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实在很难想象这是一部连载在《周刊少年jump》上的作品,大概死火海之类的传统王道漫画设定已经不能满足时代了。我们都需要更刺激一些的东西。
当然,比起这故事的背景设定、烧脑的剧情走向,在主角团决定向壁外探勘被“妈妈”截下的那一段才是真正让我有一种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心脏病的恐慌惊悸。
她说——
看完这段话以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说得真的好有道理啊!
你当然可以在这部动画里看到现实的隐喻,比如我们自己就是这座孤儿院里的孩子。
所以,看到这段话的下意识反应当然会觉得这个“妈妈”在扯淡,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她用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剥夺一个人的自由、尊严、权利、生命,这么振振有词、这么无所畏惧、这么毫不心虚,天哪,还有比她更糟糕的反派吗?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以为这个“美好”的小世界就是一切真相。
甚至我们仍然这么相信着。
可也总有人要站出来,问:
然后呢?
然后呢?
然后呢?
假设他们逃出去了,而且是最完美的结局,所有38个孩子一起。
外面的社会是什么样?鬼主宰着世界,人都是奴隶和阶下囚?或者有一群人在某些角落生存着,举步维艰、韬光养晦、等待着发起一场战争,或者其实只有特定的人被选为肉食,其他人可以在鬼的社会里靠出卖同类正常生活。
那这些孩子的结局呢?
也许是找到同类,寻求庇护,甚至向鬼投靠,谋求生存,或者发动革命,夺回家园。
也许死在了途中、也许活到了最后。
我没有去补原作漫画,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
但是,当一切尘埃落定,到了最后的最后,他们到底追求什么?就像所有童话故事的结尾,当公主和王子在一起后,他们该追求什么?
答案就是细碎的生活。
一块遮雨的瓦片、一张暖和的床、一群相爱的家人……
到头来,不还是“妈妈”说的许多美味的饭菜和满满的爱吗?
最终,被一场疾病、一场意外、一场寿终正寝夺去生命,和被鬼夺去生命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也许你会说,区别大了!
前者之下,我是自由的!我抗争过了!我活过了!
我们真的自由吗?
是不是因为我们都觉得“鬼”是可以战胜的具象化存在,所以不能降服于它,必须奋起反抗?而绝症、意外、自然死亡,它们不可战胜、它们无从了解,所以被它们打败,就不算失败、不算输了为人的尊严?
这会不会其实是另外一种错觉?因为我们正被困在“孤儿院”里,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夜晚可以发现真相,所以我们才把这里发生的一切当做理所当然?
又或者,就像《骇客帝国》里,墨菲斯早就带我们领略过了真实的世界,然后拿着一颗红色药丸和一颗蓝色药丸问我们,“吃下蓝色的,忘记一切继续待在孤儿院,吃下红色的,就没有回头路了。”而我们选择了蓝色。
很多时候,让你陷入困境或者把你救出重围的往往都是同一种东西——你预感到了恐惧,却无法阻止自己对真相的渴望;你追求到了真相,却又害怕接受真相。
毕竟,无论选择红色还是蓝色,它都是“要完”啊。
如果注定我无法翻越出口的栅栏,我只希望,妈妈,再骗我一次吧,让我心满意足地死去。
但是,答应我,再聪明些,这一次,一定不要让我发现真相,好吗。
讲完了。
也许有人觉得我是在扯淡,这么一部简单的动画里,哪看出这么多有的没的?
我不想说那句烂俗的读者和哈姆雷特的老话,但在所有好的作品里,我们都应该可以看到自己,所以如果你能在我的这篇激情扯淡里也看到一点全新的自己,那就最美好不过了。
欢迎来个人公众号“十三兰德”找我玩。
一遍遍听着伊莎贝拉之歌,我开始觉得它本来可能是有歌词的,编完曲之后因为一些原因去掉了词但留下了词的调,变成了一首哼唱曲。
伊莎贝拉对孩子们的爱形变但质不变,想让所有孩子好好地活到变成食物前,没有歌词如同现实中的她无法亲口对孩子们说出孤儿院的真相,但从哼唱里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她本质的无私和纯真。
听的时候想着艾玛会有艾玛版本的伊莎贝拉之歌,好像能看到在伊莎贝拉的无声打压下依然决定带走孩子们的艾玛,她的爱、信任和顽强。诺曼的版本是一种严丝合缝的未雨绸缪,这2分29秒仿佛看到了诺曼在一个又一个深夜里为他的好友和孩子们思考着逃跑的无数种计划。诺曼将理性与冷静的一面完全献给了需要他的孩子们,恐惧与假设只面向自己。雷的版本则更苦涩,仿佛在诉说着他从出生起那无法忘却的记忆和镶嵌其中的真相。他选择烧了孤儿院与之同归于尽,本质也是想要燃烧自己那无人可倾诉的无奈和孤独。
一个晚上把动画的十二集看完又花了一天将漫画追到最新一话,感觉作者在一步一步将视角从农场的人类中心扩展至人类世界和鬼的世界共同存在却又相互隔绝的整体世界观。在目前动画剧情的整十二话之中,故事聚焦在爱玛等人如何发现真相,计划逃出农场,摆脱成为鬼盘中餐的命运之上,鬼和人类在此处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自然关系”,一方捕猎,则一方逃跑。这不是你死我亡的平等生命博弈,而是在“自然”法则之下的进食与收获,狼对于羊,猫对于鼠,鬼对于人。鬼和人类力量的悬殊,在第一话就已经呈现,在之后的剧情中关于鬼的信息则是少之又少,于是在越狱篇中,鬼对于爱玛等人而言还没有达到实在意义上“敌人”的程度,鬼是死亡绝境的象徵,被鬼吃掉是既定的命运。而谁是敌人?妈妈是敌人。
同为人类,承载着相同命运的妈妈和爱玛等人站在了意识的对立面之中。既然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知道真相是痛苦不堪的,既然知道现状是不可改变的,是在围墙之下度过幸福的一生直到死亡的瞬间,还是生命的时时刻刻都为那不可得的自由和自主而痛苦挣扎?是不是无知是最为幸福的活法?幸福和自由可以对等吗?
妈妈(伊莎贝拉)作为食用儿童出生在农场,无能为力地目送着好友离开,跳到围墙之上发现眼下是万丈深渊;她的女性身份让她有机会成为“妈妈”,也因此成为了农场持续运作的生育机器,生育之后她又回到了农场成为了管理食用儿童的饲养者,亲手将每一个孩子送到鬼的口中。
绝望的死循环。每一个环节都将她吞噬得干干净净,她有千万个理由放弃,去编织幸福的泡泡。
温柔又体贴的妈妈,亲密又可爱的家人,简单却可口的食物,虽然困难但也有趣的学习与测试以及时时快乐的游戏和玩耍,是不是些许符合当今人类社会对一个幸福童年的想象?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如今我们对于儿童的基本想象也就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或者更苛刻一点的说就是因为无知,所以快乐。但是在约定的梦幻岛里的儿童却又迸发出了另一种力量,因为天真,所以无畏,也许没有宏大的视角,只单纯的考虑眼前的状况,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思考,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又如何去实现。
妈妈所代表的成人意识和爱玛等人所代表的儿童意识也就体现着这样的对立。自由是美丽又残酷的,而天然的纯真让食用儿童们在绝境处没有放弃,并且不断地去思考,我想这就是越狱篇所传达的人的可贵之处。思考,即使痛苦,也不要放弃思考,自由的星星之火会在顷刻间点燃。
动画结束之后的漫画剧情,作者做了一种主体视角上的角度切换,以食用儿童为代表的人类在鬼的社会里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他者。
在去人类中心的视角下,人类是什么?在约定的梦幻岛的设定之中,爱玛等孤儿院的孩子有着两重身份象徵,第一他/她们是人类,有着自我意识的人类;第二他/她们是食用人类,是在饲养场出生成长专供成为另一物种(鬼)的食物。食用儿童不是在人类世界被鬼掠夺和侵占,食用儿童生产(出生)在完整的鬼的社会之中,是在鬼的社会的运作之中的一个日常而普通的环节。围墙之外是鬼日常生活的世界,食用儿童被鬼饲养,圈禁和驯服;完整高效的生产线,食用儿童按照既定的程序,被运输到鬼的餐桌之上,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和理所当然。而这一切在人类社会中,将鬼替换成人,将人替换成养殖场里的鸡,替换成鸭,替换成猪同理。
也许大多数人都可能在观看养殖场的日常饲养时或是在食用过程中会产生道德停顿的瞬间反思,却也不会企图改变社会既有的秩序和结构。人会饥饿,这样的自然需求又需要什么道德辩解呢?但是饥饿也许是饥饿,什么会成为食物却是由社会所决定的。
只是在鬼的社会里,人类被选择成为了食物。
在鬼的社会之中,人类的自主意识(思考)可贵吗?可贵。它是营养与可口的标志,且思维越是活跃的人,大脑的营养价值越为丰富,是稀有的上乘食材,仅此而已。鬼不需要考虑人的需求与情感,一顿饭而已,为了生存而已,有什么是应该谴责的?如果掠夺人类生命作为盘中餐是非道德的,是不正当的,那么养殖专门作为食物的人类,则是可以接受的,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人类农场的寓言在于:主体地位并非天然正当,我们应该反思当人类处于世界边缘地位的时候,我们又将如何自处。
主宰还是共存?
(虽然我看过的动漫不算太多,但是感觉jump系的漫画能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确实难能可贵,且爱玛更是作为团队的精神核心,始终坚持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纯真无畏,勇敢率直,真的很喜欢了。)
回想起来,满多设定和西部世界挺像的,隔绝的世界,主角产生的意义,一开始欺骗的悲惨的一生,纰漏产生的主角的怀疑,发现可怕的人生秘密,认识自己,与世界抗争或者妥协,斗智逃脱,血雨腥风,各方的利益纠葛,在新的世界的生存之道,,悲剧的黑帽和对真正冒险的渴望,当然西部世界里没有圣女。而且漫画深度还是差一些,但是依然是很棒的漫画,多年未见。
逃出去没地方躲怎么办,没事,有钢笔,而且拿着钢笔的sister一定会到主人公所在的农场并且把钢笔交给主人公。主要人物要被出货怎么办,没事,弄一个新农场来解决,新农场里一定会有协助者帮助逃脱。外出了要被杀了怎么办,没事,有鬼来救还教生存技巧,最后离别时再送上关键道具吊坠。到后期了没有战斗力怎么办,没事,多画几个没有一点伏笔的外挂人物。整个故事关键点的发展全是ご都合主義,步步为营的思维在突然出现的外挂面前显得那么无足轻重。看似命运是在自己手里改变的,但没有外界的助力则是完全寸步难行。去找避难所要钢笔,去人类世界的钥匙是钢笔,看资料要钢笔。一个巧合得到的道具在漫画里所占的比重太大了,难道不给人一种主人公的命运都掌握在一个又一个巧合之上的感觉吗?是否其他农场也有类似的逃出者只因为没有钢笔而葬送了生命?故事立意很优秀,但是设定大于展开。ps:鬼养人吃又到底哪里错了呢
电视动画《约定的梦幻岛》(以下简称《岛》)完结也有一段时日了。今天我就来夸夸它的优点,再顺便说一说它的可惜之处。
该动画第一话一上来就放了一段稍显诡异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微妙的气氛。主角三人间那富有新意的对话给人一种眼前一亮之感。这段仿佛就是在告诉观众:这可不是一部普通的动画!接着正片一播,它没有延续开头的诡异氛围,而是变得治愈温馨起来。与开头不同寻常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大大增添了该片的趣味程度。然后它大致介绍了一些设定。在这其中更是穿插一些违和的地方诸如“孩子们脖子上的编号”等设置悬念,来使观众进入节奏一步一步地看下去。不得不说,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动画的安排上来看,这个开头真的是非常有趣。
然后就是该话的重头戏:诺艾两人发现孤儿院真相。这一段的气氛被营造的异常恐怖、诡异,看得观众提心吊胆,屏息敛声,继而死死盯着屏幕。(不仅仅是气氛,动画设计的场面也看得人很是带感,气氛只是这一切的综合)观众随二人一起发现真相后的反应我相信是意料之内的震惊。动画前面营造的气氛十分到位,既有一种压抑之感,又有一种治愈之感,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违和感。再加上科尼的台词flag等,想到这一转折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即使这样,该片的趣味程度依旧不减。足以可见动画安排的高明。
接着来总体评价动画。动画有一个区别于漫画的非常富有特色的一点,那就是全程几乎无心里描写。虽然评论区和弹幕有许多人吐槽这一点,但我恰恰认为这正是该片的一大亮点。(要知道不管是什么表现形式加上心理描写都会显得很low)《岛》是一部很有意境的动画。它无心理描写,却把角色身上的那种恐惧、悲伤,得到治愈后的那种心情表现得十分到位,情绪饱满到溢出屏幕!第一话末尾,在诺艾两人得知真相后,艾玛在哭,而诺曼在笑着安慰艾玛,诺曼难道就不害怕吗?怎么可能,他只是一个孩子,他越是很成熟地去安慰艾玛,就越是体现了出这种恐惧,但是它不能在艾玛面前哭。要知道,诺曼可是要治愈艾玛的人啊!诺曼的这种对未知的恐惧无力,同时又心存希望,对未来抱有一丝期待,坚决要逃出去的这种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结合上超神的bgm这段我吹爆!
诺曼被告知出货的这一段,动画没有任何的心理描写,而是用了一段诺曼在走廊上走的长镜头。动画第9话4分到6分中间,强烈建议去观看,会刷新你对镜头的理解,这段处理得十分自然,表现力爆炸!诺曼的无力、挣扎,令人心碎的成熟看得人是如此的揪心!在对比上接下来与雷平静的对话,更是凸显出诺曼此刻的悲壮!
该动画的人物塑造堪称一流!这一点就不举例细说了。总之,你会感受到的是,他们不仅仅只是屏幕里的虚拟角色,更是有着自己的思考、感情、充满鲜活生命力的人!
该作的叙事手法也别出心裁。它不是上来balabala给你讲世界观诸如“4000年前人与鬼的约定……”之类掉b格的台词(这里不能再讲了,不然会剧透,二期动画已确定制作,明年出,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而是选择一种很高明的全是世界观的方法。第二话的末尾“即使外面的世界是未知的,充满危险的,甚至可能不是人的社会……“这样的台词,设置悬念,暗示了该作的世界观并未完全揭露,所展现的仅仅是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信息,要观众随主角们一起行动、探索才能一步步得之。这种叙事手法非常新颖,令人置身其中。 还有像声优、音乐之类的优点在此就不多多叙述了。
下面就说不足之处了。(希望大家不要只紧盯着我写的缺点或优点看)
《岛》的一大硬伤就是12集的篇幅过短,却要讲完漫画37话的内容,导致不得不导致把一些剧情删掉,这样势必会造成部分剧情的节奏并不是很令人舒服(当然剧情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我认为美中不足的地方。 下
面说的是比较影响观看体验的地方。从诺曼“出货”到“遗计定house”的过渡情节有点仓促、无力,稍显小儿科(动画的编排的问题) 雷和艾玛不约而同自暴自弃,实际上是演戏,分散妈妈的注意力,好让冬和吉尔达等人暗渡陈仓的这一段处理得不是很好。给人一种“咦?怎么就完了”的感觉。应该详尽表现出两人隐忍的心境的片段过少。
总而言之,《岛》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佳作。严苛的豆瓣给出它9.3的高分(2.5w人评分)。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拿同为一月新番的《盾勇》做对比。《盾勇》豆瓣评分为6.3(3.2k人评分)。这下你知道《岛》是有多优秀了吧。
总结一下。《岛》在剧情上的安排非常巧妙,没有任何逻辑上的bug(觉得有的跟我说一下,我会拿出实例证明你说的那一点是错误的,有些情节没怎么看懂的,也可以告诉我,我详细解释给你听)同样该片在制作、音乐、声优、分镜、作画上的表现都相当不错。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原文我投在b站上 //www.bilibili.com/read/cv2950491
果然是很杀时间的剧情向。能塑造出一个一点都不讨厌的圣母真不简单。追漫画了去w
制作不出意料的精良。原作的主角组不是少年,而是幼童。最重要的是叙事核心是位女孩……这在jump系中十分罕见。虽然斗智逃生的题材是邪道,但世界观展开却有着王道气势。*神户守果然是当今动画界最适合做恐怖题材的监督……
原作的前100话没得挑,改成动画也没什么好挑,每集末留悬疑的方式老套也很能唤醒人对故事的胃口。我其实一直觉得梦幻岛不连载在少年jump上就好了,不连载在jump上就可以让艾玛和雷的理想与现实主义间不和解,到达更深的地方吧。
已经很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了
披着小孩皮的成年人,就算是儿童天才也不是这样的吧?完全是成年人思维啊?而且一群从小被关起来哄骗的小孩哪来这么多知识?主角三人完全不像小孩子,其他年幼点的就像小智障...
神户守的最终话质量真高..
怪物VS天才的战斗。原作并没有着重描写吃人的恶鬼是多么的恐怖,因为逃生题材中只要削去主角对怪物的反抗力就已经足够让人紧张刺激和绝望,(类似恐怖游戏经典作品《逃生》)而这部番里,主角被削弱成11岁的幼童,而怪物方不仅是彻彻底底的异型,还有披着人皮的监视者,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现状啊!所以当主角最后彻底从怪物眼皮子底下逃脱的时候,难以想象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高潮。动漫的核心就是故事,而本番的剧情据说强到爆炸,不需要硬扣导演的功力,节奏,人设,声优什么的的加分项,哪怕原作漫画只是做成动图都已经能是优秀作品,只要制作组正常发挥,本季度霸权没跑。
吹爆漫画,但动画到底什么毛病非得第一集就生怕有人看不到一样的全力强调雷的异常,原作伏笔埋的那么自然,在揭秘后回想起来的惊叹感,全部白费。先给四星观望,气死。追评一下,非常反感动画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改成让他们讲出来,降低了整个故事、人物的信服力。第三集节奏崩成这样,不知道这么赶是为哪般前期的悬疑氛围营造不足节奏不稳,中盘往后到是越来越好了,最后一话吹爆!
第十集诺曼被出货哭一次。可是sister和伊莎贝拉的记忆闪回让我更揪心,都是曾心怀自由的梦想、最终放弃了和命运抗争的人,这更贴近残酷的现实社会一点。至于这个逃跑方案的可行度…我觉得喜欢就不要去较真🌚
孩子们,别长大,不然你会发现,这真的是一个“吃人”的世界
「不用放弃也可以的,雷。」
动画别自作聪明,按照漫画的剧情来就是满分!
看到第四集了,还是觉得人物都立不住,就像告诉你因为他们设定是天才,所以是天才一样。很多反应和细节并没有按照人设来做,就显得很分裂,再加上略显浮夸的动作表情,时而幼稚时而深沉的的行为,就很难让人信服并带入到这个故事。又想表现残酷的世界,又想表现友情和善良,然而具体的实施并不高明,高智商的表现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反而是走到哪里需要表现一下主角,就硬弄个情节来表现主角的机智勇敢,看的我很无语。后面要是没有转折的话应该是要弃了
据说原作很牛逼的。ps:花了一下午看了小一百章漫画,这就是个融合了反乌托邦、革命叙事、左派幻想、圣徒领袖的现代寓言啊,想不到作者还是个老左,希望不要烂尾。
看哭了,好感人。现在的我理想男友是12岁的诺曼。
这里有你想不到的治愈(胡说)。
《少年jump》新世代三台柱之一终于登场了!期待接下来的《新石纪》和《鬼灭之刃》。
全员狠人,集体智商演技在线
5个人用微信,8个微信群
美食养成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