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中,除了巩俐之外全是业余演员,而徐磊《平原上的夏洛克》则走得更远,全片没有一个专业演员。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论,与戏剧不同,“对电影来说,并不在于演员面向观众扮演他人,更在于他在摄像机而前所作的自我表演”,所以“典型的电影演员只扮演自己本身”。
《平原上的夏洛克》充满了戏仿的意味,西洋式的神探“夏洛克”被“解码”,再重新“编码”为中国华北平原上的“土味侦探”。电影里的几个细节很有意思:其一是通过算命的筮婆来占卜肇事车辆的方位,这种“破案”方法其实在秦汉时期就得到采用了。其二是超英在为树河凑医药费时准备卖马,但他认为的马的“仁义”价值不被对方认可,在得知对方是开饭店的(?记不清了)会杀马的时候决定不卖马。当后来超英知道周老板不是肇事司机,但周老板仍想用巨款让他隐瞒情人一事时,他坚决不要钱也坚称自己不会说出此事,但却遭到了周老板不理解的毒打。在这里,城乡的空间分隔隐喻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秋菊打官司》一样,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农民只想得到一种玄而又玄,不可言说的道德层面上的正义(仁义),而非法律程序上的正义(亦或金钱)。这大概就是这些电影所呈现的法哲学原理上的龃龉之处。
这个时代还有人拍农民,就值得给这部电影四星了。
难得的是,它还用一种扁平,塑造出了立体的农民形象。一桩车祸,最后全部化为虚无。结尾朴树的歌声响起,一开始觉得它的拨乱反正莫名其妙。但随着瓜田和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承诺,我甚至有些热泪盈眶——这典型是《七武士》的反面,农民们的可爱和柔韧,是这个国家的魂。
超英的耿直,占义的鲁莽,在农村的环境里恰如其分。俩人一旦进了城,就变成了怪物。一口痰有一口痰的价格,行车记录仪有行车记录仪的价格。坏事做了就要收钱,不收就要挨打。实际上城市才是那个可怕的怪物,它吃掉了农村,让五金店的小老板决定赔本甩货,赶快离开这个尘土飞扬的地方。只有农民自己,看着稻田想着收成,夕阳也当作朝阳。
这样的电影,一年能出来一部,作为影迷,已经值得欣慰。哪怕它躲开了很多现实。但摄影机架在那里,还是避免不了的要记录下一些灰头土脸。
饰演占义的演员非常厉害,素人的能量是巨大的。徐磊这个导演,值得期待。
《平原上的夏洛克》,一出荒诞喜剧。
荒诞,源于错位。
两个农村大爷,弃农从警,干起了刑侦。他们要抓到撞伤老伙计的真凶,为此,他们把村里废弃的教室当做警局,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推理。
没有摄像头、目击者、嫌疑人,一切毫无头绪。
但这两个大爷愣是凭着一股憨劲儿,一查到底。他们把搜查范围从周边的五、六个村,缩小到了三辆车上。
于是循着这三辆车的线索,他们朝着“真相”狂奔而去。
可想而知,这一路上,他们一定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两个大爷,一个叫超英,一个叫占义,连起来,俨然成了凭一腔义气行事的超级英雄。
可他们毕竟是两个朴实的老农民,既不擅长逻辑思维,也不具备刑侦能力,追凶路上,他们难免要屡屡受挫。
他们身上唯一拥有的东西,是执着。
这份执着的背后,是对公道的期待,以及要给重伤不醒的老友一个交代。
而当一个人执着地做着一件在外人看来很滑稽的事情时,是什么?
这就是荒诞。
这种荒诞产生的“笑果”,不同于装傻、扮丑等刻意制造的笑料,它是自然的、真实的,而且它所激发出来的笑,也不是嘲笑或讥笑,而是会心一笑,是历尽磨难后的付之一笑。
影片中有一场戏,两个大爷为追查一辆车,混进了校园。
他们在那辆车前来回端详,不想车主正坐在车里。发现后,两人也不慌张,转而镇定的和车主攀谈起来,话里话外套他的信息。这时,保安早已等在一旁,准备把他俩拿下。
那场戏,很好笑。
导演徐磊对于整个戏剧节奏的把控,妙到分毫。
喜剧的关键就在于节奏,同样一句话、一个情节,早一点或晚一点发生,效果差之千里。
好在徐磊在每个细微的调度上,都精准地切中了笑点。
其次,他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喜剧手法,叫“不知情”。
而且还连用了两番。
第一番,两个大爷不知道车里有人。
第二番更妙,保安来了,只有占义发现了保安,两人陷入尴尬的对视。而一旁的超英此刻还并不知情,他还在继续和车主有一搭没一搭地扯淡。
这一静一动、一醒一昏之间,喜剧的张力被彻底绷紧,让人忍不住发笑。
更重要的是,这一由“不知情”引发的笑声,也正应了全片所有笑声的来源。
即:主人公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好笑,他们只是在认真地做着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
也正是他们的这种“愚”和“痴”,令我们感觉可爱。
于是那笑也就最终超脱于“讽刺”之上,成为了一种悲悯,一种莞尔之后的人文关怀。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笑果”,取决于导演的视角。
在拍摄类似的底层故事时,很多导演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精英视角。他们俯视底层的人,对他们形成一种上帝式的操纵和批判,以此来完成自己的表达。
在这样的电影里,人物不再是人物,而成了表达的道具。
而在《平原上的夏洛克》里,导演徐磊却紧守在一种平民视角之中。
他不为批判,不为讽刺,而是着重于呈现和倾诉,他与人物之间达成了一种平等的沟通关系,甚至是朋友间的关怀。
这也使得这部电影得以兼具荒诞与温情,而毫不违和。
另一方面,荒诞,似乎总要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超现实。
它要比现实更高一点,但又不至于沦为虚假。
《平原上的夏洛克》很好地平衡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回溯整个故事的起点,就会发现,它实际开始于一个真实的道德困境:是要钱,还是要公道?
超英盖新房,树河来帮忙。不想发生意外,树河被撞成重伤,肇事者逃逸。
此时摆在超英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第一,报警。但很可能抓不到人,高额的医疗费还得自己承担。
第二,自认倒霉。这样看病还能走医保,报销70%的费用。
该怎么选呢?
通常人的选择,一定是后者。
更何况导演还借伤者的外甥之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数据的支持:村里撞车的多了,你看哪个抓到人了?
可超英不干,他认死理。
因为在他心里,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公道良心的问题。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报了警,在警方无力追查时,他拉上兄弟占义,结伴踏上了追凶之路。
和众多的底层百姓一样,他们不懂什么叫程序正义,他们追求的是结果正义,是真凶落网,是恶有恶报。
凭着这种最朴素的正义感,他们一路向南,从不回头。
“仁义值几个钱?”
走投无路时,超英只好去卖马,而马贩子这样问他。
超英无话可答。
后来,当他得知马卖了要被杀掉,他又找到马贩,自己加了两百块,把马牵了回来。
最后,他骑上这匹马,奔赴最后的会面。
仁义或许不值钱。
但仁义又岂能用钱来赎买?
至于结局如何?
我不剧透。
但我想问,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做出和他们一样的选择?
或许很少吧。
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那条更容易走的路,这也无可厚非。
但别忘了,永远有另一条路。
那条路走起来艰难,也未必得偿所愿,但是却能走得更坦然,更心安理得。
就像影片的结尾,超英、占义、树河老哥仨走进那片树林,向更深处走远。
地里的瓜已经熟了。
日子也将继续下去。
在难走的路的尽头,依然会有丰盛的果实。
那果实,叫作问心无愧,叫作宠辱不惊,也叫作一笑了之。
正如在漏雨的房子里,超英往遮雨用的塑料布中倒水,养起了金鱼。
那一幕很魔幻,也很现实。
它是底层智慧的体现:再苦,日子还得过。
换句话说,正因为接受了现实的破败,影片中的他们才能够如此超脱地应对苦难。
“平原”与“夏洛克”,两个看着就千差万别的词,被一起放到了这部电影的标题中。这是我最初通过FIRST知道这部作品后,第一时间感到好奇的地方。
一种奇妙的对撞感油然而生。两个不修边幅的农民伯伯,化身河北小村子里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不断穿梭,引发一连串的“怪奇物语”。这件事本身就够“魔幻现实”了,再搭配上导演徐磊那份特有的土味怪诞冷幽默,令人不得不为之感到惊喜。
电影始于农民超英预备翻盖新房,他的好友占义、树河前来帮忙。一天清晨,树河因意外车祸入院,司机肇事逃逸。为了讨要赔偿与说法,超英和占义踏上了一场探案之旅。
没有放大镜,没有烟斗手杖,没有精致的披风斗篷,不识字,更别谈会什么推理演绎法。他们俩上阵探案的方式,就是找出三辆可疑车辆后,挨个前去排查。
故事虽然并不复杂,但这部电影的看点倒也不在于此——毕竟,它是一部“不走寻常路”的作品,和那些反转再反转的“烧脑悬疑片”所不一样的,就在于这股子土里生、土里长的野气。荒诞的同时,又显得平易可亲。
不同于大部分难以得见的“FIRST系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并非是面向小众、专注自我表达的作品,而是一部拥有切实市场性的类型片。但实际上,它又不止于普通的类型片,导演徐磊在其中夹带了不少的作者色彩。
首先是笑料的设计上,如之前所言,是“土味怪诞冷幽默”。
一种是令人咋舌的清奇的脑回路。当两个男主角决定为友探案后,他们竟然先去找了神婆卜卦,得出“凶手在东方”的前提;而在发现了三辆可疑车辆后,就得出“丰田是日本车,来自东方,所以先查”的结论。堪称一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
另一种则是人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不可调和的反差。比如他俩进城后,为了进小区进行搜查,想出乔装外卖小哥的法子,美团外卖与饿了么的制服撞在一起,那一刻的笑果是非常出色的。又如占义下意识吐痰后被抓包,待他还想吐痰,一步三回头地去确认城管是否还在身后。这些笑料更为自然,十分轻巧地触摸到了这个时代的特性。
其次是情节的发展上,时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向。
观影之前,我一度以为这部电影会是一部工整的类型片,通过杂糅喜剧与悬疑推理两种类型,并在人物与环境设定上做一些反转效果,必然会在第三幕有着对于案件揭秘的高潮设计。
但没想到的是,《平原上的夏洛克》虽然有着非常明确的类型取向,但影片的第三幕其实是反高潮、反类型的,这反而让它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电影中很多突然萌生诗意的片段,都因此而得以成立。比如超英如英雄般骑马赴会,是一种可爱的侠气;又如最终“浇筑”的金鱼屋顶,暗藏了超英纪念亡妻的心路历程,是一种质朴的浪漫。
取材自现实与自身经历,是大多数处女作得以出彩的原因,《平原上的夏洛克》同样也不例外。
电影就在徐磊的老家衡水深县拍摄,而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的最初设定,竟然也来自于现实情况。片中的演员都是素人,他的父母和乡亲上阵出演,饰演男主角超英的徐朝英就是导演的父亲。全部使用素人演员的做法,在偏文艺色彩的小成本电影中是惯常的套路,但在类型片中(更何况本片还是复合类型)是少见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他们的演法和电影本身的风格互为内嵌,达到了职业演员无法达到的效果。无论是两位男主角,还是其他偶尔出场的配角,都以一种偶发呆滞的、有点笨拙的感觉来处理角色,河北方言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幽默色彩。
这是一种没有技巧性的粗糙,却又刚好符合片中的人设和冷幽默的喜剧调性。他们一方面是在表演自己作为村中农民的日常,令人感到可爱;另一方面,又有着一种高于真实现实的少年意气。
看完电影后,不自觉地会想起《无名之辈》,饶晓志还是本片的监制。两相对比,虽然同属悬疑喜剧、同样关注现实、同样聚焦底层的小人物,但观感上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这一次,新导演徐磊在饶晓志的帮助下,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类型片答卷。
总之,《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超出我预期的处女作。如今,很多小成本优质佳作越来越有机会成为市场黑马,“小片出奇迹”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希望这部鲜活、有趣的电影,能被更多的观众看见。
本文首发公众号何日君回来,转载约稿请联系:hehua499。
12月新上的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挺有意思的,推荐大家去看看。
它非常小众,拍摄成本也相对低,但是好看的电影和难看的电影,本质上跟钱无关,《两只老虎》剧组能请得起赵薇和葛优,他们没钱吗?可是,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啊。
拍电影这回事儿,一是跟才华有关系,一是跟生活认知有关系。尤其是后者,在我们这个浮躁的强调“钱钱钱”的时代真是太艰难了,连编剧导演自个儿也绷不住。
谁不喜欢钱多呢?谁看得起没钱的人呢?
前两年大热的《欢乐颂》就是典例,请问编剧真正看得起樊胜美吗?从骨子里看不起啊,围绕着“樊胜美”的都是些啥事儿啊,吸毒鬼一样的家庭,她本人由表至里的虚荣,连她的“仗义”都源于虚荣与被肯定,没钱,那你肯定原生家庭不行,然后你自己性格有问题。
然而,整个剧集的大众评论多偏向于,安迪和曲筱绡这种富家女写的不真实,但是樊胜美真实。
这真的真实吗?
这让我想起了我一个做导演的朋友,从国外名校毕业,接触的圈子里都是什么“外围女勾搭富二代”这种,有一回跟我聊天,他说,其实你蛮不错的,自力更生,我觉得从小县城出来的女孩,不去卖都不错了!
这也是他的“客观认知”,但是这真实吗?
小县城出来的女孩,请问有几个真的在卖呢?百分之九十的女孩都在自力更生,非常简单的生活着,反而,很多高校里的家境不错的女生也在做援交,不是吗?这怎么能划等号呢?
社会经济急剧发展的这些年,我们的文艺作品开始不会写穷人,我们的读者也不乐意去读穷人的篇章,看到就不耐烦,谁会对樊胜美耐烦呢?
哪怕我们自己本身就是穷人,但是也要赶紧的赶紧的跟这个群体撇开关系。
这十几年来,我们根本没有出现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样写穷人的还热播的电视剧了。这个电视剧的优质就在于,张大民的人生困境不妨碍他真正的快乐,编剧对他的生活真的有兴趣。
而我们的人看到张大民的第一想法是:
什么?你连房子都没有,你还贫嘴?贫你妈呢?你还幸福生活,你也有脸?
当然,有些作品还讲究体面讲客气,那就装,把穷人塑造得伟大善良的要死,牺牲人格,比如春晚小品里的“农民工”“保洁阿姨”,那叫一个崇高无私。
这种“客气”其实也是“看不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这就好像对穷亲戚嘴上特别亲热,之所以亲热客气,是为了表现自己修养好,强调自己有同情心。
所以,当我在影院看到《平原上的夏洛克》时,我非常欣喜。
这是一部把农村和底层小人物拍得很正常的电影。“正常”看待,你是个人,他也是个人,不恶意诋毁,也不特别赞美,这是一种尊重。
电影讲了俩个农民超英和占义破一桩车祸案件的荒诞故事,他们的朋友被车撞了,住医院了,而车主逃逸了,两个农民就想破案,既要个说法,也要有人负担昂贵的医药费。
当然,案子最后没有被破出来,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有答案,而且他们破案的方式是如此的荒诞笨拙。
但是电影正是在这种“荒诞笨拙”中拍出了小人物的浪漫。
这个电影的浪漫,我非常喜欢。
《平原上的夏洛克》,之所以去刷这部电影,是因为这个片名。
夏洛克可以是这样的时髦,毒舌和绅士。
但是他也可以是这样的:
农村光着膀子的,咋咋呼呼的,或者是沉默寡言的。
大家都可以是夏洛克,不是吗?是谁规定了夏洛克一定是时髦精致的绅士呢?
风未动,幡未动,是人的心在动。
世界区分了物质,区分了容貌,但是它没有对人的品质和喜怒哀乐做过区分,高兴了,大家都笑,伤心了,大家都哭,是我们自己做了区分,不是吗?
超英卖了牲口,想把旧屋翻新,旧屋漏水,下雨天得动用一堆盆啊桶的去堵水。大家劝他说,你可得想清楚了,这十几万钱,留着养老吧,摊在这个房子上算什么呢。可这个沉默寡言的乡下男人实在是浪漫啊,他跟死去的妻子承诺过,要让她住好房子,于是就有了屋顶上的金鱼。
这种浪漫,也并不就比999朵玫瑰花寒酸。
屋顶上的金鱼,每个人活蹦乱跳的生命,无论他贫寒富贵。
当然,生在这个时代的导演,也有这样的困惑。
影片有一幕,超英去跟模范企业家范总谈判,因为他没车,于是,他骑着他的英俊高大的马上路了。
这一幕拍得非常浪漫,是西部牛仔片的感觉,高大的骏马,沉默的男人,但是当骏马和范总的小轿车相遇了,又有一种迷惑滑稽。
推倒原有的房屋,建立新的住所,这个“推倒”过程,影片给了很多的特写,这大概也是一种思索。
我们推倒了什么,又建立了什么。
这些年,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人在其中,当然会觉得惶惑。你迷惘,我迷惘,没人不迷惘。
沈从文谈他的湘西,他看到辛苦撑船度生涯,辛苦讨生活的人们,他的内心有一种几欲流泪的感动,终于明白,原来这些人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其实不止是辛苦讨生活的人的生命意义是活着本身,而是每一个人生命都是如此。
片中占义想把竹筒子塞进管子里,总是塞不进去,然后这个农民说了个黄段子,他说,不能勉强,年纪大了,就是没法把他弄进去了,真的。
我看到那儿,傻乐傻乐的。
是啊。
总有一天,你乳房下垂,你再也硬不起来了,没有人能逃过这个生命的过程。
每一个人这样活着,每一个人也这样死去,其实不分贵贱。
1,这是一个大镖客的故事。
有幸参加不散观影团提前看了影片。从一开始,名字带来的预期是一部农村题材的荒诞破案戏。但看完发现,真正如何发现真相、捕捉线索、推导破案过程不是核心。通过一起交通意外来描述每一个个体不同的应对、不同的选择,渲染每个一个个体所在的环境是核心。
辛劳了岁月喂养了牛,可以换来憧憬已久的房子,新房子屋顶是现浇的不会再漏水,窗户是四通敞亮的,都是妻子梦想要的,可这些都抵不过一次意外,以及该有的担当和承诺。承诺就是,我愿意承担一切,我愿意支持和追求道义,道义是什么?道义就是要给伤者交代,要把罪魁祸首绳之以法,所以可以放弃医保。 道义就是因为兄弟朋友帮我修房,我愿意承担一切费用。用心喂养倾注感情的爱马,为了医药费依然要卖。发现买家是杀茬后立马拒绝,缺钱又如何,愿意加价买回,这还是道义。
当发现自己找到的不是真凶以后,不义金钱也不愿意接受,即便这可以重新拥有梦寐以求的房屋。为了拒绝孤身前往,反倒被伤害。
骑上马的一瞬间,音乐响起了大镖客的音乐,此刻淳朴农民更像是一个仗义的镖客。这是一个披着夏洛克外皮,拥有大镖客内核的电影。
2,关于公平正义与贫富差距
相比幽默,电影里黑色的更多,情节上和大佛普拉斯有相通的点。透过行车记录仪,发现上层人物的小三把柄,进而被上层人物狠狠反击,但显然在社会主义的土地上,结局要美好的多。在大佛的故事里面,警察、公务体系,和上流人士是混为一体的利益同盟体,泡在同一个泳池里唱歌喝酒享受美色,互相获益也互相保护,底层更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领盒饭的轻而易举。 在本片我们看到的是其他村民的互助,村民2代对父辈长辈的支持,基层警察、搓澡工在各自环境下的挣扎,面对自己局长领导、面对自己老板的无奈和无可反抗,对于富人企业家和市长、赵局长的关系点到为止。虽然整体上没有大佛普拉斯那么压抑,想表达和批判更多,但也限于要上映就要克制,所以一定会束手束脚。想黑的不敢太用力,想表达的不敢太露骨,所以肯定没有大佛那种爽快的压抑,但该有的无力感和苍茫感还是表达到位,你可以沉浸在村民的简单快乐和那些小幽默里,你也可以想到更多,关于公平正义,关于贫富差距。
当我们在电影院里徜徉在别人的故事和人生里,有人会觉得警察是那么无力和不负责任,有人会感慨企业家富豪是那么为富不仁,有人会觉得男主为何这么蠢不去拿那一笔钱,甚至会感慨他们的房屋是那么简陋。
这个世界还是太大了,我以前思考过一个问题,人一生所经历的财富会有多少?你这一生所有获取的财富和消费过的财富,用数字来衡量。你觉得是多少?大部分人又是多少,这个国家14亿人,平均是多少?这是一个血淋淋的问题。你会发现在电影里,这些人,一生赚取的财富可能不到百万。而100万,在广州、在北京、在很多个城市,够做什么?只是满足生存的基本起始而已。多少人一年辛劳,赚不到10万,在同样的城市里10万不过是别人一晚夜总会的消费金额。 我把金钱称之为能量,在当下今天,每个个体一生获取和消耗的能量,差距大到你远远没法想象。14亿人的神州大地上,有多少人一生的能量可能没有你当下一年一月获取消耗的多。而你一生的努力获取的能量,耗费了你所有的努力付出,可能不过是别人的零头而已。但这个过程中,你享受了所有的喜怒哀乐,与任何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也没有任何高下之分。所以这也是非常喜欢电影最后,在森林里,充满希望和明媚的光影下,人们可以开心的收获西瓜,收获喜悦。 于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能量中,发现和寻找值得自己坚持和付出的事,去体验这一切给你的喜怒哀乐。
当他们在田野的路上,朴树的歌响起后,情不自禁,歌名说明了一切,唱到了心坎里。
3,在希望的田野上
快些仰起你那苍白的脸吧 快些松开你那紧皱的眉吧 你的生命她不长 不能用她来悲伤 那些坏天气 终于都会过去 人们都是这样地匆忙长大 那些疑问从来没有人回答 就让他们都去吧 随着风远远去吧 让该来的来
有幸提前观影了,真有意思,推荐大家到时候去电影院好好感受一下,你会觉得生活中或烦恼或欢乐的小事,事后想起来都是幸福的。
冠以土法炼钢式的破案模式,经典推理桥段无缝嵌入乡村现状,点到为止的社会问题透过表象的黑色幽默照进现实——城乡差距,青年流向城镇,乡村凋敝引发的空巢现象,个人关于道德伦理和法律秩序的天人交战。剧本写得相当缜密,在不乏戏剧化走向的情节中紧密箍扎细节注脚(如联系不上的离乡女儿,如对马的功能性利用和建构人物情感的功能),作为处女作即能编导如此实属不易。素人演员独有的稚拙反向彰显冷面幽默,土味双侦探简直太可爱,尤其占义一角太圈粉,契合文本的喜剧风格。导演映后说“喜欢一些失衡的东西”,非常认同,我最喜欢的三个片段正是这种略略失衡的宕开一笔——树河醒来前关于西瓜的梦,屋顶游动的金鱼,以及结尾三人走进明亮的翠绿的树林;生活的乐与苦,得与失,美和诗意,都在不动声色的罅隙闪现。
最好笑的是结尾被强加上去的那行字幕
屋顶上的鱼,骑着仁义的马飞奔,谁说华北平原没有现实主义浪漫
不喜欢给这部作品打上「土味」的标签,「乡村」与「土味」绝非全等。「土味」是低级趣味与卖弄媚俗结合的产物,已经偏离了真实,是一种迎合猎奇看客的低俗人造景观。而「平原」展现的则是「乡村」的日常,有雅 (质朴中的道德闪光) 有俗 (有色笑话),但皆是并置于平凡生活中的常态。这就更突显出影片幽默的可贵,不是搔痒逗笑,而是水到渠成。谁管这叫「脱离了知识分子的高级趣味」,我是决不同意的。相反,声画与文本共同表现出的琱琢的浪漫、工笔的细腻、誊搨的平实,身份错置的笑噱只是故事的一部份。我们的「喜剧」缺少的大都是这种高屋建瓴的趣味。
真好啊,屋顶上游动的金鱼、沟渠里漂走的西瓜、纵马赴约的深夜……这些黄土地上自然生长的诗意。
这类题材我喜欢称之为农村类型片,它们往往会把一个类型化的故事安插到一片往往是属于现实主义题材的空间里,而后利用那些农民对世界的局限性理解,去获得剧情推动的原动力,并以这种观念的脱节来制造喜剧效果。个体与时代价值观层面的抗争,影片给出的答案也是类型化的,而非现实主义的,而显得温暖。
片尾的诗《夏 夏 夏》轻烟弥漫 田野芳香 细雨落下 叶子油亮 风吹麦浪 神秘村庄 灌木丛林 分开两旁 白色雨衣 面貌不详 黑色雨鞋 一地清凉
我觉得,里面有一些镜头,可以见得导演对乡土与人的人文情怀。
全素人演出河北版《大佛普拉斯》,行车记录仪已经十分明显。大抵上是段子拼凑,用好莱坞类型片元素移植在土味河北里,调剂出不一样的黑色。只是结尾还不够黑,如果和神婆的“东方”呼应上效果更佳。
太可爱了,特别杜蒙,本土版的《小孩子》和《宽宽和非人类》,一样的怪诞黑色,不一样的风情文化。笑料抖自然,抛开双侦探喜剧的外衣,实则更是对中国人情世故社会的全景观展现,美团和饿了么同时出现的那一瞬间,顿时想到快手上的那些视频,粗糙但真实,土味但生动,真是存在即完美。
作为新导演处女作,既没有因为着急证明自己而用力过猛,也没有耽于自我,恰到好处。这部电影所体现的导演和电影的关系,和自己生长之地的关系,和身边人的关系,都是真诚和舒服的。这种发自内心、质朴自然、目的性不强的电影,是我心头至爱。徐磊第一部就找到了自己的主题和自己的语感,挺难得的。 这部电影虽然简洁,但并不单调, 在一种轻盈的节奏里,思考、幽默、诗意、伤感,都有了。热烈推荐。
农村的部分足够有趣,但后面城里的部分(尤其是在企业家出场后)陡然泄气,越往后便越觉索然了。不过那个素人演员张占义真有活气啊,简直有点寺岛进味,我又要大胆发言,他要是年轻个二三十岁……(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谁能想到将好莱坞烂仔帮与英格兰憨豆式喜剧元素移植到我国农村,会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效果。稚嫩粗糙,但挡不住生机勃勃。短短九十分钟片长,包袱抖落的干净利落,人物形象鲜活不扁平,既笑料十足,又温情四溢,还能对城乡差距、阶级对立、警民关系等社会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讽刺,演员迟钝笨拙的表演更有一种杜蒙式饶有趣味的怪鸡感。就凭这本土化能力,导演前途无量。
导演有拍类型片前途。一个闷油瓶加一个不省心的角色搭配,很有趣。最打动我的是卖马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特别反映。
听过大小各种创投,这个是创投阶段就给我最深印象的一个项目,当时导演拍了个小样片,大家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两个农民大叔像福尔摩斯华生一样去破案,这个设定首先就挺抓人的。幽默感不用再赘述,我最喜欢的其实是片中浓浓的人情味,乡下人的朴实善良,城乡贫富之间的差距,而导演并没有以愤世嫉俗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看完会觉得很温暖。男主是导演父亲,全部演员都是素人,也展现了农民多姿多彩的小康生活,没有像很多新导演一样为了猎奇而拍乡村,这点真的太好了。
中国广袤的农村+老人,一个如此有潜力的题材,终于被靠谱的团队发掘了。事实证明,如果拍得好,比城里的年轻人相爱相杀有趣多了。说土酷侦探,不过是连葫芦案都断不了的葫芦僧;说哼哈二将,一路闹的笑话都快把本钱赔光了。但在木讷、寡言、逆来顺受的背后,男主角超英的有血有肉,令多少聪明的中国人汗颜。坚决赎回将被杀戮的老马,是为良善;誓要追凶并承担所有医药费,是为侠义;为死去的亲人翻修房子,是为承诺;让金鱼在天花板上游来游去,是为浪漫。你看看,如此一来,连超英的名字都像是“超级英雄”的缩写了。
冲着导演父子的真诚多加一星
《心迷宫》后又一部乡土黑色喜剧,结尾却看的悲从中来。太惊喜了,这样的题材,从任何层面来讲都值得更多鼓励。全素人演出也让流量靠边站,真正好的电影是靠作品本身来说话的。年度华语十佳提上日程。
2010s监控摄像头美学又一作品。节外生枝的行车记录仪有点太意料之中,但土味美学以及非职业演员的慢一拍反应,制造了不少亮点。「上医院来了,你还怕这钱花不了啊」,熟人社会找关系,保安追打外卖,吐痰罚款之类的处理是主流电影不会讲到的事情,不过,冲突制造还是有点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