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切伊·佩普日察的《我是杀人犯》(2017),最触及我的反而不是“杀人犯”的无辜表白,而是被奉为“英雄”的雅努什那惶然又茫然的眼神,他进退维谷,又没有选择,他必须将错就错,将肮脏的错误进行到底,因为他没有退路,除非他替代“杀人犯”。原来,“杀人犯”与“英雄”之间,在一个积重难返的沉疴体制下,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尽管我相信他原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才干的人,一个爱家的人。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事发地波兰卡托维兹市,正好是导演的出生地。影片获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及最佳导演。片头与结尾所特别标记的日期,正好相吻合。这天是1977年4月26日,正是所谓“吸血鬼”连环杀手卡里克·维斯拉夫被处以绞刑的日子。同时,电视上播送着波兰人民共得国卡托维兹市共产党第一书记爱德华·吉瑞克在劳动节期间,慰问工人的相关报道。影片特意让观众看到这条新闻,并非毫无用处。
时间还得闪回到1972年9月21日,因为这位书记的女侄儿,正是这起连环杀人案的第11名女受害者,这使得警方派出了一位年轻得力的干将雅努什·亚辛基中上尉,前来执掌这起连环杀人案的刑侦负责人。雅努什的上司奥莱克,同事马雷克、罗梅克、女同事希尔维克,成了片中刑侦的关键人物。其它,如检察院安杰伊·莫伦达,最终审理的法官隆斯基,都是执法一方的显要官员。
主管奥莱克跟雅努什说,如果案件侦破,他将会升职。书记爱德华·吉瑞克说,还将赠送别墅。这些诱惑当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恐怕还是人性当中天然的使命感,必须尽快破案,将这位冷血凶手绳之以法。雅努什上班第一天,就遇到了下属嘻嘻哈哈的不待见,他们大多不会相信这案件有突破性进展,官僚主义的不作为,让雅努什恨之入骨。他首先向好友马雷克开刀,让嘻哈不止的他离开会议室。
整肃之后刑侦室,面貌一新。雅努什甚至想到了理工大学的电脑,请求专家用电脑的大数据分析,排查嫌疑人员。这在那个年代算是最先进的了。但在上万名嫌疑人员筛查,无疑于大海捞针。就在他们分头进行时,出现了第12名女受害者。凶手每次的留言同出一辙:“30个女人会死,每个女人都代表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社会主义像鲜血一样红。”当然,他还不忘嘲笑警方一把。
2
但这事没有完。影片至19分钟,第13名女受害者出现于铁路边。这给警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主管奥莱克对雅努什说这是你最后的机会,刀已架在我们的脖子上了。怎么办。雅努什提议张贴一百万“悬赏通告”,但如雪片而来的举报信,基本上毫无价值。他判定下次凶手可能在公园作案,于是他布置警力在公园布控,并有女警员假扮普通女行人穿过暗寂的小径。
这次真的发生了,第14名女受害者遇害,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但他们没抓着。万分沮丧的雅努什,对当时进入公园的人员进行排查之中,发现了一个最有可能作案的嫌疑人卡里克·维斯拉夫。大胡子卡里克,跟妻子关系不好,但他疼爱一对尚年幼的儿女。那晚,他的确去了公园,且有邻居老太作证。妻子对他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早死,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他回来时烧了一双鞋。无缘无故的烧鞋子干什么。女死者的鞋正好被丢失。这让雅努什看到了希望。
在雅努什看来,至少在所有嫌疑人中,从正常推论上,卡里克的嫌疑最大。影片至28分钟,他们趁早上卡里克上班候车时,将他逮捕。被抓的卡里克说,我知道你们一定是把我当作那个“吸血鬼”,但我要说你们抓错了,我不是!
虽然卡里克被抓几个月,但都拒绝承认自己是凶手。警方在他家搜到了一根钢条,且当作凶器收缴。吊诡的是,自此便没再出现女受害者。这让雅努什的假定推断有了底气。他们决心向书记爱德华·吉瑞克汇报,声称“吸血鬼”连环杀人案已破。
逗趣的是,主管奥莱克抢功,说是计算机帮的忙,而雅努什按捺不住打断他的话,是我们布置了警力撒下了天罗地网,直接破了案。这是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论功行赏。第二天,报纸便刊登了“杀人连环案已破,凶手已抓获”的新闻,这轰动了整个波兰。雅努什当仁不让的成了举国皆知的英雄。妻子高兴,儿子写作文为这样一个爸爸倍感自豪。
问题是,英雄树起容易下来难。相对应的是,卡里克家的窗户玻璃被砸碎了,愤怒的人们,轮番的去卡里克家谩骂,连他两个孩子也不想上学,他们对母亲说,同学们都说我们是杀人犯的孩子。荣光与羞辱并行于光天化日之下。
3
这时,警方却收到了自称凶手的来信“你们还没有抓到我,这段时间,只是因为我病了。”这触动了雅努什,让本来就不踏实的他,决定要找到铁证。他让拿到这封信的罗梅克不得外露。他一如既往地做卡里克的工作,只要他承认罪行,就不会处死他。他跟卡里克一起看矿工足球队比赛,请来他的一对儿女探视,跟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礼,但都是无用功。卡里克就是不承认。
影片后半段,基本上都是在做卡里克的说服工作。让一个无罪的人承认有罪,这无论如何都荒唐至极,何况还是连环杀人案,他多少条命都抵不过这罪大恶极。卡里克说,我去公园是因为我去了酒吧。但那家酒吧一年前就关了门。他为何撒个谎。正好来了一个叫克里斯蒂娜的女人,解答了这个疑问。她说卡里克撒谎是因为不想让她出丑。
原来卡里克那晚是去跟他的情人克里斯蒂娜约会。卡里克说过妻子不爱他,跟很多男人乱搞。而克里斯蒂娜跟丈夫关系也不好,一个月前离了婚。克里斯蒂娜说他是一个好人,你们肯定抓错了。但雅努什说你已没有选择,要么沉默,要么失去一切。
其实,这就像是对他自己说的。年轻警察罗梅克根据留下的字条,在精神病院查到了一名疑似凶手科斯奇内。果然,当晚,这家伙就杀了妻子,然后自焚。罗梅克后悔没有跟踪下去,以至让科斯奇内再次杀人。雅努什则让罗梅克万不可追究。但他还得向主管奥莱克汇报。奥莱克说3500万波兰人民在卡里克被抓后,都松了一口气,你也有了新房和彩电,可你现在说凶手不是他,是那个自焚的科斯奇内,你让我们怎么向人民交待,如何说的清。
如此,这样的社会氛围不可能有纠错的勇气和真正的倒逼机制,只能听命于人治的善恶喜好。雅努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妻子特蕾莎听从丈夫同事马雷克,有关表示严重质疑卡里克的作案可能,劝说雅努什勇于面对,但被他拒绝。妻子失望之下,便带着孩子弗兰克离开了他。从得到新房子和彩电的喜悦之中,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这不见底的黑洞,还不见尽头。犹如我们常说的,撒了一个谎,就要有无数个谎来填充。
4
这时的雅努什,真是愈错愈奋。他一边继续做卡里克的工作,一边向外寻求解脱压力的办法,他找上了发廊妹安卡。安卡的父亲早年逃到了奥地利,她也曾偷渡过都没成功,她想合法的得到去奥地利的证件。至于雅努什对于卡里克的善待,不止是想让他承认罪行,早点了结这个让他头痛的案件,还混合着同情、不安和内疚。
捧上去的英雄下不了台。如同奥莱克说过的,这是你的错,如果你也把我拖下水,我会把你像臭虫一样碾得粉碎。如此,在一个强大的官僚体制下,“我们的英雄”,迅即转化成“我们的狗熊”,只是分分钟的事。
是的,他不但将失去一切,还将身败名裂。最主要的是,上司和书记都不愿看到这份同享荣誉的丧失。从这点上说,雅努什只是这个强大专制下的一个小小的蝼蚁,他跟囚牢里的卡里克其实很相似,只不过他是体制的囚徒而已。陷入自我迷失的雅努什,终于迎来对卡里克的庭审。这将意味着这起连环杀人案将有一个彻底的了结。庭审中,卡里克的妻子见钱眼开,向雅努什索要一百万悬赏金。她为了这,不惜让一对儿女在庭审上说谎,提供伪证,栽赃丈夫。
世道人心成了专制下丑陋不堪的试用品。但卡里克依然拒绝承认罪行,这使得主审法官隆斯基决心发回重审,也就是说这起案件将可能全部被推翻。如果这样,那雅努什这一方所荣享的一切就彻底“黄了”。现在到了你死我活,雅努什已无退路。他只得祭出“杀手锏”。他让女友安卡在酒吧引诱这位法官,并一起到酒店房间。他则跟罗梅克按下快照,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绝望的卡里克用牢房的被单上吊,没死成。雅努什也没有把法官与安卡亲密照递给隆斯基。但再次开庭,隆斯基却宣判了卡里克的死刑。这其中最大的功劳当然是“献身”的安卡。安卡也如意拿到了去奥地利的相关证件。雅努什送她上火车,他俩这段露水缘分也就此告罄。但这起由谎言构筑的“连环杀人案”并没有完全终结。影片至99分钟,他们还要继续完成这荒谬的最后一章,即绞死罪犯卡里克。
由于托维兹市没有死刑室,当时就在警局一个临时车库,对卡里克处以绞刑。伴随着铁葫芦的链条声,当踩踏板一个个翻起,骤然一响的嘶叫,吓得雅努什往后一跳,仿佛同时也判处了他的死刑。这真是荒谬体制下的一个双重判决。“凶手”卡里克死了,制造这起冤案的雅努什,连同这个不可救药体制也等同于被判了“死刑”,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升任局长的雅努什少校,面目全非,脸上明显浮肿,身材显得臃肿不堪,正值所谓“波兰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案展览”,他面对的正是卡里克那张模塑的脸。这张活的脸,毫无表情形如枯槁,与玻璃柜里的卡里克,并无二致。
这个展览一直到1990年才结束。那也正好是波兰迎来新生后的日子。1989年12月29日,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并同时修改国徽,波兰人民共和国不复存在,推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同时终止。
2017、9、14
和日韩两版的《我是杀人犯》完全不同,指涉也深刻得多。 第一印象是阴郁的色调不多见。然后是镜头十分简洁。比如精神病杀妻,拿着铁棍切擦拭血迹,叙事太凌厉了。由此显得剧情有点拖沓,特别是色诱法官一段,于主线剧情毫无影响,只是凸显了男主的堕落,连情人都可以利用。许多近景,男主的眼神变化深入刻画他陷入深渊的历程,演得真棒。在男主堕落和男副蒙冤的背后,批判了当时波兰的政体。
人性,制度,以及群体的劣性导致最后的结果。
我是杀人犯,其实是警察的自我独白吧,或许有无数次可以回头的机会,但总是在要坦白的那一刻,给他人打断自己误解,然后自我逃避与欺骗,最后越推越深,剩下的就只能是心灵上的折磨了。其实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真会去努力寻找真相吗?
其实还想问,真正的12个妇女杀人犯到底是谁?是那个精神病患者吗?其实或许也不是,但为什么抓了沃尔克以及患者自杀后,就不再出现杀人事件了呢?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故事主要围绕一个青年警官被任命为调查组的主管,追查一系列残暴杀害女性的案件而展开。
电影一开头,一位被残忍杀害的女人在工厂外被警察发现。阴郁的镜头,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
青年警官亚辛斯基收到消息后,来到警察局报到。上级告诉他,将任命他为“吸血鬼”案件侦破小组的主要负责人。这不仅是因为亚辛斯基是个很有干劲的小伙子,更因为最近一位被杀害的女性正是工党第一书记的侄女,上级希望他能够尽快破获案件。
亚辛斯基升了职,朋友来和他一起庆贺。但他自己却并不开心,因为这个案子相当棘手。凶手不仅杀人,还诛心。他向警察寄来信件,声明他将杀死30个女性,献祭给红色的社会主义。
从凶手的作案动机来看,此事并不简单。因此,亚辛斯基更加不能掉以轻心。第二天一早,他就召开会议,讨论案件的各个细节。在会议上,有人嬉笑,有人捣乱,但亚辛斯基还是展现出了理智精明的一面。眼下,警方已经掌握了一些线索,比如凶手的鞋码是42号。再比如,从信件中他得九分、警方零分的口吻推测,凶手很有可能是个球迷。然而,对于案件大家仍旧是一头雾水。
为了尽快破案,亚辛斯基动用了超前的计算机技术。通过与凶手的483项犯罪心理特征进行比对,查找到了2万个嫌疑犯。这个庞大的基数让人抓狂。就在此时,凶手再次出动,又一名女性的尸体在野外被发现。上级十分火大,开始对亚辛斯基施压。
亚辛斯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让警员们纷纷假扮成女人在夜间出动,希望以此吸引凶手。果不其然,凶手出现了,警方在公园附近发现了尸体。这一次,警方将嫌疑犯的范围缩小了。当亚辛斯基把公园里的的人员名单,和计算机的嫌疑人名单比对之下,一个人的名字浮出水面:沃尔克·卡拉斯基。
这个男人不住在任何犯罪现场附近,但很熟悉地形。他是名警卫,有三个孩子。经邻居证实,他常常对老婆实施家暴。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在一位受害人加迪克死后,沃尔克就搬家了。无数疑点引起了警方的怀疑,于是逮捕他也顺理成章。
刚抓获疑犯,上级和亚辛斯基两人就兴高采烈地向工人党第一书记报告,称他们终于破获了此案。然而,实际上沃尔克在被捕后一言不发,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警方能够找到的所谓证据,也都苍白无力。妻子曾见到过沃尔克在夜晚烧鞋子。警方也在沃尔克的家里找到了作案的“凶器”:一个包裹着皮革的钢棍儿。但沃尔克却始终没有开口承认。
终于,亚辛斯基向沃尔克摊牌了。他为了让沃尔克认罪,欺骗他说如果认罪,就不会被绞死。沃尔克看破了亚辛斯基的诡计,于是佯装同意,然后把认罪声明吞进了嘴巴里。好在,亚辛斯基及时将它拿了出来,并交给了上级。然而,之后的一件事却让整部电影的剧情急转直下。
真正的凶手再次寄来信件,称自己生病了,不能完成他的计划——在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上杀死30个女人。亚辛斯基再次一筹莫展。他安排手下去调查最近刚出院的精神病人,这一查可不得了。一位叫科涅奇内的男人,在警方调查过后,杀死了自己的家人,之后自焚身亡。
面对慌乱的同事,亚辛斯基假装十分镇定。然而,回到家里,亚辛斯却基向妻子承认是自己抓错了人。科涅奇内就是真凶“吸血鬼”。
之后,极为讽刺的一幕出现了。当亚辛斯基询问上级,万一我们抓错了人怎么办的时候。一心只想往上爬的上级和一心只想稳定民心的书记,开始露出可怖的嘴脸。他们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而纷纷用荣誉、别墅、彩色电视机等好处迫使亚辛斯基早日结案。最终,沃尔克被判有罪,含冤而死。
纵观全片,《我是杀人犯》的好看不在于它是一部讲述犯罪故事的探案片。而在于,它借助探案片的外壳,抽丝剥茧地揭露出官僚体制的黑暗之处。
影片前半段的悬疑感,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与《杀人回忆》《十二宫》类似的犯罪电影。但随着亚辛斯基一步步探寻真相,他人性之中由善到恶的转变,使得影片愈发深刻。在知道真凶后,亚辛斯基逐渐黑化,并开始为了结案而不择手段。在法庭上,他因为一直找不到沃尔克作案证据而十分苦恼。于是,便让沃尔克的妻子教唆孩子们作伪证。
可惜的是,当法官听到了那些糟糕的证据后,一度表示要驳回案子。这可把亚辛斯基急坏了。于是,他又心生一计,让自己的情妇去勾引法官,然后拍下两人在一起的照片,以此威胁法官改变想法。
可以说,影片中对男主角心理变化的细致描摹堪称一绝。比如,亚辛斯基和儿子的两次掰手腕比赛。开头时,亚辛斯基刚刚当上主管,因此他全力以赴,毫不相让。这反而还引来妻子的嗔怪,就不能让一下小孩子嘛。当知道自己抓错人的时候,亚辛斯基和儿子又掰了一次手腕,这一回儿子却很轻易地战胜了他。此时,真相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根稻草,压得亚辛斯基奄奄一息,绝望至极。于是,他索性助纣为虐,一黑到底,将一个无辜之人送上了绞刑架。在这个过程中,他泯灭了良知与人性,演绎了一出令人惊骇的“制造杀人犯”。影片的结尾,当亚辛斯基站在谋杀案展览厅中,望向沃尔克的人面模型时。一股强烈的讽刺感油然而生。
在这个影像中,一实一虚,相互呼应,更凸显出本片的主题。到底谁是杀人犯?又是谁制造了杀人犯?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一个人说你是杀人犯时,你不会承认。但是当一百个、一千个,甚至一万个人说你是杀人犯呢?沃尔克后来在监狱中,也开始疑惑地反问自己。“我杀了那些妇女吗?我也搞不清了。”
在影片《我是杀人犯》中,真正让人害怕的并不是自焚的真凶。而是在权力的威逼利诱之下,警察为了步步高升,书记为了政局稳定,法官为了自身利益,而“合谋”杀死了一个无辜之人。1977年4月26日,沃尔克在警局楼内的车库中被实施绞刑。1990年,波兰那个臭名昭著的系列谋杀案展览厅被拆除。
面对这一幕幕真实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我们不能遗忘。而对于本片所讲述的故事,我们也不应把它仅仅当作一起冤假错案来看,它关乎历史,更关乎人性。同时,它也随时在提醒着我们,权力对人的腐蚀是多么的危险与可怕。
波兰对于历史的追溯,在东欧各国之中,是相当有力,也是相当犀利的。这部源于真实案件的影片,很好地解剖着当时的社会与政治现实,也在剖析着人性。在恶的制度之下,人性是靠不住的,人性的善良终将湮灭于黑暗之中,而制度之恶会渗透于社会的每处肌理之中。
沾了题材的光,可是导演组织素材的能力实在太弱了。主线模糊不清,副线累赘不堪,不是仅靠反复摇摆就能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也不是猛加配角就能体现人间百态。既无史料价值,也无批判价值。
前社会主义国家40年后拷问司法体制和人心叵测,不知道40年后的我们能看到聂树斌案的based on true story么?最后一个镜头那个对视太震撼了
#SIFF#意外见到了主创。属于比较成熟的作品,剪辑叙事都很流畅,两段主配乐印象深刻,男主表现也不错。
试想聂树斌和呼格吉勒图没有昭雪
#2017SIFF# 其实剧作真心不错(除了“真凶”自焚那段),男主的困境,软弱写得都很足,比较狠的地方是面对体制或者权力个人并不无辜也并不英雄(就这点比美国片好太多了),可惜配角都太……超验了,比如妻子搭档下属都好正直。剪辑和声音设计都很用心,搁今年一种关注里也是靠前的。
1. 社会主义铁拳下,有多少冤死鬼。事实不重要,我要完成革命任务才重要。我们的夏树彬案,拍起来是不是能够拿奖无数啊。2. 买彩色电视机,需要票,才能购买,跟我国一样的。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波兰首例电脑比对分析,嫌疑人心理画像,到头来不过罪与罚中圆场冤假错案;而歌舞升平的年代,文艺人士无不排队与领导握手,期盼领到一张彩电购物券
波兰社会主义时期的真事为原型。70年代初出了一个号称要杀30个妇女的连环杀手,在杀害12个时,警方逮捕了一个嫌疑犯。尽管证据不是很足,疑点颇多,从办案的直接负责人到警局负责人,都想尽一切办法让这嫌疑犯成为真正杀人犯。最后法官也被拖下水。影片想讲的是“我们”是杀人犯。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名字配海报才是真意
细思极恐的政治隐喻片。最可怕的并非凶手杀人,而是权力杀人,体制杀人。
叙事很成熟,剪辑也有特色。起码有电影的气节,这样的题材丝毫没有畏手畏脚。#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太棒了的电影。本身讲的是连环杀人案 但导演却是用平行于案件的视觉 如高层如何办事、官员如何陷害好人等把政府黑透了。真实事件改编 那么好的题材我国也有聂树斌啊怎么就不敢拍呢?呵呵[微笑]最后那个镜头效果太强了 谁是凶手?谁是杀人犯?就是看着对方的那个啊。
一开始还在想,哇,好纯正的社会主义风味刑侦片,比那些动不动就拔枪互怼的资本主义玩意有意思多了……后来,这并不是什么刑侦片啊,人要面对自己其实是非常难的,最近老是想起这句话“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SIFF20#最佳导演。要不是在讽刺社会主义,就显得太平庸了。
好啊…这样的剧本…可惜😔写不成
警方黑幕,可不只在波兰有。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