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On the Beach at Night Alone》的片名,以及金敏喜饰演的英熙几次独自一人躺卧在海边的场景,至少让我们想起了费里尼的名作《大路/La Starada》。在《大路》的最后,流浪到异乡小镇的藏巴诺通过传来的乐曲得知了杰索米娜客死他乡的消息,因而不能自己。在夜深的海边,他独自躺在沙滩上,陷入了无尽的悔恨和悲痛中。这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关于一个男人如何不懂得一个女人对他的爱,待至他醒悟过来,往事已逝。
英熙独自躺在夜晚的海边,是否也指向了这种爱不能(/被)理解的困境。在这里,男女两性间的主导权获得了置换。如果说杰索米娜的悲剧是由藏巴诺的无知与鲁莽酿成,单纯的杰索米娜相信着爱情,却对此没有进行过任何深入地思考,那么对于英熙来说,她所陷入的困难接连引发了她对爱情的思索,并从中获得感悟。虽然电影一开始她也因为婚外情遭致的道德指责逃跑到了国外,但这给予了她进一步思考的机会:对于这样一位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来说,她要找到的正是“确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以及“找到自己”。
爱情与道德的矛盾,这正是侯麦电影的主题之一。在直接以“六个道德故事”命名的电影中,侯麦就探讨了各种关诸道德的反常恋爱行为(不忠、出轨、洛丽塔之爱等)。在侯麦的电影中,道德之所以并没有沉重地束缚爱情,是因为侯麦将游戏的形式纳入了两性关系中,同时借助于人物对自我心理的评析,来消解这份批判意识。因而影片并不显得沉重,反而幽默又意蕴盎然。
相似的是,《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的英熙同样具有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她指责别人“没有被爱的资格”,不能算“真正去爱”,只能是活着,他们做的都是龌蹉的事,“满足于谎言”,“会玩爱情游戏”;而对于她自己来说,是想“真正地爱与活着”,“只想享受人生”“死,也要美丽地死去”。可是这种“真正”的生命状态却需要建立在一段千夫所指的婚外情的基础上。而这正是她所困惑的。
但洪尚秀用来消解道德沉置于爱情之上的方式,却又与侯麦电影中介入游戏的成分不同,是与现实产生的互文,是自我的嘲讽。即便洪尚秀声明了《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不是他的自传,但女演员与男导演的婚外情如果不是指向他自身,还能是什么呢?这个被闹得沸沸扬扬的丑闻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洪尚秀的艺术神经,并将其转换成了一部电影。虽然比起其他影片,这部电影显得粗糙、简陋,就像是一副快速完成的自画像。但于其中,我们还是能看到洪尚秀自己解嘲的态度。当英熙在酒桌上放出豪言“所有男人都一个样”,指责导演“拍自己所爱的人干什么”“是为了解恨吗”……其中满是对男性懦弱的指责。
安东尼奥尼看待“爱情与道德”的态度是迥异的。在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中,已经发现了道德与科学发展的不同步导致的人类精神困境。现代人类所携带的道德束缚仍然是久远之前的东西,未发生根本变化,而科技的发展却让我们能够体验到更丰富的生活状态,这两者间便产生了矛盾。在一个任何一次相遇都可能产生性冲动的时代,我们只能通过压抑来让自己看起来正常。英熙的困境难道不正是如此?电影最后与导演在酒桌上的对谈已经完全是一种梦境了。因为社会的不允许,英熙所能获得的真正的爱情实则已经消失。
在电影最后,导演痛哭流涕地说着“爱让他变得不正常了”,“自己变成了怪物”,“不能再挣脱出来”,“让他窒息”……这看似是洪尚秀对自己的忏悔,实则是对其他男人的挖苦。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洪尚秀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勇敢地拥抱了金敏喜,他正是英熙口中的“真正地爱与活着”的人。因而当洪尚秀说自己不会拍自传,也是确实的。他确实没有拍自己,而是借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对普天下的男性发出通缉,并对勇敢的女性进行了赞颂。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第一眼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它的主语是欠缺的。它只告诉了我们一个不确定的时间点与空间位置,并没有告诉我们作出动作的主体是谁,是一个人亦或是一个非人?是一个主体亦或是客体?我们只能听到沙沙的海风声,只能感知到一种状态,一种处于一个开阔性的世界边缘的情状。而或许处于这种状态的形象主体,正是在世界的无限与有限之间徘徊而生成的:如此的徘徊既可能是一种向内的自省与自反,亦或是一种向外的关于无尽与永恒的探索。
影片从一个变焦镜头开始,焦点从金敏喜(永熙)的脸的局限性视野被扩展到一个中景视野中。第一个情境生成了。在情境中我们看到,在一个异国的咖啡厅中,永熙与朋友正在交谈。两个女人,作为文化与性别上的她者来到了异国,她们用韩语在聊天,而咖啡厅里的外国人则继续着生活的忙碌。随后,她们边走边聊,聊天气,美食,生活,可望不可得的爱情……彼此的观点充斥着不可调和性,言语却在从口唇开合被吐露之后便似乎无影无踪。或许是异国的场域与彼此矫饰的假面吞噬了母语的原生性吗?带着疑问,我们接着看到两人走进了一家书店,永熙用生涩英语与患有癌症的店主交谈,并买下了他作曲的一本钢琴乐谱,随后跟朋友到外国友人的家中进餐。母语似乎真的渐渐被异化成了英语,形象的主体性被消弭掉了。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充斥着异质性的情境与人物是如此地友好与真诚,他们如此真挚地拥抱与包容着这些来自异国的人们,使她们既可以选择英语亦可以选择母语,使她们作为客体的焦虑不安渐渐淡化,消逝。因此,生成了一种抵抗性的形象——永熙与友人,她们并不是以殖民者的身份与语言来“侵犯“异国的土地,而是通过展露自我的创伤,自己最本真的情状来感染这片场域,从而撼动了那些平乏而同质性的日常,使缺席的生活与情感复现。于是,在身份,地域,个体的断裂与差异之处,不再有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之分,新的流动形成了,环境,人,永熙……成了一个“共生体”——而这一切就是在回应永熙跪在桥头边,向世界性的广阔祈祷的那一刻。那一刻似乎在昭示着她的愿望:到世界中去,连同我的身体,我的秘密一起,就让那萧瑟的风与无边无际的树林吞没我的一切。
在洪尚秀的电影《之后》,《这时对那时错》,《克莱尔的相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金敏喜的身影。她抽烟,喝酒,不断地讽刺与嘲弄身边的男性….往往既是一个当事人又是一个抽离者。所以她可以一边用尖酸的言语嘲讽着那些无能的渣男们,但也会躲在烧酒屋里默默地为自己敏感的心绪而黯然神伤。她是创作者自反的投射,是反衬得周围男性一文不值的存在,但同时又是女性自我心绪的独白者……或许对于金敏喜的身份暧昧与秘密的困惑正如伍尔夫对人们向她提出“作为女人”而写作的概念感到惊愕一样,创作必须产生一种生成-女性,她们可以像原子一样遍布整个社会场域,从而让男性进入到这一种轻柔的生成之中。而金敏喜的形象就是这样的生成—女性,她既是柔弱的亦是坚硬而顽固的,没有一个男人,一个外来的独裁者可以制服她生机勃勃的潜力,他们只会因见到她的美而惭愧,从而被带到她自身的生成中去。影片中有一幕,金敏喜从咖啡厅里走出来,哼着歌曲,抽着烟,享受着黄昏与风的魅力。那一瞬间,似乎周围所有的一切都被卷入到她轻柔摆动的身姿中去。流动的,光滑的时间于是拥有了皱褶,一个会呼吸的泡泡在时间的缎带上生成,藏匿着属于女性的心绪与秘密,而那过于残酷与疲惫的世界从此再也不能打扰它们。
“现在几点了?”在影片6分35秒处,一个男人向她们询问着,她们因为没有带手机因此无法回答。而28分便是永熙坐在电影院里的镜头。我们的困惑因此而生,在异国的这段旅途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抑或只是永熙观看的一场电影?后续中那位同行的女性也从未出现过,但那段异国的旅行却被永熙其他的友人不断提起。此处似乎形成了一种柏格森的绵延的时间——异国的,梦境的,抑或是电影的,还有永熙自己的时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流。而这样的时间无法被钟表与空间所记录,它只会依附于形象的身上,随着她的生命性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自我。于是,永熙不断地走到人群中去,走到世界的变幻无常中去。在交流,碰撞与抵抗中,正如开头第一段提到的,永熙成为了一个探索者。她身上轻柔而坚硬的粒子缓缓地渗透进那些苍白的情境中去,撼动了那些日复一日如癌症般僵化的日常与人们麻木的心。1小时07分处,那个询问时间的男人又出现了,这一次他不再询问任何人,而是温柔而坚定地擦拭着永熙的旅馆的窗户。因为他明白,时间再也不能被量化,永熙已经变成了时间与绵延本身。
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无疑是那几个金敏喜徘徊于海边的时刻。景框被解开了,她不断地陷入睡梦与沉思中去。一个纯粹的视听情境就此形成:海水,沙砾,风声,在古典乐的伴奏下共舞着。透过永熙的眼睛我们也看到了永熙的无力——那无法对抗世界的无力,无法融入万物之中的无力。大海的尽头是一切噩梦的终止,亦或是另一个无尽的开端呢? 她疲惫的双眼与倒地不起的身体无不昭示着她的困惑,而承载的时间又已经夺走了她太多的生命力。我们似乎获得了一个肆意窥探永熙的秘密的机会,她变成了无蔽状态之下的“物”。 但正如梵高笔下的那双农鞋一般,它们是归属于大地的,只有在农妇的脚上之时,才能保持其自身的自持。于是,永熙最后醒来了,她再次回到那与她同形共生的世界中去,回到那喧嚣中去。因为哪怕她的愤怒与不安对于无垠的世界来说不值一提,哪怕她依然只是一个性别的“客体”,但只要她依然存在着,探索着,就是对虚无最好的抵抗,就是对生命本真最温柔的馈赠。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是近期唯一一部在看了前二十分钟就决定写一篇评论的电影,金敏喜与洪尚秀的不伦恋固然大有谈资,但是刨去导演演员戏外身份赋予角色的意义,来观看这部电影,则会得到因人而异的感受。
电影分为两段,第一段时长二十七分钟,讲述了女演员英熙在欧洲小城里躲避国内有关自己与导演的丑闻,身在异域的她却无时无刻不受到“那个人”的羁绊,通过英熙粗略几句话,观众只能在脑海中浮现出男人的大致轮廓,有家室,头有点秃。其余便无从得知。影片第一段结束时英熙走向大海方向,镜头右摇,再摇回,英熙已然如同死人一般被一个黑色的背影扛向远处。
第二段伊始,再次出现演职员表,渐渐地,金敏喜的面庞变得明亮,身旁是红色的沙发,这时观众知道了她是在影院。第一次看到这里我曾坚定地第一段全部都是第二段中金敏喜所看自己出演的电影中的桥段,之所以会产生现实和电影错乱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演职员表的重复,实在容易让人把本片当做导演,演员本身的艺术自反。
英熙每时每刻都在做着对自己,对男性,对爱情,对孤独的深刻反省,在本片里两次出现的黑衣男人都只露出背影,这里可以解读为一种男性威胁,可以解读成一种爱情走到一定地步对彼此的陌生。第一次男人出现把英熙从海边扛走,这或许是一种解救。第二次在英熙的酒店房间里,男人拼命擦着玻璃,仿佛在擦掉这一段过去。洪尚秀对“男人”的出现不置可否,所以这段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对于片中的男性角色,英熙的表现就很有趣了。影院外明明看见桑元前辈却没上去打招呼,被桑元指责自己假装不认识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应变说自己看电影上映时间,非常得体地说桑元前辈看起来年轻了,桑元说了一句话:“你好像变成熟了,上了点年纪但是有女人味了。”这里是第一次以男性视角审视英熙。因此在之后见到明洙时,英熙似乎在努力将自己的弱势逆转,英熙说明洙变老,变黑,还问他有没有体检。自己老了,明洙很不可思议地笑出来,明洙又说英熙该结婚生子了,这是大概对于女性最致命的攻击。此处是第二次男性审视。将女性功能化往往比纯粹欣赏更加可怕。两人的对话成功引起了明洙情人(咖啡店老板)的注意,情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主动权严厉要求明洙挑豆子,明洙在对方的胁迫下又显得毫无尊严可言,男女关系就是一场拉锯战,彼竭我盈,敌胜我衰。
影片最精彩一段就是英熙梦中与导演相会,冥冥中两人似乎一定要见上一面,来宣泄出几年以来互相容忍,互相挚爱,互相伤害过后的积愤。正如同英熙所说,导演把他和自己最私密,最隐晦,最阴暗的一面爱情拍出来公诸于众,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恼怒了。爱情表层以下本就是血淋淋的伤口,又何必解开它鲜亮的皮囊,露出其最不堪的一面。英熙在此处情感全部爆发,她吼着说自己是是炸弹,有破坏性,折磨周围的人,毁掉他们。殊不知,她的破坏性是对经历过千百次欺骗,对受伤的自卫。在英熙问为什么爱她的时候,导演非常坦诚地说:“因为你漂亮啊,我喜欢和漂亮的人一起做事。”此处是第三次男性视角的审视。
英熙想要听到的是这样的答案吗。当然不是。影片中段酒桌上英熙试图将爱情的挫伤归结与男性群体的无力与失望,所以对桑元的妻子显示出莫名的同性之间互相怜惜的情愫,这也许不是真正的同性之间的爱情,但是英熙却在这位女人口中听到了最令人动容的:“你很聪明,你真的很聪明。”如果说在男性眼中英熙被视作优美的的欣赏客体和功能性的生育工具,那么在同性眼里,她的魅力就来自于她性格的率真,她思想的纯净,她对待事物的态度。 导演读的剧本来自契科夫的《关于爱情》,是一篇关于爱情与道德的讨论的小说,以下是选段。 在这个包房里,我们的眼光碰到一起,我们俩都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力量,我搂住她,她把脸贴在我的胸口上,眼泪从她的眼睛里流下来;我吻她的脸、肩膀、沾着泪痕的手,啊,我跟她是多么不幸啊!我对她说穿,我爱她。我心里怀着燃烧般的痛苦明白过来:所有那些妨碍我们相爱的东西是多么不必要,多么渺小,多么虚妄啊。我这才明白过来:如果人在恋爱,那么他就应当根据一种比世俗意义上的幸福或不幸、罪过或美德更高、更重要的东西来考虑这种爱情,否则就干脆什么也不考虑。
爱情显然是关乎道德的,但又不全等于道德,就是在爱情与道德之间恰如其分的拿捏才会造就一段良缘。
人世间哪里有什么真正的才子佳人,不过是日复一日地被伤害与伤害他人而已,既然如此,何必在爱情的苦海里挣扎,因为人总是有贪欲的,每一个下海以前的人都会觉得海水不深,而大海的诱惑是无力抗拒的,况且人人心中都有品尝禁果后不被惩罚的私欲,直到那一天,有人将一颗炙热的,血淋淋的,即将停止跳动的心脏摆在你面前被千万双眼睛瞩目的时候,才发现,爱情早已被扒去了最后一点尊严。
金敏喜太美了太美了。第一次看她是《小姐》的海报,当时只觉得这个女主角一点都不好看呀,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夸她美呢。后来看她柏林电影节的照片,才觉得,哇,她真的好美。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上片节奏很慢(其实整片都很慢),讲了英熙在国外时散步、吃饭、拜访人家、去海边等等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剧情。我就只沉浸在英熙的美貌里,她长长的黑发,她小小的耳环,她弯弯略上挑的眉毛,她亮亮的眼睛,她笑起来时的卧蚕,她短而上翘的鼻子,她温柔的声音,她的毛衣大衣白色的裤子 。印象最深的是她吃意面的一段,吃得好香,像小孩子一样,哇,太可爱了吧。几乎是素颜,明明是很女人的长相,却有这样的神态,真的好生动。
下片个人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是在咖啡馆里,英熙问明洙他和咖啡馆女主人的关系,明洙很小声地说就只是朋友,被女主人听见,生气地质问他我们就只是朋友吗,然后又叫他干活,明洙头痛了起来。真的好精彩,又尴尬又好笑又难过。
最喜欢的两个片段:英熙在咖啡馆外抽烟,一边小声地唱歌,“风吹来了 在天黑的时候 想念你的样子的时候 风吹来了 在孤单的时候 想念美丽的你 过得好吗 生活得好吗 看得到我的心意吗 知道我为什么会抱着这种心情生活吗 ”;还有一个就是英熙蹲着嗅咖啡馆外的菜花。
我老是在想在德国时的最后一段,英熙说我真的玩了很久呢,欧尼说我也很想玩一次,英熙说那就去啊,在生命结束之前。不知道之后的我会怎么想。
因为金敏喜在柏林颁奖台上说的那句话:“导演,我尊敬你,爱你”,以及这句话激起的轩然大波,让《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以下称《独》)成了有史以来最受关注的洪尚秀电影。尽管这种关注是以导演和女演员的私生活为代价,满足更多人的窥视癖。尽管这种关注没有像《懂得又如何》里主角刷牙时对镜子发的那个誓言,“下部电影一定要达到200万人观影”。但粉丝还是感到欣慰,看洪尚秀的人,确实越来越多了。
片名来自惠特曼的诗。诗歌的内容,导演说忘记了,只记得这个意象,就拿来用作电影的标题。“想象在夜色深沉的海边,与宇宙间没有任何妨碍之物的时候,一般的人情、规则、理辩都消失了,能够感受到原本的自我。”影片就是从这样简单的、孤独的意象开始的。
故事发生在两个海边的城市,分别是汉堡和江陵。影片的结构既不像《这时对那时错》、《处女心经》那样工整得严丝合缝,也不像《自由之丘》那样打乱时间顺序的拼贴。它让人想起《夜与日》(以下简称《夜》),讲一个男人因为丑闻逃往巴黎,白天和两个女人纠缠,夜晚和首尔的老婆通电话的故事。影片后段是男人回到首尔,抱着老婆做了一个梦。《独》的故事则是一个女人因为丑闻逃往汉堡,后来回到滨海小城江陵,躺在沙滩上做了一个梦。二者都是分为两段,一个前长后短,一个前短后长。
相比两部电影,导演显然是更懂男人。《夜》充满了对男人的讽刺、戏谑和嘲笑。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幕,是男主角面对前女友在床上的诱惑,他竟然拿起了手边的《圣经》,开始胡说八道起来,令前女友哭笑不得。而不久后,他却在向另外一个女人示爱,把那套《圣经》的理论抛诸脑后。在《夜》里,导演把男人那点虚伪的小心思、小伎俩揭得一干二净,就像影片的海报:一双性感的女人腿款款走下楼梯,正蹲着擦楼梯的男主情不自禁地抬起头,目光直盯视着那双腿。这一幕在影片只是一闪而过,腿的主人甚至连脸都没有露,却被单独剪出来做成海报,成为影片的题眼。
《独》的海报,是在沙滩上醒来的英熙(金敏喜饰),略有惊惶地向右边的一位没露脸的男人说话,表情半是抱歉、半是感谢。刚刚从梦中回到现实的她,从原本的自我中社会规则的羁绊之中,大梦初醒,反应都要慢上半拍。导演对女性向来比对男人温柔,不只是因为镜头中的人是金敏喜,而是怀着怜惜的心态。他讲述女人的心机,也比对男人宽容。《我们善熙》里一个女人玩转三个男人的感情,《你自己与你所有》里女人用撞脸为借口骗倒了三个男人,导演没有进行辛辣的讽刺,而是温和地调侃。
近几年来,也许是年龄的缘故,也许是人的自然变化,洪尚秀电影里的男人经历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可能仍然落魄,仍然失意,仍然不合时宜,但他们不再猥琐,也不再伪饰自我。他们开始变得大胆、忠诚,敢于在众人面前坦荡荡地直抒胸臆,结局也更明亮一些。像《自由之丘》里加濑亮饰演的日本男人寻回了心爱的女人,《这时对那时错》的导演勇于向女主角剖白心迹,《你自己与你所有》的画家英秀忠贞不贰、一心想着女主,相比之前《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那个懦弱地不敢承认师生恋的教授,这些新的洪氏电影男主简直是勇敢。
《独》里没有真正的男主角,金敏喜饰演的英熙一人贯穿了整部电影。在她片尾的梦境里,出现了文成根饰演的导演,可以看作洪尚秀本人在片中的倒影和本片隐藏的男主角。导演在片中借着酒劲,也说了一番非常大胆的剖白,说起婚外恋的困扰,仿佛“心里有一个怪物,想要挣脱出来……一直后悔,快要窒息……”,这响亮的爱的宣言来得如此猛烈,在座人的尴尬几乎要满溢出银幕,唯有导演对面的英熙如释重负地笑了。
要么是某个真相被拆穿,要么是某个角色爆发“突然的自我”,洪氏电影里常常出现的尴尬,不外乎这两种。洪氏电影令人百看不厌的魅力,正在于这种尴尬:好比皇帝穿着新衣,被童真的孩子戳穿,皇帝尴尬,围观群众全部尴尬。这个戏剧性的时刻被洪尚秀放大、缩小、变形,遍布了他的每部电影。受到人情规则束缚的人们,显然是带着面具生存更容易些,一旦放下伪装坦诚相对,难免端着酒杯怔立当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
影片最后,导演念了一段来自契诃夫小说《关于爱情》的话:“当时才发现,阻碍我们相爱的那一切多么不必要”。这句胆大异常的告白尽管出自男人之口,却来自女人的梦。洪尚秀继续玩着那套虚虚实实的把戏,但我们发现,他电影里的男人正在长大——虽然他们还是不如女人,但情有可原,毕竟男人的未来是女人。
剧情:爱上了有妇之夫怎么办?急,在线等。
之前红尚秀的电影里,他喜欢把故事的前后两部分做微调,让一件事变成另一件事事,本质是永远是一件事。这一次更厉害,借助于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的婚外情这件事,电影里做一下微调,变成另一件事,本质上还是他们之间的这段婚外情,突然明白了金敏喜的那段谁有资格爱与被爱,简直就是他们爱的宣言。
男人一辈子都在意淫,只不过有的美梦成真,有的如梦初醒,有的黄粱一梦。女人一辈子都在索爱,只不过有的爱而不见,有的为爱痴狂,有的因爱生恨。
我早就无数遍的说过,我真讨厌道德,这么一无是处、浅薄单调、随时变化的东西,它不为你负责啊,它不为个体的幸福负责啊,它只对社会稳定这样的集体概念负责啊,它不关心你啊,你干嘛那么在乎道德啊。如果作为个体你真的怕,那我们有那么多可以确定自己的坐标,干嘛拿这么冷漠而低水准的坐标尺去衡量自己和他人呢?我们为什么不接纳自己呢。所有规则都有很强的暴力性在里边。从宇宙上回望地球,谁在乎呢,要去爱啊,欲望是唯一可确定的此刻存在,过去也就过去了。活一次吧,别的去他妈的。
並非某些人所謂的已婚導演和女演員的愛情故事,而是女演員結束後掙脫桎梏的狀態與直面世間的孤獨。不少宣言式台詞。從女性視角直指對男性的失望。關於愛的資格、衰老,不同角色集合了愛情的不同時態。洪尚秀過於率直,而金敏喜的角色也一樣率直。影院三刷完成。/時隔一年又看一次,改5星。“學習最好了,學習很乾淨。”0323 KU시네마트랩
洪尚秀这是在向全世界发出宣告[我们不伦,可我们一样有爱的资格,而逼逼逼的你们除了残忍,就只剩下平凡]并送敏喜小姐姐定情款银熊。啊,有才华真好。
韩国应该为洪尚秀拍喝酒吃饭闲聊天戏申请非遗。3.5
真的佩服老洪,虽然说这片是给女朋友写的吧也正好拿下最佳女演员风风光光的,但这种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拍什么的胆量,一般人是真没有的。。那种谈了婚外恋无疾而终之后的崩溃发飙、脆弱令人心疼,金敏喜演得确实不错。所以相比起来这部里尬聊的段落都少了。啊,看完本片再吃真人发的狗粮真是崩溃…
看到后来眼泪停不住。顾随说诗人要有寂寞心,金敏喜有的。她的神态是那么复杂的厌倦,有爱过的灰,好喜欢她在午后阳光里惘然抽烟哼唱的那一幕,知道我为什么怀着这样的心情生活吗。当然也喜欢她和导演那段激烈的对话,那么深的怨和悔里其实都是无怨也无悔的爱。
电影看完了,金敏喜太有魅力,我完全理解洪尚秀,我是女的,我都爱上她了。
看了展映,导演演员走红毯。红毯边上一老头看着他们,说:“she is too young for him....”
导演突然推近景的手法真受不了,感觉下一步就是一个电视台专题片,“来自首尔的金小姐正在煎午餐肉,这是她35岁之后最后喜爱的食物……”
这个恩爱秀得有点高级,越来越强烈地宣誓爱情,越来越痛苦地承受折磨,话都说完,人已全醉,从海风里醒来,你还不是一个人在踱步,爱情啊,是独自的事情。
看的是“煮好了”版
中年人的爱情大概就是,你做过了所有能做的事情,除了四目相对,什么也给不了对方。
女人间的吻,海滩上的梦,擦玻璃的人。
全是昂着头牵着手说的骄傲的情话。
居然被赤裸裸的诚实打动了。死在悔恨中。爱在怪兽里。就算是做梦也好生气。
3.5;“阻碍我们相爱的一切多么微不足道”,响亮的爱之宣言,直抒胸臆到几乎具有了全新的面貌,在梦境延宕的情感回声,结构依旧具有其精妙之处;艺术是对生活本身的模仿,此番自嘲不仅以电影浇自己心中块垒,也是借角色之口再次评价自己作品,那么苦恼又那么勇敢,飞天遁地贪一刻的乐极忘形。
洪常秀这人有意思。全世界都在议论他和金敏喜的绯(丑)闻?好,他就把这段故事拍出来,还暗戳戳地吐了自己的槽,还让本色出演的女友成了影后。依旧是沉闷催眠那一套,固定长镜头,抽烟吃饭闲聊,粗糙生硬的推拉摇移。提琴声舒缓悠扬,好听。看完像默默抽了一包闷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