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四重奏,是我最喜欢的。交响乐,人太多,太嘈杂,所以我喜欢室内乐。室内乐钢琴重奏,过于承重,铜管过于透亮,还是弦乐四重奏这种最普遍的室内乐形式最能让我接受。据说行家评价弦乐四重奏是精炼,也就是说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不可,刚刚好。乐曲风格一般是比较平缓,但是该表现张力的时候也会痛快十足。总的来说,一般的组成结构是211,也就是戏里面的这种形式。而好的组合,就如同戏里面女儿说的,第一小提琴精确;第二小提琴才是核心,提供色彩以及乐团的特色;中提琴会表现努力,在搭档(纯肉体欲望),老公,和爱人之间穿梭徘徊;大提琴有博大的胸怀,提供音乐存在的一个场。
在戏里面,大提琴是个大爷,曾经有过一次组织乐团的经历,并且妻子也是那个团的成员。在他妻子死后不久,貌似3年,他病了,并且是帕金森,于是完蛋了,乐团注定要么解散;要么从新找个新的大提琴,但是这样显然就会改变乐团的风格。于是首席不干了,说老头子你要坚持,或者你要找个跟乐团能够合拍的继任;女人不愿意了,说老头子你辛苦了,但是你要坚持,否则我也不干了。第二小提琴,说反正风格要变,所以干脆大变一下,我作了二把这么旧,现在也想换一下环境了。而首席说不行,你作不了首席,能力不够。女人私下劝丈夫说,你还是作老二吧,你作老二是世界上最好的。老二大骂,你个骚货,敢胳膊肘朝外拐。你说我这么多年容易吗?我在家努力作好丈夫,好老爹,在乐团努力作好团员,还第二,我多苦阿。你说我能力不比别人差,长的不比别人丑,为啥我就要赚的比别人少。你说你是我老婆,我比你少也就算了。大提琴是我老师,我也不好比。但是今天既然团都可能会散了,那话就要说明白,我到底为什么不能作首席,是我能力不够,还是他能力不够。而且我怀疑你当初嫁给我就是被迫的,其实你爱的是老头子,并且当时也跟别人有一腿,仅仅就是因为怀了我的孩子才嫁给我。你说你是不是真的爱我。
女人一听就火大了,说你敢跟老娘吵架。这么多年的教育白费了我。我现在就跟你说实话,我当初是不是真的爱你我也不知道,今天就更不知道了。你想作首席,跟我本来没狗屁关系,我一点都不关心,我就是维持这个团队,所以你必须就给我作老二。
然后就是吵啊吵啊,还是吵。当然戏里面最后是大家和解了,其实我看实际中很难在和解了。因为问题的关键是,首席虽然很牛,但是他只能作首席,作不了二把,并且他自己很可能还知道这一点。而二把知道自己是最好的二把,但是觉得作一把自己也可以,而且很可能还会比目前这个作的好。而中提琴根本就不关心这一点,想着只要团队不解散,自己就有饭吃,而且他很可能还知道自己的丈夫确实可以作首席。而老爷子已经受过一次乐团解散的苦了,知道事情难办,而且自己身体还不好,所以也不好把事情说太透彻。
其实世界上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老大虽然外表看起来很牛,但是真正厉害的是二把手。而二把手作的时间长久了,就会自然的产生某些想法,有前进一步的想法。这种时候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二把手能不能做好一把手的工作,而是二把手能不能再找一个能给自己媲美的完全适应二把手工作的人。找的到,自然大家都会很欢喜,找不到那就大家都完蛋。这就是所谓皇帝好作,宰相难当,但是宰相又实在很少会想去再进一步的想法。并不是他们真的没这么想过,而是他们想过了,想明白了,自己作了皇帝,别人作宰相根本就不如自己,到头来结果就是家破人亡。而假若,你找的这个二把手,跟你一样,既能作老大也可以作老二。那后果就严重了,比如曹操一家就是例子。
所以并不是能力最强的就自然的能排在前面,而恰恰是因为你能力太强,才会自己段了升迁的道路。而你还不闹,到时候就是你亲老婆都会反对你闹,因为好好的日子,被你这么一闹,大家都要作改变了。
不能停下的九个乐章,究竟是停下还是忍受各自跑调把乐章演奏完。九个乐章就像生命一样不能停下,而且必须要四重奏才能寻找到作品的灵魂,所以四个人在不止步的乐章中互相纠缠并各自跑调。
赋格乐团本来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四人亲密又交错的关系,各有千秋的音乐表现,使乐团升华,Alex的话很清楚地表现了其特点。平衡因大提琴手Peter年老患上了帕金森而被打破,乐团面临重组。Philip想获得首席,也怀疑妻子对自己的爱。Daniel追求完美与乐曲的灵魂,他对音乐专注,对感情克制,所以在改组乐团上甚至显得冷酷无情,在Philip认为他僵硬没有激情的时候,他放纵自己对Alex的情感,这种关系完全破坏了赋格的平衡。Jules感性而忧伤,在丈夫出轨又不合作,女儿与曾经的爱人相爱,Peter的因病退休中逐渐不知该如何感受。他们之间完全跑调了。
如何才能完成这乐章并感受贝多芬在作品131中注入的灵魂呢?Alex从赋格的纪录片中理解了其意义:三代四重奏,将像车轮一样接替着,永不停止地完成乐章,重复重复重复重复。所以Alex在理解了四重奏之后不能再和Daniel在一起。在音乐会一半,Peter让Nina代替了自己,四重奏重新获得了平衡并得到了升华,三人离开了乐谱自由地发挥,因为他们已经领略了131中的深度与灵魂。
影片利用插叙,开头结尾是音乐会,酷似塔伦蒂诺的youth,体现131的意义以及其带来的静默的惊奇。演员阵容强大,表演精巧又到位,音乐的应用恰如其分,配合人物与故事的发展。对于131的意义开头就点明,结尾成功回到131,但又不把131的意义填充慢,因为音乐是抽象的,过于明显会削减它。
最触动是一提Daniel Lerner被问到为什么不做独奏家。他说独奏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与不同的交响乐团和指挥合作,每一场排练三四次,每个曲目演奏一两次。只有四重奏,在一起那么久,才能深入创作者的灵魂,找到有意义的解读。
另一个是Peter Mitchell给学生上提琴课时讲的故事。说他年轻时曾有幸在大师面前演奏,自己觉得烂到家,满以为大师会拂袖而去,大师却说好得很。他很气,觉得大师是个虚伪的人。后来与大师平起平坐了,再问,我当年拉得那么烂,您怎么能昧着良心叫好呢?大师很气,说你是不是拉了这一段,这个指法我从没见过;又是不是拉了那一段,那种处理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演奏大师只关心美好的他所欣赏的一面,而不去吹毛求疵。
第一个故事是缘分,第二个是相处之道,二者缺一不可。
Keener的角色比较弱,不应该,但也不需那么苛刻
舒伯特临终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听到贝多芬的131号作品,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每个人心中一把琴,抒发各自对命运的感念。强大卡司,细腻情感,两首诗歌,伟大的131号。贝多芬说,演奏131号作品时不、可、以、停。
四位老戲骨合演一部講述中年or老年危機的電影,選擇了正確的卡司演出一個合適的故事,奠定了影片品質,外化的戲劇衝突和內斂的敘事手法,加之精彩的配樂,佳作一部。影片分別展現四位老夥伴各自的煩惱,健康、事業、愛情、理想,生活本身便是煩惱,但沒有煩惱又怎麼稱得上生活呢?
沃肯的最佳男配有点悬啊
音乐传递感情,没有感情音乐也受影响。结尾的谢幕还是挺伤感的,中间老乱
二十年唇齿相依,台上他们默契无间,台下却各有藏不好的故事、逐不去的隐痛和解不开的心结。生活总是凌乱的;音乐,却自有凌驾一切的秩序与纪律。在这最高纪律统御下,巨轮泰坦尼克倾覆前,亦可罔顾死亡咻咻逼近,从容尊严再奏一曲。同样在这纪律下,一切需求皆让位、皆暂缓,纠结纷乱瞬间亦可被抹平。
Poots。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首席小提琴特别眼熟,看了半天才认出是终极斗士里的GAGA先生,这切换的也太无压力了
光是soundtrack顶的了三分。
孩子在地铁里念出奥格登的诗句,诗句哀悼衰老;病人在美术馆看破林布兰的眼神,眼神写满死亡。年幼的生命读不懂衰老,病痛的肉身看不破死亡。人生就是一场不能暂停的四重奏,在漫长的演奏中,乐器会走音,乐谱会模糊。心生不甘,死亡侵袭,都要坚持演奏。用最好的马毛做琴弓,降服如野马般无常的命运。
生命有如赋格。提问,回答,前逃后追……然后彻底释放的飞翔!PS:哭湿一包湿巾!音乐的美,妙不可言!
真好,特别好。艺术永远与人的内心直接相通。
每次人物心情到一个节点时,音乐都会响起。感觉Robert和Jules吵架声音都有工整的对位哈哈。情感刻画得也特别好,虽然很想责怪乐团成员都太自我了,但Robert谈到自己的困境、Daniel谈为什么放弃独奏为什么坚持四重奏还是特别能让人产生共鸣。感觉电影把演奏家的人生各方面都展现了,包括love&passion。
演技是没的说,但四人的感情和生活的叙述有点浅和乱。
莫执着于我因何来到此时此地,专注于我下一步要往何处去;莫执着于我下一步要往何处去,专注于此时此地。在开始之前,结束之后,万物永存于现在。
最后演奏会上四个人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各种展现很棒,沃肯年纪越大戏越好了!
题材新,口味清,内敛,煽情少。剧中舒伯特死前,听贝多芬131,是男主离团的隐喻。光享受音乐,也是件不错的电影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或许是个过于平淡的片子,不过戏骨就是戏骨啊。。。
都是很有功力的演员,剧情有点矫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