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领导是二战的转轭点,但其人本身也是历史进程的缩影
离开历史无法理解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但“历史”并不仅仅是大敌当前的“至暗时刻”。《至暗时刻》实际上描写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后,西方世界天翻地覆的历史进程中的一卡摄影。这让他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主旋律献礼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堪称世界历史发展的断层线,布尔什维克革命、去殖民化,美帝国的崛起这些主导二十世纪的潮流都沿着这条断层线延伸开来。但是欧洲人自由帝国主义的世纪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危机频现。抛开最终导致大战的地缘政治因素不谈,大英帝国本身内部的发展就预示着某些未来的迹象。
经历一系列选举改革后,代表世袭贵族和土地贵族的议会上院被剥夺了为数不多的对下院的抵抗力。英国的政治中心彻底转移到以普选为基础的民众院。虽然保守党(托利党)以及贵族政治世家仍然掌控政治主导权,但是自由党、工党的崛起预示着大众政治是英国的未来。大战的残酷让英国贵族阶级最优秀的年轻人灭绝,但也只是加速而不是改变了本来的历史进程。现代大众民主意味着国家需要整合民众的力量——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满足他们的需要、动员并组织无数无名的男男女女。
电影中提到丘吉尔曾经反出保守党,加入自由党,而他的自由党时期(1904-1924)恰好就是该党最后的辉煌时刻。带领英国走向大战胜利的劳合-乔治首相是自由党末代政治巨头,在他任内英国掀起了一波社会福利立法的高潮。丘吉尔在内政上和自由党一脉相承。1908年他推行了英国最早的最低工资标准,1924他主张开征高额继承税,这些政策都和十九世纪意义上的“保守主义”精神不同。所以在影片一开始,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才揶揄丘吉尔是工党(取代自由党成为保守党的对手)唯一能接受的大联合政府首相人选。
影片最后丘吉尔坐地铁接触“人民”,然后在下议院慷慨激昂,打败议和派阴谋的剧情设置被不少人说成庸俗和俗套。但放在历史背景来看,这其实恰好表现了两次大战之间时代精神的变迁。从纳粹德国到民主的美国,收音机和传媒机器的发展使得领导人可以绕过政治建制派直接对“民众”施加影响、从“人民之声”中汲取力量。希特勒的人民收音机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都是在大众政治的时代,利用最新政治手段拓宽政治可能性的边界——这和川普绕过建制派直接在推特上对“人民”发帖没什么本质区别。丘吉尔在保守党建制派中碰壁,转而寻求“人民”的支持,好事者自然可以简单指责为“民粹主义”,但这种肤浅的看法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地形变动,以及丘吉尔这样的伟大人物对政治脉搏的把握。虽然他接受的是维多利亚的教育,有着典型的维多利亚式贵族的履历,但他其实是埋葬维多利亚时代的合唱团中的一份子。丘吉尔仍然有着旧时代的品质,但却必须适应新时代的逻辑带领国家前进。他在“小事”(虽然加里波利绝不是什么寻常小事)上不断失败,但是在大事上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敏感和意志力。
由于希特勒作为大反派沦为背景板,戏剧冲突就只好围绕丘吉尔+英国人民vs张伯伦+哈利法克斯。为突出丘吉尔的抵抗意志和特殊品质,影片不得不过度丑化张伯伦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他和哈利法克斯历数丘吉尔“罪状”时提到的挪威远征,就是张伯伦战时内阁为了对抗纳粹入侵挪威而派遣盟军的战役。和丘吉尔比起来,张伯伦其实更坚守欧洲和英国传统的政治规范和思维模式。根据A.J.P.泰勒富有争议的说法,慕尼黑协定放在19世纪的政治话语里其实稀松平常。哪次外交成果不是强权之间的私相授受?哪些谈判不是闭门的讨价还价?哪些和平靠的不是政治精英们 精明的算计、理性的自利、谨慎的克制?但是大战已经彻底埋葬了旧世纪的外交准则,民族自决和公开外交让“替别国做决定”不再能摆得上台面。最重要的是,希特勒不是十九世纪的政治家。驱动他的不是理性的国家利益和政治算计,而是不计代价的狂热和仇恨。张伯伦本希望在德奥合并与吞并苏德台之后希特勒可以绅士地见好就收,但希特勒却得寸进尺进攻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被骗的张伯伦倍感愤怒,宣布英法会武装保卫波兰,并开始英国的战争准备。在低地国家沦陷,哈利法克斯主张和谈的关键时刻,张伯伦实际上站在坚决抵抗的一边,帮助丘吉尔稳住了战线。电影里的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讲求“逻辑”和“理智”,却没有意识到这套推理所依托的整个结构已经不复存在。张伯伦的世界是君子协定和势力均衡的世界,而丘吉尔却理解他看不到的新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寇松、俾斯麦这样的绅士的家园;而是意识形态家、理想主义者的乐土。你要么成为民主斗士,要么沦为希特勒之流疯子的牺牲品。
丘吉尔不止看穿了希特勒,他也看穿了斯大林,看穿了罗斯福,看穿了新世界的游戏规则。所以他能放下自己对布尔什维克的彻骨仇恨,在二战期间和斯大林通力合作,他也能放下大英帝国的体面,把统治世界的钥匙交给新大陆的守望者。正如他在演讲中提到的
我们将战斗到底……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丘吉尔曾说过:“历史最终一定会善待我的,因为我希望成为一个亲自书写历史的人。”其实,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虽然他是20世纪出现的大屠杀凶手之一,但不像希特勒和斯大林,在西方社会,他得以逃脱历史的审判。他曾被授予诺贝尔奖(竟然是文学奖)。而如今,饰演丘吉尔的演员加里·奥德曼还成了奥斯卡影帝。
正如好莱坞电影所证,丘吉尔的声誉几乎全归功于他二战期间激动人心的雄辩和天赋般的华丽辞藻(哈罗尔德·伊万斯曾将丘吉尔称为“文明堡垒上伫立的不列颠狮心王”)。
“我们不会疲惫,也不会失败。我们会一直战斗到最后……我们将在沙滩上战斗,我们将在降落跑道上战斗,我们将在田野间和大道上战斗……我们永不屈服”,英国修正派历史家约翰·查姆理曾将这几句贬斥为“听起来崇高的废话”。
在二战期间,丘吉尔表示自己赞成“恐怖性轰炸”。他曾写道,他希望以“重型轰炸机带来彻底的毁灭性打击”。最终造成诸如德累斯顿轰炸事件带来的恐慌。
丘吉尔在爱尔兰独立战争中担任陆军空军大臣,也是为数不多支持轰炸爱尔兰抗议者的英国官员之一。1920年,他认为飞机应该用“机载机关枪或炸弹”来驱散抗议者。
面对1921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暴动,作为殖民地大臣,丘吉尔表现得简直像一名战争罪犯:“我强烈支持对未开化的部落使用毒气弹,这将起到扩散恐惧感的效果。”他下令在美索不达米亚进行大规模轰炸,在45分钟内彻底将一个村庄从地球表面抹去了。
在阿富汗,丘吉尔宣布:“普什图人要认识到不列颠民族是比他们更加高等的。反对者应立即杀掉,毫不留情。”他写道:“我们有系统地一个村接着一个村前进,惩戒性地破坏:摧毁房屋,填平水井,炸倒塔楼,砍倒茂密的树林,烧毁庄稼,破坏水库,抓到一个部落成员应立即捅死或砍死。”
在肯尼亚,为了把富饶的高地腾给白人殖民者,当地人被强行迁离,超过15万人被送入集中营。丘吉尔若不是指挥官,便是共谋者。在他的规定下,为了折磨肯尼亚人,英国人强奸、阉割他们,用烟头烫他们身体的敏感部位,此外还进行电击。
不过,丘吉尔罪行的主要受害者当数印度人。“拥有野兽般信仰的野兽民族”,丘吉尔是如此“风雅”地称呼他们的。他想在印度使用化学武器,但是被内阁成员们否决了。他批评后者“神经兮兮”,认为“英国涉印事务部门拒绝对当地人民使用化学武器是毫无道理的”。
1941年,丘吉尔宣布不在印度以及有色人种殖民地推动《大西洋宪章》的实施。由此观之,他被尊为“自由的圣徒”就更显荒谬了。他拒绝承认有色人种与自己拥有同等的权利。“甘地主义及其所主张的一切早晚都会被彻底粉碎”,丘吉尔曾这样说道。
在此类事件中,丘吉尔可谓是英国人中最激进的。他的看法之极端,甚至不能被解释为当时的普遍想法。就连他自己的印度事务大臣爱默利都承认,丘吉尔和希特勒的观点之间的差异其实并不大。
多亏丘吉尔,约四百万孟加拉人死于1943年的饥荒。他下令将食物从挨饿的印度人那里转给口粮充裕的英国士兵,甚至用来补充位于希腊和其他地区的欧洲储备仓库。当有人提及那些遭罪的印度受难者时,丘吉尔回应称,饥荒之所以出现,责任在印度人自己,因为“他们像兔子一样繁殖”。
在《丘吉尔的秘密战争》中,玛杜斯里·慕克吉尖锐地叙述丘吉尔在孟加拉发生饥荒时的作为。有文件表明,当印度人挨饿时,英国大量购买粮食,导致粮价上涨,印度本国生产的粮食盈余被价格导向出口市场。满载小麦的澳大利亚货船被禁止在加尔各答卸货(在加尔各答,饿死者横尸大街),丘吉尔反而下令把粮食运送至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屯粮仓库增加缓冲存货,以防希腊和南斯拉夫未来可能的入侵。欧洲的粮仓渐满,而孟加拉人却在一个个死去。
描绘这个龌龊之徒的又一部“圣人传”夺得奥斯卡奖。丘吉尔曾提议对伊拉克人使用毒气,1944年他还曾下令撞倒大街上的雅典抗议者。对于这些遇难者来说,对于普什图人、爱尔兰人以及像我这样的印度人来说,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何几句华而不实的演讲辞就能够洗净他散发种族主义气味的双手所沾染的鲜血。
我们中的多数人会永远记住:丘吉尔是一名战争罪犯,是正义和人道的对立面,是目光狭隘的帝国主义者,他对于非白人种族的抗议充耳不闻。归根结底,他最大的失败——他漫长的至暗时刻——是不断企图阻碍我们获得自由。
(青年观察者庄蕴菲译自3月1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
-----------------------------------------------------------------------------------------------------
原文:
Shashi TharoorMarch 13, 2018
“HISTORY”, Winston Churchill said, “will be kind to me, for I intend to write it myself.” He needn’t have bothered. He was one of the great mass murderers of the 20th century, yet is the only one, unlike Hitler and Stalin, to have escaped historical odium in the West. He has been crowned with a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no less), and now, an actor portraying him (Gary Oldman) has been awarded an Oscar.
As Hollywood confirms, Churchill’s reputation (as what Harold Evans has called “the British Lionheart on the ramparts of civilisation”) rests almost entirely on his stirring rhetoric and his talent for a fine phrase during World War II. “We shall not flag n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The revisionist British historian, John Charmley dismissed this as “sublime nonsense”.)
Words, in the end, are all that Churchill admirers can point to. His actions are another matter altogether.
During World War II, Churchill declared himself in favour of “terror bombing”. He wrote that he wanted “absolutely devastating, exterminating attacks by very heavy bombers”. Horrors such as the firebombing of Dresden were the result.
In the fight for Irish independence, Churchill, in his capacity a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 and air, was one of the few British officials in favour of bombing Irish protesters, suggesting in 1920 that airplanes should use “machine-gun fire or bombs” to scatter them.
Dealing with unrest in Mesopotamia in 1921, a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Churchill acted as a war criminal: “I am strongly in favour of using poisoned gas against the uncivilised tribes; it would spread a lively terror.” He ordered large-scale bombing of Mesopotamia, with an entire village wiped out in 45 minutes.
In Afghanistan, Churchill declared that the Pakhtuns “needed to recognis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British] race” and that “all who resist will be killed without quarter”. He wrote: “We proceeded systematically, village by village, and we destroyed the houses, filled up the wells, blew down the towers, cut down the great shady trees, burned the crops and broke the reservoirs in punitive devastation ... Every tribesman caught was speared or cut down at once.”
In Kenya, Churchill either directed or was complicit in policies involving the forced relocation of local people from the fertile highlands to make way for white colonial settlers and the forcing of more than 150,000 people into concentration camps. Rape, castration, lit cigarettes on tender spots, and electric shocks were all used by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to torture Kenyans under Churchill’s rule.
But the principal victims of Winston Churchill were the Indians — “a beastly people with a beastly religion,” as he charmingly called them. He wanted to use chemical weapons in India but was shot down by his cabinet colleagues, whom he criticised for their “squeamishness”, declaring that “the objections of the India Office to the use of gas against natives are unreasonable”.
Churchill’s beatification as an apostle of freedom seems all the more preposterous given his 1941 declaration that the Atlantic Charter’s principles would not apply to India and the coloured colonies. He refused to see people of colour as entitled to the same rights as himself. “Gandhi-ism and all it stands for,” he declared, “will, sooner or later, have to be grappled with and finally crushed.”
In such matters, Churchill was the most reactionary of Englishmen, with views so extreme they cannot be excused as being reflective of their times. Even his own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Leopold Amery, confessed that he could see very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Churchill’s attitude and Adolf Hitler’s.
Thanks to Churchill, some four million Bengalis starved to death in a 1943 famine. Churchill ordered the diversion of food from starving Indian civilians to well-supplied British soldiers and even to top up European stockpiles in Greece and elsewhere. When reminded of the suffering of his Indian victims, his response was that the famine was their own fault, he said, for “breeding like rabbits”.
Madhusree Mukerjee’s searing account of Churchill’s role in the Bengal famine, Churchill’s Secret War, documents that while Indians starved, prices for foodgrains were inflated by British purchases and India’s own surplus grains were exported, while Australian ships laden with wheat were not allowed to unload their cargo at Calcutta (where the bodies of those who had died of starvation littered the streets). Instead, Churchill ordered that grain be shipped to storage depots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Balkans to increase the buffer stocks for a possible future invasion of Greece and Yugoslavia. European warehouses filled up as Bengalis died.
This week’s Oscar rewards yet another hagiography of this odious man. To the Iraqis whom Churchill advocated gassing, the Greek protesters on the streets of Athens who were mowed down on Churchill’s orders in 1944, sundry Pakhtuns and Irish, as well as to Indians like myself, it will always be a mystery why a few bombastic speeches have been enough to wash the bloodstains off Churchill’s racist hands.
Many of us will remember Churchill as a war criminal and an enemy of decency and humanity, a blinkered imperialist untroubled by the oppression of non-white peoples. Ultimately, his great failure — his long darkest hour — was his constant effort to deny us freedom.
The writer is the author of Inglorious Empire: What the British Did to India. He chairs the Indian parliament’s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By arrangement with The Washington Post
Published in Dawn, March 13th, 2018
1、终于有导演完美利用了莉莉詹姆斯嘴角下垂自带三分苦大仇深的特质,比起《唐顿》和《灰姑娘》简直堪称惊艳; 2、就算化妆已经仁至义尽,天知道狗爹那双尾脚耷拉的眼睛有多难藏,抱着找茬儿的心态看前半段的时候仍能清醒地意识到演员的真实身份,然后随着剧情的推进彻底失去这份故意的清醒,心甘情愿的陷入他角色的悲喜中去; 3、运镜布局真的非常细腻,几乎可以做到每一祯截出来都是比例构图;再就是设计感很强,典型的比如丘吉尔会见法国代表的飞机和地下小男孩的互动转场、失眠的电话后突然一个拉窗帘从黑夜到another day的明暗切换、和老美电话那会儿和之前乘电梯时做的聚光灯场景……乔怀特玩儿这套古典审美的东西真是越来越溜了; 4、一个不好,煽情痕迹太重,一度被激出的眼泪每每让大弦乐和啰嗦台词怼了回去,结尾三十分钟恍惚间重温了《建国大业》精选片段,八一厂导演纷纷表示这种群众路线的表现方法我们三十年前就闭眼拍了; 5、一个鸡汤:就算是历史上的至暗时刻,也没什么过不去的,咬牙挺住,总能撑到bgm昂然响起的那一天。
关于丘吉尔的丰功伟绩,已经有太多描述!本文只是想说说,为丰功而牺牲的小人物们!
请允许我直接进行转载,因为那样更有利于您的阅读:
似乎战场上大部队紧急撤离的背后,都有一只垫后小分队的悲壮牺牲。
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如此,
在英国这次至关重要的行动中。
不仅有艰难撤离的数十万士兵,英勇无惧的老百姓,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还有一队顽抗到底的英国守军,他们奉命去执行一次也许不可能生还的命令,
但为了守住加莱,这个位于法国北部的海上交通枢纽,敦刻尔克的最后一道屏障,
他们以壮烈牺牲的代价,为英法联军主力赢得了撤退的时间...
然而,人们似乎只是知道他们在大撤退中的关键作用,
却很有人了解,从临危受命到大部队撤离后,这些人都经历了什么...
JOHN JAY,是这支英勇队伍其中一名士兵的孩子,
可即便作为父亲最亲密的家属,他曾对父亲的往事一无所知,
直到老兵去世,JOHN才终于打开了父亲尘封的档案件,
下面,就听他说,当年的那只“敢死队”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我刚刚看完加里奥德曼的《至暗时刻》,此刻正强忍住泪水,
但让我悲痛的除了那段史实,还有丘吉尔发出的一封电报,
他对仍留守在加莱的准将说:
“你所坚持的每一个小时都是对英国远征军的巨大帮助,你部应奋战到底,你的坚守必将赢得无与伦比的赞誉,不允许撤退。”
我知道,在那个不能撤退的队伍里,有我的父亲,Alec Jay...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我和他关系很疏远,他易怒,没有耐心,
我只知道大撤退那年他只有20多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留下了长久的阴影,
可对于那些具体的经历,他从来没提过,我也没想过要去了解...
1993年,他去世了,享年73岁,
真正失去他的那一刻,我才后悔和他的沟通太少,
我开始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了一沓满是灰尘的文件袋,
那里面有他参战时的记录,和队友写的信,战时的新闻报道...
还有一份笔记显示,他曾经想把所有的经历写成一本自传,
但很遗憾,只写了7页,就再也没有打开过这些文件...
我一边读着它们,一边重新认识我的父亲,
原来,他并不是我印象中的怪老头,他是一个英雄,
他曾在加莱抗争到最后一刻,直到被纳粹带走,
他是犹太人,为了隐藏身份曾在集中营里和纳粹斗智斗勇,
从1940年-1945年,他曾5次试图逃跑,最终成为了一名自由斗士,
我完全被这些尘封的过去所震惊,迫切的想知道更多细节,
为此我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循着他的笔记重走欧洲,探访他的老友,
就这样,我终于第一次理解了我的父亲...
1938年,他加入了英国军队,
出于对法西斯和种族主义者的强烈憎恨,即便没有被征召,他也志愿入伍,
当希特勒的军队血洗比利时和法国,他跟随部队离开祖国冲过海峡,
那时他已经意识到了这相当于一次“自杀”性的指派,在笔记里写道:
“手里拿着单程票,已经无路可退。”
1940年5月,大撤退开始前夕,
他奉命和数千名士兵一起在加莱,对抗德军超过2万人的精锐部队,
在敌方的狂轰乱炸下,部队节节败退,
但与共同抗敌的法国士兵不同的是,他们在硝烟中“虚弱”的举起了白旗,
而英国拒绝投降...
事实上,父亲也曾随队抵达敦刻尔克岸边,在海面上看到了三艘祖国的驱逐舰,
但在那里,没有属于他们的撤离命令,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他们不能走了...
我父亲后来写道:
“我背朝大海,再也没有回头,我们的战斗还没有结束。”
眼前的加莱已经尸横遍野,仍被英军占领的地区不过一个学校操场那么大,
父亲的队伍不再有任何能得到救援的幻想,他们唯一的能做的,
只是尽最大的努力守住最后的堡垒...
他的准将曾经两次拒绝了德军的招降,面对德军的说客,士兵们异口同声的说:
“如果德国人想要加莱,那么他们就只能用战斗来夺取。”
他们又何尝不清楚,仗打到这个份上,德军占领加莱只是时间问题,
但在战场上,时间不仅意味着牺牲,也意味着胜利,
这场战役哪怕能晚一个小时结束,对于敦刻尔克的数十万士兵而言就多了一份希望...
然而最后一次艰难的反攻后,父亲的部队还是被俘了,
他的枪已经没有子弹了,德军看着他高傲的宣布:
“对不起伙计们,给你们带来了如此血腥的绝望。”
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选择投降...
对于他的一些队友而言,这样的投降不丢脸,
他们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完成了丘吉尔的命令,掩护了大部队,
可这却成了我父亲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他在笔记里写道,
投降,是他心中永远的耻辱,此后被俘的5年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成为战俘的第一个夜晚,他在一块墓地睡觉,满心的沮丧和失望,
可这才只是刚刚开始,从法国去往德国,还有近3周的路程,
队伍行进过程中,犯人如果不小心摔跤,等待他的不是枪击就是暴打,
甚至连停下来撒尿也是要受罚的...
父亲和队友只能强忍伤病,靠喝臭水沟里的水,吃野草,
才勉强活着撑到了德国...
一入境,街道两旁站着的全是愤怒的纳粹,
他们一边高喊着“英国loser来了!”,一边朝父亲一行人吐口水,
尽管士兵们已经精疲力竭,但他们仍然吹着口哨,
哼着祖国的音乐,表达不屈...
年轻时的父亲比我印象中的还要傲气,
作为一名战俘,一名有着犹太家庭背景的败将,
他本应该苟且求生,低调隐藏自己的身世,可他却说自己别无选择...
离开加莱以前,父亲把能证实自己犹太人身份的证件埋了起来,
可由于在集中营里,纳粹和俘虏经常因为语言不通大打出手,闹出人命,
有一次,眼看着纳粹的枪已经顶在了队友的脑门上,
父亲不得不用一口流利的德语向纳粹说情,这很快引起了对方的怀疑,
随后,一名反犹太的英国人向纳粹直接举报了他,
一名高官直接带枪冲进了父亲的营地高喊:
“Alec Jay这个杂种在哪?给我出来!”
幸好他的队友们毫不犹豫的就站成了一个圈,紧紧的保护着父亲,
他的中士更是直接走到高官前怒吼道:
“我不管Alec是不是犹太人,只要他穿着英国制服,你就不能可能把他带走,除非你枪毙我们所有人 ”
集中营里瞬时一片安静,就在纳粹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
父亲灵机一动,十分有礼貌的走上前向高官解释,他只是学过德语,
党卫军如果不“嫌弃”的话,与其继续这样对峙下去,
不如任用他为犯人中间的翻译官,调停矛盾...
德国人勉强接受了...
在集中营的那5年里,类似这样的险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
父亲一边努力的保护着自己和队友,一边还要从事大量的苦力活儿,
他在一个采石场里工作,经常会受伤,但从没有接受过治疗,
他严重营养不良,体重暴瘦直88斤,
甚至还在从家乡传来的消息里得知,他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变心了,婚约也没了...
那一刹那,父亲几乎认为自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他一共尝试过5次逃跑计划,
有一次他假扮成了一名捷克移民工人,一路跑到了边境线50英里以内,
但最后还是被盖世太保给逮了回去,他们用警棍疯狂的殴打他,
还逼迫他亲自动手给自己挖了一块坟墓...
1945年,父亲的逃跑计划终于成功了,
他和6个队友翻山越岭逃到了捷克,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点希望,
他们又被迫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反德游击队,
在此后的6周里,父亲从一名英国士兵变成了游荡在森林里的“自由斗士”,
他和队友携手炸毁了德军的一列货运火车,袭击了警察局,
他还参加了布拉格起义,亲眼目睹了不少无辜的德国老百姓遭遇恐怖袭击,
父亲当然是憎恶法西斯的,
可是这段游击队的经历,却成了他不愿再提及的可怕回忆:
“他们不只残杀纳粹,也对德国平民进行屠杀,这是我始终不能接受的。”
但至少,属于他真正的自由总算是来了...
1945年,父亲终于回到了伦敦,
不像当年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回家的士兵,沿路没有等待着欢迎他的百姓,
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人们甚至不知道,如果不是眼前的这名士兵和他的队伍,
当年的大撤退可能不会那么成功...
但父亲似乎并不介意这些,他只是想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他成为了一名股票经纪人,努力试图忘却集中营里的一切,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被监禁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
还有那些他目睹过的暴行,把他彻底淹没了:
“我总是会在半夜惊醒,想起我死去的队友,想起纳粹的尸体。”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并没有多大的好转。
5年后,他和妈妈结婚了,生下了三个孩子,
他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总是冷若冰霜,他“莫名”的愤怒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
了解了父亲的一生后我才明白,他不是气我们,他在气他自己,
作为一名幸存者,内疚、焦虑、抑郁、噩梦像恶魔一样纠缠着他,
他气为什么他可以好好活在这个和平年代,而并肩作战的队友们却死无葬身之地...
家人不理解他,部队也没有帮他,他只能自己鼓足勇气去看医生,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减轻内心的痛苦,甚至还曾经回到了加莱,逼自己面对过去,
但可惜的是,一直到死,他和内心的罪孽感都没能和平共处...
很遗憾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我的父亲,
作为加莱的守军,他们的故事远比电影要令人揪心...
ref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5346201/My-dad-heroe-sacrificed-Churchill-save-Dunkirk.html
--------------------------------------
很皮还很可爱的小姑凉: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
cece_circle:啊,这段真的看至暗时刻的时候才真正了解了一下,之前就是书面的一句话
少女已死:从小的心愿就是世界和平。有人觉得好空泛,好遥远的一个梦想。但它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总之,从别人的故事里,我没经历过的那些场景里,我恨透了战争。
银杏园的夏天:终于彻底理解了《采薇》的最后一段。向英雄致敬。
Elwing-心属中土:加莱的勇士们应该被铭记,没有他们敦刻尔克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样子
overtherainbow121:英国版被淹没的与被拯救的。
也太可爱了吧这个丘吉尔。应该搞一个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敦刻尔克连映套餐,简直太连贯了嘛!
国王的演讲 赎罪 敦刻尔克 至暗时刻这4部可以连连看了!
邱吉尔真横,在特殊的历史时刻做出了也许影响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决定。
看完内心涨满正能量,随即又转为黯淡。外部的敌人早点晚点总是有办法打败的,内部的敌人要难对付百倍。只能在意念中与之作战,在梦乡中与之作战,在幻觉中与之作战,在网上匿名与之作战,指桑骂槐与之作战,借古讽今与之作战……终无损其一根寒毛,更解不开自己身上的镣铐。
我觉得这几部片子和剧完全就是一个系列: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王冠……
这样绝不和独裁者搞绥靖的西方政治家现在都去哪儿了?
丹尼尔戴刘易斯息影了,加里奥德曼的时代来临了。杰作。#TIFF2017
真的男人从不回头看鼓掌。
夜晚乔六推开了邱团长的房门。“还没睡么”“首长,俺睡不着啊,作战动员做了,同志们思想不统一,还有些抵触情绪”乔拍拍他的肩膀,“老邱,尽管放手去干,我和组织信任你。另外别忘了咱的制胜法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一定会给你答案的!”皎洁的月光下,邱的眼中闪过湿润的光……
我很喜欢结尾,结束在最高潮的一刻,至暗之后、破晓之前,不留多余的陈述总结。
与国王的演讲、敦刻尔克、赎罪可组成英伦二战风云麻将桌,贯穿各个阶层、视角和情愫。在故事毫无新意的前提下,我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太喜欢充满个性的英雄了,太喜欢充满气魄的奋力一搏,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故事刚刚开始,我已经激动不已。从丘吉尔的视角,他从婴儿时代就在渴望的位置,在至暗的时刻到来,他毫无惧色唯独担心时间太少,这个承受着千钧重担的老酒鬼,在接下来的五年,从孤军奋战,到无奈颓丧,到感染了他的妻子、国王、民众、议会全部都站在他的身旁,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我也真诚地希望这样冲破至暗寻找光明的时刻可以兑现在每个人身上。
7分,加里·奥尔曼的表演就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法把这个角色跟加里·奥德曼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奥德曼,这就是丘吉尔,太厉害。整体就是个正常发挥的奥斯卡式传记片,乔·赖特电影的摄影仍然很老道,摄影非常至暗时刻。该燃的时候也很燃,结尾有点热血感。
四星半。从他出现第一个镜头开始,Garry Oldman消失了,Winston Churchill复活了。Joe Wright以极其古典而不花哨的方式,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不被建制派同僚所认同,但最终在平民中找到力量的伟大领袖。这片真的太适合与Dunkirk作双片连映了
置于黑暗空间独自明亮的电梯间/房间勾勒出无可名状的孤独感,俯拍视角的上升镜头传达出无路可退的决绝,选题切口和光影氛围一骑绝尘。如何营造无声的压力,如何表现厚积薄发如岩浆一般喷涌而出的力量感,如何用剧情节奏调动观众的情绪,这部电影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台词秒绝配得上原始素材。Oldman请得奖。片中领袖坚持要告诉人民unvarnished truth,一个恍惚不知道谁才真的活在darkest hour。
我已经看到石头姐给狗爹颁小金人的画面了
Gary终于成了oldman
这部和诺兰的《敦刻尔克》算是事件的side-A和side-B,比较起来还是乔赖特赢了。他电影音乐和摄影一直很棒,打字机音效视效贯穿了好几部,战争场面也一向很诗意,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剧本太中规中矩,太主旋律,没有挖更深的东西。预定奥斯卡的最佳男主和摄影。
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
在习惯了那么多廉价奖项之后一巴掌告诉你什么才是影帝级的表演 拜托奥斯卡今年拎拎清