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分开的残障两人。 油画影出,油画绘本介绍家人,故事一开始即是远行,远行作为启航,总是充满遐想。 人们要么有眼镜,要么则是有帽子。 【这是秧鸡】的故事说明了介质的重要性,从虚拟的叫声——说话声——真实的叫声。 边剪头边抬起头播报日本新闻,理发师再微笑地把头扶正,忒神秘了。 *似乎在某个间隙,觉悟电影是相关的有趣的片段的合集,彼此每一个都有独立的空间,却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独立空间的逻辑数不胜数,比如毫不相干的意象组合,例如理发与播报天气。 曲为《弃子》,委实悲伤。 因葬礼而归老家的事曾在《海街日记》中见过,今日再次得见。 波兰故事“你做这样的事,哪里体现了社会主义!”【“这样的勇气也很重要。”】 钢琴配乐,传单,整页的习题与暴力机器。 了不起的是,他不是在拍残障,他只是在拍生活。 游泳池里的肥胖女人,配角真是多啊,多到数不胜数,各种各样的配角都甚是有趣。 把酒全部倒进高跟鞋里,然后再喝掉。 总是遇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却一直停留在本地,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是否构成了另类的公路电影呢。 开跑车的女人,不用说话,脸上的表情早已说明了一切,买咖啡时嘴角有明显的波动。 渣男成功的秘籍【某些人也这么成功过】:不要在意她,而是去在意她在意的事,这很像拉康:欲望不是欲望他者而是欲望他者的欲望。 如果是一开始成功规避,而后因为于心不忍还是上当了,这样也太刺激了吧。 第二段梦境拍的相当不错: 一打开冰箱/厨房的门,游泳池就出现在了眼前,过去的徒弟变成了教练,新娘的身上与手上,满是变了色的,枯萎的花。 超长版的录影带,描述了案件的全过程。 电视里叙述着过去的案情,突然又开始放映小说中的内容,空间一下就分裂了。 代人奸尸。 当关系不那么融洽,角色聊天则坐背向。 言语的诱奸,雨中哭泣,出屋扔书,全片最大危机,从进屋的拍法中早已感知到。 最后镜头拉出来,在那里延续,日格蒙德结尾。
“那就叫寂静的生活吧。”伊奥用这五个字总结了他和玛酱这段时间的生活,玛酱也赞同,好像他们平静的现实从来没有被打破过。
影片大部分时候就是一首舒缓的古典钢琴曲,也是伊奥作为主角之一的基调。这个世界上,身体上的残疾本来就与一个人的心灵纯净与否没有关系,可是你无法阻止避免来自他人的揣测。尽管妹妹玛酱很爱护她这个哥哥,但她也曾有过怀疑——在他人眼里随时会失控的伊奥,是否会做伤害别人的事。所以她才偷偷跟随伊奥,知道真相后的她终于很庆幸这只是一场误会。这一部分是非常真实的,一种没有非要把玛酱塑造成完美的善解人意的妹妹形象的真实。并且看到后来,就会发现玛酱对哥哥已经做得很好很好。
在很多影视文艺作品中,把智力有缺陷的群体塑造成拥有纯净心灵和特殊天赋的形象已经是老生常谈。所以伊奥的单纯,对音乐的灵气并不需要再重点讲。这个电影里更为生动的是妹妹玛酱——一个自己还是成天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但内心已生长得坚定成熟,行为上也几乎做着母亲该做的事:保护电车上被人群推挤的伊奥,陪伴鼓励伊奥学游泳,耐心且笑脸盈盈地听伊奥说话...什么是爱呢,恰好,我听过对爱最好的定义就是:关心一个人身心灵的发展。就是这个感觉,玛酱对伊奥。
生活瞬间的转变是不可预料的,当它想来了就来了。那些童话般的画面让影片最后玛酱被猥亵的那一段显得如魔鬼般可怕,让人产生现实的真面目怎么忍心来打搅这对善良的兄妹的无力之感。好在这一切被他们勇敢及时地结束了,安宁的日常再次回归,还是那满眼的绿植,悠闲的午后。镜头从玛酱的绘本日记移到趴在地上的两人,告诉我们一切已过去。而原来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这对兄妹的故事:云卷云舒的日子不是因为逃离了现实,玛酱和伊奥的寂静的生活,正是因为他们从未对现实逃避过。
刚看完是震撼到说不出话的,一切语言的描述都是无力和过度概括的,然后是长久的反刍,想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电影在表达什么。
只是表现勇敢、温暖与治愈吗?似乎并不完全是。
妹妹球酱独自照顾哥哥的日子里,也借他人之口批评了父亲逃离生活把责任丢给女儿(尽管妹妹解释说自己并不觉得照顾哥哥是一种负担)。片中的父亲是可爱的,也是脆弱的、缺乏勇气的。除了逃到澳大利亚的父亲,还有一心钻研学业,在生活上完全神隐的另一个哥哥(?),更有生活中潜伏的危险陌生男性。只有父亲的好友作为临时监护人,因为勇敢保护球酱被打断肋骨。电影平静地展现了这一切,似乎是一种以静静旁观的视角,表达一种对平静生活的讽刺——妹妹是坦然接受这一切的。
固然她和哥哥有紧密的亲情,但是其他人呢?这是否恰恰反映了社会和家庭对她的剥削,而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寂静无声”,让她经历的一切看起来竟然是正常的。
影片没有直接表达观点,实际上其观点似乎相当暧昧不清。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平静、温暖、治愈的,因为社会的假象就是这样,但是它又透露出很多细节,看着这些细节你会意识到表面下是存在问题的,剥开这层表面会发现善良的女性处在如此弱势、受威胁、不稳定的地位上。
片头鬼祟大叔对小女孩的猥亵,气象主播与把红酒倒进她鞋里一饮而尽的“坏男人”的纠缠和主动依附,身负杀人嫌疑的游泳教练与被害人遗孀古怪的不平等“同居”关系,小说中男生对暗恋女生的性侵和杀害,学校老师为了帮男生脱罪而真的去奸尸,游泳教练对球酱的性侵……
影院里几百号人在黑暗和沉默中目睹这一切堂而皇之地发生……
很难让人不思考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恐怕前前后后所有的铺垫,包括温暖惬意的结尾,都是为了衬托出球酱在雨中恸哭的那一刻。
而她第二天和父母报平安说一切安好。
这难道不是讽刺么?
它不是很直白,饱含日本式的含蓄。它那种摄影棚拍摄的感觉,不自然的光线,也营造出怪异的、不真实的观感。中产家庭小布尔乔亚的精致生活,粉饰了社会性的问题。
温暖的画风蒙蔽着你,直到暴力突然赤裸裸地在你眼前发生了,在持续的痛苦与无力中,你意识到不该忽略之前埋下的所有伏笔,不该抱着侥幸心理相信温暖的故事中不会出现丑恶的暴力,在漫长的折磨之后,太阳照常升起,仿佛一切安好。
寂静的生活,是宁静,岁月静好,还是沉默,无法发声的隐忍压抑?
非常与众不同的一部伊丹十三,不再是小品式的嬉闹。而是带着些伤感和少女的童话梦想,连女主角都不再是宫本信子,总之,这是他作品风格非常不同的一次。渡部笃郎好难认,而女主角佐伯日菜子则有点像栗山千明,竟然还演过贞子。
“なんでもない人として生まれてきて、なんでもない人として生きて、なんでもない人として死んでゆく。” 好温柔的伊丹十三啊。辛辣嘲讽,无厘头的玩儿心,戏谑的桥段……统统都不见了,只剩下温柔。如果这辈子我会再养一只猫,就叫它“いいよ”吧。
生活中那些残酷乃至不堪的东西,看似都被伊丹十三用喜剧的调侃和明媚的色调润饰掉了,但其实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妹妹那一颗坚强又温柔的心。妹妹一直把哥哥当成跟其他人一样有尊严的人那样看待,而哥哥则在最关键的时刻保护了妹妹。
在伊丹十三作品中很特殊一部,不再喜剧幽默,不再热血职业精神,而是以一种平静,童话般语境描写妹夫大江健三郎子女故事,色调很不错。寂静如森林,下水道堵塞必有异物,打乱寂静生活。前部分的生活心境与两段小故事的插入对比,转折终能回归正路,波澜不惊。大江光配乐,27岁的渡部笃郎,18岁的贞子。
愛影
多层叙事空间,平静的基调~~
#siff 厌女至极,毕竟被性侵只是寂静的生活中酸甜苦辣的一部分啊😅 导演对强奸戏有什么瘾呀,好久没看到对着白内裤这么av拍法了,小说性侵那场戏我是真的看不下去,破碎又纯白的女人叉着腿躺在画面右上角躺了那么久好像一种被高度性化的景观艺术。故事里的三个男性角色和一个星星眼任劳任怨像漫画里走出来的没脾气漂亮女宝都让人一言难尽,一个非常彻底的男性共和国
是半点不假地用童话般的甜腻语气讲述了极其恐怖的真实故事 于是混杂出相当微妙的观感 一方面是糖果一样的画面色彩和纯真心灵 一方面是阴沟一样的自由心证和潜在事实 而这些却都是“静静的生活”的组成部分 与其哀怨不如尽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任何某件小事 打起精神努力活到死的那天
婉转而细腻,但临近结尾有点煽情过度了,减一星。
完完全全的新东西。心理力学的经典著作的特征,同者卡夫卡,其它精妙如此的暂时想不起来了。不太懂这种风格, 不太懂莫扎特,不知道是不是我、应不应该是,就是觉得好,厉害,不一样,像第一次看塔可夫斯基一样。算是真真正正地论到了生活了,还是静静的生活。视野范围内的都是惊天动地的(才能不无聊,看看那些忧郁的诗人形象),这生活静静。但所谓的“没有人是一件道具”的局限性有点太大。说完了这句话,莫扎特远离了。么。了却情场,作不开玩笑的托钵僧。除此之外,可以帮助理解塞尚、马蒂斯。同时这个画有点自开一派的味道的。
很美,但是不想看强奸戏了
童话般的色彩和阴郁的故事
就喜欢看玩心很重的类型片混搭
又一部人物角色都带着帽子的伊丹十三电影。全片充盈着饱满,发亮,梦境般的光线,反衬出小说中的狰狞夜,还有被船桨打翻的下雨天。总在状况之外的智障哥哥,其实最清楚生活的真相。下水道堵塞的噩梦,以轻松的讽刺手法写了出来。妹妹眼睛很好看,后来却演了贞子…电影配乐就是大江健三郎的儿子大江光。
我们都在无比痛苦中过着我们童话般美好的日子,我们把它命名为平静的生活。
大江健三郎自传式作品,常用意象有如森林,下水道一一呈现在电光幻影里,伊丹十三将它们拍的那么浪漫,每每接近于毁灭,回旋抽出后又马上变得波澜不惊:原来一切也只是寂静日常。
结合今天热点,可以请马原、周国平们看看这部电影,再去看看大江健三郎儿子的故事……
@2023siff.难以言喻的白上描黑,鲜艳明亮色调下的突发事件更显恐怖狰狞,像用明亮大调铺底,夹杂些许暗淡的转调,所有迎面而来的捶打都无法预料(正如拥堵的下水道),最后静静等待“归零”。周围好像有观众抽泣了一整场。安静是表象(白色的衣服)也是本质(白色的尸体),安静是选择的叙述,安静是哥哥打开耳朵就能听到的莫扎特。弃子的乐音完毕后画面接到了东京地铁的人流。谁是弃子?谁不是弃子?大江健三郎不是教徒,祈祷儿子说话的时刻却极为真挚。いいよ,很妙的名字。本片的作曲就来自他,才发现大江健三郎是伊丹十三的妹夫
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深陷其中,让我意识到电影可以如此轻盈地表现轻盈乃至沉重。《寂静的生活》像一阵风,大部分时候是和缓的,吹动故事的云朵悠然地漂动,但有时候又是狂风,卷起生活中最不堪的过往。不只是哥哥拥有最纯洁的灵魂,妹妹也是。能用那么温柔的眼光看待世界,身体力行地散播善意以及与罪恶抗争,实在是令人歆羡的品质。完全猜不到剧情的发展,只是慷慨地用自己寂寞的时光去置换那些美好时刻——这就是看电影的最大原因吧。伊丹十三拍片真是云淡风轻,不着痕迹,却又把这些影像扎实地印在了我的心上。
伊丹十三真的会气死我,厌女厌女厌女至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