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列宁格勒的牛仔,在大草原上追逐牛群”,这是我在电影认为里好听为最的一段,深沉的放纵,最接近梦想的声音。仿佛间,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飞机头,火箭靴,配上酷酷的墨镜,一服黑挺西装。这群酷酷的飞机头们,带着伙伴的棺椁,簇拥着梦想,出征。
这是物化的精神,便是飞机头。刚出去的宝宝是飞机头,狗子是飞机头。泊来的表哥,亦是飞机头,连伊叔的梦想,也是拥有飞机头。
我们追寻梦想的时间太久,
忘了,我们为什么追逐梦想
也许,只需要一尺阳光,一瓣玫瑰
一扎啤酒,一份收获
我们再次扬起那面大旗
光泽烨烨,出征
黑色的幽默剧,仿佛浓重的苦咖啡
看懂了经济人的狡猾
看懂了众听者的刻薄
看懂了监狱里的“杯”奏
喂狗的牛排,荒野的凄凉
却不懂,经济人的坦笑离去
死而复生的贝斯手
飞机头的林肯,
伊叔的大鱼。
如果我死在这片土地,
请不要埋葬我的梦想。
且听荒野的风吟,我将永远复活。
阿基·考里斯马基多数作品关注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对消费主义、文化霸权等现象持坚定的批判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夺目的人道主义光辉。风格冷峻,善用反讽、形式极简,标志性的“呆照风格”营造出疏离凝滞的电影效果。 这部荒诞、幽默、深刻的作品,虽然与多数他的现实主义作品风格上有所区别,但其核心部分却是一致的。《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用一则极富戏谑意味的故事,解构了权力结构的建立与演进,更是对当时苏联现实的揶揄。这部电影还是对“集体与个体关系确立”的一则寓言,秃头年轻人缺乏某种形象上的特征而被某一集体拒之门外,一种维系亲近性的关键性因素便露出了真容。集体的凝聚力并不是建立于人性的、天然的本能,甚至不受血缘因素的影响,它是被规定、被意识形态化的结果。但我们只是把这部电影当作一则激烈的“ZZ声明”的话,那是对它内容丰富性的无视。 在这部作品中,与尖锐伴生的是温情,秃头年轻人最终是用爱和热忱唤醒了同伴们的良知,他们更是在一个乌有之乡式的地方摆脱了控制与自我控制,并在音乐这一层面上寻求到了认可。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是对冷酷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人类困境的超越。 《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完成了对公路片这一经典类型的戏仿与解构,现实旅途是一则文明演进寓言,也对应着心灵的蜕变。这部只有78分钟的电影野心是惊人的,他用身体的造型、精妙的视觉场面设计制造喜剧感,摈弃多余的场景和语言,用悲喜剧的方式展现现实的荒诞冷暖,并借用这些手段把作品引入崇高的境界。这种电影样貌和精神发源于卓别林,考里斯马基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是必将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的。
电影出现苏联的logo 以及林肯的头像,无疑和政治联系密切了。 所以,我看的版本,少了哪里的十分钟??? 公路片,黑色幽默,政治隐喻,民主与革命,婚礼与死亡…… 其实,单从他们的打扮来看,已经赢了不少了。哈哈哈。 自身不懂音乐,只能看剧情了。但是,阿基考母斯基,这个导演可真是会玩,人文关怀,反讽信手拈来,还有画面低饱和度高对比度的隔阂 冷酷 以及画面安安静静的“绅士风度”? 最后,想提一句老大哥。以及那个远去的背影。 抄个人家的评论: 把旧车唱没油了,把酒吧唱倒闭了,把死人唱活,把活人唱疯。头顶怒发冲冠,脚下鞋履戳人,没事多晒晒太阳,偶尔相认个表弟。林肯是他们的祖先,音乐是他们的信念,棺材用来冰冻啤酒,胖鱼用来获得授权。台下的观众喝着倒彩,说这是看过最烂的表演。他们全然不怕,你听他们唱着,不喜欢摇滚的人多可怜。
深入人心的民族传统鸟嘴发型、尖嘴鞋,黑色外套加白色衬衣,让他们看起来像群企鹅,呆萌、滑稽。家族从里到外包括小孩,宠物都继承这一特色,像是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也是他们辨认同类的根据。而失语的脱发流浪汉则天然被抛却,但他一直紧追不舍,从未放弃融入,像极了在异国被遗弃的乡愁和民族气节,在雪中施以援手,也拯救了统治者乐队经理。
经理的作派令人扼腕,他不生产任何贡献,而最先享受所有生产的得益,并掌握分配大权,在资源与无产阶级之间竖起高墙。在整个团队走向下坡路,下层苦不堪言,战略方向完全不适应社会实情的情况下,自己依然大鱼大肉,坐享其成,还提出各种不合理的改革意见,劳民伤财,例如海滩上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的傻逼做法,是不折不扣的剥削阶级。在社会主义、生产群体滋生这种剥削阶级的情况四处可见,企业管理层与生产团队之间也常常出现这种隔阂。可喜的是最终无产阶级发现了问题,打破僵局推进民主改革。但是无产阶级自身个体也容易被腐朽,缺乏高远的视野和自控能力,缺乏管理才能,得到经理指派去乞讨并购物的两个牛仔很快自己便耽于玩乐花钱喝酒,得到团队信任去购买食物的牛仔只想着给自己办一身行头。眼看无产阶级被剥削时大家都给予同情,哀其不幸,其反抗上层得到权力时不是迅速腐化成剥削阶级就是耽于玩乐,自我浪费,观众又只能怒其不争。素质水平低下的无产阶级在有提高自身素质水平的觉悟之前,似乎只能是傻乎乎无价奉献自身劳动的一群愚民,只能眼巴巴地求着一个毫不生产的管理者同情施舍。
牛仔们的演奏水平甚好,音乐风格更偏向古典,奏出吉普赛风味、田园风味,摇滚、墨西哥风味也能适应,却在资本主义的土地难以生根,得不到认同感。却在第三世界拉美土地发扬光大。美利坚地区冷酷的工业烟囱与墨西哥人的辣椒人文热情对比明显。在拉美得到异族的认同,又温暖的土地和热酒美食,乡愁得到满足的急冻牛仔复活过来,整个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音乐风格作了多种探索,改进吸纳现代摇滚迪斯科等各种风格,在异域作出了成功的改进试验,第三世界的土地果真更适合共产民主吗?
走向摇滚,走向世界尽头。8
残酷到柔软
阿基的荒诞音乐喜剧,一场北欧/苏俄乐队横穿美国征服墨西哥的卖唱之旅。囊括多种音乐风格,从俄国民歌到乡村音乐,再从水土不服的爵士到狂热流行的摇滚。政治隐喻主要分布于片名、拍摄时间、听众反应与乐队独裁经纪人的浮沉之中,苏联的虚伪守旧与美国的文化工业都被婉转地揶揄了一番。酷炫到没朋友的乐队家族装扮:夸张滑稽的大飞机头(连林肯照片与狗狗都梳着此头型)、长尖头鞋、墨镜与黑西服,配上阿基电影标签式的慢半拍与演员面瘫木然的神色,冷感与冷幽默便浸透银幕。热血而滚烫的摇滚追梦题材竟也能与如此冰凉冷寂的风格融贯到毫不违和。贾木许的客串太惊艳。喜感十足的场景:后备箱敞篷兜风,喂狗吃牛排,秃头哑巴想理飞机头,滚出车外的一地啤酒罐与狱中酒罐打击乐,蹲装侏儒的乞讨,对偷发动机者笑到抽,爱人照片—拖拉机。(8.5/10)
轻松幽默的公路摇滚电影
社会主义公路乐队也需要啤酒和爱
【B+】看的第一部考里斯马基,开场五分钟的林肯就直接笑抽我,棺材上的洞,黑人伸出的乞讨的手这种细节冷幽默太讨人喜欢了,连偷工减料的插卡字幕都变得有意思。基调是现实的,可牛仔们身上又有种不现实的纯真。
堪称冷幽默的极致——整齐划一的队形永远保持高冷表情而开口即崩的笨蛋言行,头可断发型不可乱的强迫症,为抵梦想的卑微/强大之对比,莫名其妙的灵光台词迸发,种种细节铺设的奇怪笑点;亦堪称阿基夹带“私货”的最高级——完全满足其以公路片形式演绎音乐风格的流变(路上捡到的亲戚成功转换heavy metal笑死),贾木许客串过于应景(两位是我心目中最有音乐品位的导演)。zz隐喻不仅是东西方宏观方面的所指,也在这个小团体内部有所体现。
把旧车唱没油了,把酒吧唱倒闭了,把死人唱活,把活人唱疯。头顶怒发冲冠,脚下鞋履戳人,没事多晒晒太阳,偶尔相认个表弟。林肯是他们的祖先,音乐是他们的信念,棺材用来冰冻啤酒,胖鱼用来获得授权。台下的观众喝着倒彩,说这是看过最烂的表演。他们全然不怕,你听他们唱着,不喜欢摇滚的人多可怜。
一只老土摇滚乐队傻乎乎的表面下是淡淡的忧伤和乐观的精神
结束美利坚的那折磨,荒漠已然变成了绿洲。哑巴旁有一群飞机头,仙人掌里张出水龙头,喝了一口我就全明白。
Leningrad Cowboys倒是翻唱了一些很热的英文歌曲,不错这片子实在太欢乐了,他的荒诞喜感又和黑色喜剧不一样,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再怎么谈阶级政治,他的故事的背后也总能让人感觉到温暖和悲悯,整部电影的故事都像上帝掷骰子一样,各种让人难以预料。★★★☆
真心给五星,感觉给的还是少!
山炮乐队不好带啊
不是我想過的那種生活,卻是我喜歡的那種電影。
人民音乐家们横跨美国处处碰壁到了墨西哥才最终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总之导演有自己的一套语法太重要了。哈哈,贾木许演的车行小弟太紧张了,看片子的时候都没认出来,光觉着这个白头发小伙儿长的挺像孙悟空的……
个人最喜欢的芬兰影片(目前没有之一),以前在央视第一次看到时就很喜欢了。片中的列宁格勒牛仔乐队,和本片同一年发行专辑,但不同于片中的各种搞笑的囧境,现实中列宁格勒的发展很快得到了突破,并于90年代中期在德国达到顶峰,还曾几度与俄罗斯红军乐队一同在柏林演出。
阿基这列宁格勒牛仔系列果然不是盖的,简直要笑死了,光这造型我就能看着笑半小时,更何况他们还连唱带跳的吃遍美国所有音乐类型(那个红色乡村音乐真是。。。霉霉不学着点?)!而且更吃不消的是,里面仍旧有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哎我不行了,我再去笑一会儿。。强。
阿基把以往自己作品中未施展尽的喜剧才华一股脑地抛给了这部电影,光看片中人物清一水的飞机头配尖皮鞋其笑果就可见一斑。当然纯粹搞笑从来不是阿基的宗旨,背后流露出来的淡淡哀伤才是影片的基调。列宁格勒牛仔乐队就像是万千追逐音乐梦想的人的化身,虽然苦涩但依然在路上。
人民需要艺术家,并不是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