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打分:3.8 星
生生不息——《狗日子》评 小学毕业后,对文字的评述基本就不再从字句、语法上开始了——基本的说话都没学会,拼凑出的不算文章。文字如此、绘画如此、电影亦然。 个人对一部影片的喜恶,很简单:是否能够让人进入故事,是否能否对人物产生共鸣。再简单些,精神上能否打动观众。 由于观众不同,观影上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人仅以青年男性视角解读下纪录片《狗日子》。如有不妥,概不负责。 《狗日子》讲的是两个老头儿和一群小猫狗共同生活的事。老人以拾破烂为生、猫狗以老人为生。生,是全片主题、也是主体。我们不妨从“生”开时说说这些狗这俩人。 生猛 全片用DV手持拍摄,全地方话进行。 内容上:对垃圾场、废弃楼房、扒手、警察、买破烂的人等等表现均无任何回避及刻意。人间的脏乱、人与人间的不信任、老无所依、人人不易处处可见。 剪辑上:大块完整素材直接切换、细小情节略做过渡、背景音同期收录稍有粗糙。 猛而不兀,男子气十足。 生动 如果讲争吵、面对世界的拼争是阳面,小动物的出现自然对影片起了柔化作用。反差的美始于自然,调和后的对照可谓生动。 举两个例子: 1、张玉锋老人带着最喜欢的小狗出外拾破烂,一路安好抵达市区城中村垃圾场。老人逛马路一样在垃圾堆里翻翻捡捡、小狗自己觅食。过了一小时老人捡差不多了,吆喝几嗓子,狗没了。于是踩着三轮儿四处找狗,直到傍晚,怏怏而归。回家后看到其他猫狗欢蹦乱跳,不由得嘟囔走丢的小狗。。。半夜了,老人都吃完饭准备关灯了,走失的小狗突然跑了回来。惊讶、欣喜、安心瞬间在老人脸上出现。接着赶忙抱抱小狗就给它盛饭,怕它被别的狗抢专门放到高处吃独食。 2、张玉锋老人终于迎回了老搭档,十分高兴。为了让搭档继续留在身边,除了把赚到的钱分出去部分外,还会说说那个卖菜的妇女。从她是哪个人、哪里人、家里情况一直说到其生活起居、通常过来时刻。搭档越听越认真,不时的点着头。直到说到她最近不太来了,搭档忙问为啥不来了呢?那啥时候再来呢?就继续絮叨,天暖活了她就又来了。哦。。。。。。 生气 张玉锋老人对猫狗好,脾气不好。他是长子,才一结婚,媳妇就想分家,就把媳妇打了,才结半年个婚就又离了。 有来收破烂的,不叫门就乱翻乱捡,张玉锋二话不说就是连卷带骂。来人自知理亏,还是口气强硬废话几句才走。 有精神病来找鞋,非说是老人偷的他的鞋。老人就跟他据理力争、来人反复就一句话翻来覆去的扯,老人就不停的跟他说。终于急了,就赶他走。精神病那是什么精神?必然继续边摸着鞋边说话。老人就继续赶他。。。。。。 生活 张玉锋老人文革时期也精忠报国,直接把毛主席语录刺青在自己胳膊上。如今除了逗弄猫狗,只有惬意时才露出花臂怀念下往日时光。 当高墙矗立,当白雪飘落,当春暖花开,当再次鸟语犬吠。张玉锋大爷依旧在拾着破烂,三块钱俩人吃;依旧不肯去跟子侄居住;依旧下雨蹲屋晴天晒暖。 镜头中的就在身边,就在眼前。经过导演的提炼,这份本真还原回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暂时只思考影片里的世界。画面截至,偶尔反思。 原来都是生活。
老人家满嘴的粗口,也是,不少人年轻时未必说脏话,随着出来社会面对压力更多,还有受到周围人影响,脏话慢慢就会自觉不自觉说出口,而老年人也很多很粗口的,著名的“巴士阿叔”就粗得够街市够真实。
老人家活得通透,意识到老了没有创造力,没有价值,人家就当你是负担,巴不得你干净死了好减省资源,他完全是自己顽强地活着,他是不幸的,因为老无所依,但他又是幸运的,这样的年纪还能自食其力,很多老人家可能已经半失能或失能,如果没有家人或者养老金支撑,就只能等死。
为了一对破鞋争斗也是可笑复可悲。
1967年,刺字表忠心,为了国家奉献忠诚,都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先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像老人家这种也算为国家献出过一片忠心,那么国家又为他做过什么?80多岁的人,养老还得靠自己捡垃圾,和狗相依为命。忽然想起很经典的一个事,从前说得好听: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现在呢?
狗比人更可靠,比人还忠诚,奈何狗无法给人物质上的支持,但有这份精神的力量已经难能可贵。
“毛泽东时代,车子丢在那儿,不锁,没有人偷,现在,不行了“,老夫妇到张爷爷这里只为买旧车,买了回去也不擦,因为擦干净了还会被偷走。
张爷爷活地坦荡肆意,他负起了为人子和为人兄弟的责任,还付起了供侄子念书的责任,直到老年也不倚仗别人。日子过得艰难、东西被小偷偷过多次,但碰上没有手脚的乞讨者他还是会给上五元钱。这个老人也挺倔,侄子多次提出要接他回去和自己住他不愿意。他年少习武,文革的时候又是”中流击水“派的头头,为表忠心还在胳臂上刺了许多字,很侠气,所以面对和他争论甚至还要动手的买车人他毫不退怯,排队买酥饼被人嫌弃他还把别人骂一顿。他八十二了,但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拾荒老人。
这样一个纪录片,我不希望看到煽情,所幸导演也没给我们呈现”光明的尾巴“,老人去空楼捡玻璃的时候,有一段他往返楼上楼下运玻璃的镜头,挺长挺慢,看的时候我在想怎么把这一段拍得更有技法一些,导演也用了俯视镜头,但没有《四个春天》海报里仰拍天井的静止镜头那么有冲击力,回过头来再想想我觉得这个片子根本不需要表现冲击力,导演把他的视角传递给我们就很好,没必要去修饰些什么。
片子里,张爷爷也不是一个完人,为了多赚几十块钱,他刻意抬高了收车价,侄女打电话要用车来接他回老家,他反而因侄女买了车把侄女骂了一顿,他在哀叹老了活着没什么意思的时候也会哀叹世风日下,连张师傅都看出他是在固守旧念,跟不上时代发展了。所以我不会把张爷爷看成是遗世英雄,但也不会过分怜悯他,他活地自由、真实,这一点远远胜过我和许多人。
猫猫狗狗排成行,拾荒老人当自强。谈笑不忘当年勇,离别始知情谊长。
狗日子,唉,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
百人百态
人不如狗,鞋火葬场。
鞋就火葬了吧 鞋我都报案了 包里面还有诗…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吧!
批评居然这么多...我觉得作为本科毕业作品已经很不错了,题材有意思,主人公也非常有戏,只不过是剪辑稍有欠缺。期待导演更多的作品!
老不如死,苟活不如狗活,技法无可学之处,张玉锋的风趣坦荡撑住片根,大陆游民影潮仍旧汹涌。
跌宕起伏是纪录片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本片没有遇到这样的故事,实属正常。
一个人的性格,与周遭的格格不入,只与自己的思想境界相融。
题材很赞但是剪辑时导演还不懂得加以克制,所以这部作品并不适合在电影院里面看,很容易胸闷气短。拍纪录片的人有的时候要懂得保护你的拍摄对象,怎样尽量地减少观众对被摄者的误解,更加公正对待一个生命,这其实是一个很需要人思考的命题。
张师傅出来后变得有意思,作为毕设作品已经很了不起了。
2021-029之前有幸跟冯导睡过一个房间,后来偶然跟师哥聊天发现认识,当时拍片子的机器还是借给他的。哈哈哈哈圈子真小,今天偶然再次翻起来再看,有时候生活中有趣的一些点是要纪录下来的
虽然格局较小,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狗日子 (2014)
7分。作为毕业作品来说,可圈可点了。虽然粗粝但贵在真实,贴的很近,按时间线来看跟拍有年多两年。素材还是蛮丰富的,不过可以再简练一些。
自食其力的倔老头儿 话粗理不粗张师傅回来和包包走失那里 老头儿真性情
挺好的,老了捡捡破烂,不靠别人,不受气,不看人眼色
开头给狗的镜头太多,并不能表达什么,只能证明导演功力还不够,不过作为去废品站买过东西和收废品的人打过交道的观众,对里头的情节感触更深
80岁拾荒者与猫狗相依为命,给兄弟娶媳妇供侄子上大学!纪录片https://v.ixigua.com/Nh6Cn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