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次心血来潮买过一本英文读物,就是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很小的一本册子,不是原文小说,只有把大致情节写清楚,后来又看了电影版的《圣诞颂歌》,至今还对书中的两个单词记忆深刻——fraud和humbug。
《圣诞颂歌》的故事并不复杂,情节也有些套路,小时候当恐怖故事看,因为有些部分还蛮渗人的,比如有很多被羁绊的鬼魂在人间游荡,而长大后再看,更多的是感动。
故事的主角斯克鲁奇是一个自私刻薄且脾气暴戾的守财奴,他的心里只有钱,所以对自己的员工非常抠,对侄子也非常冷漠,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不过他不在乎,只有钱能给他安全感。直到有一天晚上,死去的合伙人马利的鬼魂找上了他,同时还带来了三个精灵,带他游历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时他才幡然醒悟,一颗冰冷的心开始发热,对生活的热爱重新被唤起,麻木的心也卸下防卫,他终于开始真诚地对待这个世界,开始享受阳光,热爱生活,对身边的人微笑。
这是一个有关改变的动人故事。
-
看到有评论说道德绑架和劫贫济富,我觉得不对,斯克鲁奇的改变是迫于威胁吗?是因为恐惧吗?并不是,而是在被精灵带走的魔幻夜里,了解到自己之前的生活是多么的可悲、冰冷、没有人情味后,心甘情愿地改变。
有评论说这部作品是批判资本主义,我觉得是的,作者批判的是金钱之上的思想。哪有人会仅仅因为钱而快乐呢?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是只有钱,这个人得多可怜啊!
具体分析下四个精灵是如何促成改变的。
首先是死去的合伙人马利,他现身说法了一辈子围着钱转的后果是怎样的,有迷信的成分在,这和狄更斯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有关,人死后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真的有因果报应吗?作者认为是有的,所以让马利变成了羁绊在人间的鬼魂。
马利之后的三个精灵,分别是过去之灵,现在之灵和未来之灵。
过去之灵带他回到过去,是为了唤起他内心少得可怜的温暖,他是有过美好回忆的,只是时间过去太久,早已被掩埋在内心深处。当精灵带斯克鲁奇再次见到小时候的自己时情不自禁地流泪了,他看到幼时的自己被遗忘在教室,只有妹妹关心他,带他回家过圣诞节,就像后来的侄子会在每个圣诞节邀他一样了,他一直都有爱他的家人,不管身在何处;他又看到以前当学徒时的自己,有很好的老板和同事,曾经也是有过温暖融洽的友谊;他还看到曾经的爱人,他们坠入爱河,在圣诞节共舞,可是后来却只剩下争吵,她对这个为钱所困、没有人情味的男人逐渐感到失望。
现在之灵带他俯视现在,让他看那些其乐融融的画面,并试图用别人的善良感化他,让他知道朋友和亲人很爱他,即便他对他们如此冷漠。他看到穷人们在圣诞夜饿着肚子,看到员工鲍勃的儿子病了,却没钱治病,毕竟每周只有可怜的15先令,可他还是在圣诞夜举杯表达对斯克鲁奇的感谢,他的侄子虽然也不满叔叔冷漠待人的态度,却也在圣诞夜为他送上真诚的祝福。
未来之灵则带他看到自己死去后的孤寂场景,从简的葬礼,没有人要怀念他。
经过这一遭,他才终于醒悟,从此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和蔼可亲的人。
-
我有一个想法,我甚至觉得是斯克鲁奇内心深处的善念促成了他的转变。侄子说,既然你这么富有,为什么还不快乐?是啊,虽然我这么有钱,可是身上只有冷漠,无情,愤怒,我并不快乐,冰冷的金子已经把我给封闭住了,我想要拯救自己,于是我幻想了三个精灵来拯救我。
真实生活中人可能会一夜之间改变,不过一定是遭受了重大冲击,例如亲人过世,关系破裂等等。那么在艺术创作中,作者把它转换成了更夸张的手法,就是利用鬼怪神仙来促成转变,既增添了魔幻色彩吸引读者,同时也合理化了主角的改变。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是,谁没幻想过天降神灵相助改变人生呢?毕竟现实中并不会突然出现一个鬼魂帮你,助你俯瞰自己的整个人生,再给你一次机会改正,真实的人生充满了bug,不能因为错误停留,只能是把悲伤留给自己,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再继续赶路。
但艺术作品不需要考虑现实,作者可以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自由创造,在艺术中创造出自己梦想的各路神仙,让角色自由地穿梭时空,弥补遗憾,改正错误,观众也能从中获得慰藉和感动,并反思自己的人生,提醒自己过好接下来的每一天。
anyway,感谢伟大的作家们带给读者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他们值得被后世纪念。
与《圣诞发明家》基本上是一回事,《圣诞颂歌》是讲狄更斯笔下的这个故事,《圣诞发明家》是围绕作家笔下的这个故事讲作家生平。看下来,二者得分也应该差不多。我就从狄更斯及其畅销作品中跳出来吧,聊些圣诞题材迷们喜闻乐见的趣事。
January是从Janus演化而来,而Janus(雅努斯)是有着两张脸的罗马人的保护神,也就是后来“投胎”到伯利恒的Jesus(耶稣)。当然“投胎”是我的戏谑,西教中不存轮回一说。
公元纪年,也叫基督纪年,以圣子降生奥迹基督诞生之日为原点,加上耶和华造万物所历一个礼拜,正式定为了元年元日。公元纪年传入我国,始于辛亥革命废除帝制以后,沿用至今。
基督教之天主教的圣诞日是12月25日,放假7天至新年第一天。而我国比较务实,只取用国际通行历法而不信奉西教,因而假日办需要绞尽脑汁在元旦左右凑出个尴里不尴尬的小长假来意思意思,顺手拉动一下GDP。
有别于基督教之天主教,基督教之东正教的圣诞日是1月7日。而犹太教、伊斯兰教,因为只认神与摩西订立的旧约,不承认新约以及耶稣在基督教中基督、圣子以及弥赛亚的地位而不过圣诞节。
尽管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共同信奉耶稣,都过圣诞节,但历史上也曾互相残杀。天主教一直是老大,曾在十字军东征时顺手撸了一把拜占庭东正教。法兰西太后卡特琳借政治联姻诱杀纳瓦拉国王亨利及其新教势力,制造了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开启了胡格诺战争。这在电影《玛戈王后》中有精彩的呈现。
基督新教中也有个别分支是不过圣诞节的,而传入我国的西教中,基督新教规模远大于天主教。据我观察,我国的新教徒异常热衷于张罗圣诞节,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把这个节日过出了中国特色,按“枣生桂子”的熟悉配方,研发出平安夜吃苹果的新习俗、新风尚。
而信徒以外的广大群众则根据民间传统习俗,在圣诞这天北方包饺子南方吃汤圆,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要吃剩下一只蛋,正应了那句成语:年年有剩蛋,人人阿武乱。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富足生活的热切企盼。
有钱没钱,回家过圣诞。相互陪伴是最简单也最大的幸福,被家人需要是人生最容易忽视却特别了不起的成就。又是一年圣诞季,最后要套用我国很接地气的民间语汇,跟大家道一声:圣诞吉祥!恭喜发财!一夜暴富!数钱数到手抽筋!
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并不是一次两次搬上银幕了,单动画就有1973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应该说Robert Zemeckis的动作捕捉动画做得越来越好了,但迪斯尼的Image Movers Digital关闭决定已成定局。动画的好处是,可以编织大量的长镜头,本片中就相当明显。
一个关于真善美的温情故事。
还挺好看的,我个人还蛮喜欢的
相当不错 有些场景很震撼 值得一看
动作捕捉设计出来的动画形象,却没有动画片应有的张力,从《极地特快》《贝奥武夫》到本片,都存在这个问题。反观《阿凡达》,算是为这种技术找到了一条好的出路。
特效还是不错的,陪小孩子打发时间
各种惊吓各种恐怖,还以为是温馨有爱的圣诞电影,结果更像万恶的万圣节片。
一开始看起来阴森森的,看下来后原来不错嘛
吓到了,差点就以为是鬼片了
过去的回顾飞一样略过,现在的精灵死得惊悚,未来的部分根本成了史高治城市大冒险,更不用说这还是部早就失败过无数次的动作捕捉动画,金凯瑞的表演隔了一层模型以后根本就毫无感染力,跟92版的迈克尔凯恩相去甚远
守着再多的钱不如身边的人都和和睦睦的
应该是不错的片子。可是不知道为啥 小时候看到里面的人的时候觉得害怕。现在也是。
从小就很喜欢这部小说,阅读时会有很多想象空间,但其实书中对于鬼魂的描写倒是挺友善的,这次Disney是把它更形象地恐怖化了,并不适合小孩看,但长大后还能看到小时候喜爱的书籍拍成的电影,还是件很高兴的事儿。
本片改编自查尔斯•狄更斯创作于1843年的同名小说,本片是迪士尼第一部将以IMAX 3D方式发行的影片,影片中的人物表情都是通过“表演捕捉”完成的
人性总归是善的,只是需要被发掘,有些人隐藏的深,有些人在外人来看甚至没有,其实主要看对谁。动画不错,引人思考
昨天英国大使馆推荐了几部圣诞主题电影,第一部就是最爱的《真爱至上》,所以打算这几天看另外几部没有看过的。好吗,这部大部分时间是恐怖片,对吝啬的孤单一人的单身汉进行了死亡恐怖威胁,虽然最后他大方起来,获得了雇员、亲戚、社区的欢迎,但看起来大部分时间还是不舒服啊!
有点黑色童话的感觉,特效很不错。
尽管技术和画面不错,但还是掩盖不了剧情的硬伤,所谓技术是为故事服务的,所以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以后还是多注意一下故事情节吧!
3D IMax 效果真的很生动逼真,人物清晰到看的见毛孔和绒毛,可惜主角都不是美丽的生物。空有细节却无美感可言。大的场景变化非常美好,可惜太快也太短。幽默也不够。很遗憾的一流效果配二流故事。
别带孩子去看。会留下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