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节奏慢,每逢遇到祭祀或者礼仪,更是慢腾腾地展示。恰逢我休假,心静,不躁,用了五天时间看完。
有人说当年经费不够过于简朴,我倒觉得,春秋时期的生活,本来就是初始文明状态,甚至是贵族生活,该有几分粗阔大气,裸露的地面、朴素的衣服、低端的兵车、粗阔的厅堂,何必精美,越是简单的表现,越接近历史生活的本质。
这一点,与八十年代的电视剧《红楼梦》不同。毕竟,明清时代的贵族生活已经是千年积累后的大成了,而且红楼梦主要是表现贵族生活细节的,红剧确实有经费紧张导致的衣服装饰等显得简陋,这是遗憾。
孔子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相似,都是家道中落,寡母养大,都是刻苦求学。只是,两人求学方向不同: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时代,却偏偏移居周礼之国,便崇拜鲁国开国元勋,求古,崇古。
鲁迅生于王朝的沉没时期,却偏偏遭遇家庭破败,便看穿人心逃离绍兴,求外,尚新。
孔子为了推行周礼,四处奔波,然而,家乡鲁国不能行,祖籍之地宋国不得行,烟花之地卫国耻于行,招贤纳士的楚国无缘行,篡权弑君的晋国不敢行。
人生的道路确实艰难。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干脆用“道”这个与生活挂钩的概念来阐释生活甚至解构宇宙,只是老子喜欢顺着来,不喜欢逆向而行。
孔子确实有玄奘那样的宗教般的意志吧,他对周公对周礼是崇拜的,这种信念从年轻时开始,一直没有改变,反而一直在加深。一如胡适对自由主义的信念,26岁之后没有更新。所以许纪霖说,胡适是现代的孔子,鲁迅是现代的墨子,林语堂是现代的庄子(大意)。
圣人是接近宗教的,孔子确实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世俗中挣扎与超脱并行,他好为国师不得,只好好为人师。
墨子感受到了孔子的艰苦奋斗,庄子感受到了孔子的朴素简单,孔门弟子们更是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了如父如兄如日如月般的感召,膜拜不已,孔门弟子很争气,于是他的精神和主张千年流传。
作为传记,《孔子》是感人的励志的,他的自强不息,在困顿中更显得突出。电视剧《孔子》也有利于对《论语》的理解。如果回头再看看《论语》,大概如看了电视剧《红楼梦》再看书,会有纲举目张、疏通经络的效果。
但是,孔子的周礼,确实是陈旧之物,该简化了,他的教义时时刻刻替统治者考虑治国安民,主观目的虽不是助纣为虐,但客观上与法家思想互为表里,共同起到了对上强化专制、对下奴化国人的效果。 专制制度导致了大量伪君子的产生。
所以孔子之后,真儒少,假儒多。孔门思想统治两千年的政府,培养了多少真君子? 福泽谕吉说,孔孟把人分为智愚上下,而以智者自居,亟亟于统治愚民,所以参与政治的念头也非常急切。终因求之而不得,反而招来丧家之犬的讥诮,我真为圣人感到可耻!
与福泽谕吉思想同节奏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曾经以矫枉过正的偏激方式否定过孔教。
那是因为,他们明白,辛亥革命可以推翻帝制,但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没有改变,存在决定意识,社会人心里的老调子,社会运行的惯性,会让历史的弹性恢复君君臣臣。
果然,孔教又冒出来了。
过去的电视剧还是会考究历史的 场景设计都符合历史背景 80-90年代的电视剧大都尊重历史,尽量还原历史场景。如果放在年轻时 自己也不会花两三天不间断看完这么历史剧。现在的感触时 上学时代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记忆都字面的,很多东西都会遗忘,而现在看剧都是整合了自身很多地理解和思考,也会关注历史中的脉络-背景、起因、过程、影响。
看剧之前孔子在我的心里便是神圣的,过去自己的印象便是一幅画、一尊象、一部《论语》。雕塑和画作让孔子神化,不是世俗之人,大圣贤的存在便是没有人格缺陷。但是看了这部电视剧后理解圣贤之人并非生而圣贤,一个人的成长是在自己的执念和追求中进行的,内心的恪守便会指引人的方向。圣贤之道在于从一而终地坚守,也在于在实践中升华。一段段故事,一次次对话,虽然有电视剧人物形象本身的演绎,也有编剧对历史文献的再创作,但它还原了一代圣贤较为真实地存在-活人。孔子生活的年代不可能用现代人的方式去解读,衣食住行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印象最为深刻地是对礼节的考究,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忠、信、孝、悌,便在演员举止间表达出来。
从孔母带孔子入曲阜求学,到游学列国最终再回故土尊为国父,孔子的一生看似曲折坎坷,但也向世人展示孔子便是一个平常人。小时为了生计而打工,也为自己的出身正名,立志实现恢复周礼,在寻求圣贤君上过程中不断坚信自己的理想,提出自己大同社会的构想。仁和礼便是他心中最炙热的追求,而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理想,他一次次去践行,不为权贵折服,不为名利骄躁。
子路讥讽孔子的场景更让我感到历史人物的真实,人无完人,孔子也曾迂腐和虚伪,他也留有后人愚忠的评价。而正是这些可考证的文献让孔子更能让立体呈现在世人面前,做圣贤者并非生而为之,而是靠着自己努力而造就的。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抱负,虽然不切实际,也最终不被当时社会所接受,但他的思想一直保留至今,也是他人性的光辉灿烂。
我还要再说一下第12集,真的觉得这一集拍的非常好,有许多亮点。 孔子的形象不需多说,一直是严肃、端庄、有礼的状态,圣贤气象,自然非常人所能及。 我重点还是想说一下南子的形象,觉得塑造的非常鲜活,有血有肉,立体丰满。 先看一下她遇到孔子之前的表现。她已经把操纵男人和权势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姿色,有头脑,有野心,有手段,卫灵公被她迷的颠三倒四,大臣们更不用说了。跟弥子瑕公然在宫廷之中行苟且之事,可见南子的手段和权势如日中天。 有一个细节把南子的手段表现得登峰造极。卫灵公为了尊贤之名打算任用孔子,一开始态度还蛮坚决。但接着跟南子颠鸾倒凤之时,在南子一片片的娇喘声中节节败退,把任用孔子的想法抛到了九霄云外。虽然只闻其声但尺度之大也真是醉了。难怪孔子针对卫灵公发出“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的感叹。 南子的形象如果只限于此,那也没什么值得在这里大书特书了。我们再看南子遇到孔子之后的表现。 这时就体现出了一个圣贤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超脱于世间,直击人心。无论是君王还是草民,高贵还是卑贱,在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面前都开始观照内心。南子也不能例外。她在孔子面前表现出了惊人的柔顺姿态,她敬佩眼前这个男人,虽然道不同,但她还是忍不住的敬佩之情。孔子的人格和才华让她沉醉,她竟然对眼前这个第一次见面的男人说出了隐藏内心最深处的肺腑之言——她的远嫁他乡,她的精神苦闷,她的在权势漩涡中的挣扎。 她相信眼前这个男人可以理解她。我相信孔子也理解了她。特别是当她听懂了孔子的乐声,并回报以箫声时,孔子用一种略带惊讶的目光注视着她。他们在更高层次的音乐交流中达成了某种谅解甚至理解。 但南子还是小看了孔子,她不但想获取孔子的理解,还想获取更多——孔子的认同和支持。但这是孔子的大道所不允许的。孔子可以理解她的苦衷,但绝不会认同和支持她。 虽然他们达成了某种谅解,但注定分道扬镳。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九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鲁国三家家臣作乱,孔子提出堕都以收回国政,但何忌反悔,堕都失败,孔子恢复周礼的愿望再度落空。 第十集 齐国献女乐文马,鲁国君朝政不问。孔子痛心离家,形如丧家之犬。 临行前何忌问:“夫子,我还是您的弟子吗?” 孔子回答:“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还是我弟子” 第十一集 遽伯玉:“无道而隐。但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才是你孔丘啊” 魏国公受淫荡邪恶南子蛊惑 第十二集 孔子:“颜回啊,自你拜我为师以来,从未说过一句忤逆我的话,这可不是帮助我啊。” 孔子在卫国数年,因南子处处刁难,只得教授学生,他的志愿在此难以实现。离开卫国前他感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若与之亲近,他们会奸邪无礼;如若与之疏远,他们又会怨恨怪罪。” 而南子也是因为一些事而改变,她也因为无人理解而愁闷,可却选择走上了无道之路。
第十三集
孔子及其弟子从宋国四散奔逃。
端木赐寻夫子时路遇一老者,老者说:“我在东门外见到一些人,其中一个高大的长者,腮似尧舜,颈似高尧,肩似子产,腰以下又似大禹,长相十分体面。”
端木赐:“长者所说正是我的夫子。”
老者:“此人虽然长相不凡,可是其狼狈之状犹如丧家之犬哪。”
冉求被召回鲁国,孔子泪目,此刻他已年近六十。
第十三集
颜回:“夫子高深之道不被世人所理解,这是执政者的过错。”
孔子:“知我者,回也。”
孔子:“孔丘,其为人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第十五集
孔子在外漂泊十四年,冉求趁机会请老师回来
孔子:“为政者不可轻易萌生杀戮的念头,应该畅行以德治政。君子之德风也,百姓之德草也,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正的含义就是端正,为政者若是率先端正自身,百姓谁敢不正。以杀戮的手段治理政事,是最不明智的。”
然后鲁哀公让孔子做国老,孔子再次失去出仕的机会。
那一夜聚餐,君子和而不同,最重要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
孔子的弟子去到各地出仕,仲有也走了,孔鲤也死了
第十六集
“你应该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春秋笔法来自孔子修订春秋历史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一生最高的追求:大同社会
①越是苦越要学,欲成其事先备其智;
②习惯到未曾怀疑的就是正确的吗?比如为什么女子摇织机包家务养儿女,只为了男子成就自我……;
③礼乐何居六艺之首?
先君制礼,是为了建立天下的秩序,让臣民习惯于有秩序的生活,并感受到唯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快乐。同时,为了使快乐不受到压制,能及时地通过动作 声音表述出来,又制作了乐。
因此,礼乐之中通贯着人情。
礼的仪式虽有种种不同,其目的应当是为了使人相敬相安;乐的歌舞虽有种种不同,其目的是为了使人相爱相助。
礼的性能在于区别,乐的性能在于融合:学礼能够明辨君臣之分长幼之位区别父子兄弟男女之亲;学乐可使人的性情和谐愉快,使人的性格宽厚刚韧。
臣民百姓若都能接受礼乐之教化 陶冶,各自的行为自然会遵守规范,政令赏罚才能真正起到统一民心惩恶扬善的作用。
所以礼乐不兴则政令刑罚不重(重要分量),政令刑罚不重则社稷的安危兴衰就无法保证。
电视剧《孔子》1991年版第三集36分
只记得一幕:一个奴隶男孩大叫“孔先生说了,奴隶也是人!”,然后被割去了舌头
人若能将华夏的礼乐典籍尽皆掌握 取其精华 被加以丰富 才可称得上博学 人若能像文王周公那样 使天下太平昌盛 才可称得上多才
经典
服化道叹为观止,张黎版逊色多了,尤其是编舞,每一出都设计用心,真正构筑了春秋礼乐的图景(虽然礼乐崩坏,但礼乐仍在)。
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浓厚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和寻根热的痕迹,如把孔子塑造的略显呆滞,如对孔子童年的刻板刻画,但磅礴大气的表现风格、严谨的服饰礼仪、悲凉苍茫的影像气质,已经足以使此片不朽。子路死,颜回死的场景,师门聚餐饮酒的桥段,都令我怆然而涕下。
看过几集,缺点明显,节奏慢,另外时代变化太大,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于重视个人发展而不重视生产力发展。
基本是都是按照《史记·孔子世家》与《论语》拍摄的,这部剧对先秦时代的礼仪考证做的很到位。也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寻根文化下的中国影视文化。
有教育意义
孔鲤不错,出境太少了。。。
文王操
非常考究。原来先秦的古人这么朴素,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到情感都有一种朴素、纯真的美感。
用心又尽力,很难想象这样的电视剧的出现。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是因为剧本身就不想让人快速消化。节奏奇慢,只有在最安静的时候才看得下去。考证太棒,可惜当年经费不够过于简朴,可话说回来现在还能有谁这样拍?那一代前辈自己在给自己拍绝唱,就像孔子在他的时代一样。
坚韧悲良有余,温和之气不足
何其荒凉!王绘春的老年孔子是迄今大陆影视古代人物的巅峰了。重刷第三遍。
光光从服化道和对礼乐的还原就值得五星,对孔子的刻画也不是英武的政治家,或是迂腐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学者。美中不足的是剧情篇幅比较短,结局有点匆忙。
这部很经典了。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必将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
第一眼就征服我的,是服化道方面的极致还原。要做好此类传记历史剧是很难的,首先要有一部剧该有的戏剧冲突;其次在创作方自身对孔子其人生、其思想有着深刻的把握,经过巧妙的艺术手法消化、反刍,保证所有观众能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所以本剧对孔子的刻画好在这两点:第一,在艺术方面达到了极高境界。第二,对于孔子这一充满争议的文化符号,成功做到了批判性赞美,由此在史观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根本让人感觉不到是在拍电视剧,就好像真的是先秦历史再现一样,古朴苍凉的氛围,孔子坎坷不凡的一生,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整个制作组非常棒!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堪称教科书一般的一部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