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1中华道路:序言。
E02中华先祖:禄丰古猿、云南元谋人、周口店北京猿人、广西崇左人、山顶洞人,中华大地上的传承没有断过。
E03农业起源:一般认为“五谷”包括谷子、糜【méi】子、稻谷、大豆和小麦。谷子泛指带壳的,这里特指稷/粟/小米;糜子指黍,去壳之后为黄米;水稻是南方的主要作物,在北方版本的五谷中常被“麻”替换;豆类统称菽;小麦自西亚传播而来,用来制作面粉。《三字经》中的“六谷”为“稻粱菽,麦黍稷”。
E04文明起源:仰韶文化(河南渑池)、西坡遗址(河南灵宝)、凌家滩文化(安徽含山县)、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城头山遗址(湖南澧县)、良渚文化(浙江杭州余杭),史前文化在黄河与长江流域多元一体。
E05邦国时代:特指夏国前的“国”文化。石家河文化(湖北天门市/江汉平原)疑似受到了陶寺遗址(尧)的影响,陶寺遗址与同在黄河沿岸的石峁遗址相互勾连,又分别因外部侵入/气候变化而衰落;良渚文化比肩埃及文明同样突然衰落。
E06夏王朝觅踪:禹的父亲“鲧【gǔn】”治水不力被处死;“大禹”受到禅让登位;“启”开始家天下;“太康”失国;“少康”中兴;“桀”荒淫无道。
E07殷商兴亡:成汤是商代开国之君;太甲被伊尹放逐三年;盘庚迁都殷;武丁缔造商代辉煌,也是知识青年下农村的先行者;商纣王帝辛的故事家喻户晓。
E08商代文明:甲骨文系最早的文字;青铜文明到达巅峰,礼器、兵器、乐器无一不精;玉器成为身份的象征;商代白陶成为原始瓷器的代表;酒文化盛行。
E09武王克商:古公亶父将周都城迁至岐山脚下周原(陕西宝鸡),开始筹划翦除商;其三儿子为季历、季历之子为周文王姬昌、季历之孙为周武王姬发。商王纣荒淫无道、东夷之乱全盘牵制商朝,周武王在今洛阳市孟津县开展军事演练,史称“孟津观兵”;两年后他正式伐商,发动牧野之战。
E10周公摄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摄政七年,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 他受到孔子的极力推崇,是以德治国思想首创者、中华文明奠基人。商亡后,商纣王之子武庚和负责监督他的管叔、蔡叔一同反叛,周公平叛后,用分封制管理天下;再配以宗法制,嫡长子是大宗、其他子是小宗,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周公主持营建东都洛邑,在明堂宗祀文王,创立“周礼”,使整个社会走向礼治、德治;周公还作乐,使周朝形成了礼乐文化。孔子所主张的“克己复礼”,就指的是周公的礼,他的思想和周公一脉相承。
E11周王室的衰落:周朝在第5代国君周穆王时达到顶峰,但周王室的衰落也随着周穆王征战戎狄、破坏周德开始; 第9代国君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认为是“天子失礼”的开始;第10代国君周厉王继位后,任用荣夷公、采用残暴手段统治民众,成语“道路以目”便出于此;周厉王被民众暴动赶走后,主流观点认为召公、周公联合执政,称为“共和”行政;第11代国君周宣王(周厉王之子)继位后,出现了“宣王中兴”;第12代国君周幽王(周宣王之子)继位后宠幸褒姒,发生了“烽火戏诸侯”的经典亡国故事。周幽王废除正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后还进行追杀,申后的父亲是申国的国君申候。申候联合曾国、犬戎进攻西周,犬戎在骊山脚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宜臼在郑武公、晋文侯、秦襄公的护送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时代,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作为封地的宗周故地早已被犬戎占领;郑武公和父亲郑桓公、儿子郑庄公被称为“郑氏三公”,是周王最为倚重的诸侯,但随着双方实力的变化也和周王渐行渐远。名为“周”的时代,周王的身影逐渐沦为诸侯争霸的模糊背景。
E12春秋争霸:从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开始到公元前476周元王元年为止,共历时294年,史称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齐襄公被杀后,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先回国,公子小白回国路上和管仲有了“一箭之仇”,但回国后仍拜管仲为相,尊王攘夷,史称“齐桓公”;齐桓公攻戎狄、救燕国、尊周礼将燕王踏入的齐国领土赠与燕国、对战楚国令其继续向周王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葵丘会盟后,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之后的争霸主要是晋楚之间: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晋文公,辅佐他的人有介子推等(山西介休的子推燕);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报楚成王昔日之恩;其后的楚庄王三年不理政(成语“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后楚国与晋国展开邲【bì】之战大胜;鄢陵之战后,晋国重新成为霸主;弭兵之会后,各诸侯国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E13孔子:孔子从小生长在周礼文化保留最好的鲁国(周公旦的封地);颜渊去世后,孔子不愿意卖掉自己的车,因为自己是士大夫需要乘车;鲁国卿大夫季孙氏在家里享用天子才能享用的64人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并不迂腐、看重行礼时的内心遵从、对礼进行了改良;孔子以教育为己任,是兴办私学第一人。
E14列国变法:魏国李悝“习射令”后主持全国性变法,《法经》影响了秦律、汉律;平籴【dí】法,国家平价收粮;吴起先去鲁国,后不被信任奔魏国,见证了李悝变法后,在军中进行一系列改革,大败秦国,写成《吴子兵法》;魏文侯死后,魏武侯不再信任他,吴起投奔楚国,受楚悼王指派主持楚国变法。齐国稷下学宫,搜集人才;孙膑去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田忌。在最弱的燕国,燕昭王千金买马骨;草鞋雨伞土里土气的虞卿受到了赵王的重视;苏秦合纵,身配六国相印;商鞅带着《法经》来到秦国。变法之人多不得善终,只有国家的强盛保留了下来。
E15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骑兵从车兵、步兵种脱颖而出,赵国胡服骑射后成为强国;鬼谷子的徒弟孙膑智斗庞涓;纵横家张仪为秦国破坏齐楚关系,纵横家苏秦为燕昭王灭齐;魏国上党献于赵国,秦赵发生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代替廉颇,长平之战大大压缩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E16诸子百家:公元前500年轴心时代,发生了春秋史上的百家争鸣。儒家亚圣孟子是孔子孙子的再传弟子,先会梁惠王,再去齐国稷下学宫(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学术中心),抨击墨子;儒家集大成者荀子一直得不到认可,不能配享孔庙,他提出法后王、性恶论,还培养了两个法家集大成者李斯和韩非;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发扬者庄子与孟子同时代;庄子的好朋友惠施是名家代表,朴素逻辑和辩论思想的代表;阴阳家代表邹衍,大九州说思考世界。
E17秦国崛起: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爵制改革、土地改革(允许私有、买卖、继承)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广县制,建立起新型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的基本框架,所谓“千百年之法皆商鞅之法,皆秦法”;统一度量衡,建立各种标准化制度。太子驷继位后,号惠文王,商鞅被车裂。
E18秦始皇统一中国:疆域统一,韩、赵、魏、楚、燕、齐不到10年陆续被灭;攻打岭南、匈奴,开疆拓土;修建秦直道和秦长城。文化和经济统一,以小篆和秦隶统一全国文字;统一度量衡、改革币制,统一全国经济制度。大兴土木,同时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中暴死于沙丘,不久之后秦帝国轰然倒塌,先后仅15年。,
E19楚汉战争:刘邦早期游手好闲,当了亭长后,吕公将女儿吕雉许配给他;项羽爷爷是楚国名将项燕,从小想学“万人敌”的兵法。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邦带着萧何张良投奔项羽项梁,项梁将在民间放羊的熊心立为楚怀王;楚秦大战,楚怀王承诺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项羽巨鹿之战大破秦军,吸引秦军主力,刘邦直捣咸阳、与乡绅约法三章;刘邦与项羽隔壩水对峙,他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项伯建议刘邦登门谢罪;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将楚怀王远徙湘南,将刘邦封为汉中王;刘邦入蜀,张良建议烧掉栈道、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领关中;楚汉战争爆发后以鸿沟为界;刘邦继续搞楚,垓下之围。
E20郡国并行:刘邦称帝后采取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用的方式,其中七大异性诸侯王最为有名: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茶、长沙王吴芮、韩王信;后刘邦逐渐剪除异性诸侯王,与同姓诸侯王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企图用血缘亲族关系稳固政权;刘邦死后吕后当政,吕后死后吕氏家族遭到铲除;汉文帝刘恒在任期间,贾谊献《治安策》,文帝选择休养生息;汉景帝刘启在任期间,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等同姓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版乱”;汉武帝刘彻即位后采取“推恩令”,进一步弱化诸侯势力。
已经看到了第25集 观后感 Review 一句话概括内容梗概: 感叹人类历史发展很快。泱泱华夏, 台词摘抄: 1.《中华道路》丰富多彩,绵延不断。神秘的北纬30度。轴心时代。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百家争鸣。太牢礼。程朱理学。以礼治国。阳明心学。(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徒法不能以自行。北魏均田制。隋朝三省六部制。太祖长拳三十六式。武王伐纣。乡愁。 l2.《中华先祖》吴新智院士,旧石器时代,古人(猿人)→新人。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小长梁泥河湾人,云南元谋人,北京周口店北京人,火🔥。广西崇左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贾兰坡)。 3.《农业起源》。仙人洞遗址。马尼士。新石器时代。民以食为天。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良莠不齐。粟王朝。谷,小米,磁山⛰️文化。人猪🐷合葬。五谷六畜。兴隆洼遗址。 4.《文明起源》。河南渑池县。瑞典安特生,仰韶文化。标志着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安徽凌家滩遗址。辽宁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华第一龙🐉。兴隆沟遗址,陶人。湖南城头山⛰️遗址。良渚文化,玉琮。岫岩县,玉猪龙🐉 5.《邦国时代》。石家河遗址。禹伐三苗。文尧。陶寺遗址,圭表。石茆遗址。陶鬲。玉琮,玉钺。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满天繁星到月明星稀。 6.《夏王朝觅踪》河南禹州。鲧gun。禹步,禹陵。二里头遗址。水书,水族,水书先生。夏桀,十七位。家天下。新砦期文化,太康失国。傩nuo舞表演。后羿代夏,少康中兴,王城岗遗址。 7.《殷商兴亡》公元前1600年,17世31王,500多年。玄鸟生商。成汤,伊尹,鸣条会战,《汤誓》革故鼎新。尚白。伊尹放太甲,厨圣。盘庚迁都。殷墟遗址。武丁&妇好。帝辛,羑里墓。《周易》。吕尚,百家宗师。牧野之战。 8.《商代文明》刘鄂《铁云藏龟》甲骨四堂。六书,造字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傩舞。酒。青铜器,后母戊鼎。金鼎文。 9.《武王克商》周原。吕尚,文王拉车八百步,渭水钓鱼🎣。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东夷之祸。孟津观兵。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10.《周公摄政》元圣,周成王。岐山转鼓🥁。分封制&宗法制。宗周,家国同构。何尊(中国二字),镐京(西安),东都洛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周礼。制礼作乐。礼乐文明。
第二集 人类先祖 随感
史料翔实,电脑模拟画面生动,配以院士和专家的解说,让远古时期的历史变得可观可感。对于历史爱好者或者想获得历史科普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影片。
这一集观看过程中还是很有感触的,一方面因为自己有过科研经历,越发感叹于考古学家甘于寂寞、不畏条件艰苦和失败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是多么宝贵。另一方面,也感叹于宇宙之浩大和生命进化的神奇。人类几百万年历史发展至今、主宰世界,都是可追溯、有缘由的。不愧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物种。
其中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讲到人类开始直立行走、腾出手可以利用工具的时候,旁白这么说“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是我们掌控世界的关键所在”。这句话对于今天仍然适用。想到之前吵的比较火的一个话题,机器人未来会不会取代人。我觉得机器人既然属于人类创造的使生活更便捷的工具之一,掌控权依然在人类手中。
第三集 农业起源
截至目前的考古研究认为,世界农业起源于一万两千年前的中国,水稻是人类第一种种植的农作物。
六千五百年前 河姆渡文化时期 耜耕农业
四五千年前 良渚文化时期 稻作农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
猪是人类最早大规模训化和家养的动物
五谷丰登的五谷: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和小麦
六畜兴旺的六畜:狗,猪,鸡,羊,牛和马
农业的发明与定居聚落的涌现是国家产生、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的起点。
第四集 文明起源
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
凌家滩文化
红山文化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良渚文化
各个地域,部落的文化发展和交流共同繁荣
中华文明的最早时代呼之欲出
第五集 邦国时代
华夏集团 ko掉三苗部落
陶寺遗址 很可能为尧舜之都 后急剧衰落
石峁文化 后急剧衰落
良渚文化 距今5300-4000年 后急剧衰落
公元前2000前后 中原文化崛起
第六集 夏王朝觅踪
夏朝 公元前2070-1600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禹是建立者也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但因为当时没有可流传的文字或者他们的文字现代人看不懂,还原这个朝代变得比较困难,目前仍在进行之中。
第七集 殷商兴亡
公元前1600年 青铜文明时代
开朝之王 成汤
商朝第一位贤相 伊尹
鼎既是祭祀用的礼器,也是国家权利的象征。国灭则鼎迁。
公元前1320年 盘庚迁都 殷商时代开启
殷墟遗址是第一个有证可考的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武丁时期 其治国有方,史称武丁盛世
妻子妇好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女英雄
最后一个王 帝辛 即商纣王
在位期间逐渐远贤臣,亲小人,比干以死谏之,却被其剖心。后迁都朝歌。继续和爱妃妲己纵情享乐。
在位期间对周人怀有戒心,关押周臣姬昌七年,姬昌在关押期间研究八卦,编著了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后被释放。
姬昌被释放后,势力更加强大,姜子牙辅佐。儿子姬发继位后,进一步养精蓄锐,于公元前1046年出兵伐商,史称牧野之战。商朝惨败。纣王自焚。
至此,一个延续五百余年的朝代宣告灭亡,周朝自此开始。
第八集
以为这集要讲周代了呢😂
甲骨文字在可追溯到商代晚期,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商代畜牧业和农业已十分发达。
酒曲酿酒法出现并延续至今
商代同时也是青铜器高度发展的时期。青铜器又是礼器,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代表商代青铜器的最高水平。刻于青铜器的文字称为金文。
玉器同时也是权贵身份的象征。这一阶段的制玉工艺也进一步发展。制陶业也相当发达。
以上种种皆表明,商朝时期的中华文明已相当成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为中华文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第九集 武王克商
牧野之战前后,有些内容和前面有重复
第十集 周公摄政
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具有非凡才干和无私美德。周武王在创建周朝后两年病逝。武王深知只有周公才能治天下,想让周公继位,但周公没有答应,让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由他辅佐。其摄政七年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不仅建立了封建制,家天下的政治格局,使初建的周王朝政治稳如磐石。也开启了三千多年的礼乐文明。而摄政七年后,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对周朝和周成王一片赤胆忠心。不愧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圣人,也是几百年后出生的孔子的榜样。
第十一集 周王室的衰落
盛极而衰,历史向来如此。盛极时期,总会有那么一个或几个角色开始膨胀、腐败,为所欲为,最终失民心,失天下。周穆王如此,周幽王更如此。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谁当皇帝都一样,都是我大中华的人,重要的是每个朝代建立的并刻入中国人基因的文明。
第十二集 春秋争霸
公元前770至446年为春秋时期
这个时期西周王室已气若游丝,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日益壮大,开始了争霸和霸主轮流当的时代。西周建立的礼制逐渐被各诸侯国僭越和抛弃,争夺霸主靠武力和战争,谁有实力谁谁就是赢家。
实力最强的春秋五霸,一种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第十三集 孔子
这一集看完感觉很奇怪的一点是孔子在其身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中影响这么深远,然而在其活着的时代却过得如此落魄,周游列国十四年,竟然没有一个识货的君主。这仅仅用生不逢时就能解释的通吗?还是说这么多年他对自己的定位本来就是错的。他适合当一个老师,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但确实不适合当一个军师,不适合走仕途?
第十四集 列国变法
吴起这个人太狠了点,杀完三十几个邻里又杀了自己的妻子,看来在当时的乱世也没人追究责任
第十五集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齐楚燕秦赵魏韩
讲到军事和战争我就有点兴趣寥寥………
打仗不是靠蛮力,更多靠智慧。孙子和孙膑都是顶尖的军事家。
原来间谍也有不同工种,死间,这名字听着就很惊悚,佩服苏秦对燕昭王的忠诚。
第十六集 诸子百家
第十七集 秦国崛起
秦孝公和商鞅是秦国崛起以致最终实现统一霸业的最关键人物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商鞅变法。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为田开阡陌,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爵制改革等等。轻罪重罚,以法治国,最重要的是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以致秦国很快从一个小国蜕变成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国家机器。造就了一支无往不胜的虎狼之师。
概括来说,就是铁血政治,霹雳手段。秦孝公志向远大,商鞅有魄力有能力,君臣配合共同谱写了一首秦国由弱变强的壮丽诗篇。
第十八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赢政,一位强势的皇帝。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功大于过吧
第十九集 楚汉战争
终于明白李清照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看到这里也看明白了,战争时代要狠,和平时代要仁。该狠的时候选择仁自己就会成为对手的阶下囚。
第二十集 郡国并行
第二十一集 文景之治
第二十二集 汉武帝
看完这两集被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刘彻圈粉!一个爱民如子、宅心仁厚,一个文韬武略、功盖四方。都是及其杰出的伟人和政治家。最感动的小事分别是文帝驾崩前特地嘱咐国民丧礼简办,以及武帝晚年颁布的轮台诏全面反省自己并立即转变国策。伟人胸襟和气魄。
还有一个人必须有姓名,苏武被匈奴关押十九年愣是不投降,最后全节而归。十九年………太不容易、太伟大了!
第二十三集 两汉经学
第二十四集 昭宣中兴
汉宣帝!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乌龙闯情关的刘病已!看来电视剧剧情也并不全是凭空捏造哈哈。
宣帝的一生很传奇,没有想到在民间生活的经历后来成为宣帝刘询治理国家的最可靠素材和最坚实根基。并且没有因为地位、权力和身份的巨大转变放纵自己,成为了一代贤君,最后成为和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并列的西汉四位拥有庙号的皇帝之一,实属难得。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流落民间的遗珠、天选之子哈哈。
第二十五集 王莽改制
最沉重的打击往往来自于内部…
第二十六集 光武中兴
额…没什么感想,看的时候有点困…
第二十七集 丝绸之路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十二年,全节而归。感慨没有发达交通的古代要出趟远门可真不容易啊,一晃就是十几年。
张骞和班固,两个人就像是为了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捍卫而生。
第二十八集 清议与党锢
看来看去发现政治也就那点事,好与坏,正与邪,各种流派和权力之间的角力,否极泰来,盛极而衰。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第二十九集 黄巾起义
张角,一个农民起义首领,借助道教的宗教力量和号召力在全国吸引了数十万徒众,最终引导了这场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战争。汉王朝虽然暂时没被打败,但眼看着气数将尽,黄巾起义大地震后后各地不断爆发小规模暴乱,皇帝继续听信谗言,宦官绑架皇权,地方和中央国库空虚,东汉末年甚至到了卖官鬻爵的地步,这样一个国家想不亡都难。改朝换代的时候快到了,三国的精彩故事要开始啦。
第三十集 三国鼎立
三国故事集中在这短短的40分钟,虽是惊鸿掠影,但也能感觉到这个时期英雄辈出,金戈铁马,气壮山河,是一段很精彩的历史,这也是吸引罗贯中写出《三国演义》这本文学小说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充分体现了战争和军事绝不只关于武力对决,更是关于谋略、智慧和胆识的艺术。
ps:查了下魏蜀吴三位创业者的资料发现,孙权是最年轻的。以公元220年作为三国鼎立开始之年,这时孙权38岁,曹操65岁,并且这一年挂了……刘备59岁,2年后也挂了……而且孙权是三个人中活的最长的哈哈。这样看来孙权也算年轻有为了。
第三十一集 诸葛亮治蜀
诸葛亮是个接近于完人的圣贤吧!刘备托孤后,任贤臣、平南中,著法典、兴盐铁,儒法结合。治蜀短短十一年,一改颓败气象,国富民安。纪录片总结得很好:诸葛亮集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于一身,一是忠贞:忠于理想、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二是大智慧:杰出的军事智慧、科技智慧和人生智慧。可惜他是在出师北伐而不得、在帐营里带着遗憾而死的。一篇《出师表》字字句句都是赤胆忠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生最后一次出师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理想和承诺献身的这份精神太感人了,把我看哭了…为他生错时代感到惋惜……
第三十二集 西晋统一
几点感想:
1.感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很可怜,战争频发,国家频繁易主。
2.刘备为什么生了刘禅这样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好没血性。反观诸葛一家三代为了蜀汉政权肝脑涂地、相继为国牺牲,真是令人不胜唏嘘。还有孙权后代孙皓,司马懿后代司马炎等,貌似都不具备一位贤君或者明君的品质,亡国也是早晚之事。
3.由上条引申,创业者们不能光顾自己辉煌,也要搞好后代教育才行啊!否则辛苦创下的江山,一代就给挥霍没了。
4.太平盛世好,也要居安思危。为自己处在和平年代感到幸运和感恩。
第三十三集 魏晋风度
嵇康,西晋大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一曲广陵散,道尽气节和风骨不朽。因不支持司马家族篡位夺权的做法,与当政者决裂,最终被杀
没想到他在世时影响力这么大,行刑时洛阳城万人空巷,都去为他送别,不简单
后来者比较出名的王羲之、谢安、陶渊明也大抵继承了这种嵇康或者竹林七贤的这种名士风骨。
魏晋风度最终概括为:关注广袤宇宙,追寻诗意人生,回归精神家园。ps:小知识:"魏晋风度"这四个字是后来鲁迅总结的哈哈。
第三十四集 门阀政治
这一集,感觉皇帝到了两晋时期当的都很窝囊,权力不大不小,尤其东晋,出现了士族和皇权共治天下的门阀政治局面。公元318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司马睿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一个私生子)竟然美梦成真当了皇帝,远远超过预期,这一句说的好直白哈哈。然而一山岂容二虎,士族和皇权之间的权力制衡和较量此消彼长。士族王庾桓谢几大家族先后出现,不乏野心勃勃想取代王位者。这种天下共治的局面总会被打破的。时代在等待一个真正的能力者。
虽然两晋时期政治凋敝,但却是艺术和文学十分兴盛的时期,比如这两集的嵇康,谢安,王羲之,陶渊明等人都是历史文化大名人。
每一集最后的结语都写的很好。“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十五集 梁武帝治国
南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深谋远虑、治国有方。尤其重视佛教,南朝时期寺庙盛行,梁武帝自己也身体力行,被称为皇帝菩萨。甚至晚年四次舍身同泰寺。他很长寿活到85岁。也可能因为过于年长,晚年脑力跟不上,慢慢迷信佛教,导致最终的侯景之乱:江山被抢,自己被软禁。最后因两月未进食,坐化于宫中。也算寿终正寝。Ps:小知识:之前的佛教徒是可以吃肉的。梁武帝时期颁布了和尚一律不能吃肉的诏令,从此这一禁令延续至今。
第三十六集 孝文帝改革
东晋、五胡十六国之后鲜卑族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胡汉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激烈碰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史之狱。第三代皇帝拓跋焘命令三朝老臣汉族人崔浩编撰鲜卑史,然而鲜卑贵族因不满于崔浩编撰的史书中如实记录了鲜卑族早期的不光彩历史,上疏奏章,导致崔浩一家被满门抄斩并牵连四大汉氏贵族,一共三百多人。深究原因,国史只是导火索,根本原因是胡汉之间的矛盾关系。
孝文帝拓跋宏时期,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并开启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比如改汉姓、易汉服、说汉语、以儒家治天下等。一系列举措卓有成效,最终使鲜卑族真正融入了中原文化的血液中。
旁记:纪录片中并没有解释,孝文帝为何下这么大决心,改革得这么彻底。是因为中原文化太先进鲜卑族文化太落后了吗,无精华可取?
第三十七集 北周武帝
宇文邕,又一个厉害角色。12年屈尊在专横跋扈的宇文护霸权下,做足了表面功夫。让宇文护逐渐放下心理防备以至于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挂了。亲政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一片欣欣向荣。其中比较突出的比如灭佛教、释放奴婢杂户等解放生产力,尊三老、以儒教治天下,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系列爱民政策使得北齐人对这个后来的君主爱戴拥护有加。北方统一后北周国力空前强大,凭借周武帝的文韬武略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统一中国已属志在必得之事。“北周武帝只需要完成最后一步,他的历史功绩就能与秦皇汉武比肩。”可惜天妒英才,公元578年,36岁的周武帝英年早逝,留下了他壮志未酬的遗憾而去。也让后来者隋文帝坐收渔翁之利。“他这一生都充满了睿智,果敢和悲情”。
第三十八集 陈朝兴亡
陈霸先,和朱元璋一样白手起家从村官做到了人上人的位置,牛就一个字!取代了南梁,开创了陈朝。可惜和北周武帝一样事业未竟,当了22个月的皇帝就撒手人寰。后来者陈文帝和陈宣帝都可算治国有方。可惜好景不长。此时北周实力进一步壮大并统一了北齐,恰逢此时陈宣帝逝世后陈叔宝继。此人没有政治头脑,荒于朝政,任用小人,整日吟诗作对、一派奢靡之风,亡国作派。对于北周来说,这简直是送到手里的肉,此时不灭陈朝,更待何时。
第三十九集 魏晋佛教
鸠摩罗什 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第四十集 再造统一
先捋一下隋朝统一前的南北朝时代。
长江以北: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长江以南:南朝。
杨坚,被历史和时代选中的天选之子,在中国版图自汉朝经历三百多年的割据和战争后再一次实现了国家统一。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前面还在为一代英主周武帝惋惜因为英年早逝止步于统一大业。看这集发现杨坚也不是等闲之辈。可以说北周的天下也是他南征北战打下来的。
不过他们家也确实依靠政治联姻获得了巨大利益。对得起他老爸杨忠为他创造的大舞台。他父亲是中级将领,父亲杨忠为他政治联姻后成为高级将领独孤家族的女婿。独孤家族一门十分强大,先后出了三位皇后并跨越北周、隋朝和唐朝三个朝代。依靠这种强强联合,他的女儿后来成为了皇后。加上他自己能力加持,宣帝和静帝年不是无能就是年幼,成为宇文邕逝世后统一天下的共主也就顺理成章。
ps:陈后主陈叔宝莫不是北周派到南朝的间谍吧,这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架势太配合隋朝的统一大业了。
第四十一集 炀帝功过
统一的隋朝:公元589-618年,经历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后就迅速被唐朝取代。
隋文帝杨坚务实英明,也为隋朝挑选了一个颇有能力的继承者杨广。杨广继位后踌躇满志,野心勃勃,一心想超越秦皇汉武功绩。他迁建东都洛阳,开凿京杭大运河,西巡张掖,开发西域,三攻辽东,完善了三省制和科举制。在位期间,在都城洛阳或者长安呆的时间不过6年,其他时间都在巡游,并且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西巡张掖的皇帝。他有野心敢实践甚至作为一名皇帝很拼命,也确实做出了很多实绩。但他也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民本思想。他实现的这些成绩比如东都的迅速建立、京杭大运河的的开凿、三次发动的辽东战争基本上都是用千千万万的百姓的血肉性命换来的。他没有爱民思想,把他们当做工具,也势必被他的人民淹没。虽然纪录片里面对这方面着墨不多,但只言片语和几个数字就能看出杨广时代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他们都是普通人,历史不会记住他们。但他们汇聚成的力量足以让这个王朝速朽。
第四十二集 贞观之治
历朝历代人民包括这部纪录片都对李世民赞誉有加,有口皆碑。不过这一集讲的太概括了,我没能get到他具体的形象却对他亲手杀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耿耿于怀。
第四十三集 武则天
传奇、长寿、完整的一生。
这是天生的政治家啊。经历前一任皇帝冷落、驾崩、被贬为尼,却能从谷底翻身,牢牢抓住李治的心,从昭仪、皇后、天后、乃至李治驾崩后成为皇帝。一人女人愣是白手起家在男权社会中走到了九五至尊的最高位置。关键是她治理下的国家一派欣欣向荣。本来这人生履历已经足够丰富了,没想到在她临死之前,忽然顿悟,一切成败都是过眼烟云,并且让后人们给自己更名为则天大圣皇后,和高宗合葬。并让曾经的仇人王皇后萧淑妃相关族人恢复就业。好强的武则天在临死前变得平和通透了。这个结尾也仿佛让她的一生得到了升华,并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除了佩服还能说什么。
第四十四集 开天盛世
这一集介绍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然而并没什么感想,也没感觉到唐玄宗多厉害
第四十五集 安史之乱
历史是螺旋上升还是无数的轮回呢?越看越觉得一切一切似乎已经发生过很多遍,无数个相似的轮回。科学技术和物质世界或许日新月异,但那套人类社会之间的游戏规则并没有什么变化。唐玄宗,一个早中期励精图治的盛世帝王,其功绩居功至伟,晚年却变成了纵情享乐、怠于朝政的人,这跟南朝的陈后主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人性这么多变,而且变化得这么极端,太吊诡了。
杨玉环,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史思明。配角而已,纪录片中没有过多交代。
“盛世的到来需要数代人的努力,盛极而衰却招之即来”。
“男人把政治搞坏了,让女人来负责,这是什么逻辑”。指责那些把唐玄宗晚年政治失利和安史之乱归罪于杨玉环的人。这部纪录片观点还是很正的。
第五十八集 宋金和战
宋朝的皇帝都不太行啊。宋高宗太垃圾了。没想到岳飞死的这么屈辱。
第59集 偏南东南
议和议和,还是议和。宋孝宗宋理宗不过一颗历史的尘埃。这个朝廷都不配有文天祥这样的忠臣。
第60集 东京梦华
这一集主要讲宋朝的经济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经济最繁荣的国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详细刻画了宋朝昔日繁华。
达到经济鼎盛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常年打仗,朝廷如此懦弱无能,经济还能这么繁荣。好像没有怎么分析。
第61集 宋代新儒学
张载 (横渠四句)
周敦颐 (爱莲说)
程颐程颢
朱熹
陆九渊
程朱理学,知识盲区,听得一知半解啊,没文化了。
第62集 宋代文化
这一集主要讲宋词,泛泛而谈,感觉略无聊。
第63集 契丹兴起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创契丹文字,草原上建城都,改世选制为家天下的世袭制。
辽太宗 耶律德光
建立昙花一现的大辽王朝
萧太后×韩德让
澶渊之盟
大辽迎来鼎盛时期
中国历史朝代主要有夏、商、周(西周、东周含春秋和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明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主要看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各地的考古活动。泥河湾、北京元谋等等,如果逛到各地的博物馆基本都可以从当地最早的历史和考古成果开始。
农业起源:
邦国时代:3000AD-2000AD左右
夏朝(邦国后期转为家天下的国家):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没有文字。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封建制,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此片的实质是中国社科院朴宪群把它分给各个研究室,敷衍成片。因为现在的中年研究者没有大拿,所以他们的叙述和讲故事十分单薄⋯⋯
1中华道路:宣传品的本色毕露,各种政治话语,比如虽远必诛,反腐博弈,中华民族的形成,乡愁,向心力等等。跟历史真实毫无关系。
揭示了中国从百家争鸣到儒法国家的形成。出镜的学者有:杜维明,彭林,黄朴民,杨国庆,毛佩琦,陈相灵(军),吴宗国,李学勤。思路清晰:拿特约嘉宾当枪使。
资料有孔府藏明圣迹图。
2中华祖先:实地拍摄了泥河湾人,禄丰人,元谋人,北京人,广西崇左人,山顶洞人的进化过程,非要坚持现在中国人不是非洲走出来的。学者有,刘建荣,成顺泉,姜础,吉学平。大咖有:Hans,吴新智,高星。
3(好)农业起源:考古学界的"植物人"赵志军在70年代引导马尼斯一起考察了仙人洞、并最终在浙江田螺山发现碳粒稻谷。这集有两次发掘的珍贵录像。还介绍了耜耕文明的良渚、北方的粟文化,磁山遗址出土了548个窖藏坑(刘勇),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出现了人猪合葬、和c型玉猪龙的现象(田彦国)。最后小麦在北方的登场。
4文明起源:从安特生在仰韶村发现彩陶并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开始,介绍了庙底沟、凌家滩的玉人。但提出安徽是中国最早的原始八卦,太突兀了。兴隆洼,城头山遗址。李新伟,张敬国,王宁远,王震中。
5(好)邦国起源:湖北石家河文化,片中把它解释为长江中游的三苗文明(方勤、孟华平)。这时山西陶寺崛起,"文尧",观象台20节令(何驽)认为圭表就是中国最早的概念。石峁壁画(邵晶、孙周勇、赵志军)大量燧石箭头,农牧交错带的衰亡。黑皮陶的良渚(许宏)可与埃及对比。
6夏王朝觅踪:先用禹州锁蛟井、汶川羌人的禹步引入,然后进入最重要的二里头(赵海涛,王巍、赵春青),五谷备,宫殿恢宏。陶文一贵州水书。叶舒宪讲绿松石的龙。卜骨的发现。启母石(魏继印)、新砦遗址、婺源的傩戏,太康失国(顾万发)
7殷商兴亡:垃圾!汤墓(朱凤瀚,王震中)伊尹祠、降生地,羑里,摘星台、鹿台。
8商代文化:甲骨和青铜器(宋镇豪、何毓灵、马柏成)。白陶
9武王克商:周原。皮影戏姜太公钓鱼。
10周公摄政、11周衰:贺兰山岩画、12春秋争霸、13孔子。这些都是拿事实和专家访谈来说故事,水平太低,不值得看。
14列国变法:里耶、纪南城(吴起)。周国平,陈晓枫,蒋重跃。
15战果七雄:湖北铜绿山的西汉冶炼厂(陈树祥)。遄台遗址是田忌赛马的场地。马陵山(黄新忠)。全片由很矬的陈相灵来解释。长平
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
看完了100集的《中国通史》
有一个很深的感受
曾经
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那些波诡云谲的朝堂政变
那些名垂青史的文人志士
那些兵荒马乱、烽火狼烟的残酷战争
.........
无一不随着文明嬗变、朝代更迭、时代变迁
湮灭在滚滚历史的车辙下
不论是传奇不朽的秦皇汉武
还是古今传唱的唐宗宋祖
亦或是千古一帝的武皇帝
........
他们都无一幸免
看着这部纪录片,在了解人文历史
汲取古人思想精髓的同时
我更多的在想:
几千年的沧海桑田,现在回首起来不过弹指一挥间
和瀚海星辰比起来,渺小如蝼蚁般的我们也终将随着大时代的大江大海逝去,
可是,一个人究竟要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才算有意义?
这让我不禁深思
与我而言,就是不去计较得失,坦荡、愉快的活着。
更多的是在現代社会里去寻找勇气和爱的追思,轻盈而饱满的活着,像水至柔。
写到这突然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每日锁定CCTV6。总比看杨洋们的偶像剧多点营养。
与其封几个小众艺人,不如多在寒暑期档少放些脑残剧,多放些这样的记录片给大家洗脑好吧?我朝官员的脑子都去泡药酒了吗?[白眼]
文案神似中考范文。
投入那么多,历时那么长的大型纪录片,居然并没有预期那么好。一集一集的内容和描述老是重复还有自相矛盾,而且有些东西略带主管,怎么跟历史书上一样就喜欢下定论呢,不能好好的偏重于陈述事实吗?
打开电视机,也就这样的节目能让我停留下了
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轨道上各自奔跑,总有一天他们会相遇,交锋,或者是在公元1644年,或者是在公元1840年,也可能是在未来的任何一天。
看到22集,不打算继续了。太墨迹,废话多信息量少,本想每天看一集带着复习复习中国古代史的,现在看来还不如直接看书来的快。
史观和角度夹带私货
题目太大,100集也只能泛泛的讲,很多点都没有涉及到,但作为一个科普节目,做到了该有的水平,非常适合入门级历史爱好者来学习。
最为关键的南北朝与五代十国这两个乱世完全避重就轻,所以不能给高分。
官方纪录片总算不再像资治通鉴一样只关注政治与军事了,经济、文化、甚至建筑、艺术的比例明显增加,汉以前的部分最新考古资料利用的也不少,有进步。
很良心了,基本算通俗易懂,虽然并不是100集都看了
要是我小时候能有这种片子看就好了
看完100集后恍如隔世
中国考古界有两股神秘的力量:1、正在耕地的农名 2、正在施工的某施工队
央视这个质量实在讲不过去
中国24史 多少的人物传记 可以拍多少的电影和电视剧。可惜近些年拍的越来越少。
前面的没啥兴趣,从夏王朝开始越来越好看【推荐大家来b站看啊,增加弹幕】
麻烦那些骂的能看完再说话吗?这部纪录片基本按照“军事,文化,政治,经济”把中国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一一阐述,文案绝妙,节奏稳妥,解说语气跌宕起伏,看着很有感觉,干货很多,评论也较为中肯,很难得的优秀纪录片
太好了,良心纪录片!应该好好出产这样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