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心痛,第二个感觉是愤恨 。
这个所谓的主流社会无时无刻在制裁着那些与众不同的被他人看做异类的人,主流惧怕独特,害怕异类成为主流,所以理所应当的用“大多数”来批判独特。片中的两个青年死于独特,死于偏见,死于所谓主流的无情制裁。
即便有了这部电影,即便我们看过这部电影,谁又能保证在不会对那些偶然遇见的“杀马特”嗤之以鼻呢?但除去那些浮夸的造型,他们的灵魂依旧纯净,至少比那些残忍的“主流”施暴者纯净太多。电影用大量篇幅渲染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纯澈爱恋,而影片最后却用最现实的结局让这场如梦如幻的爱情烟消云散。而那些嬉笑着的刽子手,施暴的原因竟是因为他们的打扮不同于常人。我想他们其实曾向往独特,却被世俗的评判沦为平庸,他们不像男女主人公那样勇敢的选择坚持自我,也嫉妒他们的坚守。于是悲剧就此酿造。
其实这样类似的事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这种暴力冲突只是极端的社会问题爆发点。这部电影也通过这种极端的个例来表达了这种冲突。
我不禁想到那些偏见的可怕。
那些被种族主义分子白眼讥讽直至用枪射杀的美国黑人,他们死于自己所无法左右的基因。不也是死于独特?
然而被人所关注的,总是只有那些骇人听闻的命案。而我们,此刻对于此愤怒的我们,都多少曾对他人投以偏见,也都曾是偏见的受害者。
那些被老师偏见而当众羞辱的孩子们,那些不得不被父母医院安排一生的青年,那些因为长相怪异而遭受拒绝的人们,还有古代那些被教会审判的坚持真理的科学家。
我想你能明白我的感触,除非你说坚持真理和正义是反社会的。
人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眼光评判他人,用自己的感觉揣度他人,更甚者还用自己的方式强行改变他人。
社会一直都在排挤那些试图突破传统,超越世俗的人们,并且施以无情的冷暴力,而异端,有时并不是邪恶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偏见和歧视在我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我只想奉劝大家,也奉劝自己,有些独特或许有罪,但是请不要用主观的见解肆意审判。
哥特装扮的封面,实话说我原本也是有些拒绝,但这部英国拍摄的真实的案例,却是在告诉我们“另类的”两个人在酒吧一见钟情,除了非主流的装扮外,和普通同龄一样,男孩热爱画画,女孩热爱“哈利波特”的内心朴实和简单的青春少年,而周围环境的偏见和歧视,女孩最终却失去了生命。不公平的否定态度反映出扭曲的认知,情感和意向,社会中的拒绝,冷漠,疏远,回避,侮辱到暴力侵害,主管的定义而不接收现实和客观存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也会发现包括『三观』在内的一切社会认知也是越来越复杂,我们依然不可避免偏见,但尽量消除歧视,接触以后可能会发现并不是你想的那种情况,就像迈克从开始一直在说他们人很好的,面对那样的事情发生,也最终勇敢的站出来。这部片子我们应该懂得,世界不是只有一种人,我们何必那么狭隘。
BBC纪录片(真实改编),看后有点震惊。主人公单纯善良,仅仅因为独特的服装风格就被定义为异类,日常生活中被排斥甚至最后被殴打致死。所谓的发达国家开放文化也不过如此,排异的低级人性也普遍存在。结尾几个高大的男人一起围殴一个女孩致死的镜头,虽然没有过份血腥的镜头,但是让人有种发自内心的恶心。暴戾的人性+旁观者的冷漠造成了两个年轻善良生命的死亡!
Robert和Sophie是那么热爱生活的人,在酒吧一见钟情,男孩给女孩画翅膀,他给她买深夜半价的故事书,没钱坐公交车了就走路来回,一起读哈利波特,热泪盈眶,拥抱着看星星,互相给对方的话打分,美好地接吻。
可终究是阴阳两隔了,Robert的妈妈真的好善良,是天使吧,来补偿男孩受的伤。他脸上的伤还没痊愈,怕自己不好看,在轮椅上慌乱地对妈妈说,我不能这样去见Sophie,真让人心碎啊。
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两个孩子充满恶意,那些不懂道理的败类小孩真的让人窝火,并不能说家教有问题,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无期徒刑真的便宜了他们,不过也好,希望他们死前能想明白为什么进去,带着悔恨和自责去死。
我没有很阳光,也没有多宽容,我只想这世道相对公平些,还想善恶真能终有报。我也尖酸,我也刻薄,可我不会第一个做恶人,只想保护好自己,不愿受委屈。
直到电影演完了,还没明白影片为什么起了个这名字。琢磨了半天,才恍惚弄清楚了,“独特”二字指的是前卫的装束和打扮。意思是指英国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非主流”年轻人,“打扮用上眼线和红唇、带有褶皱的花花公子衬衫,渲染了雌雄莫辨的氛围”。
片子不长,也就一小时吧。内容其实很简单,英国一男一女俩朋克在街上晃荡,在公园里,结识了另外一伙小朋友,聊了,唱了,嗨了。闹着闹着,其中一人说:“我看不惯‘非主流’。”另一人回应:“我也是。”“你敢教训他们吗?”“怎么不敢?”于是其中几个人上前来拳脚相加,结果,男重伤,女死去。警察调查,找到其中一人,反复而艰苦的思想工作,终于交代了所有事情,犯罪者被绳之以法。
这场面让人回想起50年前北京动物园前的“小混蛋”之死。在送“小混蛋”去医院的路上,被戏称为和“小混蛋”一头的那小子捅了他致命的一刀。
邪恶的环境造就邪恶的心理,邪恶的心理指挥着邪恶的行为,结果,一个生命消失了。几个家庭被毁了。
BBC拍摄的这部电影很仔细很认真,大量的短镜头闪回,不停晃动的镜头,光怪陆离的色彩,近乎于噪声的背景音乐,造成一种诡异和不安的气氛。
实际上,这两个“独特”的男女,除了服饰打扮以外,和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男友罗伯特为了取悦女友索菲,冒雨步行很远,在书店门口等到半夜打折,买回了索菲喜爱的《哈利波特》
索菲欣喜的接过书,沉默了一会说:“我好怕。”
罗伯特说:“怕什么?”
索菲:“我怕童年就这么结束了。”
罗伯特:“那又如何?有时候一些美好的回忆,也足够让人开心了。”
索菲开始读书:“我们都是人,不是吗?每个人的生命,都一样珍贵,都值得保护。”
少男少女的爱恋,不都是这样吗?纯洁、无邪、奉献。无关服饰,无关爱好,无关信仰。他们不想去招惹谁,不想去妨碍任何人。而就在几天后,仅仅是因为别人的看不惯,他们的生命就无端遭受了摧残。书中的警句,似乎暗示着他们悲惨的结局。
人来到了这个世界,如何生活,有怎样的活法,完全是自己个人的选择,只要他们没有妨碍别人,任何人无权干涉。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那几个小恶棍如此冷血,如此漠视生命?
还是继续前两天的话题,人的本性是什么?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了。而我始终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珍视生命,酷爱自由。那种崇尚暴力的潜意识,其实也是保护自己生命的需要。当受到无端侵犯的时候,在法律上,叫正当防卫,在道德上叫“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那些无理取闹的人,那些战争狂人,在出手之前,也大都振振有词的言说一番,什么动手是由于对方的错误不得已而为之。以博得同情。这恰恰说明了人心的向善。
在前一篇观感里曾经说到:社会越进步,离人的本性越远。曾经有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仔细琢磨起来,这里面其实还包含着另一个真理:存在即不合理。明天的“合理”总是要否定今天的“不合理”。法律、道德实际上都是人们理性思维的结果。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这些传统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并不完全适合于现在,这说明了有时候理性思维的不可靠。理性的光辉下阴影面积依然很大。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比如十九世纪被西方普遍认可的使用黑奴制度,在今天的社会中早已被抛弃了。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仍然为人们所称道。原因就在于前者背离了人的本性,而后者更贴近人的本性。
在任何时代,法律、道德观念和理性思维都是有局限性的。社会在发展,人们也需要不断的否定自己,完善自己。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群也尊崇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判断对错分辨善恶最终的标准就是人的本性。
理性对人性的背离真的是很无奈。也许,这种背离也许是走向回归的必由之路。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在这条路上,还会有很多索菲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影片中,女警官和目击者有这样的对话。
警官:“你应该做这件事,为罗伯特和他的家人做这件事”。
目击者:“你是在让我站队吗?帮两个我都不怎么认识的人,而不是帮哥们吗?”
警官:“我是让你在凶手与受害者之间,帮助受害者。我也可以走,但你现在的感受并不会远去,不要让你后半辈子都无法直视别人的双眼。”
这是两种不同道德观的较量。
无论什么时候,运用语言暴力、理性暴力和肢体暴力无端干涉他人的自由、侵害他人生命的行为都应该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
平庸了麻木的活,独特了清醒的死,你到底要哪个?
看完电影反思自己是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那些独特的人
一言不合就动手杀人
⒈钢琴版<Where is My Mind>,Muse-<Starlight>,Placebo-<Running to the Hill>;⒉Sophie朗读《死亡圣器》结尾时挺催泪,Rob说「有时候,一些美好的回忆也足够让人开心了」;⒊小时候,同学伙伴打架,我可能会上前劝阻,不成就找大人帮忙/报告老师;长大后,社会复杂了,对“暴力”愈加畏而远之了。
不是死于独特,是死于偏见、死于无知、死于不妥协。我一向对running up that hill无感,今天才发现原来这首歌这么好听。
真的太心塞 拍攝其實非常簡單 也沒有刻意的煽情或者一昧地譴責暴力者 雖然平靜但非常有力量 仇恨暴力只是起源於我看你不順眼 以事件發生后的時間順述 以Sophie和Robert相遇相愛的日常插敘 Sophie讀哈利波特死亡聖器最後那段真的淚奔
最难过的是,在我眼里那么酷的人,也会拥抱在一起,拥有彼此就再也不会害怕了。人群不只是偏见,是狭隘导致的自卑。
you are my angel.why are we still here?it's not like we found our new thing,is it?our new meaning. We are all here. We don't have a clue why
好心塞啊 中国这样的事件不少 为什么没有大媒体排成这样的伪记录性质的片子 比起今日说法 这样的更能够得到传播我绝对。 歧视确实容易造成偏见 偏见容易导致被暴力 让世界多点爱吧
其实不太理解这种仇恨从何而来,非我族类的思想?
非主流遇袭事件,就是小青年冲突斗殴下手重了,云南打女游客拍成电影估计比这个好看
独特装扮下不过是一对最最普通的热恋青年男女的日常。电影并非着力渲染暴力之错,而是将视角放在探讨人的从众效应。
想不到大英帝国的青少年比小粉红们还保守 果然low逼全世界一个模样
朗读死亡圣器和尸检剪脏辫两个场景近乎泪目。哈利波特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意义,早不止于儿童读物或畅销书了吧。
片子没拍好,到最后也没看懂为什么被打。。。。。
看得我心痛极了 bgm选的真是太好了 诚意满满的一部电影 有时候恶的起源就是根本不需要多深的仇恨 无知 无畏 无聊足够成为他们犯罪的动机了
故事简单,手法和观感不佳。反映的问题很好。死于独特吗?是死于那些别人变态的心理。
爱读哈利波特的Sophie美的让人想哭。这世界上找到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并相爱是多么难得…仪式感的镜头和强大的背景音乐,只是想想暴力场景就让人受不了。希望世界上更多人能接受和包容身边独特的人。
永远站在少数的一边,永远尊重与包容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们。
人人都在标榜做自己,但是如果“自己”不为常人所能理解,那么做自己的代价之高超乎想象。人们永远害怕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为了掩饰自己的害怕,这种情绪往往会披上仇恨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