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温静导读:守正中创新,如何进一步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怎样在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调和点,这一次,《正好遇见你》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又感人至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答卷。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JY
在“非遗”世界中,金、银、铜等原料,会凝练出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饰品;一丝一线间,可以绘织出锦绣江山的百般模样;布料翻转裁剪,赋予女性之万千斑斓美感……今日(5月20日),由欢娱影视出品的非遗文化都市剧《正好遇见你》正式开播,作品创新讲述花丝镶嵌、缂丝、沪式旗袍等技艺背后的故事,再次引发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讨论。
如今,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守正中创新,如何进一步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怎样在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调和点,这一次,《正好遇见你》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又感人至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答卷。
赋传统予青春
将故事进一步实现“故事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虽然提起缂丝、船点等非遗技艺的名称,部分年轻观众会略感陌生,但是传统美与青春感从不相悖,它们甚至早已相融,并深度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正好遇见你》讲述的是以节目编导鱼在藻、青年文物专家陶唐为核心的团队,为展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齐心协力打造一档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的故事。将年轻人学习、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输出其价值内涵的思考凝聚成故事,这部作品的立意不可谓不巧妙。
开篇第一个单元,该剧关注的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花丝镶嵌,其主要应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这也是鱼在藻入职节目团队后的第一项工作。为了这项非遗技术的诠释更具看点,《正好遇见你》展现了这支团队幕后从准备到录制的过程,包括制定选题方向的小组会议、从苏州博物馆到刘文福花丝镶嵌工作室的拍摄转场、导演穆宗沄与特邀主持人汪希宁的对手戏等,该剧选择用“戏中戏”的方式,通过剧中人物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他们在制作节目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步步为观众营造代入感 。
故事中,这支制作团队第一次拍摄的突破,得益于鱼在藻观察到了刘师傅和儿子、女儿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使文化与人物之间产生深度连接。一方面,它展现出传统手艺人对这门技艺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暗含对文化传承的多样思考,另一方面,这一单元隐藏在背后的是一位不善表达的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可以说,该剧聚焦非遗传承人本身,并以故事化的手法展现其精神内涵,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自我代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具体来说,这是一个为非遗文化不断祛魅的过程,以情感共鸣促成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由此,该剧在赋予传统文化更加青春化的表达上,通过对一支节目制作团队对传统文化的思辨,强化了非遗传承中矛盾与消解的影视化过程,将故事进一步实现“故事化”的思路颇具新意,是值得称赞的。
以热爱为源头
剧综纪实叠加的形式之新
非遗是千百年传承而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凝结,因此在进行此类题材创作时,注重其文化背景,不丧失真实性,是当下内容创作者的文化自觉。
据了解,《正好遇见你》是首部在苏州博物馆取景拍摄的影视剧,整部剧除了对首播单元所关注的花丝镶嵌、缂丝、沪式旗袍等文化背景进行讲述之外,还将涉及玉雕、陶瓷、敦煌舞、京剧等十几种非遗技艺,充分挖掘文化本身与传承人之间的故事。
力求文化内涵传递的权威性,《正好遇见你》主创团队走访各地,邀请到十余位非遗传承人,并对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录制。例如在开播剧情中,单元故事的尾声,观众可以看到其对中国高级技师杜建毅的采访,他对花丝镶嵌技艺相关文物的历史背景、技艺难点等再次进行了解释;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曹美姐,详述对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的理解,也令更多年轻观众感慨着传统中式审美的经久不衰。
除此之外,《正好遇见你》剧中展现的文物都为真实存在,为了保护文物不被破坏,剧中的出镜文物均为仿品。剧组在相关道具制作的时候,力求细节逼真以保证剧集的整体画面效果,投入了巨大的心力。细心的观众想必也注意到了,剧中鱼在藻向导演展示拍摄进度时,不仅加入了自己的拍摄创意,还特别注重对于古装场景的氛围打造,让观众更有代入感,足以看出主创团队对文化传承的专注与诚意。
我们注意到,在讲述沪式旗袍这一单元中,袁迦莹提出的“挖掘出好故事的执念,也会走入一段误区”的观点,则将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考进一步走深,使青年人物群像进一步鲜活化。两位年轻女孩有关制作方面的竞争,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相激励,她们面对工作的“较真儿”与付出,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当下时代新晋职场人的工作热情与潜力。
如果说,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人物故事,成就了鱼在藻、陶唐等人制作的这档《传承》节目的热度,那么编导鱼在藻、袁迦莹两人竞争总编导位置这一暗线,以及不同单元的专家采访纪实,共同促成了《正好遇见你》在表达上,将剧集、综艺与纪录片三者相融合的叙事创新,让观众得以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共鸣。
融合、拓展、创新
欢娱影视关注传统文化的长期主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欢娱影视,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上深耕内容,以影视艺术守正创新,不断推陈出新,用精品力作传承文化之美。
早前,由欢娱影视出品、承制的《鬓边不是海棠红》以戏曲艺术作为创作的故事背景和重要元素,播出后掀起京剧表达年轻化的讨论热潮;古装剧《延禧攻略》不仅引发观众对缂丝、绒花等非遗文化的关注,甚至曾带动了故宫的旅游热潮;民国剧《传家》中展现了评弹、旗袍、昆曲、京戏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让观众看到不少在当今社会日渐被淡忘的民间手艺。坚持贯彻“影视中国风”的欢娱影视,以不同题材的故事内容,精美的服化道呈现方式,一次次开创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新路径。
从社会价值角度来看,非遗精神往往通过具象的文化物件被呈现出来,聚焦非遗题材的影视剧,它的传播过程中不仅要为观众普及相关知识,更为重要的还有非遗精神的传播,即决不轻易言弃与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这一次,《正好遇见你》的整体制作,可谓传统文化鲜活表达的又一次升级。该剧将诸多深厚、优美的传统文化用更加年轻化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影视剧手法进行表达,让观众被这种纯粹的热爱所感染,从而真正理解非遗精神的本质,不仅展现出主创团队对于制作一部融合诸多传统文化的热情与诚意,更突显出其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
编导鱼在藻、青年文物专家陶唐、导演穆宗沄等组成的节目制作团队,还在不断为传承表达非遗文化努力着,后续故事中,他们所制作的《传承》最终能否成为一档现象级文化节目?鱼在藻将与工作伙伴一起收获怎样的成长?《正好遇见你》目前已于5月20日开始,在爱奇艺、腾讯视频正式播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有时候真的蛮共情这种电视剧的 真的蛮可怜的 已经不是吐槽不吐槽的问题了 是某些煞笔编剧真的很奇怪 一会工匠精神 一会谈恋爱 (女主和温柔教授和毒舌总裁同时极限拉扯) 一会又职场攻心计(女主和另一个编导竞争的场面就是 女主全场最优秀最佳 另一个编导就像沙雕 专注于脑补和暴打女主场景)一会拍悬疑剧(吴谨言片段就是很悬疑,而且服化道和双胞胎故事情节刘诗诗《深夜前的五分钟 》也很像,有一种给吴谨言强行加戏的感觉) 一会戏中戏穿插也理解 结果你踏马编的不像插情景剧也不是戏中戏 完全四不像
你踏马想告诉大家什么叫工匠精神 结果你着剧本拍出来的匠人 全是和常人不同 脾气古怪 像个神经病 就只单说吴谨言那块情节 节目组拍摄当天 肯定提前沟通好了啊 然后呢 节目组来的时候 她演的杨绾装没看见旁若无人一直摔罐子装逼 有个摄像师吐槽这不是作秀吗 被她老公瞪了一眼 说你懂啥 我老婆是仿古瓷世家出身 一直都这样的 笑cry 编剧你踏马就这样展现仿古瓷世家的工匠精神 人家可能确实是脾气古怪 但你不能让人家跟神经病一样吧
以上吐槽不针对任何演员 单纯想吐槽这种脑子好像被驴踢了一样离谱的剧情
《正好遇见你》是由高寒执导,郭晓东特别主演,张楠、李小冉、张博、郑凯、孙伊涵、牛子藩、盛朗熙、吴千语领衔主演的非遗文化都市剧。该剧讲述了以文艺编导鱼在藻、青年文物专家陶唐为核心的综艺团队为展现中华文明之美,齐心协力推出一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故事。
在国家文化强国的战略指导下,一系列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应运而生,欢娱影视出品的《正好遇见你》便是以传承明清非遗文化作为主题的。该剧在立意、题材等方面十分新颖,没有说教式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是采用了综艺节目录制和伪纪录片的方式,从一个电视节目摄制组的角度入手,通过镜头观察非遗手艺人们的真实生活和传承故事。
电视节目也要打出差异化,因此以文艺编导鱼在藻、青年文物专家陶唐为核心的综艺团队也要为节目找到差异化的优势。与《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不同的是,鱼在藻等人制作的节目《传承》不仅聚焦了文物和非遗工艺的制作过程,更是关注到了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文物传承人背后的故事,主打的是人文情怀和人文关照。
本剧的故事内核天然便具有戏剧性和冲突,这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吸睛之处,但与此同时,如果不能平衡戏剧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则很容易让一部戏变得悬浮。细品《正好遇见你》这部剧,整体上来看是新颖且有温度的,但一些细节上的处理仍旧不到位,剧情有不少欠妥之处,冲突也有些过于刻意。不过瑕不掩瑜,《正好遇见你》仍然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化剧。
从《正好遇见你》的主题立意来看,该剧无疑是一部承载文化传承深刻意蕴的电视剧。与直接拍摄非遗文化传承的剧集不同,该剧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结构,框架故事是以鱼在藻(张楠 饰)、顾时雍(郑凯饰)、袁迦莹(孙伊涵饰)等为代表的摄制组,他们要抓住一部非遗文化产品背后的人文故事,挖掘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情感与坚持,嵌入故事则是非遗传承人自身与文物的故事和情感牵扯。
无论是从电视节目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电视剧的受众接受角度来说,这部剧“戏中戏”的处理方式都让观众眼前一亮,节目中的“历史小剧场”以及 节目组深入挖掘的人文故事都具有戏剧性和可看性。比如节目第一期拍摄了花丝镶嵌传承人刘大师与女儿的情感裂痕,鱼在藻偷偷拍摄了刘大师的女儿刘家美(沈月 饰)偷偷学习花丝镶嵌的技术,被刘大师发现后被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而相反,刘大师的儿子资历平平,但是刘大师却悉心教诲儿子,想要让他成为接班人。于是,刘家美与刘大师大吵一架,“重男轻女”的话题再次在节目中被探讨。
但是在节目组深入挖掘父女关系的时候却发现,刘大师并非重男轻女,不让女儿从事十分艰苦的花丝镶嵌工作正是对女儿的溺爱,他觉得花丝镶嵌十分辛苦,女儿纤细的手指容易受伤,不如做一些轻松的工作。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刘大师父女之间看到了彼此的爱,达成了裂痕的修复与父女情感的和解。
在文化传承的背后,《传承》这个节目也同样达到了情感修复与共鸣的作用。对于电视剧立意和剧中制作的节目立意来说,《传承》挖掘人性的视角都是一个打出差异化的方式。
那么从剧中的“框架故事”本身来说,这又是一部职场剧。该剧展现了节目组每一位工作人员之间的理念碰撞、竞争,以及真实反映了当代摄制组的真实生存境遇。比如鱼在藻的节目创意遭到了陶教授的反对;偷拍的片段播出后没有获得所有被摄对象的许可;空降的A组编导袁迦莹对鱼在藻的职业造成了危机;突然定档的同类节目却与《传承》拥有相同的角度和立意,使节目陷入了同质化的挑战……
电视行业的变化与挑战非常之多,通过制作一部非遗文化节目《传承》,该剧将节目制作过程中会遇到的诸多问题都一一展现,同时输出了许多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无疑,该剧找到了制作文化类电视节目和文化传承剧的新角度。
虽然该剧的题材新颖、立意新奇,但是情节上却有不少欠妥之处,甚至有些冲突和矛盾略显刻意。
比如当鱼在藻想要劝说陶教授回归节目组的时候,她看到旁边看展的小女孩通过撒娇抱妈妈腿的方式获得了妈妈的原谅,于是照猫画虎地也用如此的方式请求陶教授的原谅,结果场面一度尴尬。这个情节的设计有些过分刻意了,也可能是为了喜感刻意为之,但是却无法让观众信服。
鱼在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设?在该剧开头,医生说她因为家庭爱的缺失而患有心理疾病,启动了心理防御机制,但是随后镜头一转,长大后的她十分阳光,又积极帮助别人,这段跟拍已经十分虚假了,再加上抱大腿的行为,鱼在藻的人设简直是个谜。随后更巧合的是,鱼在藻与领导顾时雍还有一段狗血关系,鱼在藻的小姨是顾时雍父亲的新女友,但是当顾时雍在父亲的床边看到鱼在藻时竟然会以为鱼在藻是自己的小妈,顿生厌恶之情。这个误会后来已经解除了,而顾时雍仍然对鱼在藻存在偏见,不仅空降了一位新的编导袁迦莹,而且还让鱼在藻降级为编导助理。最后鱼在藻用顾叔叔要挟顾时雍,这才让顾时雍妥协,想出了AB组的方式,让鱼在藻和袁迦莹变成平级。但是这样一来,从剧作的角度来说,鱼在藻降级这件事全然没有必要。
另一边,陶教授竟然私约了鱼在藻的小姨,打听鱼在藻的童年往事。这是由于顾时雍曾经将自己对鱼在藻的调查报告给陶教授看,顾时雍凭借鱼在藻的身世就断定鱼在藻心术不正,这样的猜测是不是有些草率了?而陶教授反对顾时雍的武断,竟然私自调查鱼在藻,这也是剧情的不合理之处。鱼在藻或许是有女主光环吧,让两位摄制组重要角色都闲得要命,为了调查她相互奔走。
另外,剧中节目组制作的节目《传承》所挖掘的人文故事也显得有些刻意,比如刘大师重男轻女的反转就比较小儿科,最后的理由无法让观众信服,有点刻意煽情的嫌疑。他说自己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但实际上通过闪回画面可以看到,在女儿小时候,刘大师还是亲手教过女儿,但是长大后竟然把女儿留在工作室里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还不准许女儿偷学手艺。当父女俩大吵一架,刘家美离家出走之后,鱼在藻竟然只是给刘大师放了一段她拍摄的刘家美镶嵌花丝的视频,让刘大师顿悟了女儿刘家美对花丝镶嵌的热爱,于是父女俩重归于好,甚至刘大师还说只要刘家美能够在省比赛中获得名次就把工作室交给她。这个转变有点突然,感觉这部剧的整体逻辑都有点欠妥。
鱼在藻的主角光环实在是太重了,不仅能够轻松通过一些偷拍力挽狂澜,修复父女亲情,还能徒手击晕歹徒,拯救被前男友纠缠的舒容。甚至在摄制组的选题陷入瓶颈的时候,她能够像救世主一样突然出现,带来很有意思的创意,用一场女性朝代服饰秀挽救了收视危机。在得知竞品节目《非遗物语》与他们几乎前后脚播出后,所有人都陷入焦虑,只有鱼在藻异常兴奋。
可以说,《正好遇见你》拥有着以往于正剧的通病,那就是过于突出男女主角的光环,爽感十足的同时也有逻辑硬伤。当代观众对内容的要求愈发苛刻,老一套的剧作模式和套路无法让观众买账,只能不断提升剧集的审美水平和创作水平,才能让观众真正喜欢这部作品。
《正好遇见你》几乎邀请了半个娱乐圈加盟,除了主要角色张楠、李小冉等人以外,每一集还邀请了李一桐、王茂蕾、沈月、喻恩泰、锤娜丽莎、张俪、吴谨言、曾舜希、惠英红、秦岚、盛一伦等明星客串,其中大部分都曾经与于正合作过。
众星云集、立意新颖,也掩盖不了这部剧的逻辑硬伤、情节不合理。《正好遇见你》与于正之前出品的剧集相比是退步的,但是却是符合于正剧一直以来“传承国潮、传播历史文化”的主题的。在倡导文化强国的语境下,国产剧理应多拍摄非遗文化、传播国潮经典,也呼吁更多国风剧集被创作出来,但是在突出立意的前提下也不能忽略内容,好内容仍然是作品的根基。尊重观众,才能获得理想的收视率。
本身是我喜欢的内容,但说实话点开最担心的就是落入俗套,传统文化相关的综艺、纪录片其实看的也不少,也能看出在对传统文化做大力的宣传,文物工艺的拍摄也细微精致,但显而易见的就是同质化严重,没有更新鲜的切入点,往往是感叹工艺精巧、历史厚重,但很难留下更深的印象,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是这个样子哈哈哈哈 这剧的切入点选的是真不错,人终归是情感动物,一些强情感共鸣的内容很容易让我代入其中,建立物、工艺、文化和人之间的情感连结,确实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知识点和温情感兼顾,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不知不觉中刷完了更新,还有些意犹未尽。 目前看来这部剧应该算是两集一个单元,在对文物工艺的讲述中包裹着情感的表达,以小见大,从具有代表性的个人身上来展望,讲述非遗文化所面临的传承困境以及几代“守艺人”对初心的坚持,而单元故事背后的情感又将赋予传承温度,让工艺凝结出人情味,也更有记忆点。 让我比较受触动的就是刘家父女。有天分的女儿不肯教,要教没天赋的儿子,刚开始我着实是不理解的,后来刘父一句“一生干这行,永远坚持下去”让我释然了,说到底除去非遗匠人这层身份,他更是一位父亲,不想自己的女儿再走一遍艰辛的路也无可厚非,而父女之间的隔阂是因为缺少交流谈心。
都说“父爱无言”,在我看来刘父更多是“嘴硬心软”,明明心疼女儿的手,怕她太过劳累,怕她无法坚持,却不解释,只是一个人反复回看女儿做工的影像,回想过去的点滴。所幸女儿坚持到底,表露决心,才动摇了父亲的想法。其实挺有代入感的,很多父亲都是不爱开口,但事无巨细都会为你着想。
还有观念不一致的林家母女,一个认为应该始终如一踏实做工艺,一个认为应该结合现代化多加宣传扩大非遗知名度,而两人的初心其实都是守住缂丝技艺,守住非遗文化,随着俩人在磨合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彼此和解,我也被她们的温情所感动。 而不得不说的是几代林家女人的命运都很传奇,也都与缂丝紧密相连,一代代将缂丝技艺传承下来,发展下来,创新下来。
最后那幅异面缂丝的成功,凝结的是几代人的心血、承载的是难以割舍的母女情感。上一代老匠人的内心有太多故事,这一代新匠人正用心传承。在自然温馨的气氛中缓缓道来一个个文物工艺、一场场人生故事。 必须要认可这个方式是成功的,当我再次想起这些工艺的时候这些人的故事让冰冷的作品有了温度,这剧确实让这些文化更有记忆点了。
看了两集,说一下感受。
国产剧的一个通病:一上来就给观众上价值、递泪点。女主一出场就说自己要当一个「好人」,开头就各种帮路过的小学生整理衣服、一边晨跑一边撕小广告、帮老奶奶捡床单……给我整懵逼了!编剧一看就是没怎么经历过世事,不然她怎么可能不知道好人有多难当!女主说要做个好人,后面却在职场刷小聪明、为了自己的工作装可怜,这难道就是一个“好人”的定义吗?自相矛盾,且人设迷糊不清。
前两集讲的那个单元没有任何情感铺垫,父女俩从矛盾激化到矛盾化解出现的情感碰撞,他们哭得稀里哗啦,坐在屏幕前的我内心却毫无波澜。与观众都尚未建立情感共鸣,又如今让观众代入到故事中去。导演只管用镜头表达故事,却忽略了镜头前观众的感受。
不过这部剧的演员选得很正派,妆容看着也好温和、舒服,台词原声好评!剧中出现的文物都好精美,很有文化底蕴,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如果不能过度娱乐化的话,建议还是规规矩矩拍个纪录片吧,以免搞不清楚侧重点,电视剧不是电视剧,纪录片不是纪录片,最后要是弄出个四不像就不好了。
其实这种古色古香的题材,如果会拍,是能拍得很好看的。如果确实是要传扬一些传统文化的话,也不一定是非要刻意摆出来才能让观众看到的。比如说《司藤》,导演并没有刻意宣扬什么,却在做好剧的同时带火了中国旗袍、带火了某些地方的美景。对观众有收有放才是最机智的镜头表达模式!
随手点开看了几集没想到是在讲非遗文化传承,有点惊喜的感觉,之前也看过类似的节目,但是以剧的形式观看此类题材还是第一次,竟然看的我有点入迷,新更新的六集已经全部追平。它是单元剧的形式,大概两集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非遗主题,就目前看到的三个主题来说还是挺震撼的,之前我们真的很少有人关注到中国非遗文化,能在人心浮华的当下,出来一部中国文化的剧还是挺值得关注的。忍不住深入了解了一番,共享一下。 第一单元是以刘家父女为视角展开,主要讲述的是花丝镶嵌这项手艺。 花丝镶嵌,位居燕京八绝之首,在我国已经有4000余年历史,自商周初见雏形,明清时期达其鼎峰。因其用料珍奇,价值昂贵,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寻常百姓难得一见。花丝镶嵌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载古艺,可以说是珠宝工艺界的活化石。所谓“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正是对这项精妙工艺的高度概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花丝作品便是明万历花丝皇冠与孝端皇后金丝凤冠。本剧也是为大家展示了金丝翼善冠,不得不说看的时候第一眼就被这件吸引住了,拍摄手法也很绝,有种看鉴宝节目的感觉,到现在我都没分清剧里的是道具还是实物,只能说还原度太高,这部剧确实是用心了。花丝镶嵌这项古老的技艺,凭借着自身细腻、精湛、华丽的特色走上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巅峰,成为今天中国工艺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剧的同时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中国的华贵璀璨之美。剧中也有提到原作是581根金线而复刻用了900多条,可见古代匠人的巧思与妙手,更有难以置信的0.2mm手工拉丝,真的很难想象当时的工艺水准啊!
第二个单元是以缂丝为主题,之前就听说“一寸缂丝一寸金”这个美誉,其实没看之前如果把它和花丝镶嵌放在一起,我心里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个有什么不一样吗,不都是金丝线,看了这部剧也算是让我系统了解了一下这项工艺,两者之间确实大不相同。缂丝不是刺绣工艺,而是一种织造工艺,又称作“刻丝”。在工艺上,缂丝的最独特之处在于,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将织物细腻生动地展现。“通经断纬”的织法,通俗地说,就是根据图样变一色就要换一梭。在缂丝的织造过程中,工匠每遇到一种不同的色彩,会立即截断原有丝线,更换另一种色彩的丝线,这是织造的最难之处。所以,在缂丝作品中,图案与素地(没有花纹的地方)、色彩与色彩的接合处形成了明显的缝隙和孔点,细微之处显高低,犹如镂刻而成,富有立体感,故称“刻丝”。当遇上色彩斑斓的图案时,即使一幅简单的作品也需要数千次的“断纬”才能达到最基本的层次效,在古代有“缂丝贵比金玉”的说法。结合剧情就很能理解双面异缂成功时,确实足以让林氏母女留下激动的眼泪,双面异缂的成功,不只是这项手工艺的的进步,也是标志这项文化的无限可能,在看这块的时候我还挺感动。
第三单元旗袍主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项手工艺了。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它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旗袍都是买现成的,但是量身定制的旗袍才是最合体最能突显气质的。做旗袍也是很有讲究的,在每一方立领和每一颗盘扣都收藏了师傅们许多细细密密的小巧思,旗袍分为两种,海派旗袍摩登时尚、灵活多样;而“京派”旗袍犹如大家闺秀、凝练庄重、矜持大方,看到剧里老师傅讲做旗袍的时候,眼里都是带光的,客户的每一件旗袍都是他用心打磨出来的艺术品,让我都有点心动,今年要不要去做一身旗袍穿穿。
反正就目前看完的六集来说,我学到的还是挺多的,所以单从这部剧的立意来说已经算的上是一部值得大家来看的好剧了。非遗文化的崛起与传承就寄托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了,这是客观又有些心酸的事实,希望看剧后有更多喜欢这些手工艺的小伙伴们能够加入到文化保护的传承中,让这些非遗文化永远能够传承下去。关于后面剧情涉及到的文化科普,也欢迎大家补充到评论区,我们一起学习呀。
选择以“人”为视角切入主题,选题可谓是十分独到与用心。工艺是惊鸿一眼,但往往也只是一瞬惊艳,关注人才能看见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与文明。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时,这种感觉是尤为直观与强烈的。看见一件件散发着古朴气息的文物时,便会不禁想去深究这些作品是在什么样的大环境背景中诞生的,制作它的人又是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去创造它们的。来到这种地方,不去详听馆藏人员的讲解,便总有一种惊艳之后陷入囫囵吞枣的遗憾在其中。这部剧的编者很聪明,他精确地抓到了人们在面对承载着历史的文物时的心理,并将其写作剧本拍摄出来。 作为初出场的传统手工技艺,华丽的花丝镶嵌可以说是足够吸睛亮眼,金瓯永固杯、金丝翼善冠等等,无一不是富丽堂皇的文物佳作。但其实在整段工艺的呈现中,更加吸引人的却是刘师傅与他女儿之间的故事。刘师傅作为工艺的传承人,放着有天分的女儿不教,却一直在逼着对这项工艺丝毫不感兴趣的儿子去学习,父女之间的冲突误会与女儿为了学习技术所做出的抗争和努力,都充分展现了一项技艺背后极其鲜活有温度的人文情怀。最后父女彼此解开误会和解,父亲也愿意将花丝镶嵌的知识传授的女儿的结局也十分令人感慨。在过去历代传承人更新换代的过程中,这样类似故事数不胜数,一项工艺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来到我们眼前并不是一件易事,对于传承这项事情来说,一旦择人不佳,便很有可能将这项精美的传统工艺就此湮没在过去。所以不论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人才是传承的根本,传承背后的故事,才是值得我们去记录与关注的时代之歌。 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单元令人印象深刻,专注缂丝工艺林家女儿们这段故事可以说是将“传承”二字讲述到了极致,林起凤在病榻上仍然记挂着完成异面缂丝的夙愿,几十年后,当卧房里那扇异面缂丝被轻触转动,重孙女发现她的妈妈已经替太姥姥圆梦的时候,那段情感的描写可谓是直击人心。那副缂丝上的画面,正好是一长一幼两位女士,似乎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相处,让人意识到,这幅小而精美的缂丝作品不仅承载了先人的厚望,也是化解当下海珊母女之间的理念矛盾最好的良药。有人有文物有故事,林家一脉的缂丝传承,其过程中经历的困难与情感的挣扎,才是工艺背后最宝贵的。就连习大大也曾表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文明所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在文物的故事被了解之前,也许我们感慨的只是一项工艺的精致华美程度,但是故事真正被看见时,才蓦然惊觉一件作品所承载的匠人心血与人文厚度。这部剧做到了,正如剧中的女主所说:文物只是一件作品,观众们想要看到的是文物背后故事。
听说是戏中戏的形式还原一些文博历史细节,很感兴趣才看的,大失所望。非遗文化不应当是噱头,更不应当是炒作的大旗。
运镜方式老气,演员演技夸张,女主演瞪眼睛装疑惑扮无辜的表现方式让人接受不能。顺便,女主这种人放现实里建议被捶死一百次,入行靠走后门,拍片靠抱男人大腿还抱俩,出片靠偷拍,除了缺德和装可爱啥也不会。
全剧一开篇就贡献出以貌取人、职场私德倾轧的擦边名场面,接着用心疼女儿锻炼儿子的骗局美化传统传承观念中传男不传女的陋习,看完前两集就仿佛能闻到棺材板的臭气。
滤镜和调色,尤其是古装部分,透出《延禧攻略》般华丽的简陋,包装上是饕餮盛宴,吃到嘴是粗茶淡饭。
粗糙的质感撑不住弘大的立意,且内容错漏百出,比如意淫慈禧和咸丰戏台定情那一节,兰儿初入宫在台上唱着《红娘》,滑稽可笑,须知这出戏是荀慧生大师20世纪30年代才创作出来,编剧怕是没弄清楚,昆曲《西厢记》和京剧《红娘》虽脱胎于同一故事,却实打实是两码事。
可惜了殷殷切切参与其中的非遗传承大师们,苏博这些年文创产业立下的口碑也快毁于一旦。
之前看文物相关的综艺和真人秀就觉得很有意思,一直期待能有文物相关的电视剧,没想到真的等到了,这部剧真的讲得很不错。时代不一样了,平衡文化和娱乐其实很重要
用电视剧的形式讲古文物,古代的技艺,没想到竟然很好看,讲述的是每个传承人的故事,不仅文物拍的超级好看,高清镜头下看到的文物真美啊!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故事冲突也很好看,我不爱看综艺,没想到这个剧倒是很好看,一边能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知识,还能看到养眼的画面,真的很棒啊!!
像刘师傅这样择一物而忠一生的匠人不在少时,小小的物件背后是文化,是传承,这剧很有意义
能搞到这么多精致的仿制品和传承人来拍摄也是真不容易,挺一下。
这新尝试可以说非常敢了,但我要说还是挺成功的,浮躁如我纪录片属实很难看下去,这种结合了故事性和趣味性的电视剧更能拓宽文化传播的路径,最起码这剧目前为止都是很吸引我的
文物介绍全靠纪录片披着文化节目的皮还在输出落后封建文化
年轻时候都有一颗躁动的心,而文物修复是一件抛洒青春热血远离尘世喧嚣的累活,不敢想象文化传承者们拒绝了多少诱惑才有今天多年沉淀后的成果。
综艺是现在的人、工艺是传统文化、故事是工艺承载的情感。戏中戏的方式去做融合,这是我没想到的,必须说想到这种新形式的人是有脑子的
文化破圈就是要敢于创新和尝试,我觉得这剧不错。
请问编剧有真正进入过职场或者编导行业工作过嘛?感觉剧情很悬浮,领导公报私仇将那么有能力的人变成编导助理,这个本身就不合理,损人不利己。还有张南的演技这么多年都没有任何进步,还是瞪眼表演法,这是于正喜欢的风格?
没有什么能比文物和传统技艺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了,文物的展现和讲解,成功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
文物+的想法太牛了!一次惊艳我的创新,让文化有温度,让文化传播变的有趣味点,真真正正的为文化传播做了点儿正经儿事儿
缂丝单元太触动我了,老一辈追求手艺的突破、专注技艺工法,而女儿则着眼于宣传、发展。母女都是为了传统文化而努力,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虽然看着有隔阂,但心是在一起的,最后那幅双面缂丝的作品就是情感最好的见证,这样的底不仅有意义还很温暖
题材和呈现方式都蛮有新意,姑且追着看看,以及有我们微微怡笑诶!多给一颗星!
很喜欢看单元剧,有一种不断解锁的感觉,看完一个总想知道下一个是什么,而且一直会有一种新鲜感,夸夸文物拍摄,很精致。p.s.2023.05.20在县城,朋友结婚。
对于这种手艺技术,看师傅们动手好像很简单的样子,但是自己上手就知道有多难了,看似轻松的背后是他们一遍遍练习的成果,让我直接瑞思拜了
开创了一种新题材,文化传播需要多种形式,找到古今结合、人与文化之间相同的点做切入,角度奇拔 佳作
已看六集,苏州拍的支持一下,将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融合为一体。介绍缂丝,拉丝,旗袍时就跟舌尖美味介绍美食一样。一个是弘扬中华美食一个是弘扬工艺手艺文化传承。剧情就比较狗血和悬浮了。
感觉有这么一个能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手工艺剧,真的还挺不错的,一边看剧一边涨知识~
花丝镶嵌的金丝翼善冠真的好美啊,由花丝镶嵌而成,又薄如蝉翼,技艺确实高超,很难想象在古代工业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如何完成的,总是惊讶于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