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早有耳闻,曾心向往之
开放式的结尾带给人疑惑
更疑惑的就是豆瓣评分,
不知道看官有没有发现此电影的节奏太慢了,我是说慢的不正常,很长一段时间都让观众不知所云。
几乎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国外烂片,是一个典型的粗制滥造的垃圾电影啊,
为什么在豆瓣上评分能够得到7.0的分数呢,
只能揣测猜测妄断:是不是说外国导演演员把脸往那儿一摆,然后配上一定的特效,把电脑的画面颜色调一下,再结合所谓的深沉的配乐,就挠的很多国人心里痒痒呢,让他们大脑进一步进化开发出来,好像自己体会到了宇宙的深邃,然后开始打打分儿,还能够点点头,表明自己看懂了这部很有内涵的电影。
你们真的不是被这个刻意的故事,粗糙的画面和低沉的配乐锤懵了吧,
或者有些人觉得开放式的结局更能让自己的智慧得到发挥。其实不是每一个有开放式结局的电影都是好电影的,这不是评价好坏的标准。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思想家,哲学家,影评家,也同样能够被批量性引导。
这大概是一个展示如何把生活搞砸的故事。早早的我就知道他会被炒,这是中年危机的共同特征,我还能想到诸如离婚,酗酒等,不过这些都没有发生,这反而让影片更压抑,情绪没有出口。除了一场狮子俱乐部聚会冲突戏之外,男主都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是压制住了情绪。这成了影片的基调,压抑。男主什么也没有做错,生活也在正轨,借用前同事的话就是,you got a good life。这是对一个男人最好的赞许。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看着他如何一步一步把生活搞砸了。
遗传性的精神分裂,并不是他的错。
观影中,有两处不解的地方。第一个是仅仅因为一个梦,就把爱犬关在屋外,这不合常理。但在知道男主有精神分裂后,这一点便能想通了。本就不合常理。
第二个是男主对妻子说,我被炒了。妻子竟然默不作声打了男主一巴掌。按我的理解,这个时候,家人不是该给予支持吗。影片结束后,我还在想这个问题,也想通了。这一巴掌,是他们之间累积的矛盾的爆发。男主种种异常的举动和行为,不断加剧妻子的压力和不满,这一巴掌表明,你竟然把工作也作掉了,你有考虑过这个家庭吗?
所以,家庭不光是温暖和支持,也有不断的付出和索取。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默契地保持某种平衡。家庭就像一个手表,外面看来就是名贵华丽,拆开一看,里面是无数个精密的齿轮,螺丝,链条。太麻烦了。
生活,就更麻烦,像一场风暴,充满了新生和毁灭,互相影响且无序。
最后,我想说,虽然能够理解片尾的处理,但是我还是觉得,他们从地洞中出来就结束是最好的。
这又是一部灾难、心理电影,并带有几丝惊悚和悬疑的气氛。但它并没有跌入恐怖片的范畴,其实它本可成为一部颇具亮点的恐怖电影。但是影片并无意于制造愈加令人印象深刻的吓人镜头,而是更着力于对一家三口的遭遇上的刻画。
说到灾难、心理电影,难免让人想到《忧郁症》。但与《忧郁症》明显的不同是,《忧郁症》里华丽的场景在此片中不复存在。那种带有几丝贵族气息的冷峻与孤傲,现在变成了平民化的,愈加亲近。与此同时,《忧郁症》在等待着一场大灾难对自我的救赎,在旷野上用树枝搭起了帐篷,彼此手牵着手,在非常静谧的环境里,等待着一颗行星的降临,这一切更接近于一种诗意。克尔斯滕•邓斯特饰演的女主角是以一种“幸福的灾难”淡定的接受。然而,《存身》并不存在如此浪漫的幻想。迈克尔•珊农饰演的男主角预见了灾难,他并没有以一种泰然自诺的姿态去接受它,而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去避免它,抗拒它。因此,两者的灾难在本质上有根本性的区别,一种是救赎,那么另一种就是抗争。
拉斯•冯•提尔在拍摄《忧郁症》之前深受抑郁症的困扰,把《忧郁症》看作是一种对自我情感的宣泄也合情合理,属于一种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个人电影或者说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带有一种浪漫情怀的探索。至于《存身》,则把注意力从个人的幻想转移到了工薪阶级的生存处境,透露出一种不一样的情怀。
《存身》对工薪阶级注意和关怀的表现,在此举例两个方面,一是家庭要为海边的公寓做经济上的准备,二是要筹备女儿的耳部手术。两者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在影片中,男主角的妻子的晚上睡前指着公寓的画册,对公寓表现出格外的喜爱。这是一种对向上级阶层挪进的渴望,也要像他们一样在每年的夏天外出去度一个假。然而在男主人公不幸被炒了鱿鱼之后,保险也成了问题,女儿的手术立即将一个家庭打回原形,他们将不得不放弃对海边生活的向往,想法子如何获取更多的钱。
再说到梦境。三个梦一步一步将男主人公逼向“疯狂”。而梦里的所出现的角色都是日常生活中最为亲近,或者说一种依靠。忠实的狗、愿两肋插刀的朋友、甚至是挚爱的妻子也在梦里扮演了险恶的角色,让人战栗。也许正是这种工薪阶级在经济生活上的异常脆弱,让他们变得额外的敏感。这些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梦境,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生活会有突如其来的灾难,会夺走一切亲密的东西。
有人也许会觉得电影略显拖沓,但这些无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导演只是以这种方式,向人们说着,他们的家庭成员还有谁,他们还有什么样的朋友,日常的娱乐又是什么。
最后,灾难真的来了。海滨,没有任何的准备。这也正是说明,当工薪阶级离开的自己所固有的“阵地”时,一切风雨也随之而来。或者说,也许海滨是一场美丽的梦,而梦魇时刻在寻机出动。
电影的可贵之处,也正是挖掘出了在风和日丽与暴雪倾盆间,那令人动容的守护!
男主演技很牛掰。结尾我又哭了。
各种噩梦、幻觉以及妄想的表述都呈现传统心理惊悚类特质,不过关于末世的暗示又总会想起《忧郁症》,尤其在2012传了这么久之后,也很容易带来共鸣。迈克尔·珊农再次出演了一个神经质的角色。我倒觉得结尾是一个开放结局,真假还需自行分辨。确实有点拖,好在珊农的表演很优秀。
导演设下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圈套,步步为营将观众带入风暴中心,在结局时给大家当头一棒。前半段诡变的天气,梦境,心理困境以及预兆都让人想起彼得威尔早期神秘主义的作品。几场末世惊悚戏非常到位,配乐也很不错,迈克尔·珊农是个出色的好演员。
末世幻觉
四星半。布什时代启示录:911,Katrina,次贷,顺带指明了奥巴马的痛点——医保。漂亮地整合在一个重塑“美国家庭”的叙事当中,选角无比精准。尚未找到最简洁的方法转场,所以镜头稍有冗余。
一部优质的心理惊悚片,导演利用观众习惯性的观影经验非常巧妙的设局,狠狠的教训了一把喜欢自作聪明的影迷。看完结局以后再回想,其实很多譬如男主被狗袭击,寻找家族疾病史,去图书馆,寻求医疗咨询这些非常理性的行为就暗示了一切,在这方面迈克尔珊农的演技功不可没,可惜被奥斯卡无视了!★★★★
疯子抑或先知?
导演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不断继续埋下疑点, 把观众的情绪紧紧控制住, 最后嚣张地将观众推进深渊. 不少镜头充满力量感, 推开避难所铁门的那一刻, 不仅仅是男主角, 观众自己的焦虑恐惧以及对救赎的渴望同时达到最高点. 结尾处更为震撼, 到底是男主角真的患有精神分裂症, 还是这本身就是一个末世预言?
Mental illness就像是在没有路灯的暗夜里开车,完全不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你所拥有的只有焦虑。如果单单以表现“焦虑“为标准,电影是可以拿五星的
最后一直梦魇
拖时间也不是这么拖的……为了不睡着老娘连续刷新了三次消方块的记录。
很想给个满分,因为影片从开始到铺成都做得天衣无缝,在不疾不徐的剧情下,一直在引诱观众对结局进行猜测,而且没有其它意识流电影的俗套,但是经过了两小时的守候之后,影片还是呈现出一种疲倦的姿态,和精彩的叙事比起,结局显然力道不够,但是也契合影片的氛围就是了。四星半。
观看过程中无法不联想到《忧郁症》,同样是打着末日主题的擦边球。不同的是这片除了可以当文艺灾难片看,还可以当心理悬疑片看。。。。。。都2012了,屌丝还是不要自作聪明了,好好过这2个多月吧,哈哈!
这个类型的片子是不是应该叫做心理惊悚片或者心理灾难片?一个怀疑自己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严重焦虑症病人,恰好预感到末日的降临,恰好拯救了家人,也恰好释放了自己的焦虑。这样的结尾更加光明一些,所以也证明这是惊悚片而不是剧情片。绝对低成本电影。这还是一部不快进就没办法看的片子。
先知版『閃靈』
美版 《Hello 树先生》
关于刻画“焦虑”的一次还算不错的尝试,对于失去的恐惧,只是影片太专注于对恐惧的描述,却有点忽略了本身最根本的主题。虽说是开放性的结局,但也大多能从导演的意图中推测中一二,别管真假,就是想让个人的恐惧引发全人类的共鸣。
同样的末世题材,本片对于我个人的口味来说不够浪漫,不够精致,显出了《忧郁症》的出色。全片拖沓的积累到最后唯一让我觉得值回票价的是最后夫妻对视,分别点了点头那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表情,仿佛之前所有的误解都值得了。
导演是周公或者是弗洛伊德最好。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关于主人公的梦境和现实生活以及最后结尾处的表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更喜欢将主人公梦境中的种种反常变现当做是现实的潜意识的一面镜子最为本我的反应,过于注重生活而产生病变,而妻子的扶持以及最后两人的相视一笑,最为美好···
灾难悬疑惊悚心理剧,一不小心可能就是恐怖片了。如果说《忧郁症》是一个纯个人的烂漫遐想,那么《存身》就是一部情系工薪阶级的迷幻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