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经纬和翁子光曾经有过合作,而这次拍《蓝天白云》的故事脉络和《踏血寻梅》又有十足相似之处,让人联想到是否张导觉得《踏》中有未表达完全之遗憾,所以又拍了一部姊妹篇?
片中最高光的绝对是一众不知名演员的表现,connie站在桌子上歇斯底里的咆哮、在差馆漠然地认罪、eric质问“现在怎么办”、暴兽父亲抽起皮带施暴、甚至是最后杀人的场景……好几个瞬间,演员完全入戏的表现让我觉得不是在观看电影,而是代入感十足地走进了电影里面,电影情节就面对面发生在我身边。对白设计也是十足的好,短促有力,又情绪十足。
反而是觉得导演功力未够,难以掌控这个题材。两条故事线缺乏情绪对接的枢纽,过分跳脱的镜头切换又让人觉得是在刻意搔首弄姿,观看过程中隔不久就会出现情节和镜头的留白,实在不懂这样的用意何在?又有什么艺术意义?最难过的是,看完全片也不清楚电影在指向什么?是两代人之间的危机关系吗?可是为什么每次涉及这种社会题材就一定要拿底层人士开刀?不免让人有过度消费的厌恶感。
最后说说我的女神邓丽欣,从《我的最爱》到这部《蓝天白云》,看到她在岁月流逝之后也在寻找转型的机会,只是这次实在不是个好的选择,从故事题材到人物设定都不太适合她,希望她早日转型成功!
蓝天和白云,好天气的场景。那么白云将蓝天都遮盖住那会怎么样呢?阴沉忧郁......你的内心世界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阳光。
有真实事件改编,反应社会的现象欺凌、暴力、性、少数族裔、贫穷等等一系列问题,在观看的时候突然想起另一部影片就是《一念无明》,感觉就是《一念无明》的前传一样,怎么去描述一个现代人去弑亲的过程。这部片从头到尾如何去告诉观影者,一个人内心世界是多么脆弱。
事主是个很普通的女孩,做过手术,给同学欺负,但是她是个不甘心被人欺负的人,她懂得反抗,懂得去照顾同样受到欺负的人。当然就是因为她成长的家庭使她弑亲,很多人说这个女孩有精神病才会做出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当你处身于她的环境中,你会发现一切的事情都发生的很自然,也相对平静,只有在弑亲的时候有心跳跃动的感觉,很难说清是紧张抑或是兴奋。
在一个畸形的空间成长,人又怎能正常?在孩子的成长空间里充斥着性、暴力、冷暴力、欺凌等等,经历过很多,事主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她毅然去反抗,怂恿同伴去为她争取。最后女主想要过的生活是什么?有粮食和自由,雾霾散去就是蓝天白云,自己心里过得开心,什么事情都已经不重要了。很多时候,有很多人说,亲人是你最重要的人,但是自己内心深处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如此讨厌自己的亲人。
全程基本没有bgm,颜色基本黑白灰
我感觉是非常的压抑
人性的冲动与迷惘
我们都需要一个出口,来排解那些不满与负面
有时候,杀人竟然是这么容易的事
压力到了一定程度,谁也会吼叫,谁也会受不了
可能受不了的人就在我们身边,也可能我们就是那个受不了的人
平凡而真实
小事不断放大
忍受本来就不会有好结果
我们都是扑街
人生本来就是炼狱吧
我很久没看到这么寡淡的港产片,竟有些台湾文艺片的风范,片名也起的好,叫《蓝天白云》。
剧情很耸动,讲一个少女撺掇一个伪娘男同学谋杀双亲的故事。虽然能添油加醋、夸张发挥的点很多,但导演却始终以冷眼旁观的警察询问视角(或者说上帝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显得冷淡平静,也不需要大惊小怪。
少女的爸爸是个淫棍,经常带女人来家里欢好;少女的妈妈是个神棍,对丈夫装聋作哑,对女儿不闻不问;少女似乎早已麻木,被抓后她很平静地坦白了自己的罪行,没有任何懊悔。她只是想过几天没有父母的生活,除非除掉他们,否则她永远都不自由。杀了双亲后,她如释重负地和那个男同学去上山玩了几天,直到回忆起这个情节时,她才痛哭起来。
那个伪娘男生和少女之间没有爱情发生,他们两个更像是抱团取暖的朋友,互相给予对方勇气。因为自身都太过羸弱,所以二人之间的依懒性更大,关系也愈加紧密。男生之所以帮少女犯案,其实是对自身男性价值的一种确定,少女骂男生是被人搞屁股的货,直接刺激到了男生的痛点,促使他毫不犹豫地做了帮凶。
影片中的少女、男生、被杀的父母都被刻画得真实而丑陋。就连调查此案的女警也逐渐显露出了丑陋的一面。这个女警的爸爸已经罹患老年痴呆,女警在长期的照料中渐渐反感厌倦,最后终于把爸爸送入老人院,还也不愿意加钱给他订单人间。女警在查办少女案时,心里的潜意识让她做了一个噩梦,梦中她杀了爸爸,随后在恐惧中惊醒。她对爸爸坦言:不是害怕杀人,而是害怕坐牢。女警提到了对早逝母亲的怀念,或许她更希望早逝的是爸爸而不是她比较喜欢的妈妈。诚然妈妈或在家里受过委屈,但人性的自私已经昭然若揭。
《蓝天白云》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拨云见日,展现了人性中隐晦、丑陋的部分。面对或病重或不堪的父母亲人,谁的心中没有过邪恶的闪念,想快刀斩乱麻地把拖累自己生活的问题去除?!但因为道德、法律的约束,极少有人付诸行动,所以我们才会对弑父屠母的罪行那么痛恨,那么不容。
导演张经纬除了导演还是编剧,他编写的另一部作品《天水围的夜与雾》更让人熟悉,和本片的风格也比较相似。香港电影除了常规的类型片之外,还有一片小小的天地给不赚钱的导演自由发挥,也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
看完全片,第一感受就是很冷静,情绪很抑制,故事娓娓道来,中间有几小处的歇斯底里爆发推进着故事的发展。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就是这样,看不到出头天,想跳出这个圈子,要么忍着要么就做点什么。
女主只想过自己应有的生活!男同学就更简单了,只想证明自己是个男人!只是这个代价太大了。
阿宝居然也会有这种想法,想想年迈的父亲,在去老人院路上、出租车上的情绪爆发,也是积攒了很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果不是家里有这种类似的情况,你是感受不到那种无助跟无力。
生活就是这样无情,不会如你所愿。怎么办,活下去。
好多人对文艺片无感,原因无外乎文艺片不接地气。所谓的不接地气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不食人间烟火,大家多认为此类文艺片虽然看不懂,实际上却值得深究,甚至去专门研究。另一种则很尴尬,介乎于看懂与看不懂之间的文艺片最尴尬,人们自认为可以看懂,创作者也认为观众可以看懂,实际上当观众开始观看甚至是看完后却似懂非懂。看似讲述了一个故事,实际上这个故事却仅仅是为了凑成一个故事而形成的一个故事,形式大于内涵,空有一个壳子却不扎实。这样的文艺片看似好看,实则难看。
很遗憾,今天要跟大家吐槽一部影片,虽然是披着文艺片的外衣,实际上却距离文艺片十万八千里。有人说他看不懂《蓝天白云》,这部获得了2017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的影片可以被归结于文艺片的范畴之内。看不懂是正常,但是当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影片看不懂的时候,尤其是了解到创作者一开始的意图并不是让大家看不懂的时候。这个看不懂就值得深究了。究竟为什么看不懂,究竟为什么会被人看不懂,这样的影片就需要讨论。
《蓝天白云》源于真实事件改编,如果去衡量一部影片的时候,我们仅仅是通过某一件具体真实的案例去分析,那么这样的故事就会让人觉得尴尬不已。本片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观众的这种情绪。一个弑父的女生,一个供养老年痴呆症的女警,两个人在面临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意外的有了共鸣。这样的共鸣成为了串联本片的主旨,然而对观众来说,对于很多想要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共鸣却没法产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创作者需要扪心自问。
文艺片就是文艺片,文艺片可以让很多人都看懂,同时觉得高大上,也可以让很多人都不懂,同时觉得高大上,然而本片却成功的避开了这两点。让很多人看不懂,也没有觉得高大上,而是矫揉造作的风格化,这样的风格化不像是一个香港导演的取材真实案例之作,倒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first导演的冲奖“产品”。当然,这里就有点贬低了,如果你真的看了这部影片,就会觉得这样的风格近几年来在内地先锋电影节first影展上是可以获得青睐的。我说的是摄影。
本片的摄影无可挑剔,甚至于本片的构图都是十分讲究的,然而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摄影以及构图是为了迎合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而生的,甚至于摄影和构图的基本作用就是辅助,从来不是作品的主导核心。那些精于摄影构图的电影本身就有着不俗的故事性作为支撑,且摄影和构图是为了让故事性在连贯的基础上升华,而不是喧宾夺主的成为单独的风景,然而本片做到了。
华美的构图以及不俗的摄影让观众的注意力成功的完成了转移,然而在本该讲好的故事上,本片可谓是一无是处。一个连贯的故事往往能带给观众们感触一部影片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本片却抹杀了这样的可能性。最终留给观众的是茫然无措。
本片的故事复杂吗?一个弑父情结的案件背后需要发掘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内心,然而本片却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深耕,更多的则是隔靴搔痒,浅尝辄止的进行。一个对于自己的父母极度厌恶的女生,他背后一定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才会痛下杀手,然而本片却找了一个看似有说服力,然而却没有反应这种渐进性的过程的理由。更可笑的是这种理由并没有对于整个作品具有普遍的推进作用,更多的是为了找到理由而给出一个答案作为应付,这一点,创作者不知道尴尬否?
女警产生了共鸣,女警对于一个弑父的凶手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发生在自己面对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身上,而这本该是深耕出来女警故事的时候,创作者突然哑火了,一个没来由或者是理由并不深刻的理由成为了女警故事的收尾,这样的结局显然不能征服观众们的心。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用一种刻板的冷峻的方式来进行,然而在串联故事的时候也是用一种等同于摄影的风格化的手法来呈现,但是很遗憾,这样的塑造手法并没有获得观众的认同。
大多数观众们是吃过见过的,我们看过好多优秀的文艺片,我们也能发现败絮其中的糟粕。当然,这样的口吻自然过重,但是无论何时,糊弄观众的人自然不能收获好评,我们需要某种现实意义的作品来解读当下人们的某些观念,但是并不需要风格化的摄影和构图来喧宾夺主一部本该好好讲故事的电影。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故事作为串联的基础,任何风格化的个人表达都会蒙上一层失败的阴影,我们不缺好的摄影师,我们缺少的是好的故事,文艺片可以矫情,但矫情从来不是文艺片的核心。
……
你好,再见
釜山电影节看的。小成本,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导演在纽约看到的一则真人真事。电影做了相应的修改。这部电影贵在它是一部纯港片,里面唯一的熟脸就是邓丽欣。香港电影产业下滑,导致现在香港的女星也不得不靠演技生存了,其实,这是好事儿,拿出点真本事,总比一辈子当花瓶好。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孩弑父弑母的故事。
开头引用陀氏便奠定冷调基础,蓝天白云下是原生家庭的不为人知,导演还掺杂进了校园霸陵,同性歧视,养老问题,包养暗示等诸多社会议题,野心太大的同时手法略为生硬,尤其为了和女学生之间构成镜像关系,刻意为女警制造了和父亲之间的冲突,前后缺乏交代,方式过于直给。
3.5 不知怎么的,突然记起小时候或许也有这么一个瞬间想杀人,又只是因为“怕坐监”而不会去做。老实说,“记起这个瞬间”令我相当心悸。
8.2/10許鞍華小姐為愛徒兼任顧問....
1、也是《踏雪寻梅》式的情景再现式犯罪,解剖少女弑父的心理症结,其中又折射出校园暴力、原生家庭、社会底层等多方面问题;2、镜头语言冷静克制,多处大远景,将人物逼到角落,具有隐喻性;3、我杀了我的父母,终于从边缘人绝望自残到了向上的畸形弑父,从现实题材中也嗅出某种政治意味。
“我想过返我应该有的生活”和名字后的笑脸还是蛮动人的,但是前面真没必要这么拍,刻意保持了冷静疏离,同时淡化叙事,以此为代价丧失了情感深度,以及警官和痴呆父亲的一条线,有点太直白了。
邓丽欣现在演技不再是麻麻地,借妥爷的词句打动人心
比想象中好很多 整体算是流畅有力 想突出人之间的隔阂 和现实之残酷 但人物还不够丰富 有些单薄 很多纪录片痕迹 反而略有加分 不过张导可以闭嘴 他越说越觉得他不行
平静地杀了双亲.只系想.过翻一D应该有嘅生活.欺凌真他妈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野心是向《踏血寻梅》看齐,可惜能力和执行都还停留在电视剧的单调视听层面,太无趣了……
把杀亲灭人伦的犯罪题材处理成具有争议的话题也算非主流意识了,angela的态度表明了剧情去中心化的主线思路,当然导演也影射其他各方面问题;完整的回顾杀亲情节算是看点,也算R级了。
能力與眼界都有限,劇作上根本不make sense,主角完全沒有用
其他还好,但是整体还是生涩,尤其演员表演的处理,还是太奇怪了
为什么香港电影越拍越阴郁了
一个如此压抑的故事,却有这样开朗的名字
“我想亲手杀死我的父母,你可以帮我吗?”
节奏尚可,该冷峻的时候冷峻,该暴戾的时候暴戾,但“天气”作为本片中最重要的一个意象并没有被掌控好,出现的几次蓝天白云都与剧情发展并不契合。P.S.前日看到杜琪峰说自己的《枪火》与《卧虎藏龙》、《花样年华》同台竞技而意外得奖,再看看近年来愈来愈不举的香港电影,唏嘘不已。
就像是凶案发生后媒体的第一篇详细报道,根据警方通报草草写成。
有果卻無因,對每一個人物都挖得不夠深,感覺只是簡單直白地陳述了一件事,難以觸動觀眾內心,對比同樣描述香港社會底層狀況的踏血尋梅、一念無明,差別肉眼可見。小演員的表現熟練到令人驚歎(更驚恐),藍天白雲畫面的出現太過刻意。
父母之爱是当然之爱吗?比想象中有冲击力和爆发力,邓丽欣在车上打老豆、可妮在社工室吼老豆以及勒杀双亲的场面都让人印象深刻,但张经纬的拍法就嫌太僵硬又太文艺。新人女主角和男朋友仔的表演也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