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前段时间对韩国的那个公寓的赞誉,这部"原作"才是真正的恐怖啊。中元节当天看的,命名残秽非常合适,比起恐怖,更多是指精神污染 和服的腰带刷拉刷拉的扫着地板,女儿吊着的兔子玩偶,黑白像素化的照片细看非常掉san,还有越来越憔悴的女作家 这远远不是结束,甚至可以说他们仅仅是窥见了怪谈的一角,他们都已沾染了残秽,女孩儿和女作家也逃不过 "烧啊杀吧"的命运。不要调查,不要讨论,不要说出来,不要看,不要听到 --很多怪谈追踪到底,会发现是同宗同源 卧槽主角也去世了 日本女演员竹内结子去世了,在她刚步入40岁的这一年。 26日晚,她还像往常和丈夫中林大树一起吃晚饭,饭后她独自上了二楼,看上去没什么异样。 次日凌晨,中林大树,在步入式衣柜里发现了上吊的妻子。救护车赶到时,竹内结子的心肺处于停止状态,现场没有发现遗书,在被送到医院后宣告死亡。 以下均来自豆友评论,记录下来以供后续翻阅 --我觉得那幅画是承载污秽和怨念的载体,显然和尚已经被画控制了,不然也不会撒谎说他没有见过那幅画,所以和尚是在保护那幅画,画在污秽就可以继续传播
--从这一段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表面上,影片中的人似乎在调查后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状态,大家都过着正常的生活。然而,每个人却又都相互联系着:女大学生九保和伊藤太太偶尔联系,下次搬家会搬到那里去;“我”也和九保联系着,由此得知每个人的近况。。。经历了如此恐怖的事件,按照常理,当事人应该避之而不及才对,尤其是女大学生九保,居然还要搬到死过人的房子里,而她之前就因为405室总是听到和服扫地的沙沙声而逃离,这实在是不合常理。事件之后,所有人貌似疏离,却又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也许当人们觉得已经逃离诅咒的时候,一只看不见的手仍在将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联系,是这部影片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每一个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都有一个恐怖的源头;上一个屋主死去了,下个仍会搬进来。。。细思起来,毛骨悚然。
1.形式有问题。原著应该可以很好看,电影改编太“小说化”了。它能做到的效果,小说都能做到;小说能做到的效果,它做不到;作为电影本来应该做到的效果,它被小说原来的面貌束缚住了,没有去做。
2.作为一部影视作品,通篇没有高潮。其实这个故事的结构很精致,类似于蝴蝶效应的环环相扣,导向的结局也很别致。作为小说形式时,这是没有问题的,很美。但是作为电影,太平了。
3.角色太多,难以形成认同感。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为了故事而舍弃了人物。
节奏特别好,特别有味道的一部片子。
然而评分对不起它的表现,可能有两点原因:
一、结局的刻意设计破坏了原本应有的含蓄美感。
二、部分观众审美情趣的缺失。
片名很有意思,残秽。刚好跟咒怨区别开来。
后者原地不动,沾上就死;前者四处流窜,有商有量。
叙事节奏控制得特别好,那种身临其境、不急不缓娓娓道来的劲头,予人强烈的代入感。
几个灵异怪谈的互相穿插,特别具有那种古代志怪小说的“民间传奇”味以及都市怪谈的“地摊味”,就像做菜要有锅气,这些怪谈段子串在一起,可说有内味儿了。
当然日本怪谈类影片也拍不少,这算正常发挥。
整个故事的叙述和推进,具备近年来类型片少有的正常智力水平,比较尊重观众智商。
一是采用了刚健朴实的调查员风格讲故事,就是大家一起实地考察、调取资料、多方打听,碰头商量的模式。
其实这种模式才是正常人类应当具备的,面对灵异事件的反应。
而且这种拍法已经在十二宫、杀人回忆等片有了成熟经验,应用到灵异片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像灵异咒、午夜凶铃那类主角时不常要降智推进剧情已经很蠢了,昆池岩和墓地邂逅那类主动去送更是假大空。
正是这种警察记者“排查”式、做笨功夫的故事推进方法,显得特别接地气和重实践,故事就很成立。
据说电影基于小说原作改编,其中有大量民俗学相关研究内容,剧本能有这么扎实的表现,顺理成章。
二来主角团显然都是智商在线,基本上都是集体行动,会利用到一切力量,不管是找物业找居委会,还是发动同学、联系线人、叫上编辑,均符合片中主角作为正常成年人的应有素质。
而且绝不作死,在该远离和放弃的时候,主动放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一点很难得。
当然一帮人半夜三更跑去旧宅调查纯属无事生非,大白天去不行吗。所以我才会说“比较”尊重智商。
全片基调是克制,渐进的,有一种含蓄的美感。
没有咒怨昆池岩那种极致加料,更没有欧美作品的廉价jump scare。
灵异恐怖片里面,【克制到位】真的是极其稀有的品质,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成片会显得相当高级。
然而,但是————
首先,我虽然喜欢本片节奏,但是部分情节却不够紧凑,纯属废笔,依然会给一些观众带来拖沓、缓慢的观感,相信这是评低分的原因之一。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种“慢吞吞”的叙述方式的。
(其实节奏明明不慢,只是部分情节有闲笔,不够精炼,显得累赘)
其次,结局既不恐怖,又因为这种低级恐怖太过直给,极大拉低了本片逼格,破坏了全片一直以来营造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氛围,直接拽下神坛。
我随便都能设想出至少三种完满收官的方式和节点,而且能有足够留白引人遐想;
但导演也许是想发挥电影对小说的技术优势,所以选择了这种愚蠢直白、但确实可以烧钱发挥预算的惊吓方式?无从可知。
1.调换一下顺序,先让学生不看新闻,主动和作家辞行,退出调查。
然后作家旁白总结告一段落,配合人海中学生渐去的背影。
最后,作家在新闻里看到学生邻居全家惨案。镜头一转打在作家脸上(就像《杀人回忆》镜头最后打在宋康昊那张大脸上一样),如果这个女主是个有演技的,那么展露自己演技的高光机会也有了。
然后全剧终,配合和尚取画像彩蛋。
和尚不能阴笑,这种突然阴谋论的调调极其弱智。反而让和尚一脸悲悯地祈福,会更有格调。
画像不要特写,犹抱琵琶半遮面最吸引人。
若非得特写,也不要给画像整那故作狰狞的特效,都什么年代了还以为唬小孩呢。
2.调不调换看新闻顺序均可。总之,学生辞行,作家旁白总结告一段落。
然后,作家在家里接到骚扰电话,屏幕一黑,完。(完全砍掉编辑部段落)
全剧终,配合和尚取画像彩蛋,同上。
3.学生辞行,作家旁白总结告一段落。
然后,作家在家里接骚扰电话的段落可有可无,依然砍掉编辑部段落。
镜头一转,和尚取画像祈福,悲天悯人。一边上字幕一边播放这段,直接作为收尾。舒服。
最后,虽然结局有这样那样的不好,给低分的观众是不是确实有部分“慢”审美的素质缺失了?
快餐时代,各类奶头乐都要保证上来就直给,抓人眼球。
网文,必须每章都有小高潮或者扣子,吸引读者,平地抠饼;
辩论,必须每个论点都埋一个段子或者金句,调动观众,对面拿贼;
就连大片也是,动不动就要插点小幽默小段子活跃气氛,有必要吗?
这种跟其他直给型类型片相比,可能确实有点“慢”的片子,7分都上不了,不太科学。
本来可以上上劲,往灵异版《杀人回忆》《十二宫》努努力的片子,就这样被自己和部分“快”观众作死了。
题外话:
这部片子的调查员风格和民俗学背景,如果能继续保持含蓄高级的叙事手法,去拍克苏鲁题材,准火。
与大多数中式的恐怖片不同,日式(尤其是残秽)试图用一种平淡的叙述让你感受到恐怖,一种从后背透出的凉意。而中式恐怖大多是由音乐和画面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一种来得快去得快的恐惧。
在此,我不想评论两者的优劣(两者都是电影的表现手法)。
言归正传,本片由一个女大学生久保独居的离奇经历开始,在与一个女作家的书信交流中,两人对此产生了好奇,便决定一起寻找到事情的真相!(好奇害死猫)
从女主久保租住屋的衣服摩擦榻榻米的声音查起,妇女上吊案,婴儿哭泣事件,再到杀婴案逐渐浮出水面,最后追溯到九州的煤矿矿难。(售货员自杀,骚扰电话,老头离异死亡,阿婆的怪异行径,精神病男子,九州矿难遗址房主的死亡都是依附于上述这条主线上的)
层层推进,逻辑严谨,不简单地依靠恐怖的音效以及令人恐惧的画面,通过事件的层层深入,让人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恐惧,这是日式恐惧的一大特色。
无论是中国大陆的恐怖惊悚片,还是中国香港的灵异片,都不可避免地用音效来渲染氛围,而且由于某些原因,最后一切都只能归咎于精神问题,幻觉,梦等载体,无法形成严谨的逻辑,大多数片子最后都无法解释片子前面所描述的内容,但是日剧可以最大限度的构建自己的鬼怪逻辑。
当然一部片子无法做到十全十美(我个人意见)。回到本片,残秽意图营造一个步步深入的恐怖环境,但是它在构造这个严谨的逻辑的同时,用了可以说是大量的小故事来勾连这条主线。正是由于故事的众多,纵然有一定的联系,也难免会让观影者存在观影的困难。假设只看一遍,你能叙述出她们调查的几个案件吗?我想我是不能的。
再者 ,从九州矿难事件到地基上的建筑物都发生灵异事件,无论从地址,时间,载体,两者缺乏必要的逻辑。仅仅凭借矿难者的怨念,难道是只要与这个怨念有一定的关联都得受到诅咒?是从九州来的那幅美人图将怨念带到了事发地?还是说美人图就是载体?可是最后的编辑仅仅是记载这件事也被怨念所骚扰。这里的叙述不够清晰,不像贞子中的录影带和咒怨中的凶宅有明确的载体。
最后是美人图和寺庙中的和尚,美人图我的猜测是怨念的载体,而和尚是一个事件的叙述者。可是,片尾的和尚紧盯美人图,美人图渐变,是彩蛋?是暗示?是引申?不得而知。
最后说一句:好奇害死猫!
中村 義洋 出生星 情緒感覺哭家 South Node 南交點 靈前生一直做的事今生留有前生一直做的事可繼續做的事、今生 分析 清楚 細 處女星 分析 清楚 細 12房其中1房
这是地道的日式恐怖片,怪谈主题的,如果你看过新耳袋那就应该体会到这类风格。剧情很连贯,制作精致,气氛渲染很好,只是有怪谈类恐怖片的通病就是比较缓慢,没有大的起伏,文艺片的节奏~~~寻求刺激的可以不看了
近年来日本最好的恐怖片。恐怖片最高级别,不靠一惊一乍的音效,不靠突然出现的恐怖画面,不为了吓人而吓人,真实感爆棚,让你觉得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片中回忆穿插细微雪花感避免混乱赞,叙事清楚,条理清晰赞,主角不作死,情结合情合理赞,隐藏细节做得好赞,真是非常难得的好恐怖片,赞爆了。
比较本格的恐怖悬疑,CG太渣,不如不用
其實完全可以結束在我和久保告別,後面加入的尤其是辦公室黑影的五毛特效,有些破壞原著小說的美感。由我的講述開始再由我的講述結束,後來我和相關人員的經歷就由觀眾自己想象(前面已經給足線索,如新家玄關的燈,久保重新開始聽到摩擦聲等)堅持這種概念恐怖不挺好的嗎?最後那些膩味的把戲畫蛇添足
还挺恐怖的,但更惊讶的是日本人对于“史料”的保存,真是什么资料都留存着,难得.....
冗长的民族学考据是我尤其喜欢原作的最大原因(这也是原作颇遭扣病的一点),电影把这部分给简略后为了弥补”污秽感“添加了一个商业性的结局,这个做法是挺聪明的,但结果就是造成影片在类型和套路上的矛盾,浪费了一个杰出的伪纪实文本。另外再次推荐原作,人文社科类学者应该能发掘不少乐趣:)
小说还原度很高!以及结尾不改就好了。最恐怖的其实是“不了了之”啊~
把我吓惨了。。。。。。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情景再现+多人角度叙事+推理,忍不住想到中村义洋之前的《白雪姬》和《预告犯》;该片最可怕的是恐怖的延续。
近两年看过的最好的恐怖片,不敢相信评分只有6.7。这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了,从一件小事,去考究历史怪谈。有看过这种小说,类似我以前很喜欢的冤鬼路系列,但是电影的话大概是没有的了。里面的“很多大家听过的类似的怪谈,有可能都有相同的起源,彼此有联系”这个理念我真是非常喜欢了。
中村义洋离开伊坂幸太郎的小说,离开滨田岳之后,越来越不知道他想干嘛了,一会儿社交网络的杀人事件,一会儿治愈系推理片,一会儿小说改编恐怖片,都是风格杂糅,拉里拉杂,把个人特点降到了最低,哎,这个导演是不是也不应该太期待咯。
3.5;剥洋葱般层层盘绕下去,表象不同的事件汇合,抵达不可知的黑暗核心,寻访过程抽丝剥茧,笼上现实外衣更具可看性;闪回中的年代亦层次分明,通过不同的画质影像呈现时代氛围,「怪谈」吊足胃口,一气呵成;若修改结尾能成就四星。
头吊屋顶荡秋千,身藏地板碎碎念,焦黑矿工道冤屈,鬼画公主变妖邪。咒怨追本溯源人类学考,以侦探片形式进行的学术化层层考究挺有创意~
拍成这样 我其实是不满意的....不过现在的鬼普遍都缺乏社会责任感 你说说你 不去惩罚造孽的人 偏偏跑来吓唬无辜群众....什么心态!
一本标准的J-Horror。什么都能拍的中村义洋,变成了一个面目模糊的行货导演。片中怨灵不以真面目示人,而是扭动爬行的阴影,更像黑泽清《回路》里被禁闭的又带有传染性质的可怕幽灵。比较喜欢不断往回推论建筑故事的讲述,结尾连放大招好像解观众的瘾,但试问,现在的观众真吃这个吗?
其实不算恐怖,但近年终于有导演好好讲了一个有情节有逻辑的鬼故事,而不是全靠音效高能。结构很妙,所有线索汇聚成一个源头,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恐怖,和最后无处可逃的绝望。结局有些多余,可以结束在女作家家里的电话响起。另外感慨下日本对旧档案的保存可真好呀。
真的好无聊 叙事平淡如水 cg出来的鬼一点都不恐怖 最后结局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浪费演员 这片子理论成立的话 山西人民还怎么活
上作考證,下作傳染,通篇都是疲軟的觀感。
商业娱乐片入围电影节竞赛单元...难怪导演自己都感到意外。其实,原作具备了成为艺术电影的”条件“,但中村义样只想拍一部恐怖片,结果把竹内结子吓得半死,哈哈
这应该是今年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了,一种理性的恐怖,没有吓人的音效和一惊一乍的镜头,只是一步步的往更远的地方推理,剥茧抽丝,越来越远,直到不敢再推理下去为止。最后的结尾是有点画蛇添足但也着实吓人。感谢导演用了五毛特效让人没有太具象的恐怖点,不然接下来的两个月我都没有好觉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