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最让我关注的一个人是Pamela的扮演者——Julie Baker。最初,她是一堆照片,照片中的她有着各种角度的美,同样,吸引导演的眼神也足以吸引每一个观众。后来我们会知道那眼神中不仅有清澈,还有忧郁和坚强,它传达了一个好演员的精神世界,所以它才会那么的迷人。
一个已经成名的正当芳华的美丽女演员,在因疾病困扰沉寂了很长时间之后接拍了新片,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卖点。这是否是导演选中她的原因之一?可能起初确实是,导演拍新片当然希望得到更多人关注,Julie无论从知名度还是目前生活状态都无疑能帮助达到这个目的。但从后来导演提到她时的话语可以看出,Julie完全是有着这个专业实力去出演这个角色的,她对这个角色的解读和理解非常到位,连导演都赞赏不已。
Julie带我们走入Pamela的生活,而Jacqueline Bisset带我们走入Julie的生活。没错,这是场戏中戏、影中影,Jacqueline演一个美丽的女演员Julie,她受病魔困扰,一直在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最后嫁给了自己的心理医生。而她的心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爱上了自己的病人,为了救她,他抛妻弃子陪伴在她左右,随时可以安抚她。她在医生的陪伴下,逐渐好转,也有了勇气接下新戏投入其中。新戏中她饰演一个爱上男朋友父亲的年轻女子Pamela。这部戏最终以悲剧收场,儿子在寒冷的冬夜枪击了父亲。这样的一个故事,那样复杂的人物心理与人物关系在被完美地诠释的同时,必然要求演员情绪同步到位。在这样的过程中,Julie过度带入角色,迷失了自我,与戏中的男主角有了一夜情。当第二天清醒过来时,她陷入了崩溃,眼看她又要重新被病魔侵袭,仍然是医生她的丈夫来稳定了她的情绪,再一次挽救她于困境。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情形是否曾经发生过,是否发生过很多次。但我们却知道演员光鲜亮丽的背后也可能是千疮百孔的生活。
这部戏中戏正是揭露了这样的真实,没有窥视、没有八卦、也没有批判,这就是电影背后真实的生活。
常常在电影噩梦中醒来的导演,这个导演既是戏中戏的导演,也是日以作夜的导演,想必电影不仅是他热爱也是他心存恐惧的事业。在戏中,可以看到,一部戏从构思到选演员再到拍摄完成,中间有着无数失败的可能性,导演就是那个最主要的承受者。这可能正是导演害怕的源头。而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常常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阻碍,让我们停步不前,备受折磨。
为生活所迫重新出山却怎么也记不住台词和场景的中年女演员,拼命把自己的过错推到化妆师的头上,还试图用数字代替台词的方式来蒙混过关。和我们对那些用同样方式表演的年轻演员的态度不同的是,没有人鄙视她,大家都理解她已经竭尽全力,对她抱以深深的同情。看到她一遍遍的NG,一遍遍的重来,观众心里生出的也是理解二字。她曾经也是美貌的,演技娴熟的,如Julie一样受人喜爱的演员,但终有一天韶华才华不再。这不仅是演员的痛点,每一个人同样会面临年老色衰记性消失和各种各样的生活危机。
还有干练的女导演助理,似乎没有她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是与电影有关的,在剧组她如鱼得水。可爱的化妆师,永远喜气洋洋,最后在剧组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当然谁也不知道这幸福是长久还是短暂。幼稚的男主角,戏里戏外都是悲剧,不同的是戏里是被动的,戏外却是主观造成的。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只有任性妄为的脾气,导致他女朋友的直接出走。这个女朋友直接洒脱,看透了电影工作者们表面的华丽虚荣,丝毫不留恋这样的生活。
电影幕后的生活少了几分光环,却多了几分日常。也只是千万种人生中的一种而已。对于热爱电影的人来说,电影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心里闪烁的光里的一束。可对不关心电影的人来说,它就什么也不是,它代替不了生活和人生。
太多的背景资料,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电影就要从电影表现的出来的东西来看。
电影一开始,画面就是两条音轨,背景音就是几个人在讨论音乐的制作。这样就开始电影制作啦。
随后就是一个感谢的画面: 两个胆小的小姑娘一个叫 桃乐丝一个叫莉莉安,他们是谁? 往下看
接下来:记者在开头的时候采访,演员对不同电影的认识。
然后描述,导演忙,制片人忙,演员忙,化妆忙,道具忙,场景忙,群众演员忙。
然后每一个工种一一展示出了自己超高的技巧。
没有接触过电影的人,这完全就是一本教科书,但是没有接触过点电影的,怎么可能会把这个电影好好的看完呢。
电影分为两个场景,一个酒店,一个片长。 一个代表工作,一个代表生活。
电影中不断出现 艾方斯和莉莉安的低俗动作,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 描述这个孩子分不清楚工作和生活,最后只能靠莉莉来抚慰他那年少无知的心。
而莉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演的电影不是一样吗 ? 爱上了一个和自己父亲一样的男人。电影给人最好的感觉就是都代入感,代入感就是来源于圣后的。当莉莉哭诉着向导演说了那些话,导演当即就把他们写成台词,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好对白才不会让观众感觉假大空。
说说导演的梦。 分为三段,这个表现手法是希区柯克的手法。 这是再向希区柯克表示致敬。从收到音乐小样的时候翻开的几本书就有希区柯克。
导演用讽刺,暗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爱,对前辈们的尊重。
最后用哪个家庭父母的一句话,电影人,四处风流,四处谎言,你们真是无耻。
是的,演员就是一个没有自我的职业。 好的演员,你说他是谁,他就是谁。
电影的奇妙在于,你永远不知道观众如何理解和解读你的电影,当你看到是什么的会后,就是什么。
这部影片是1972年由法国弗朗索瓦·特吕弗编导,获得197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也是“新浪潮”两位导演的决裂之作,特吕弗自此和戈达尔决裂。
影片开头,穿红色衣服的女人走过马路,红色的轿车穿过马路。咖啡棚都是红色条,象征着生命和欲望。故事进入核心——不伦恋。一位小伙子带着新婚妻子回家,亚历山大父亲角色,抢走了儿媳朱莉。室外的剧组人群繁忙,这是一九七二年的电影,展现了一个电影人的故事。拍戏和生活巧妙的组合,从现实里掺合的情感,最后到曲终的时候,难免分离。
《日以继夜》的另一个译名叫作《戏中戏》。对于观众,电影本身就是一部戏;而戏里的主角配角的身份又是导演演员灯光化妆美工等等,忙碌在《遇见帕米拉》的片场。影片从《遇》剧组包括主演等各路人员陆续进组开拍,到影片杀青剧组人员又各奔东西结束;交代了《遇》的故事脉络,和几个重要故事环节的拍摄,但是因此给电影冠名《戏中戏》也未必合适。从特吕弗亲自上阵扮演导演角色,将片场景棚道具,导演和制片的立场与分工,导演的构思,导演和演员之间的沟通,拍戏,观影剪辑等拍摄电影的流程,像完整的拍摄花絮一样,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确是大开眼见。
日以作业意为在日景下把它当做夜景来拍摄,而在此片中似乎还有层意思仿佛在戏中演现实所发生的事。在刚开始似乎只是正常的拍戏工作,但随着影片的继续,每个演员戏外的生活得以展现,随即演变为戏里戏外的冲突,将原本毫无关联的戏里戏外联系了起来。先是以步入过气期的女演员在一幕中多次失误而崩溃联系她在剧中被抛弃的妻子的形象,以及高潮部分即艾方斯和莉莉似乎戏内的矛盾冲突完全转移到了戏外,或许说是他们都在本色出演。初次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点都展示了拍摄过程中的一系列繁杂的琐事:女演员掩藏身孕,为了满足男工作师的生理需求女助理为了电影的慷慨献身,艾方斯在爱情中的苦恼和冲动……甚至亚历山大的那句我在戏中永远不会自然死亡和最后他死于车祸也冥冥联系。一时间原本应分明的戏里戏外像是被打破了边界全部揉杂混在了一起,一时间令人头晕目眩的亦真亦假感。就好似本身就没有所谓现实与虚拟,我们始终都在“演”只不过我们的角色我们的矛盾在不断的变换转移,纠缠不清,生活就变成了电影电影就变成了生活,这让我们所坚信的生活高于电影顿时不攻自破,电影甚至比生活更能让我们得情绪稳定且投入,真实感更高。
新浪潮之所以那么受青年喜爱除了内容本身,导演自身也是答案,在那一刻所谓导演似乎不像安东尼奥尼,伯格曼,希区柯克,费里尼等等高深莫测,而就是一帮厌倦于生活的平庸和乏味,每天蜷缩在电影图书馆看片子写影评最后头脑一热上街拿着摄像机疯跑的文艺中二们,就如梦中的自己一般。73年,戈达尔和特吕弗早已决裂,他们在理念上更如此,戈达尔在原来的道路上越来越激进而特吕弗却已然回归自己曾所唾弃的品质传统。正当他被千夫所指时,却用这一部片子表达了自己对电影最纯粹的热爱,正如他梦中的那个男孩无论在深夜的街道中多么忐忑恐慌,在偷到公民凯恩的画报时,一切烟消云散
这是他给电影最笨拙也是最真挚的情书,在他的心中电影高于一切包括生活,All for Films
从祖与占,四百击,再到日以作夜,特吕弗反而是我每看一部都会发觉截然不同的导演。戈达尔和侯麦的风格非常强,有着自己突出的拍摄惯性和手法,特吕弗却是变化的,变得不那么新浪潮的特吕弗是怎么拍一部正常的非正常式电影呢?
这部电影竟然是“一部电影在「拍摄者及其拍摄者」两个视角完全并行展开的方式下”拍摄的。观者能在同时感受到两部摄像机叠加拍摄的双重体验,一部电影的短短时间内,每个角色都有上演自己分支故事的机会,以导演为中心逐渐展开,具体来说,有好几个以导演的走位为中心的长镜头,不停的跟不同的人交谈,人们提出问题,又得到答案,导演行走在一切麻烦事中,虽然一切看起来都在变得糟糕,但大部分的的糟心事还是能修修补补解决掉,上一次看到这这样玩的是《八部半》,但两者镜头下的表现力完全不同,《八部半》主角在长镜头中经历的是幻想和抽象,《日以作夜》主角经历的都是琐碎和具体。
能在这样复杂交错的剧情中,仍然保持长镜头带动视线追踪情节发展和人物行动,特吕弗对镜头的掌控感无疑是令人叫绝的,不得不说特吕弗的在电影拍摄中的技巧是最成熟自信的,虽然人物繁多,镜头却从未露出丝毫慌忙。总体言之,这部电影的节奏和镜头叙事都是相当高级的,有一气呵成的酣畅,又以最轻松的格调满足了大部分观影者对于“好看的电影”的要求,自我和观众的一种平衡。
导演毫不吝啬的让大家看到一部电影拍摄的细节和秘密,一方面感慨电影拍摄还真是个事无巨细的大杂烩,一方面对剧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的专业分工协作、导演的精准调度和临场判断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觉得特吕弗无疑也有意刻画了电影工作是多么伟大的、宏大的、妙趣横生的工程,而导演在其中担当着英雄般的角色,又像是一家之主,不仅管着一大家子人的家长里短,还得保证这一家人整整齐齐按计划把电影拍摄完。无处不透露着特吕弗对从事电影导演事业的满足感。
不管是梦境中偷电影海报,还是毫不相瞒的真实电影生活,特吕弗让电影里的一切替他表达对电影的热爱,包括「send the cat」拍了一幕又一幕,最后大家忍不住的鼓掌欢呼,连我都被传递到这种快乐。这种热爱映射出来的是一群「电影工作者」非常正向的专注、专业、敬业和痴迷,这其中虽然掺杂爱情、婚姻、道德、病态心理、破碎童年、荒谬、甚至死亡,但最后所有人都妥协于电影事业的魅力,除了电影照常拍摄,其他一切都可以不那么圆满。
他对剧组所有人说的话,以及借所有人的口说的话,都是他对电影的告白。
他说人会孤老,人间不值得;
他说电影就像黑夜中急驰的列车,你我这样的人,唯有电影才会快乐;
他说只有为了电影放弃男人,不会为了男人放弃电影;
他说台词今天晚上写出来,背一下明天就能拍;
他说要退出电影圈;
他回答说可以的,说好了,一定要退出;
他说拍电影像坐马车去西部,起初以为是一趟美妙旅程,到最后只企望能到达目的地;
他说电影是大家短暂相聚,再各自离开。
2013.04.27 视听语言。一个电影剧组在拍一场戏:在一个喧闹的街道上,儿子打了父亲一巴掌,因为父亲抢了儿子的女朋友。—— 2022.03.28 初次观看《夜以继日》,本想同一天也顺便重看下《日以作夜》,然而由于观影计划过多、时间又不够,最后只看了本片的开头而已。然后就这么拖啊拖啊,直到 04.12 才从头到尾完整看了一遍。—— 第4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又提名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个奖项。
其实导演在镜头面前很羞涩滴,一直在走路,都没有正眼瞧过观众。另外戏里各种元素都有了,连结尾的“死亡”都是,虽然不是谋杀,车祸也算是“死亡”吧。
我们都爱特吕弗,就像我们都爱电影。每一个迷影导演的宿命,是拍一部拍电影的电影。基顿,戈达尔,杨德昌,阿巴斯…
因为Super 8而奔去的,果然是影迷必看~剧组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theme music配着那些剪得行云流水的蒙太奇嘟嘟嘟响起时我的心都飞起来了
特吕弗其实一贯都擅长这种生活小情趣的电影,一个又累又乱的剧组,大概拍戏之于他真是痛并快乐着。几个梦境好有趣,真是痴迷电影的人。并且——哎?!里面那个Pamela的剧情梗概真的不是路易马勒的烈火情人么?!
原来数字小姐是来自这个电影拍电影就像去西部旅行,一开始你希望有一段美妙的旅程,到后来你只希望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法国新浪潮导演中唯一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一连串的人物搭配着不好笑的笑料,结构上很随意,确实体现了新浪潮"不重视影片情节"的特征。难得的是终于知道滤镜是如何将白天拍摄出黑夜,又看到了逐渐走向大众化的特吕弗导演那张极其慈祥的脸。(最近真是到看电影的低潮期了)
迷影情结的一次创作,特吕弗把自己对于电影的思考、致敬、反思、戏谑、讥讽都融合到这部和好莱坞合作的电影当中,导演的梦境、明星的丑闻、体制内的混乱,电影之外是另一重电影的结构,游走在体质边缘的创作,特吕弗太爱电影了。电影中特吕弗收到的包裹里的那几本书上的导演分别是:1、路易斯·布努埃尔 2、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3、恩斯特·刘别谦 4、英格玛·伯格曼 5、让·吕克·戈达尔 6、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7、贝尔托·罗西里尼 7、霍华德·霍克斯 8、罗伯特·布列松 9、最后一张电影海报,暂时没找到电影和导演。
“拍电影就像在西部赶马车,开始你总是希望有一趟心旷神怡的旅程,但很快你只希望能平安抵达目的地”;特吕弗从来没有“欧洲大师”的“气质”,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比我们更加热爱电影的普通人,仅此而已;PS,在“导演”的研习书籍中,疙瘩的名字赫然在列~~~
拍电影就像以前去西部,一开始你希望有一趟美妙的旅行,到后来你只希望顺利到达目的地。
饰演了导演的特吕弗在本片里拍了一部电影,更像是特吕弗在拍自己的人生,不外乎表达了一种关于拍电影的情怀,以及对电影本身的热爱,影片真实又饱含戏剧性,招牌的配乐与长镜头玩得依旧很溜,以及长大了的安托万真是俊。
真诚表达了一个导演从开拍前“我要拍一部好电影”到开拍后被一群可爱的事逼儿包围很快堕落为“我只想把这部电影拍完”的“苦难历程”,深度力度或许不足但广度足够,吐槽精准、技术过硬。Valentina Cortese演的过气酗酒女星背不出台词演示了一番说为啥不能让我像演费里尼电影一样抑扬顿挫报数字就好,导演快哭了:不行啊我们法国片是现场收音的,只能到处贴提词纸片,这段我快笑死了。本片中的特吕弗演技怎么说,全场棒读,但他都用一部电影来表示我任务多重,你还忍心跟他计较演技吗?不计较了,能看到他事实上指挥安托万,就很可爱了。
以此片結束影展不錯。好多台詞看得出對電影的愛,樂不可支。會是很有潛力的演員 v. 我還是放棄電影吧/三層故事:要拍的尋找潘蜜拉、日以做夜本身以及,真實世界中高達與楚浮分道揚鑣。仔細想楚浮在本片真的是有意隱藏自己,不很坦率。但揭露這點不在我的期待範圍內,畢竟這還是強人所難。
片场二三事,风流点滴尽是,影调却很朴实。这个题材其实很伍迪·艾伦,但交给特吕弗讲,就全无调侃和戏谑,只有本真的情怀与饱满的热忱,唯一共同点就是浓浓的自传意味吧。这样的电影后劲是有多足,大概也只有迷影人士才能感知得到了。
多多少少美化了拍电影的过程,有点甜腻。戈达尔攻击的还是挺准的,剧组所有人都在乱搞性关系,就你导演那么纯洁。
那个门太坑爹明显设计失误别怪人家开错,猫咪够累的,借我点钱去嫖妓吧,我他妈也瞧不起你们这样搞电影的都乱搞 哈哈,Nathalie Baye很文青女
1974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特吕弗献给电影的一首深情长诗。2.幽默温和,平淡隽永,展现电影摄制中的困难与内幕。3.高达因此片与楚浮决裂,然本片用了高达的跳切和间离手法。4.拍电影就像在西部赶驿马车,开始时你希望能有一趟心旷神怡的旅程,但很快你只希望能平安抵达目的地。5.偷凯恩,中空蜡烛。(9.0/10)
《日以作夜》不同于《天堂电影院》(电影和人生)、《艾德伍德》(关于电影的奋斗与挫折)、《千年女优》(女演员影片大串联)、《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和现实情节交织)、《八部半》(导演的精神焦虑)等,它是直接描述电影拍摄过程的影片。并没有刻意模糊各层次间的界限,有趣、精致、严谨、优雅。
那堆书,有布努埃尔、徳莱叶、刘别谦、伯格曼、戈达尔、希区柯克、罗西里尼、霍华德霍克斯、布列松……(好像还有威尔斯、大卫里恩、弗里茨朗、雅克里维特?)
特吕弗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去讲述拍电影的不易,戏里戏外都令人啼笑皆非,从导演亲自上阵能看出这故事中应该投射进了他自己的影子,对观众来说能近距离了解幕后也很新奇,最后肥皂泡制造的雪景点出了电影的造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