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
更新:HD
导演:布莱特·摩根
主演:简·古道尔,雨果·凡·拉维克,雨果·埃里克·路易斯·凡·拉维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简介: 影片主角是在世界上拥有极高声誉的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她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在那里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后来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环境。 导演布莱特·摩根尤其擅长人物刻画,他从100多个小时从未公布过的珍·古道尔在野外考察和访谈的影像资料中选材剪辑,以第..详细 >
有些人很幸运,因为他们很早就发现了自己想做的事、并用尽一切办法和力量去追寻,珍·古道尔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员。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又如此神秘,人类应当谦卑地生活于其中,而不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
配乐很吵。开头很怪异,古铜色皮肤,刺眼的绿色丛林,卡其短裤。后来你知道了,这些确实是hugo拍出来的可以发社交媒体的好看影像。而作为纪录片,这个开头的假让人不爽。有两三个地方把古道尔做的各种数据图像快速剪辑似乎在证明是严肃的(rigorous)研究工作,但我甚至都不知道那些数据图像都记录了什么,给出了什么样的帮助/发现。也许导演认为这个作品就是关于古道尔这个人,而不是她的工作;但这些工作如何做,以及后来如何教学生,理应是一个研究者传记的一部分。影片展示的工作主要是观察和打字,似乎古道尔真的就是一个英国秘书。(也可能是hugo影像本身的男性视角)其他部分还行,虽然不深入,但我至少知道那些文字是古道尔自己的话。最有效的还是writing的影像。最有意思的是flow和古道尔母子的对照。
古道尔。深深地沉溺于对梦想的追逐。
年度最美最治愈纪录片。导演也是科特柯本传记片导演,国家地理的人发现这100多小时被遗忘的历史资料后说,找那个导科特柯本纪录片的家伙来做这个片子吧。
“我亲爱的珍 男人都是可以甩掉的”
珍的妈妈才是最厉害的:没有什么男人是不可以被抛弃的
非常珍贵的纪录片,能看到真是幸运。Jane的一生与她所研究的黑猩猩群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能与自己的挚爱的事业相守一辈子真是美好,如今想要纯粹地做成一件事情,已经是奢侈了。最后还是忍不住要赞叹她的美貌,那双眼睛太活泼、太明亮了!
好美,好好看。不仅是电影,还有这个人,这件事。
珍问妈妈丈夫希望自己放弃研究去塞伦盖蒂陪他怎么办,妈妈回复她男人根本不会为了感情的事难过事业排在他们心里第一位——珍的妈妈太英明睿智了这个男的果然就把拍有前妻珍的美好影像不小心遗失了直到2015年才找到。也难怪本片一开始就把妈妈的形象首先树立起来,她真是影响了珍一辈子的人。
对于熟悉古道尔博士的人来说,纪录片内容并没有新鲜之处,反而是那些私人化的影像与叙述更为动人。怎样才能过好一个女人的一生?怎样又是一个好的人生?年轻的简和年迈的简,在银幕上都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平静与满足感,美得那么动人。
电影里人猿泰山娶了叫珍的少女,现实中叫珍的姑娘住进贡贝成了泰山。镜头里恋母的猩猩三周后随母亲死亡,镜头外远离人迹的儿子逃不开母亲的庇护。爱猩猩至深的女人,拥有憎恨猩猩的儿子。懂得靠工具觅食的生物,死于赤手空拳的残杀。珍一直穿着绿衬衫,仿佛穿越半世纪,讲述着死亡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
年轻时候标准英伦女孩面容,拘谨又闪闪发光,卡其短裤下长腿夺目(不怕蚊叮蛇咬植物割伤吗!)。并不知博士有过婚史(儿子英俊惊人),挣扎更近人情。Emory教授参与问答环节,上座率很高。过度渲染非洲之美、配乐和寂寞的画面里,有人为婚姻破裂哽咽,有人在猩猩死去时哭泣,都是没见过真正苦难的人。
“我想毫无保留地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就像杜立德医生;我想毫无畏惧的走进他们,就像泰山…” 珍·古道尔的《猩球崛起》+《动物世界》+《泰山》+《艺术家在场》…“当我盯着一只黑猩猩眼睛的时候,我知道我在盯着一个会思考的生命。”
非常喜欢。开头拍摄珍的画面充满了爱意,果然是爱人所拍。黑猩猩带给了珍事业、爱人与孩子,最后也因为黑猩猩与爱人分开,孩子从未喜欢过黑猩猩,听到这里让人唏嘘。久居城市,已经忘记世界如此广阔,万物有灵且美。
影像资料非常珍贵,开天辟地的工作,而且有这样的决心当成终生事业。她妈妈对她的支持完全无条件,而且对男人跟女人的不同看的非常清楚,在她要离婚的时候。
她的眼睛,从二十多岁到七八十岁,一直没有变,是清澈年轻的,在野外风餐露宿也一直是年轻女子的模样。flo年老死去,小猩猩从此不吃不喝三周后也死了,这真让人难过。
珍访问魔都市领导见,我做的翻译,有幸接触到本尊跟她那常年不离身的黑猩猩毛公仔,两个字形容:devoted, inspirational.电影节散场后听到身边两个mm讨论,为啥珍后来不跟前夫去serengeti,"换我就带儿子跟老公一起回英国生活啊,哎你说他们有钱不?"所以你不是她
“男人都是可以甩掉的,没有男人会因此心碎……对男人来说,工作和梦想总是第一位,女人不过是他们的附属。”
包场。很烦对动物的过度美化浪漫化倾向,比如前面讲母猩猩如何是个好母亲,结果养出一个很大了还不自立的小猩猩,最后母亲死了儿子也跟着一起死,这么不健康的依赖关系只说明这是个烂母亲好吗,烦躁(我对自然的观点类似赫尔佐格的“鸟儿在痛苦中尖叫”:混乱、暴力与无序)。于是我对她的整个研究都产生了怀疑:研究黑猩猩行为这么多年,竟然不认为最后的过度依赖说明母亲养育有问题?或者是因为投入太多主观感情无法客观评价?再一搜她确实因为给黑猩猩起名而非编号等一系列过于不客观的操作引发过争议。这个片使用archive footage的部分颜色有严重问题,过饱和成荧光色,尤其绿和橙红,泛滥到刺眼。还有配乐一起来我就:这是不是山寨Philip Glass,和《时时刻刻》的配乐简直像得不行,结果配乐就是他整的,笑死,有点出戏
9.2/10,SIFF18迄今为止最喜欢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