众人席开数桌 榥筹交错 但外攘之后 离国共内战 大跃进 反右 文革之后的开放盛世 却还有那么一段不咸不淡的距离 祁老人会走到哪一程 二世 三世 四世 又会如何呢
只愿一雪国耻早来还家 复了山河仍需后生重塑
月圆之夜尽是太平岁月 花香之地都是和平景色
第一次看这剧的时候应该正好是09年,10年之后的今天把评论补上。
第一次读四世同堂的原著是在初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侵略下的黑暗与压迫,很难以想象在那种环境下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当年正值抗日神剧流行的时候,那种剧里面一个地下党每次行动不杀一个班的鬼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在抗日,因此四世同堂给人展现的那种面对亡国时的真实黑暗让人更加感触和恐惧。
回到电视剧本身,本版的电视剧可以说基本还原了原著的故事,人设以及精神面貌,把原著中一些模糊的情节做了合理的充实,让剧情更加通顺合理。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相比85年的老版,本剧更贴近原著,情节逻辑更加合理,也更符合“影视”这个概念。老板的作品更贴近所谓“话剧”,很多的情节缺少前因后果,比如冠家失势,冠招弟前脚还在找蓝东阳,后面直接到了特务营,中间漏了一大段剧情;而且在演绎方式上,台词情感过于强烈,和日常生活的交谈方式并不贴近,当然这些都是话剧的特色。
因为我在原著中最感触的角色就是冠招弟,所以对于本版将这个悲惨角色通过剧情完美还原是非常的感谢,也因此喜欢上了当时饰演招弟的年轻演员路晨。当然,本剧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演员舒砚扮演的冠高弟,原著特意强调高第和招弟相比的“不美丽”,但是不得不说,本版的高第的容貌过于美丽了,和招弟完全不相上下甚至可能还略胜一筹。
坦白讲,其实也非常惋惜,这么有深度的一部原著,还原度这么高的一部作品,并没有吸引太多的人来欣赏,算是一点遗憾。
赵导的冠晓荷,和85版祈家老二都是反面形象呀。85年赵导真瘦啊。唯一不变的就是嘿嘿嘿的社会笑。哈哈哈
大赤包一家的遭遇让人又愤怒,又哀伤。
台词念的跟演话剧似的...但抗战胜利还是赚足眼泪的...
原来是汪俊的作品啊,能让皇帝爬丹壁石的导演能拍出什么鸟作品,一堆人连舌头都捋不直,还拍什么北京戏!
黄磊形象不错,勤勤漂亮,把这么一个个性不鲜明的韵梅演出了神韵,赵宝刚是个好导演,没想到演技如此出神入化
蒋勤勤已经从实力派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个韵梅从装扮到气质我都要给满分。最精彩的一出戏莫过于女儿饿死的时候,她爆发出来自于一个母亲身上歇斯底里的悲痛。有了孩子的蒋勤勤对表演的领悟又更深一层了。只是,粗布麻衣依然遮不住她的天生丽质,很多人说这个韵梅过于漂亮了一些,可人演技过硬啊。
演员选的都不错,挺怀旧的片子,可以细细品。
跟现在的剧相比也还可以了,但远远不如老版。优点是化妆、打光、画质都提高了,这也是应该的。缺点太多,比如莫名其妙的摄影和配乐,让整部剧非常轻浮;比如全体演技大跳水,爷爷只剩木讷,老三痴呆又迷糊,冠先生不再风流,招娣。。。这演员连个妩媚又使小性的绿茶都不会演么?脸谱化的问题一点儿没改。几乎全员台词功底差,听起来就是背台词,而且完全没有京味儿。老舍对北京怀有的深情完全没有体现,比如老版以很长一段北京街头场景做开头,新版换成了打仗,还拍的乱七八糟,基调就错了。另外改编全都好奇怪啊。
不能说胜过旧版,但是有亮点。
小文就是霸王别姬的小豆子!
正在看,细细品!中国人本性的中庸和忍耐,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们谦虚低调,但更需要坚强勇敢。国难当头,一群爷们儿谄媚逢迎,小妾和戏子倒成就了英雄传奇。可怜可悲!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巾帼在国破家亡之际表现出比九尺男儿更忠贞不屈的气概,果真真羞煞我等凡夫俗子。可敬可叹!
不知道是不是都有黄磊的原因,我分不清楚瑞宣和觉新。
赵宝刚竟然是位如此优秀的演员!!!
补标 小时候看的非常经典的一版电视剧大赤包和他老公演的入木三分赵宝刚导演真的不要导戏了 来做演员也很好那时候还也特意买了老舍先生的书 读了好几遍 文辞优美 颇有几分黑色幽默 故事深刻 对战争下的人生百态刻画得非常到位 中国人关于家的主题表达一直都是时代的缩影
看看当年电视剧的质感。。。。黄老师当年真的是盛世美颜,有颜值有演技,宝钢导演也是个好演员,里面每个人物刻画的都活灵活现,剧情紧凑台词演技过硬,没有一段多余的戏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词,没有乱七八糟的闪回,更没有广告植入,纯粹的剧,现在的剧真的应该好好学学。。。。那八年真的是太难熬了。。。
这部剧,别跟我说什么翻版,不爱听……最后一集,给我哭了~~~╮(╯▽╰)╭
不管自以为够专业的人儿怎么损 我还是给四星
改编自《家》---巴金
拍成这样很难得了
那些人怎么这么可笑啊。。。前面的拉贝南京还没看,倒是在C1把这部剧看得差不多了,最近算是把对小日本鬼子的仇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了。。。有时间再把原著翻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