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里忽然发现一年前写了一半的文章,先放上来,以后补全吧。)
本届奥斯卡开始前预测最佳影片将会是《月光男孩》,而不是《爱乐之城》或《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颁奖礼上以乌龙的方式给人惊喜,其实,《月光男孩》拿最佳影片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在我的印象中黑人电影大多是躁动不安的,如同一个荷尔蒙分泌过剩的青春期男孩,这种躁动不安可以演绎成追梦路上的激情四射,如《灵魂歌王》,《追梦女郎》; 也可以成为史派克李镜头下的愤世嫉俗、毫不妥协,如《马尔科姆X》 和《为所欲为》(DO THE RIGHT THING);或者剑拔弩张、苦大仇深如《被解放的姜戈》和《为奴十二年》。
很少有以黑人为主题的电影能像这部电影一样拍得那么细腻、含蓄值得反复玩味,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感受是:一部有着王家卫气质的黑人电影,但与王家卫那种沉溺于拒绝与接受之间的情感漩涡不可自拔不同,这部电影的立意更加深远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Juan从车里走出,镜头跟拍,背景中出现两个黑人,Juan走近,镜头围绕两个黑人来了个360度的旋转,一个是Juan的手下在卖毒品,另外一个没钱还想要嗑两口,注意Juan的手下的表情,紧张兮兮、诚惶诚恐,长镜头继续,Juan和他聊天谈业务,然后男主角Chiron出现,被一群小孩追逐着骂着“faggot”,至此,电影第一个镜头结束,剪切至男主角Chiron身上。为什么导演要用这样一个长镜头?将一个不安全感的黑人置于镜头的中心,在我看来,这个人处于被审视的位置,这个审视可以理解为他的老板Juan来了,他处于被监督的位置,要格外谨慎,也可以把视野放大,理解为将美国黑人族裔放于一个被审视的位置,被审视者是惶恐的。这种情绪延续到下一个镜头上,手持摄像机追拍Chiron,晃动的影像,给人一种紧张、恐惧感。
男主角Chiron出生一个单亲家庭,吸毒的母球,从小缺乏爱的关怀,因为自己的不一样,被人起了个绰号“Little”,因为自己模糊的性取向被骂为“faggot”,在操场上没人跟他踢球。
在操场上这个场景值得反复观看,小孩们围成半圆,摄影机逐个拍下每个小孩纯真的小脸,注意这时候的配乐是女高音,配乐和摄影的结合给人一种仪式感,这时候不仅仅是主角,而是整个黑人群体,或者他们的童年,然后是Chiron和Kevin打架时的摄影处理,很讲就,全是拍摄他们肢体冲突时的近镜头,这组镜头强调的是Chiron与男孩亲密接触时的心理感受。
在学校被欺负,他从小就被歧视、被孤立,他的这一被边缘化的角色也可以放到任何一个少数族裔群体身上,当Chiron问Juan“基佬”是什么意思的时候,Juan说“基佬”是对同性恋者侮辱的称呼,你可以是一个同性恋者,但不会是基佬。这段对话,把faggot这个词换成nigga是不是也是一样的道理?
Juan收留了这个被歧视的孤独的孩子,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他没有说教,只是像一个父亲一样默默的关心他。
怎么说呢,今年的奥斯卡入围电影,在三三心里并没有完美“人选”。比如我承认,《爱乐之城》的确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摄影、音乐、灯光等技术环节处理上乘,但故事老套,仿佛像上世纪末的电影,穷男女为爱共造“美国梦”,浓浓鸡汤的味道呼之欲出。
《月光男孩》的技术处理也是近年同类型电影的上乘之作,然而叙事结构过于玄妙,有浓浓的王家卫和侯孝贤风格(导演本人也承认了这一点),但搁在这部影片里却总觉得让人使不上劲来。当然,说主题需要这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无可厚非,只是它更接近导演情绪的表达而非大众口味。
而说到底这两部电影的立意都让三三觉得自己在看童话。相信人性美好可以,但不切实际地幻想却不可取。这两部电影活在美国梦里,却没能看清社会的真实。也许社会越礼崩乐坏越需要有人来感动自己,今年奥斯卡选这两部片子入围,可能是想把奥斯卡办成《感动美国》。
就拿《月光男孩》来说吧,大概就是一位“非洲裔美国人”男孩“小荣”摆脱社会压迫,勇敢追求其“性少数群体权益”的故事。如果让余秋雨给这部电影写颁奖词一定是这样:
歧视中难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长大已经砺就坚韧内心,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一位普通的非洲裔美国人谱写下追求美国梦的不朽史诗,他,纯情一生只为心中所爱不离不弃,告诉我们:人间有真情,世界有大爱。
影片一开始,老戏骨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毒枭胡安和小弟上演一场灵魂对话,为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长镜头下,黑人握手礼和自带Rap的对话十分带感,甚至一度让我觉得在玩GTA。又因为看纸牌屋看的太多,每次看胡安总觉得看到了那位衣冠禽兽的Remy。
开头倒是很不沉闷,大概街头贩毒,披金戴银,满口金牙的黑人哥们是全世界都很熟悉的符号。当然,白人也有毒贩子,如果不加这一句,我可能会被怼。
总之胡安大哥是个毒贩子,但毕竟他是黑人,故事一定没有那么简单。至于后面,胡安大哥跟小荣承诺,“有事找大哥”,我们就叫他大哥好了。
而主角的出场则是真的被一帮熊孩子怼。熊孩子们追着小荣跑,笑骂他是死基佬。小荣跑进一件废弃的屋子,反锁起自己,熊孩子们自觉无趣也做鸟兽散。大哥与小荣在这间屋子里第一次见面。
大哥是黑人,而且还是第一个出现的黑人,所以按照道理他肯定不能是坏人。果不其然,微信的营销号可以给他写一个自传:《我贩毒,满嘴大金牙,但我关爱Gay,我知道我是个好小伙儿》。
毒贩子竟然关心小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小荣做心理辅导,不知道是出了什么事情,反正大哥看到小荣的第一眼就决定:这个大哥我当定了。他卸下了小荣的心防,小荣最后告诉大哥,你可以叫我小屁孩(little)。
但事实上,毒品贩子最不关心的就是他人的死活,如果他关心,那他为啥贩毒?
当然了,以上的毒品贩子请加上定语限定于:“非非洲裔毒品贩子”。
至于喀戎的妈妈,营销号的标题也是一样的:《我卖淫,我吸毒,我还家暴,但我爱自己的同性恋儿子:我知道我是个好姑娘》。没错,在某弹幕网站上,一位网友在影片的一开头就说:这是个好母亲。
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呀。
命苦不能怨政府,既然选择了同性恋就要默默走下去,否则就不是好同性恋。
后来,小屁孩长大了,小荣成为了真正的小荣。在遭尽同伴的白眼后,小朋友遇到了他的好朋友凯文。当然了,凯文也是个黑人。整个学校都是黑人,其实,整部电影在警察出来之前,就没有看到过不是黑人的人。
美国影视圈有一些潜规则,比如上帝一定是黑人,黑人一定不会第一个死,一开始是好人的黑人一般不会变坏,一开始是坏人的黑人很可能是个卧底。
说回小荣和凯文,他们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并在海边发生了一些美好且不可描述的事情。
但谁知道凯文很快背叛了小荣,在第二幕的结局,凯文听了刘若英的《后来》,中文又学得不很地道,没能理解“一定要让深爱的人受伤”只是一句比喻,只因听了学校混混的话,莫名其妙揍了小荣一顿。
小荣咽不下这口气,他选择报复,下了狠手,结果被带到了少管所,告别了童年时代。
再后来,小荣成年,最终成了现在的小黑(black)。
从少管所出来之后,小黑选择重新做人:继承大哥的遗志——开始贩毒。
虽然大哥也早在第一幕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但从少管所出来的小荣可能是在里面听感化音乐听的比较多,中文也不爱好,不知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要像正面榜样学习,出来后就成了毒贩子。
当然,对小荣影响比较大的一件事,就是在影片一开始,大哥曾经带他去游泳。不过,大哥教他的不是蛙泳,而是自由泳。在大海中搏击风浪,却也在大海中感受到窒息。三三认为在海里学游泳的一段戏,可谓是《月光男孩》的精髓。
就在这一段,导演也点题了什么是月光男孩:黑人在月光下是蓝色的。蓝色是自由的颜色,是大海的颜色,也是忧郁的同义词。黑人向往自由,但又十分忧郁,因而也有了Blues音乐。
所以,得先有黑人才有爵士,没有黑人,爱乐之城的白人可以说是黔驴技穷了。
不过三三觉得月光的隐喻更值得思考。月光是社会背景的隐喻,而最有趣的是:月光是白色的呀。
其实这个电影没啥好讲,故事七零八落,大概就是小荣跟母亲吵架,跟同学斗争,在社会上混出头,赢得了全世界,却输掉了凯文。
直到有一天,凯文听到一首歌,就想起来给小荣打个电话:“哥们,想你了,来一发?”之后就有了结尾的一段戏,小荣跟凯文在小餐厅约会,在一段絮絮叨叨之后,两人冰释前嫌,最终依偎在一起哭泣。
《为奴十二年》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从结构上看跟《月光男孩》差不多,但《为奴十二年》并没有《月光男孩》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至少,在叙事上,《为奴十二年》是连贯的,人物是饱满的。而《月光男孩》里的人都单薄的像纸片:暖心黑人大哥,无助但爱自己孩子的黑人妈妈,迷茫的黑人青年,勇敢的黑人小荣……
《为奴十二年》让人觉得窒息,让人们深思废除奴隶制的意义。而上一届奥斯卡得奖的《聚焦》也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故事,它赞赏美国的新闻自由,抨击建制派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和对社会信任的滥用,但它起码也讲了一个连贯的故事。
那么,《月光男孩》又讲了什么故事呢:黑人小荣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救赎。但在这个过程中,三三觉得,刻意强化种族和性别的台词和桥段让人分分钟出戏,不知情的还以为这部片子要讲的是“LGBT被镇压,LGBT要觉醒,LGBT的爱真伟大!”……
(强调种族意识的台词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追求主流价值观没有错,统一一个对政治正确的理解也没有错,但别把政治正确当做作。电影,最基本的要求是讲好一个故事,或者塑造某种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探讨立意的高下问题。而今年奥斯卡的作品,技术不错,画面优质,但在叙事层面却令人有些无奈。
当然啦,瑕不掩瑜,三三认为这部《月光男孩》,深刻地解剖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也很好的表达了导演的情感,揭示出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比起大多数无病呻吟的电影来说,绝对够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月光男孩》故事讲得这么单薄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月光男孩》过于想表达黑人权利和LGBT权利而忘却了基本的人性本就是复杂的。
胡安本应该有血有肉,他应该是个恶人,他也许有所反思,但导演不愿意直面黑人和LGBT复杂的人性。我们是要保障少数群体的权利,但绝不意味着少数群体就没有问题。如果说我们一叶障目,讲出来的故事可能并不那么让人信服,只适合在《感动美国》的舞台上播出。
十年未见,忽然某一天他打来电话。寒暄几句过后,电话那头突然问起,等一下,你还记得我吗?心猛地顿了一下,四周阒寂。你说呢,我怎么会忘记你,又怎么会忘记那一晚的月光?
或许电影从这里才是刚刚开始——时光回溯,童年时期,小不点饱受同龄人的欺凌。他敏感、自闭、沉默,被好心人收留,仿佛生活投进一束光,但并未将他闭锁的心房彻底照亮。球场上跑来一个男孩,他说踢球踢一会就无聊了,但是你很有趣。而小不点从来不知道,“有趣”这个词,是可以被用来形容他的;少年时期,奇伦疲于应付着嗜毒成瘾的母亲、成天找茬的校园混混。沙滩上坐过来一个少年,他同他聊起晚风。他说感受着街区吹来的微风,竟然会想流泪。他只是随口说说,奇伦却莫名流下了眼泪。
也许过了很多年,我仍会记得那样一个晚上,关了灯拉上窗帘不开空调的冬夜,独自一人在投影上静静看完《月光男孩》时的情景。看到最后一帧画面暗掉,看到最后一条字幕走完,忽然很想拥抱电影里的他,也想好好拥抱一下自己。
《月光男孩》讲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移植到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肤色的人身上。不禁想起,曾经自己也是一个沉默敏感又自卑的孩子,那种怕被冷落、被排挤的愁绪时刻萦绕在心中。我至今还记得高二刚转到一个新班级后的一节体育课,主题是户外足球,体育老师让男生们两两分组练习运球。当时班上一共11个男生,大家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搭档,而我就是那个唯一被剩下的男生。至今我仍记得那天午后操场上明晃晃的日光,和海啸一般向我袭来的巨大无助与尴尬。
所以我们总是需要抱团取暖,尤其是在学生时代,孩子不懂世事,但业已掌握了人间的恶意。困在校园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如果你孑然一人,孤独会被无限放大。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有像奇伦这样的同学。他们因为某种先天缺陷或后天丑闻,成为被同学孤立和排挤的对象。掌握话语权的似乎总是那些四处横行的小混混,而更多人只能是远远地看着他们,投去同情却无用的目光,然后匆匆走过。
奇伦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被孤立的对象,他的母亲行为不检点,在藏不住秘密的小镇上被周围人取笑。而她的孩子仿佛理所当然要承受这种流言蜚语的代价。瘦小怯懦的奇伦该是忍受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窘。他只有一具黑色的肉身,该如何去抵御外界的刀枪剑戟,如何日复一日承受同龄人不分轻重的恶意。
所以,那个月下海滩的吻才变得异常珍贵。在这个吻之前,没有人真正走入他的内心,带给他爱抚。在这个吻之后,他也拒绝一切的触碰,视为对自己身体的亵渎。可能是那晚的夜色太温柔,那样一个吻却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这很像《杀死汝爱》里,敏感的艾伦·金斯堡和疯癫的卢西安·卡尔之间那个吻,也如同《燃烧蓝》里两个海军飞行员丹尼尔和马修之间的吻。同样都发生在夜色中,同样如此出人意料,但仿佛一切又顺理成章。
私以为《月光男孩》才是豆瓣今年颁奖季最被低估的影片,强调所谓性向和种族的“政治正确”都显得太过粗暴地贴标签。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奇伦被凯文打了那么多拳,但一次次还是硬要站起来,因为那是一个少年最后的尊严。童年球场上那句你很有趣、少年海滩上和着月色的那个吻,那不是爱,或者对于奇伦来说不仅仅是爱,更是代表一种尊严。那个特别的人曾经给过他这个世界拒绝给予的尊严,这无关肤色无关性别,只关于爱。
少年总是会成长的。当有一天奇伦坐拥豪宅,手下有一群唯唯诺诺的小弟,练就一身肌肉,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却有那么一个人始终是他的软肋。开着豪车带上金牙,整理好头发去见他。那个无数次在梦回中出现过的他,是过去岁月的一束光,也是一件难言之隐。终于真切地见到他,虽然他没有征服世界叱咤人生,没有踩过七彩祥云,只是一个在普通的小饭馆做着一份平凡工作的中年人,但四目相对,仿佛穿越了十年的时光,他们又坐回那年的海滩,听着温润的潮声、吹着沁人的微风、伴着如水的月光,一眼少年。
而他在那个特别的人面前,又是寡言、语塞,佯装轻松和健谈,却慢慢露出了十岁时的敏感和脆弱。看着他钱夹里孩子的照片,听他唠叨着生活的琐碎,那种横跨时光鸿沟的巨大无力感袭击了他。却在凯文随口问他,今夜要去哪里睡的时候,天涯近如咫尺,相视一笑后泯然于心。最后一幕,他靠在他的肩膀上,导演终于用这经典的一幕,完成了向王家卫最后的致敬。此刻,跨越种族肤色地域,《春光乍泄》里被影迷牵挂,情未尽的黎耀辉与何宝荣,仿若重现银幕。
《月光男孩》用细腻婉转的笔触讲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成长故事,但这种抓人的细腻,十分高明。片子被引用的西班牙歌曲《Cucurrucucu Paloma》,同样被《对她说》《春光乍泄》用过,仿若一件时光纽带,这样一段故事好似很多段旧日银幕上经典感情的还魂与重现。而那种欲说还休绵延不绝的暧昧,在几乎每一帧都有蓝色的画面里充盈满溢,令人在视觉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沐浴着清冷月光,我的皮肤变成蓝色,我的吻印在你的唇上,我的爱荡漾进无边海洋。某一天你打来电话,问我安好,说听到一首歌想起了我。倏然让人觉得时光是个筹码,年少时母亲曾大声斥责他不要看她,如今却喑哑着嗓音在电话里求他去看她。就像他戴上了耳钉,另一个人已将它摘下。
曾经有人对我说,黑人男孩在月光下,会变成蓝色。一见误终生,少时伴着月光的一个轻吻,就似你给我披附的一件不存在的铠甲,让我从此胆敢凭借赤诚的肉身面对世界。在遇见恶的时候,我会痛,然后自己长出更坚硬的铠甲。而你,不要忘记那晚的夜色。我在记忆的水面泛舟划桨,唯有你抚摸过的肌肤泛着月光。
童年、少年、青年,如此残酷的人生中又闪耀出“坚持做自己想做的”的美好。简洁是优点,也带来了单薄的不足。没想到它会得那么多奖项。
少见多怪。
黑人/底层/同性恋,占齐了弱势群体主题的全部设定,没有比这更投机的了。老套的剧情,老旧的桥段。名不符实。
与主流电影公司还在给美国人大上特上黑人平权的历史课比起来,这部电影真的算是黑人电影中的一股清流了。表演精准细腻,但节奏调度的不好。人权,毒品,同性恋,敏感元素一应具全;总的来说是一部话题性大于电影本身的作品。
月光下的男孩是蓝色的,蓝色是一种温暖色。IMDB上8.5分太虚了,就是一部文艺小片而已。最令人感动的其实是小黑长大之后他挣扎、飘摇于世,武装到牙齿,可见到凯文的一霎那他怯懦的神情。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探讨,牙套、车、月光其实都是掩盖了真实的自己。希望娜奥米哈里斯能拿奥斯卡女配。
今年颁奖季政治正确的产物,碍于三段式的故事,最终只能流于情绪化和形式感的表面,倒是和以往那些苦大仇深政治正确的黑人平权电影不一样,它是小清新。片子在摄影上追求情绪上的忧伤氛围,也凸显了导演镜头调度能力的不足,同时也牺牲了叙事的节奏,最大的问题时三段故事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三星半,那些话题性的设定让这部影片总是有些别扭。不过,深入到人物的情感与困扰的时候,又会因为那些抒情的细节让人小小感动,美国王家卫,黑人小清新
比其他几部奥斯卡高级太多太多了。豆瓣打分低的有点出奇,可能更适合低幼爱情或者情感直接摆在台面上的这种,而且看电影带入的话,真的很不高级,拿自己的出柜经历去对比电影中的人?无聊。恰好这部电影还真是只有黑人背景才能有,只看到政治正确,本身眼光就有问题。很漂亮情感很饱满,喜欢。
kevin给chiron做菜的那个镜头,看哭了。就是那种,珍爱的对不起过的老朋友回来了,我要给他做顿好的那种感觉。真的好感动。最后chiron说,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身体的人,我再也没有让别人碰过我。沉默,惊讶,欣喜。喜欢配乐和镜头语言,尤其是chiron见旧情人时候镜头的视角,好美。
看了热门短评,就像知乎有些人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更懂美国大选局势一样,豆瓣有些人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更能看出美国佳片的好歹。说本片是靠着肤色和题材拿小金人的,基本上不懂电影,简直是对不知道比你高到哪里去的几千专业评委的侮辱。还有那个说把本片换成白人的,这故事可能发生在白人社区?
沐浴着清冷月光,我的皮肤变成蓝色,我的吻印在你的唇上,我的爱荡漾进无边海洋。某一天你打来电话,问我安好,说听到一首歌想起了我。时光是个筹码,年少时母亲斥责我不要看她,如今却求我去看她。就像我戴上了耳钉,你已将它摘下。我在记忆的水面泛舟划桨,沉醉进今晚的夜色,借我一身月光,做铠甲。
Highly overrated
这部电影实在清新、美好,甚至像一份经过过滤的带着光芒的回忆。故事很简单,加不加三个标题都无所谓,而且全部发生在黑人社区,没有任何想象中的肤色冲突。我想导演只是想拍一个普通同志男孩的成长,无关肤色;他的生活有和我们一样的困扰,他遭人欺侮也会愤怒,他为了爱情也可以一等十年…
最后居然没搞你们还是人吗???
简简单单的成长故事,但汹涌的情感就像月光下的海潮。跟肤色无关,跟性向无关,它只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就像一个人跳着“春光乍泄”里的探戈,跳着跳着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们会变成我们想象不出的人,但都会记得初恋时的海潮和月光。
可贵之处正是他的“一般”。你原以为是乏味的政治正确,结果他一点都不激进,甚至没有力气,轻柔又平和,还原黑人、同性恋、贫穷、暴力、毒品外壳之下凡人的本质。说《月光男孩》是肤色版的《断背山》,因为《断背山》给人“无关性别只是爱情”的启蒙,《月光男孩》异曲同工。
导演喜欢任性的夹带私货,不像王家卫的部分都动人,像王家卫的部分都多余。成年版已成毒枭的little,在见到他最初恋慕的人时,眼神依然回复孩童般的温柔不设防。一个人果然最爱自己的伤口,简直是循着伤口的轨迹报复性的长大成人,且还必须得回头凭吊那道伤口,与伤口再三缠绵,才能释掉心结。
3.5 沙滩上的那一抓一抹。
黑人版王家卫
并没看到什么种族。 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