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22:00-0:00
住在盛冈的独身女孩藤间美津江因为电影BBS认识了网名为Haru(春天)的男孩。因为这个和已亡前男友纠葛的名字所以和这个网友聊起天来。
两人起初都带着好奇顽皮又拘谨的试探,伪造性别,男孩夸大自己的“经历”,女孩试图掩饰自己很难得看上电影的窘境…两个人你往我来一句句剥离虚假的书信却慢慢使得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心中。
琐碎的日常生活。一个不断跳槽选择逃避困难的女孩。一个害怕改变所以宁愿妥协和被动的男孩。无论是盛冈还是东京,90年代电影卷色泽微妙的夜景和田野、新干线、红手帕和阳光和橄榄球场。用大段字幕代替的台词。偶尔响起的合适的背景声。比如打开租屋窗户,美津江就能听见的音乐声…
“打开你的窗户你能看到什么?”
“呐稍等我去看看。”
比起初恋的《情书》和女孩单恋的《四月物语》,《春天情书》是一个成人的爱情故事。年轻人谈到性,谈到自己的工作,谈到自己生活的不完美不可爱…丧气之后彼此含蓄而鼓励的一句句“请加油啊!”“我会加油的!”阅读时在各自寂寞生活中的微微一笑,东京的夜色和巨大的楼房。喔我们的书信是这样在春天的晚风里渺小又温柔的存在。
好像缺乏了一点宿命感也少了一点激烈,没有为了爱情活下去或者死去,没有遗憾的,平淡而丰盈的,阴天里晴天里深津绘理那张凝视着不知名方向的侧脸。“春天”笨拙地学着中文和掏出英文报纸和软盘的时刻。
面对失败/不愉快感情经历也不会掉泪的成年人。说出“但是一看到她对象的脸,我就知道和这种人在一起,她会过得很幸福。”的成年人。欲言又止,删除自己写好的信件知道掩饰自己心绪的成年人。
仍然愿意在时速200公里的新干线上挥舞手帕,一遍遍一帧帧回放录影带描摹自己想象中彼此样子,一封封邮件克制又情感强烈的想念,勇敢告诉对方我需要你的成年人啊。
春天的晚风里,含蓄而又真挚的爱。
我真的好喜欢这种电影啊。慵懒,浪漫,温暖,庸俗,诚实,自大,明目张胆,杂乱无章,莫名其妙。有一股清晨的味道,也能看到夜晚的灯红酒绿。适合周末,也适合下雨天,适合两个人窝在一起看,也适合一个人躲被子里看。催眠,定心,冷清,看完就像去了海边吹了一趟晚风,就像久违地早起爬了一次山。可以看懂很多台词,也看不懂很多。那些烂熟于心的人生哲理,好像有点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是那种男性长辈一定会说,“哈,这都是骗你这种小姑娘的。”而我会一点也不生气,“还是小姑娘那可真好呀。”
我好讨厌这个世界的浮躁,所以能看到这样一部平静的电影觉得真好。
对了,还会好饿,大概好的电影都是这样,会让你联想到另外一种美好的事物。
我对“看电影”这件事情的要求很高,我要求安静,要求高清画质,要求毫无删减,要求无损音质,但这部电影特别无所谓。我甚至好享受这种无所谓。哪怕看繁体字幕很费眼神,哪怕画质差到连男女主的脸都看不清了,哪怕室友还在床下唱歌,我也能觉得高兴。
帮女主呐喊,谁说我忘不了他啊!
心灵随着片尾的迪斯科摇晃,然后昏昏欲睡,然后真的闭上眼,心安理得地睡着,睡个好觉。
《春天情书》,这个时机太美妙了,今天的宁波也好像春天,星星也特别特别多,于是就读了一封春天写给星星的情书。
2021暑假最佳无冕#
第一部森田芳光的电影就已经像挖到宝藏一样忍不住搓手手了。不过看了一些专业向分析说森田后期风格趋于商业化,还是蛮害怕的。
好 回到电影主题 从个人口味来说 我太喜欢既有旧日质感的温情又夹带cyberpunk的调调了 “星星”和“春天” 两个自带浪漫基调的网名 本身就足够去萌发情缘了 电影的碎片化拼构在当时算非常前沿了 就好像翻开自己的日记本 一点点用图像和文字去检索然后一一对应 有趣极了
渐进叙述都市夜晚与交织在电邮里的文字符号 饮食男女的罗曼蒂克故事展开地舒服又自在 每一帧电邮的叙事音乐也运用巧妙 我始终认为要讲好这种文艺调的电影必要的bgm是非常能起点睛作用的 用好友的话说“日本的电视剧或电影总有种很神奇的魔力 感觉可以把很多细腻的文字描写拍出来的感觉” 非常神奇
影片中的每一封邮件也非常有意思 除了主线对话 副线的玫瑰也是我顶喜欢的性格了
“上次真的好兴奋。高潮时看见天空的云,也听见鞋子在泥土里的摩擦声,事后你穿裤子时好可爱。我的内衣留有山的味道。下次再到户外做吧。海边不错,要带我去哦。”即使是一段可爱性感的臆想 也是让我觉得这个女孩直率勇敢极了 恰如其名 热烈燃烧自我情感且不计代价的玫瑰 (邮件部分我感觉我可以n刷)
回到主线 星星和春天 本是没有形状的一串电波 却也能在日复日的推拉中幻化成形 cyberpunk的浪漫极致 :
“春天:
好像是第一次见面,心跳不已。我也会带V8摄像机,会从12号车厢向你挥手帕。
星星:
明天像七夕,终于要见面了。我会穿红色衣服,请多指教。”
列车相会那一段堪称名场面,长短镜头切换慢放的拍摄手法让除了两位怦然心动的网友以外的看客也是合不上嘴角好吗 甜死了
不过这个场景也让我想到了是枝的《奇迹》通过列车交汇的传说把亲情像童话一样讲述
日本人真的很会擅长运用电车这一物像去生成许多意义 其他的譬如萤火、神社文化等等 细而微 且注重情感植入 不能说是小国自危吧 我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对本国文化的热爱 谦卑 和真正尊重 这种情感本身就很能治愈人
女主的颜是属于越品越有味儿的 乍看清水实则清艳 完全符合日影文艺女主的舒服长相 有点石原那挂 btw 男主的ex也太美了吧 好富质感的美态 虽然出现的镜头不多 但每一套服装配饰都非常可具参考意义 毫不过时 贵气又漂亮
和深津绘里都美得很出彩 我太喜欢看美人了🤤
网名“春天”的男主角(内野圣阳饰)和网名“星星”的女主角(深津绘里饰)在电影留言板相识,后来通过私人邮件聊天。“春天”乘新干线经过“星星”居住的城市,他们相约在列车经过的那一刻向对方挥舞手帕。“星星”如约身着红裙开车到铁轨边,向着“春天”的方向挥舞手帕,并用手中的DV机互拍——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春天情书》拍摄于1996年,那是一个需要拨号上网、BBS刚刚兴起、电邮来往还正值潮流的年代,距今仿佛书信时代一样遥远。男女主角的第一次见面相隔几百米,连彼此的长相都看不清楚,却都在DV机的回放定格中捕捉着对方的身影,这在现在看来简直浪漫到不真实。
可以说《春天情书》是一部“字幕电影”。男女主角之间始终没有言语交流,他们的对话主要通过银幕上的文字呈现。本片的前半部分几乎都是黑纸白字的邮件,期间穿插两人现实生活中的片段琐事,以此呈现早期网络时代的爱情。在真实与虚拟世界的交错中,两个寂寞的灵魂相互慰藉、相互靠近,直到一场误会让他们的生活产生连接……
导演森田芳光在中国可能不为大众熟知,但他被称为日本80年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是各类型通吃的电影奇才。改编自夏目漱石原著的《其后》将东方式暧昧埋藏于隐忍之中,家庭喜剧《宛如阿修罗》可看度超越了同题材的《海街日记》,而他最著名的《失乐园》更是情色中的经典。2011年,森田芳光拍摄遗作《乘列车前行》后因肝病去世,享年61岁。
我也会在苦闷寂寞的时刻
看快速的春天
人会因为无聊的想象力
而寄存无限的压力
———————————————————————
是经不起解构的纯爱片,因此也是现实主义的。大概在虚拟爱情模式刚刚萌芽的时期,面对分叉路时,浪漫会打败虚拟。就像要求完美受害人的存在是苛刻的事一样,要求一只真诚的“孔雀”存在,也是个伪命题。生活里聊的到一起的人,好像最终都没有在一起。
女主星星一面思念着因车祸去世的男友,一面不停地变换着工作,试图体味不同的人生。男主春天则每天疲于工作,闲暇时唯一念念不忘的却是年少时踢足球的时光。男友之于星星足球之于春天,均是止住岁月洪荒的定海神针,以此为界,以后的日子任凭平凡琐碎苦闷凄惶,便也没有什么不同。这两个寂寞的人在网络上相遇了。歌德说,在这个躁动的时代,能够躲进静谧的激情深处的人是幸福的。影片刻意在声音上将外界与个人区别开来。日常的环境音以及BBS讨论时动感的配乐总是戛然而止于两人阅读电邮的画面。这个时刻,全世界消音,只有老旧的486机箱发出的机器轰鸣声。他们与世界相隔,而其本身又同时拥有着全世界。一切不再平淡无奇,日常的生活似乎也有无穷的话题,有趣的电影、分手的女友、静冈的凉面、茶座的奶昔……仿若那些流逝的时间从此有了注脚。究竟是何时喜欢上对方的?似乎很难描述清楚。也许开始于某句温柔的安慰,也许开始某段孤独的剖白;也许开始于列车飞速而过的一瞬间,也许开始于电邮中断后那长久的空白,答案究竟为何,千真万确,我不知道。不过为何喜欢上对方,影片倒是说的很清楚。星星在告诉春天自己与男友分手的事情时说了这样一段话:“跟人谈恋爱,我觉得是选另一个自己,一旦如此觉得,就会谈这样的恋爱。喜欢了人就会想和他一样……我和男友分手了,虽然他的结婚观很有趣,但我不想变成他那样的人。”与其说这是两个寂寞之人的相互取暖,毋宁说他们本质上就是一样的人。
开头不停的字幕看得有点不适应,看进去还好。列车惊鸿一瞥和最后车站重逢都很感人,也没避讳网聊亚文化“低级下流”的一面。不论是不是网恋,人生的精彩就在于将爱未爱的那一刻吧。至于后面是不是见光死咱就不知道了。深津绘里真是标准的古典美人。
原来是个网恋故事啊,难怪小白坚持要看。可这也就是个木卫二那种无脑儿才会喜欢的很坏的电影,还不如后面的彩蛋更真实。给彩蛋加一星。
当我在BBS上用一串奇怪的英文字母注册下自己的ID,借由电影展开的生活,慢慢编织成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由网络所引发的爱情故事,曾经被赋予了太多圣洁美好的精神想象,最终慢慢撕碎磨灭,褪为生活本身。
二十多年后的当下看这电影正合适。彼时现实空间的速度与现下相仿,虚拟空间的速度又远为滞后。电影里这种两面性在叠合城市与文字、电车与邮件时,我们的生活通过现在换取了过往的浪漫:打着柔光的阴郁。
内心多么温柔的人,才会拍出这样的电影。
这片看得真是温暖、感动。人物的细节都把握得很准。早期的网络爱情故事。处理的手法也很有意思。两人没有过任何言语交流,所以对话都来自邮件,以文字形式表现,更符合网络爱情故事的感觉。其他穿插的则是两人的各种生活琐事,以非常生活的影像呈现。离得很远又很近。火车的手帕挥舞真是浪漫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胶转磁版。好看感动到哭。互联网早期电子邮件往来的爱情。男女主始终没有说话,都通过银幕上的文字呈现。有笑点有煽情。回想剧情其实一般,男女主也不一定会走到最后。但火车路过的电光石火瞬间互相挥手帕一幕真是浪漫的催泪弹,击中我心,泪流不止。北影节完美收官
春天上午看森田芳光的《春天情书》像是经历了一次樱雨落肩,或者刚刚从小街的梧桐浓郁里走出,很惬意。最早混BBS、聊天室的人估计都会大受感动,邮件往来一见倾心,浪漫。片子确有村上春树小说的味道,导演兼编剧看来也很喜欢他的小说,书架上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五星大赞。
#重看#写在春天的邮件,与“春天”的交心交情,村上春树式的细腻情感处理(高中男友的故事可写成另一个故事),散发着互联网早期寂寞又美好的渴求,留有通信年代的老派浪漫作风,等待的焦灼,小心的试探,见面的忐忑,上世纪的信物,新干线独有的功能与风貌,「情书」不朽。
看导演访谈了解的两个小致敬: 1. 片名隐藏了对太空漫游的致敬,电脑HAL的日语发音就是ハル。两部片里的交流方式也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太空漫游里电脑和人用语音交流,而本片里人和人用文字交流。2.新干线那个名场面则是受了黑泽明《天国与地狱》里交赎金一场戏的影响。
那些 豆邮(1) 的日子。
真的很好。森田芳光成为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啦,他始终在探索影像的可能,坚定排停格。就是他一直在拍我喜欢的意象啊,绵密的雨、桥上各具心思的朋友,倒映着城市面貌的窗子内有点寂寞的人,喜欢不断放慢-重放-定格那段挥手帕,那是梦中的场景,重点处理的极为流畅,后来的模仿者都太拙劣
《从前慢》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晨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人行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 马 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一个字幕电影凭什么这么好看……
“跟人谈恋爱,我觉得是选另一个自己。” 致可被原谅、领会对方的爱。掏空心思的邮件来往,真实与虚拟世界的情感交错,汇集成最美的情书。列车上挥手帕的初次见面,浪漫到不现实。片单里又多一部挚爱的爱情片,就如日本版的《爱在黎明破晓前》+《电子情书》。
有点伤感,电影中的他们终于在漫长的虚拟对谈后见面,迎接生活的新开始。现实中的我则在这个九月迎来生命中又一个春天的结束。昔日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现在每天被无数一年级的教案和批改作业淹没,熬夜做课件的时候总是怀念那个一下班就可以自由看电影看书的过去,现在只有等退休了呜。
爱情赛博化。观影体验很大程度由媒介距离带来的浪漫 爱情张力带来的好奇心组成,名场面确实安排巧妙 就可可爱爱的 。至于都市气氛 文字妙用 媒介的真诚度 地方和都心的气质 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感受。离大影评有句话说得好“爱情回到了它最初的样子——虚构”。绝了!
(^ー^)
前半部还在为精神分裂的字幕生气,看到结尾星星的一封信,就好像共同经历了这段琐碎而纠结的生活一样,突然之间热泪盈眶(早知道今天就不刷睫毛了)。虽然如果停在新干线的录像会很好,但也少有人能把结尾的相视一笑拍得这么温暖吧。网恋也许并不美好,但生活是美好的:)
特别像早期的村上春树,玫瑰就是绿子吧。结尾如果停在透过列车看到的星星挥舞着手帕的模糊身影会更好。春天的电影节的完美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