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钱钟书在一篇文章里说:“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
我以前一直思考一问题,你说为什么孙燕没跟马黎明上床呢。评论里说,因为孙燕只跟喜欢的人上床。可孙燕也喜欢马黎明啊
马黎明奶奶走的那天,马黎明使出了浑身解数,后来孙燕也跟她姐姐坦诚了很久,描述了那天的场景,他说马黎明说了很多甜言蜜语,在她身边反复恳求。剧里马黎明更是使出了聪明又爱骗人的男孩子的必杀技,马黎明说,燕,你能闭上眼睛么,我觉得你闭上眼睛特好看,我求求你闭上眼睛好么。燕闭上了眼睛,马黎明在她脸颊轻轻亲昵。
确实只差一点,最关键的是燕善良,马黎明奶奶走了他有多伤心,燕知道,脆弱也特别打动人
但燕还是走了
马黎明诱惑又深情的说,燕,你就不想么,你真的不想么
当然想了,说不定燕每晚睡前的脑洞小剧场想的都是马黎明呢
可是有些人,像燕这种人,他们对关系有明确的定义,她们只会跟恋人或者配偶这种明确被定义过关系的人上床,而不是喜欢谁就跟谁上床
燕从小和马黎明一起长大,拿落魄的马黎明打趣,被长得好看的马黎明诱惑,又反反复复的去找他
没别的,燕就是喜欢马黎明,燕这种女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喜欢一个完美的人,更好的人,所以说她说自己喜欢张波,也去跟张波表白
但不是,真不是,燕喜欢的是马黎明,以为自己喜欢的是张波,而最合得来的是树林
那马黎明也不缺女孩子啊,为什么百般诱惑孙燕呢
因为马黎明也喜欢孙燕啊,孙燕跟他一起经历了很多,像朋友,像兄妹。茫茫人海,要骗他利用他的人太多了,而孙燕不会,就这份不会就值得10分怜爱了
《空镜子》是我这两天看完的电视剧。我想给它五颗星。 这部拍得像小说像散文一样的电视,含而不露,动情却又点到为止。虽然是很早的片子,可是如果放在浮躁的今天,依然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 故事很简单,一对姐妹截然不同的人生。漂亮的姐姐为了比世界还大的野心不择手段地索取;乐天知命的妹妹为了单纯微小的愿望心甘情愿地付出。每一次的对话都是两种人生观的对峙,最后却会让姐妹情深站出来说话。这是惯常的表现形式,却不让人觉得做作。 妹妹和姐姐无数次在人生、感情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姐姐聪明而泼辣,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妹妹平凡而善良,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然而,她们都坚信对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坚信对方都是糊涂的人。她们的生命中不断地有男人走进走出。不同的是,姐姐的男人是姐姐主动争取的,每一个都有一个灼灼闪亮的地方,比如英俊,比如才气,比如金钱;妹妹的男人却都是别人推进她的身边的,要不傻气,要不女气,要不小气,每一个都有一个让人汗颜的地方。妹妹在姐姐的光环里不断审视着自己的渺小,羡慕她的精彩;姐姐在她自己的世界里活的恣意妄为,活色生香。让她们做出妥协的底线是亲情,然而让步的几乎都是妹妹。 故事的英文名叫《nothing in the mirror》,不知道导演有着怎样的表达愿望,我理解的镜子里折射的并不是生活,而是两姐妹互为镜子的人生。就像是一种找寻过程。她们在彼此的轨迹里寻找自己所缺失的、丢弃的、渴望的。妹妹的心里住着一个单纯的孩子,所以她永远不会成为坏人,但她渴望姐姐一样的自私自利,因为它们至少能给她带来世俗的热闹;姐姐的心里住着一个永不知足的孩子,所以她永远不可能停步,真正懂得去和别人share,直到最后,她才说出了那句迟到的“我真羡慕你”。 我很喜欢编剧塑造的人物,饱满、立体。每个人都个性鲜明,却不是简单的好坏二元对立。妹妹单纯但不傻气,姐姐聪明但不恶毒。只是在故事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妹妹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幸福,在轮番遭到张波、马黎明的拒绝,又被潘树林的孩子气跑后,跟姐姐发生了一场严重的争执,姐姐一度要送她去看心理医生,我一边困惑是否编剧有严重的反智倾向,一边害怕妹妹的人生会偏离原先的轨迹,谢天谢地,她没有怎样。她还是在岁月的流砂里,筛掉了粗糙,留下了感动,最后,那个最初的恋人还是把她拥在了怀里,虽然大团圆的结局多少让人觉得没有震撼力,却也暖暖的让人觉得温润。 当然,编剧的理性让人敬畏。姐姐的结局也不算坏。在两次失败的婚姻后,她开始真正认同了妹妹的单纯善良,也由衷地说出了那句羡慕。虽然她和妹妹的人生还是要在那个路口岔开,然而,毕竟是心底有了认同。 画面暖暖的调子让人怀旧。像是加过暖色滤镜。在饱和度过高的当下,如果抽去四分之一原色,生活会不会淡然很多,温暖很多,柔润很多?妹妹的坚持像是我们的90年代,一切东西都没有膨胀扭曲,包括我们的欲望;姐姐的聪明就像我们的10年代,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富足过,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疲倦和想退回过。也许不经过这消费社会的洗礼和奉承,我们终究难以将浮华看轻,我们享受丰裕社会带来的各种便利,却也被这些便利奴役而不自知;我们以为我们比任何一个时刻都懂得享受与高贵,却不能坦然面对镜子里满目的疲倦与焦躁。说到底,我们不过是巨大世界里德一颗微尘。持一颗敬畏之心是多么必要又多么难得。 然而,不管是多么难得,坚持心中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永远不能舍弃的。
真实、感动,空镜子里的每个人物都很自然鲜活,人生有时候就像一个圈,兜兜转转的就又回去了。认真做自己,保持善良。
孙燕,单纯善良,她一直在做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她说“如果我这样做我就不是我了”。自己的婚姻,姐姐的感情经历都在影响着她,她逐渐变得成熟,也很少像以前那样傻笑。后来兜兜转转也是神了。
孙丽,聪明漂亮有野心,也许像张波说的她是自以为聪明,把别人都当傻子,事实证明张波也不是傻子。孙丽也是在做自己吧,这就是她的性格,不过也把大多数人眼中的幸福安稳给作没了。
张波,好男人典范啊,聪明有能力有风度,不过再好的性格也经不起孙丽那样磨。
潘树林,脾气真的有点大!冲动是魔鬼,不过很有男子气概,也挺长情的,和孙燕挺配。 翟志刚这种小肚鸡肠阴阳怪气的男人真是太可怕又可恨了,可是这就是他的性格,看的气人,不过他最后一句话挺有道理的“结婚就是要比自个儿过日子的时候过得更好,如果结婚了反而更委屈更憋屈,这婚还不如不结”。
孙家爸爸妈妈戏份也很精彩,长久的婚姻都是要互相忍耐与磨合的,要给对方空间与尊重。
这部剧也许是我虽然给出五星评分但对其表达的观点却不是那么认同的唯一一部作品。原因何在?说来话长。
初遇《空镜子》,具体时间久远得现在回忆起来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但这么多年过去,它依然是我记忆里的经典国产剧。今年春节,心血来潮又回顾了一遍。
现在再来看这剧,它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如此,我依然很喜欢这剧,喜欢杨亚洲导演不动声色、内敛又含蓄的镜头语言。喜欢这剧独特的氛围、气场,以及对生活不灭的希望和热情。或者说喜欢它因一个人内心不变的善良和单纯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因果表述。孙燕在最后一集的独白,将简单生活收获朴实幸福的美好渲染到了极致。
然而,生活不可能永远只停留在这冬日阳光满溢、春节前夕的四合院里。时间会带来自我的觉醒、成长的蜕变,伴随着刻骨的疼痛,我们每个人唯有不断得反思和前进,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自己的幸福。
结合琐碎冗长又辛苦的现实,我是怎么看待孙丽和孙燕呢?
按照原作者笔下老孙夫妇俩的个性,家庭氛围,我一直认为孙丽不该是那样的个性。怎么样的个性呢?嚣张跋扈,凡事以我为尊,不考虑他人的想法,习惯性无视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两个字总结——她就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孙燕是个极其晚熟的女子。她的个性,恰是她姐性格的反义词,太无私了。以致我重看时,真为她着急,这姑娘,怎么这么没有自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呀?两次失败的感情经历曾带给她很多痛苦,深深的自我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才没有人爱?我还能找到幸福吗?然而恰恰是这些惨痛的经历让她沉睡的自我慢慢苏醒了,明白了自己是个怎样的人,需要什么,应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换言之,没有之前的不堪回首,也就没有了后面的重生。
孙燕爸爸说自己为什么剪报、为谁剪报挺感动我的。总的来说,两姐妹的父母都是挺简单单纯的人,孙妈妈是典型的北京老太太,她所谓的人生经验,不过也就是家长里短、社会新闻的浓缩版,带着世俗的偏见,功利的眼光。有一集孙妈得知姐妹俩都离婚,伤心极了,对孙燕吼了一句“你和你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谁知道你安的什么心啊。”说实话,我挺震惊的。这不该是一个母亲对自己亲手抚养大的女儿说的话,这句台词太狠了。可见编导对生活还原的力度还是挺彻底的。母女有时会是对立面,甚至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生活的真相和残酷也正在此,越是亲近的人,伤害也越深。责骂抱怨和逼迫已经完全走到了爱的反面,所以我常提醒自己,不要被所谓的爱控制,也不要因为爱,而去控制别人。
张波对孙丽的感情,在我看来,有点像爱上爱情。以他对孙丽深刻的了解,他应该知道像她这样个性的女人是不会安分做一个旅行公司的职员、一个母亲和他张某人的妻子的。那他为什么还要和孙丽结婚呢?赌徒心理+当年太年轻吧。
而孙燕对张波的感情,多少有点盲目。离婚后的她,在极度孤独压抑的心情下,被张波的男子气概、渊博深沉吸引是完全情有可原的。然而,一厢情愿的孙燕只是渴望能有个伴儿,她并未想过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她和张波能有灵魂的交流吗?这样的自己能给予张波力量和希望吗?
孙丽和马黎明,青春冲动时期身边有一个荷尔蒙同样强烈的异性,不发生点儿什么才是怪事。他们的确有很多共同点,极易吸引异性的容貌、极度自私,不安分,渴望激情又没有足够的耐力和定力去维护一段感情。马黎明比孙丽更缺乏安全感,更需要被照顾和关怀。所以他是无法被期待的,无论在哪段感情里他都是被动的,他都在等待别人给他归属感和家庭的温暖,很遗憾,爱是双向的,安全感同样如此。或者说,真正的爱情应该发生在灵魂、人格对等的人之间。儿童时期的缺失注定马黎明不完整的自我,要先勇敢克服平衡好这部分,才能从容应对感情,应对它带来的风暴和失去。他屡次刻意接近单纯的孙燕,说明他是多么软弱多么无助,但同时也映射出他的人品也是多么不值得信任。
翟志刚这部分没什么好讨论的,对他曾经的恶,生活给出了更尖锐的回击。
潘树林第一次去孙燕家就在集体照中认出了孙燕的父亲,这真是天注定的缘分。潘的耿直鲁莽憨厚,正义感爆棚,对应孙燕的纯朴善良简单,真是再合适登对也没有了。也许只有当我们心无旁骛,勇往直前,方才能收获今生的无怨无悔、圆满完整。演员本身的个性也非常符合角色,两位的气场太契合了。
就孙丽去美国前后的剧情设置,我认为作者有点弱化这段经历对她个性的影响。我觉得她去了美国后,整个人更狭隘了,对生活爱情的理解也更局限了。不过是个通过婚姻换美金的人生格局而且还失败了。对孙燕说出那样不可理喻的话,这书是白念了,这金也是没镀上去,付出的代价似乎也不值了。当初那么急切得要出国,请问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孙燕的局限在于,对幸福的理解。重复繁重琐碎的家务,今天干完明天还得接着干,日复一日,没有穷尽,那种深深的疲乏和生命力的消耗,绝对不是电视里看上去那么美好。家人的笑脸,时间长了,也是不足以支撑漫长岁月的操劳和付出的。更何况,孩子的教育问题,飞涨的物价房价,这变换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各种内在外在矛盾,家可以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有可能是冲突的聚集地。在我看来,能抵御所有这些的,是你必须努力去实现自己家庭身份以外的价值,可以从工作上找,也可以在兴趣爱好上找,可以从参加社会活动中去找,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不断充实强大自己。有句话不是说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能照顾别人吗?就最后一集最后一个场景来看,孙燕还沉浸在新组建家庭、母亲身份被认可的无尽喜悦中。我祝福孙燕,但我也更期许一个勇敢看见自己、焕发出更多光亮和温暖的孙燕!
妹的 小时候叫着许亚军好特么帅啊
陶虹的演技绝了。
扣一星给烂结尾。姐姐尽兴作了一辈子,反而觉得窝窝囊囊想啥啥不成的妹妹幸福,逗呢么?少扯什么平平淡淡才是真,给你颜值你也作。有人天生体面,有人一生窝囊,世界从来就不是公平的,别找补了就。
看的遍数多了,反倒觉得孙燕很讨厌,盲目崇拜、好高骛远。她也就是没有孙丽聪明能干,但凡有,也得是个特会作妖的人。潘树林既然谴责孙丽未婚先孕,那就别追着赶着要亲孙燕一口。难道他不知道未婚先孕就是从亲一口开始的么?干嘛那么上纲上线。
杨亚洲拍得最好的一部电视剧。
动情,但不煽情。
国产剧精品,演员剧情意境都挺到位。可惜如今看来价值观有些落后:对自私自利的姐姐的批判暗含着对女性追求自我的否定,对妹妹好人好报的赞美则凸显了对女性的规训。为什么追求自由的姐姐一定会两手空空?一旦对女性处境敏感起来,就无法忽视文艺作品背后的性别观念。
牛莉这演员简直绝了,做运动员就拿金牌演戏就扎眼玩儿小品就出挑,长得还那么好看,人生大赢家。
看这个总有种悲凉的感觉
第一次到孙家的时候,只有潘树林找到了照片里的孙爸爸,张波和翟志刚都没有,所以其实只有潘树林才是孙家命定的女婿。你看,这就是命运的力量,它把一切都浇铸在岁月的点点滴滴里,由不得你不信,它就在那里。
两个男演员名字里面冠亚军齐全了(要是再有个季军就不得了了,哈哈哈)。
小时候和老妈一起看过,记忆中的情景是她一边搓着盆子里的衣服一边看着电视里故事的铺展。偶尔会泛起泪花。
当时小,心思都放在看神神怪怪的剧上,对它不感兴趣;现在三十岁了,才主动翻出来看。看的版本将20集(每集45分钟)剪成了30集(每集30分钟),所以也就听了30遍片尾曲《好人好梦》。小时候可会唱这歌了。现在懂了,好人只配有好梦,却大多不会有好的人生。
带着悲凉的文艺气质的生活范电视剧……
这姐妹俩没觉得在外貌上差多少啊
小陶红的京片儿满赞
当年的评价很高的,看起来有点文艺电影的调调,美丽聪明的姐姐,善良平凡的妹妹,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男人,不同的性格,一方不珍惜的正是另一方羡慕不来的。
看到有人写经典电视剧,却漏了这部,不服气地拿出来重温一集。小时候地方台老放它,后来上高中看了万方的小说,说实话电视剧比小说好,长长短短的空镜头,公交车开开停停,街对面的小店里有人说说笑笑。情感细腻得像温水,隐而不发。对了,那时候觉得天下最帅的人,就是许亚军那副样子吧。
这就是生活最真实的力量,镜子映射着悲欢离合的人生。究竟是要为自己而活?还是要有所依恋,有所顾虑?外貌虽然很重要,但决定不了一切,也不是幸福的必需因素。善良是珍贵的品质,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从前的他身边。对生活的态度,对婚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姐妹俩是真实的对照,无需任何注解,一切自然明了。
电视剧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